佛經人名勘同筆記
本文附屬於《佛經人名整理(一期)》項目。所涉及的文獻僅爲大正藏前四冊,即阿含部和本緣部。所提及的人名可在該項目提供的數據中查詢,以獲得原文出處等更多信息。
2025年6月
目錄
人名集合
釋迦族:王與王子
世尊父輩諸王的父子對應關係,諸經有異,列表如下:
諸經\父輩 | 淨飯王 | 白飯王 | 斛飯王 | 甘露飯王 | 甘露(女) |
---|---|---|---|---|---|
T0024卷10 | 悉達多 難陀 |
帝沙 難提迦 |
阿泥婁駄 跋提梨迦 |
阿難陀 提婆達多 |
世婆羅 |
T0025卷10 | 悉達多 難陀 |
帝沙童 難提迦 |
阿泥婁駄 跋提梨迦 |
阿難陀 提婆達多 |
世婆羅 |
T0125卷20 | 阿那律 | ||||
T0156卷3 | 悉達 難陀 |
提婆達 阿難 |
甘露味(女) | ||
T0190卷11 | 悉達多 難陀 |
難提迦 婆提唎迦 |
阿難多 提婆達多 |
阿尼盧豆 摩訶那摩 |
底沙 |
T0191卷2 | 悉達多 難陀 蘇鉢囉(女) |
娑帝疎嚕 婆捺哩賀 鉢怛囉摩黎(女) |
摩賀曩麼 阿儞樓駄 䟦捺黎(女) |
阿難陀 提婆達多 細嚩羅(女) |
|
T0195卷1 | 悉達 難陀 |
釋迦王 釋少王 |
釋摩納 阿那律 |
調達 阿難 |
|
T0212卷24 | 難陀 |
另外,在《雜阿含》第1068經中,提及帝沙爲世尊姑之子,但未指明世尊之姑的名字。應即甘露(女)。
釋迦族:摩耶夫人的姐妹
世尊的母親爲摩耶夫人,T0190卷5說其姐妹有八人,分別爲:意、無比意、大意、無邊意、髻意、黑牛、瘦牛、摩訶波闍波提。此八人分別嫁給淨飯王兄弟四人,每王二妃。
其中第一位“意”,即摩耶夫人;最後一位“摩訶波闍波提”即“大愛道”,也就是撫養世尊長大的姨母。這兩位均嫁與淨飯王。
其中第六位“黑牛”,應即後文(卷58)所提及的“黑瞿曇彌”,是王子“跋提梨迦”的母親。巴利文爲“kāḷigodhā”,《增支部》的註釋書說她名爲“godhā”,因皮膚有些黑而被稱爲“kāli”。這裏將“godhā”譯作“牛”,是可以理解但並不合適的。因爲只有“go”這個詞根有牛的含義,”godhā”並不指牛。
釋迦族:太子三妃
悉達多太子之妃,在經中提及的有三人:瞿夷、耶輸陀羅、鹿野。諸經中或提及全部或僅提及一、二人。
此三人有一些常見的譯名,如瞿夷又作“裘夷”、“俱夷”、“瞿多彌”、“具毘耶”,耶輸陀羅又作“耶惟檀”等,並不難對應。差異較大的譯名有:娛閉迦(見T0130、T0191)、沒哩誐惹(見T0130、T0191)摩奴陀羅(意譯意持)(見T0190)。參考諸經事蹟,大致可以判斷“娛閉迦”應即“瞿夷”,“沒哩誐惹”與“摩奴陀羅”應即“鹿野”。
值得注意的是,瞿夷與耶輸陀羅二人的事蹟常常重疊。如:
