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族先祖”資料彙總
本文附屬於《佛經人名整理(一期)》項目。所提及的人名可在該項目提供的數據中查詢,以獲得原文出處等更多信息。
2025年6月
多部經中詳細列舉了釋迦族的先祖,從劫初第一位人王開始,一代一代直到釋迦佛的父親淨飯王。各經不僅譯名有異,詳略也有差異。現嘗試作一梳理,將不同譯本間的人名對齊。
涉及的文獻
- T0001《佛説長阿含經》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
- T1428《四分律》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等譯;
- T0023《大樓炭經》西晉法立,法炬共譯;
- T0190《佛本行集經》隋闍那崛多譯;
- T1450《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唐義淨譯;
- T0024《起世經》隋闍那崛多等譯;
- T0025《起世因本經》隋達摩笈多譯;
- T0191《佛説眾許摩訶帝經》宋法賢譯;
以上根據相似稱度可以分爲三組:T0001、T1428、T0023;T0190、T1450;T0024、T0025、T0191。
其中,T0025與T0024爲異譯本,內容基本一致,T0025即不單獨列出。T1428 與 T1450 爲律藏,尚爲完全整理,僅列出 T1428。
另有 T0195《佛説十二遊經》東晉迦留陀伽譯,以及 T0001 卷第13,少量提及相關內容,將在表後作文字說明。
南傳中待參考的部份包括:
- 「第三章 摩訶三摩多之王系」《島王統史》