- T0186與T0187,二經均爲佛傳,且所述事蹟基本一致,在古代經錄中被視作異譯本。而T0186說太子妃、羅睺羅母爲瞿夷,T0187說爲耶輸陀羅。
- 本生事中,世尊在燃燈佛時曾從一女手中買花供佛。一說此女爲瞿夷前生,如T0125卷11、T0152卷8、T0154卷1、T0185卷1、T0188卷1等。一說此女爲耶輸陀羅前生,如T0189卷1。
- 本生事中,世尊曾爲王子,生來醜陋爲其妻所嫌。一說其妻爲瞿夷前生,如T0152卷8、T0202卷2。一說其妻爲耶輸陀羅前生,如T0160卷2。
如此之類尚有多端。
因此有人認爲瞿夷就是耶輸陀羅(如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其思路爲:“瞿夷又作瞿多彌,或即gautamī之音譯。也就是瞿曇的女性稱呼,意爲瞿曇家的女人。如大愛道也用此稱呼。由此認爲瞿夷只是對耶輸陀羅身份的一種稱呼。”
然而此gautamī之對音或有道理,但應該注意瞿夷也可以明確的對應爲gopī, gopikā 或 gopā。所以也許有人會因“瞿曇之女人”的這種方式而將耶輸陀羅稱做瞿夷,但並不障礙另有一人由 gopī 而稱作瞿夷。經論中被廣泛接受的三妃之說並不能由此徹底否定。
釋迦族:其他
- 優陀夷:王臣之子,世尊兒時的隨從,四門遊觀時此人陪同。世尊出家後,奉王命請世尊還國,見世尊即隨出家。膚色黑,又稱“迦留陀夷”、“黑迦留陀夷“等。
- 優波離:理髮師,世尊度釋迦族王子出家時此人亦同出家。世尊爲調伏王子慢心先度此人,並令後出家之王子禮敬此人。
- 跋涪婆:見T0190卷58,释族童子。与摩尼樓陀、阿难、提婆达多等同往出家。同往者还有一剃发师,但未俱名。
- 因耆:見T0190卷58,說此人證果。前後列舉數人證果均爲釋迦族。
- 難圖、軍荼陀那:見T0192卷4。僅列其名,說爲釋迦族出家。
- 颰提:見T0199《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第27品,是釋迦族比丘。在佛回到出生地時,此人隨釋迦族衆人一同出家,所以不是五比丘之“跋提”。而王子之“跋提梨迦”似乎對應前文的“醍醐施”更合適,所以此人存疑待考。
- 釋氏沙羅:優婆塞,見《雜阿含》卷1036。患病,佛爲說法,自記斯陀含果。
- 百手釋氏:優婆塞,生前犯戒飲酒,但命終後佛記其得須陀洹。見《雜阿含》第936經。別雜作“麤手”。
- 沙陀:優婆塞,與摩訶男論“不壞信有三還是四”,從佛得解。見《雜阿含》第935經。《別雜》作“麤手”,與“百手釋氏”同一譯名。但二者對應的巴利本不同,沙陀對應 godhā ,百手對應 sarakāni。
- 無怒王、無怨王:見T0184《修行本起經》卷1,前列“白淨王”,後列“甘露淨王”及迦毗羅衛長者。所以可能是淨飯王的兄弟?
- 海壽、烏波難陀:見T0191卷13。釋迦族五百釋種出家時,提婆達多出城門,有相師預言提婆達多墮地獄。此二人出城門也被預言墮地獄。
魔王三女
佛將成道時,魔王三女來擾亂。一般說爲三女,僅 T0186《普曜經》卷6說爲四女。
地、水、火、風之神
地水火風爲四神之名,此四大神曾起邪見,地神以爲地大中無水火風,水火風神亦如是。佛爲作開示,說地大中有水火風,以地大多故而名地大。此事見:《長阿含》第30經,及其異譯本(T0023、T0024、T0025)。
其中地神常將佛教之事宣告諸天,數見經中:
- 毗婆尸佛入母胎時,有“部摩夜叉”即高聲宣唱,令諸天前來集會守護。此“部摩夜叉”,即梵語 bhūmau ,即是地神。餘經中說釋迦佛事時也有地神如此宣唱。此事見如T0002《佛說七佛經》。
- 世尊與魔王對話,魔王問世尊功德誰知,誰可爲證。佛說地神可爲證知。此事見《增壹阿含》卷39,《眾許摩訶帝經》卷6,《佛本行經》卷3。
- 佛度五比丘時,憍陳如得法眼淨,地神即向諸天宣唱,令諸天來集會供養。此事見《雜阿含》379經,《增一阿含》209經,T0191《衆許摩訶帝經》卷7。
五比丘
五比丘之名,各經有別。
出處 | 憍陳如 | 跋提 | 摩訶男 | 十力迦叶 | 婆敷 | 馬勝 |
---|---|---|---|---|---|---|
T0189《過去現在因果經》 | 憍陳如 | 跋提 | 摩訶那摩 | 婆敷 | 馬勝 | |
T0190《佛本行集經》 | 憍陳如 | 跋提梨迦 小賢 |
摩訶那摩 大名 |
婆沙波 起氣 |
阿奢踰時 調馬 |
|
T0192《佛所行赞》 | 憍隣如 | 跋陀羅 | 十力迦葉 | 婆澁波 | 阿濕波誓 | |
T0196《中本起經》 | 拘憐 | 拔提 | 摩南拘利 | 十力迦葉 | 頞陛 | |
T1428《四分律》 | 憍陳如 | 婆提 | 摩訶摩男 | 婆敷 | 阿濕卑 | |
T0360《佛說無量壽經》 | 了本際 | 仁賢 | 大號 | 正語 | 正願 |
其中,與“摩訶那摩”、“跋提”均有同名的人,見各自的專門討論。
過去七佛
過去七佛的名字、弟子、侍者、父母(若父非王,亦列王名)
佛 | 第一弟子 | 侍者 | 子 | 父母 | 王 |
---|---|---|---|---|---|
毗婆尸佛 | 騫茶 提舍 | 無憂 | 方膺 | 槃頭 槃頭婆提 | |
尸棄佛 | 阿毘浮 三婆婆 | 忍行 | 無量 | 明相 光曜 | |
毗舍浮佛 | 扶遊 鬱多摩 | 寂滅 | 妙覺 | 善燈 稱戒 | |
拘留孫佛 | 薩尼 毘樓 | 善覺 | 上勝 | 祀得 善枝 | 安和(王) |
拘那含佛 | 舒槃那 鬱多樓 | 安和 | 導師 | 大德 善勝 | 清淨 |
迦葉佛 | 提舍(迦葉佛時) 婆羅婆 | 善友 | 集軍 | 梵德 財主 | 汲毗 |
釋迦牟尼佛 | 舍利弗 目犍連 | 阿難 | 羅睺羅 | 淨飯王 摩耶夫人 |
“婆羅豆婆遮”族人
《雜阿含》中有多人均爲此族姓。
- 婆羅豆婆遮(耕田):自耕種,見佛乞食,即勸佛耕種而不必乞食。佛爲說法。聞法後供養佛,佛即不受。見《雜阿含》98經。
- 婆羅豆婆遮(事火):本爲婆羅門。於門前祀火,見佛來而發言驅逐。佛爲說法而折服,從佛出家,成阿羅漢。見《雜阿含》102經。
- 健罵婆羅豆婆遮:辱罵世尊,揚土向佛,風吹還污自身。佛爲說法,即懺悔。見《雜阿含》1154經。
- 不害:見佛,自稱名“不害”。佛告知應如何行,以符合其名。皈依受戒。見《雜阿含》1156經。漢譯僅記其名,由巴利本知其姓氏。
- 火與:佛連續數日來其門前乞食,心即生嫌。佛爲說偈而不受食。見《雜阿含》1157經,《別雜》作“婆羅突邏闍”可知其姓氏。
- 婆羅豆婆遮(其妻信佛):此人最初不信佛,而其妻信佛。後從佛聞法即信受而出家,成阿羅漢。見《雜阿含》1158經。
- 宿闍諦:其妻喪六子而癡狂,佛爲說法即三皈而去。又喪第七子,即不悲。夫不解,即往見佛。隨佛出家得阿羅漢,遣使報婆四吒。婆四吒攜女同信使俱出家。見《雜阿含》1062經。《別雜》作“婆羅突邏闍”。
- 毘梨耶婆羅豆婆遮:失牛,因覓牛而見佛,佛爲說法即得阿羅漢。見《雜阿含》1179經。
- 縈髻波羅豆婆遮:從佛聞法。“有縈髻羅豆婆遮婆羅門,本俗人時,為佛善知識,來詣佛所” 由此可知此人後已出家。見《雜阿含》1186經。
那陀村十二居士 {#12upaasaka}
那陀村中十二人新亡,阿難問佛彼等往生何處。佛說俱得不還果。
此事見於:
- T0001《長阿含經》第2 遊行經、第4 闍尼沙經
- T0099《雜阿含經》第854經
- T0005《佛般泥洹經》
- T0006《般泥洹經》
- 巴利長部大般涅槃經第二誦
其中那陀村這個地名,T0005、T0006 說爲“喜豫國”,T0099 說爲“那梨迦聚落”,巴利長部記爲“nātikā”。
十二人的名字各經可作對應如下:
T0001-2 | T0001-4 | T0099-854 | 《翻梵語》 |
---|---|---|---|
耶輸多樓 | 耶輸多樓 | 耶舍欝多羅 | 耶輸多樓(譯曰耶輸者名聞多樓者樹也) |
耶輸 | 耶輸 | 耶舍耶輸陀 | 耶輸(譯曰名聞) |
藪達利舍㝹 | 藪達梨舍㝹 | 阿梨色吒 | 藪達利舍菟(譯曰極好見也) |
陀梨舍㝹 | 他梨舍㝹 | 梨色吒 | 陀梨舍菟(應云陀梨舍那 譯曰見也) |
藪婆頭樓 | 藪婆頭 | 須跋陀羅 | 藪婆頭樓(應云藪跋陀羅 譯曰好賢) |
婆頭樓 | 婆頭樓 | 跋陀羅 | |
婆耶樓 | 婆耶樓 | 優婆闍露 | |
遮樓 | 遮樓 | 闍露 | 遮樓(譯曰可愛亦云光) |
伽利輸 | 伽利輸 | 迦多梨沙婆 | 伽梨輸(應云伽利喜瘦 譯曰憎惡) |
毘伽陀 | 毘伽陀 | 佉楞迦羅 | 毘伽陀(譯曰已喜) |
伽陵伽 | 迦陵伽 | 尼迦吒 | 加陵伽(譯者曰國名也) |
伽伽羅 | 伽伽羅 | 罽迦舍 |
T0005、T0006 經僅說十居士名,且爲意譯,難於對應。另列如下:
- T0005:時仙、初動、式賢、淑賢、快賢、伯宗、兼尊、德舉、上淨
- T0006:時仙、初動、或震、叔良、快賢、伯宗、兼篤、德稱、淨高
《長部·大般涅槃經》中亦有十二人,第一位是比丘,第二位是比丘尼,其餘十人是居士。前說T0005中僅列十人,或與此處十人相關。
sāḷho、nandā、sudatto、sujātā、kukkuṭo [kakudho (syā.)]、kāḷimbo [kāliṅgo (pī.), kāraḷimbo (syā.)]、nikaṭo 、kaṭissaho [kaṭissabho (sī. pī.)]、tuṭṭho、santuṭṭho、bhaddo [bhaṭo (syā.)]、subhaddo [subhaṭo (syā.)]
注:這裏的連聲按原文保留,方括號中爲異本校勘,sī. = Sri Lankan;syā. = Thai;pī. = Pali Text Society
後文說每人所證果位也各有不同,此處不列。
同名異人
“摩訶盧”考
摩訶盧,梵語作 mahallaka 意爲老的,衰朽的。常用來指稱年老或愚鈍之人,而非某人特有的名字。經中數見,如:
- T0203 卷6 摩訶羅:此比丘學法不知靈活運用,常说错话遭人嫌弃。
- T0205 卷2 摩訶盧:此比丘無知,但居士因恭敬待之而成道。以此說不應輕慢無知比丘。
- T0211 卷3 摩訶盧:長老比丘名摩訶盧,為人闇塞,五百道人傳共教之,數年之中不得一偈。佛爲之說前生因緣。
拓展到佛經之外,如禪籍、僧傳等相關文獻,還可以見到另外一個讀音完全不像的詞,即“竭斗”(或“伽斗”)。其實只是“摩訶盧”的另一種翻譯。如:
「嘗講花嚴。輒有一僧加毀云。是乃伽斗。竟何所解。當夜有神加打。死而復蘇。其見聞者皆深敬異。」《續高僧傳》卷8(T50n2060_p0483c19 ~ T50n2060_p0483c21)
「獨坐獨行真竭斗。無規無矩老禪和。」《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20(X65n1295_p0595b07 // R115_p0242a07 // Z 2:20_p0121c07)
「夫晚出家者有十種罪過:一者健鬪,世言竭斗,俗氣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眾,不受呵責。」《淨心誡觀法》卷2(T45n1893_p0829c05 ~ T45n1893_p0829c06)
還有很多,容易檢索而得。但似乎僅用來形容出家人,未見用在佛門之外的。
至於爲什麼mahallaka能翻爲“竭斗”這種讀音一點都不像的詞,似乎唐朝人就已經搞不明白了。只能猜想“竭斗”或不是從梵文翻譯而來吧。如唐代的註釋中:
「有云。摩呵羅。此翻伽斗也。老年出家曰伽底死。慳痴曰斗(未詳)。」《四分律行事鈔批》卷13(X42n0736_p1028b04 ~ X42n0736_p1028b05 // R068_p0035a01 ~ R068_p0035a02 // Z 1:68_p0018a01 ~ Z 1:68_p0018a02)
(關於竭斗的內容來自豆瓣用戶“文在兹”在《續高僧傳》下的書評 )
“摩訶那摩”考
摩訶那摩,或摩訶男,梵文作 Mahānāma,意思是“大名”,所以可能只是一種從尊稱或美稱而來的稱呼,不一定是專有的姓名。在經中也確實很常見。有多個不同的人以此爲名,不應混淆。
經中所見的同名人物有:
- 摩訶那摩(王臣):耶輸陀羅之父。如 T0189 卷 2,T0190 卷 8 等。
- 摩訶那摩(王子):釋迦族王子,阿那律的兄弟。
- 摩訶那摩:五比丘之一。五比丘的名字有多種版本,其中一種包含“摩訶那摩”。
- 摩訶男(舍衛國人):爲人慳吝,多有財寶而無子。命終其財歸王(波斯匿)。佛說此人命終墮惡趣。南傳未俱名,僅稱爲“屋主”(巴 gahapati,梵 gṛhapati)。見《雜阿含》第1232經。
其中五比丘和舍衛國的摩訶男經中說的比較明確,而同是釋迦族分別爲王臣和王子的兩位,就需要做一些分辨:
-
一位摩訶男在尼俱陀園問法。《中阿含》與《雜阿含》中均多次見到,如《雜阿含》第927經等。未見明顯依據,暫勘爲王子。
-
毗琉璃王灭释种时,摩訶那摩系发水中,爲族人逃命爭取時間。此即將婢女許配波斯匿王的人。南傳文獻中,認爲將女兒許配給波斯匿王的摩訶那摩是王子(見 DPPN/mahanama#3 ),故勘爲王子。
-
T0191說,太子出家前,大臣“摩賀曩摩”巡視城門。本經也提及爲王子的“摩賀曩摩”,說:“斛飯王有二子,一名阿儞嚕馱;二名摩賀曩摩。彼摩賀曩摩能理王務,然貪財利;阿儞嚕馱常處宮中隨意受樂”。同爲佛傳的 T0190 也提及王子、王臣、五比丘之一比丘三位摩訶那摩。可以認爲王子王臣不至混同,按原文勘爲王臣。
除了以上同名的人,《雜阿含》第81經中有一位“摩訶男”,經考訂其實應作“摩訶利”。此人問法的地點在“毘耶離”,經中明確說此人爲離車族。可知與釋迦族的摩訶男不是同一人。《雜阿含》1105經,《別譯雜阿含》34經,均作“摩訶利”,南傳《相應部》作Mahāli。
同號“釋迦牟尼”的佛
除了我們熟知的釋迦牟尼佛之外,經中還提到同名的佛。如:
- 釋迦牟尼佛(未來):世尊爲一位名爲“婆持加“的長者受記,未來成佛,號“釋迦牟尼”。見T0200《撰集百緣經》卷1。
- 釋迦文尼佛(曾爲世尊前生之子):世尊前生爲大臣,有八十子。寶藏如來爲此八十子授記,其中一子未來成佛也名爲“釋迦文尼佛”。見T0157《悲華經》卷5。
-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尊過去生中曾供養無量諸佛,其中多位也以釋迦牟尼爲號。見T0190《佛本行集經》卷3。
“富那奇”與“富樓那”
在T0202《賢愚經》卷6第34小經中提到:“富那奇”比丘出家後,欲往“放鉢國”安居。佛問他:“設為彼人見毀辱者,當奈之何?”富那奇表示將忍辱而不生瞋。
但在《雜阿含》311經中,“富樓那”比丘也有相同的情節。只是“富樓那”比丘要去的是“西方輸盧那”。
富那奇可對音爲 pūrṇêccha,即滿願(T0202卷6亦富那奇說意譯作“滿願”),但福樓那的一個常見稱呼也是“滿願子”。
在T0201卷12第65小經的偈頌中,引用了前述咐囑忍辱之事,即“佛為富那等,所可宣說者”云云。不能確定此處“富那”所指是前述何人,暫勘爲“富那奇”。
可以確定的是,兩人並非同一人,因其出家經過不同。
- T0190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與希達太子同時生。先往外道出家。知太子成道後即隨三十同修往見佛出家。
- T0202 富那奇:長者二子,又與婢女生一子(富那奇);後兄弟分家,弟取財產,兄取富那奇。兄由富那奇而富。富那奇即出家。
除此之外,另有一位名字音近的“富隣尼”比丘,經中常提到他探視照顧其他生病比丘。見於《雜阿含》的966、994、1024、1265經。但南傳中,或沒有對應譯本,或只說爲看護病人的比丘而不說其名字,故不知巴利語中如何拼寫。
“車匿”相關
“車匿”是世尊出家前的侍者名,在佛逾城出家時爲佛牽馬。佛成道後“車匿”也出家成爲比丘,但後來成爲著名的“六羣比丘”之一。乃至世尊入滅前,阿難問將來如何應對車匿這樣的比丘,佛說“默擯”。
車匿有時也譯作“闡陀”,但經中另有其他闡陀,需要區分:
- T0099《雜阿含》卷35第973經(別雜卷11第207經):一位外道梵志,亦名“闡陀”,來向阿難問法。
- T0099《雜阿含》卷47第1266經:一位比丘,病重自殺。但佛爲之授記,說已得阿羅漢。
- T0190《佛本行集經》卷47:列舉舍利弗的兄弟時,其中一位名爲“闡陀”。
“迦毘羅仙人”消歧
“迦毘羅”,梵語 kapila。意譯爲棕紅色,黃赤色。常見於人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古時一位仙人(或非僅一人),釋迦族所在的“迦毗羅衛城”即因此仙人而得名,這是以人名稱城名。在T0192《佛所行贊》卷四,又將世尊稱爲“迦毘羅仙人”,這是又以此城名稱人名。
除此之外,還有幾位同名之人:
- 數論派哲學的創始人也名爲“迦毘羅”。
- 《增一阿含》卷50,以及T0190《佛本行集經》卷45均提及,大迦葉出家前的岳父,即比丘尼“婆陀”的父親也名“劫毘羅”。
- 《增一阿含》卷20,稱大迦葉的父親,也名爲”迦毘羅”。爲作區分不取此譯名,而取“尼拘盧陀羯波”的譯名。
- T0192《佛所行贊》卷4提到佛在摩醯波低度化了一位”迦毘羅“仙。
“那羅陀”與“大迦旃延”
世尊出生時,有一位相師來爲世尊看相,即“阿私陀”。隨相師而來的還有一位童子,名爲“那羅陀”。“阿私陀”相師臨終咐囑此童子,將來要隨佛出家學法。據T0190《佛本行集經》卷38,此那羅陀童子就是後來著名的“大迦旃延”尊者。
除此之外名爲那羅陀的另有:
- 《增一阿含》有“那羅陀”比丘,數見,與大迦旃延非同一人。第一弟子中列其名。
- T0190《佛本行集經》卷26,有一天人名“那羅陀天仙”,僅提及一次。
- T0190《佛本行集經》卷43,世尊前生曾爲天人,名“不那羅陀”。
- T0190《佛本行集經》卷47,以及T0196《中本起經》卷1,稱目犍連和舍利弗出生的村子爲“那羅陀”村。
迦旃延也很常見,如:
- 《雜阿含》有“詵陀迦旃延”,數見。301經對應的巴利作“kaccānagotta”;926經巴利作“saddho”、956經巴利作“sabhiyo kaccāno”等。
- 《雜阿含》253經,有一外道女,“毘紐迦旃延氏”。憍慢問法,三請於優陀夷,優陀夷不與說。後恭敬問,方得與說。遂皈依三寶。巴利:verahaccāni
-
《中阿含》卷57,一外道名“鞞摩那修”,從佛聞法證果出家,姓“迦旃延”。
- 《增一阿含》有一比丘尼名“迦旃延”,數見。或即《增支部》bhaddakaccānā。
- T0190《佛本行集經》卷37,稱“那羅陀”之父爲“大迦旃延”。
“跋提”考
有兩位著名的比丘均名爲“跋提”,均爲釋迦族,也均有稱作“跋提梨迦”的情況。比較容易混淆。
其一是五比丘之一的“跋提”,也作“跋提羅”、“賢居”等。在T0190《佛本行集經》卷34也作“跋提梨迦”。因是五比丘之一,即世尊成道前已經追隨左右。
其二是釋迦族王子“跋提梨迦”,是阿那律的兄弟,世尊的堂兄弟。因是王子,並且因淨飯王讓位而短暫做過國王,經中也曾稱其爲“釋王”、“釋少王”、“賢王”等。世尊成道後回國度化族人,此王子才得以出家。出家後,曾高聲嘆言快樂,人異而問之,答曰:“我於昔日,在王宮時,募索健夫,執持器杖,安置左右,故懷危懼。我於今者,出家入道,在此塜間,無復怖畏,快不可言。“(此事見T0200《撰集百緣經》卷9第89經、T0190《佛本行集經》卷59第58品、T0206《雜譬喻經》卷2第43經)
二人在各自事件中不難分辨,但在經的序分中列舉與會者時比較難以分辨。有時前後幾人均爲五比丘之名,中間列一跋提梨迦但又稱其爲王。即稱爲王就不能作爲五比丘之一。
除此二人之外,另有:
- T0125《增壹阿含經》卷20:跋提(優婆塞),富有而慳吝。鐵網覆空,阻鳥來食。阿那律與迦葉以神通入其家而乞食。後經夫人勸說,並聽目犍連說法而歸佛。
- T0199《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第27品:颰提,是釋迦族比丘。在佛回到出生地時,此人隨釋迦族衆人一同出家,所以不是五比丘之“跋提”。而王子之“跋提梨迦”似乎對應前文的“醍醐施”更合適,所以此人存疑待考。
- T0200《撰集百緣經》卷3:拔提(貧人),以焦木供佛,佛插地上使之生長花果茂盛。貧人見之即發願。佛爲授記。
- T0202《賢愚經》卷9:提婆跋提,摩耶夫人前生。
- T0200《撰集百緣經》卷4、T0203《雜寶藏經》卷2:拔提(長者出家),出家而樂俗事,佛爲說法而證道。
“難提”相關
世尊的堂兄弟中,有一位名爲“難提迦”,隨釋迦族子弟一同出家了。在經中也稱爲“難提”,常常與“金毗羅”、“阿那律”並列出現。三人和合共住,恆爲道侶。T0199《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卷1(及此經在律藏中的異譯本)中提到,難提前生溫室浴僧,今生得生釋氏王家,爲佛之弟。
除了比丘難提,經中還有一位優婆塞難提,常來向佛問法。如《雜阿含》第855至858經,明確稱此難提爲優婆塞。並且稱其爲”釋氏難提“,可知也是釋迦族人。這就容易與前述王子比丘相混。或許二人爲一?但注意到《增一阿含》第一弟子中,比丘與優婆塞中各列有一位難提。可知應有二人。
其餘相近的人名還有:
- 難提迦(村長):僅見T0190卷24。其有一女,在世尊成道前以飲食供養。此在世尊修苦行之前,故有別於常見的供養乳糜的牧羊女。
- 難提婆羅:即作瓶天子前生。作瓶天子在世尊出家前來提醒世尊、勸請世尊應當出家。世尊成道後也曾前來問法。其前生名難提婆羅時爲瓦師,彼時即勸世尊的前生出家學道。此生名“作瓶”,也即“瓦師”之意。
“五道大神”考
佛傳中提及,世尊逾城出家時路遇一位“五道大神”,爲世尊指路。此爲何許人也?其實經中多次提到此人,而且與另一位人物,著名的鬼子母還有聯繫。本想寫一點介紹,但看到孫英剛的一篇論文,考證甚詳,直接引用好了。此文知網上可以找到。
孙英刚. 从犍陀罗到中国:五道大神考 [J]. 丝路文明, 2021, (01): 121-133.
摘要:犍陀罗佛传浮雕释迦太子“逾城出走”图像中,通常有一个手持弓箭、武士装扮的人物形象。过去百年中,学界对于此人的身份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阻止释迦太子出家修行的魔王波旬(Māra),有的认为是帝释天(Indra),有的认为是导引释迦太子的毗沙门天王(Vaisravaoa)。结合早期汉文译经比如《异出菩萨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修行本起经》的记载,可知此人是五道大神,名曰“贲识”或者“奔识”。五道大神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出现在吐鲁番的衣物疏中,出现在北朝时期关中地区的佛教造像上,也广泛出现在唐宋以及之后的民间信仰里。结合早期汉文佛教文献可以推定,五道大神贲识,就是犍陀罗佛教图像和汉文译经中的般阇迦(Pā1cika)。般阇迦是生育之神鬼子母■的丈夫,在犍陀罗佛教浮雕中,这一对夫妻神往往同时出现,甚至作为胁侍神出现在释迦牟尼的左右。他们一个主管生,一个主管死,正好是一个生命周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作为犍陀罗地区的冥神,般阇迦被翻译为五道大神,进入了中国的信仰系统,成为主管中国死后世界的神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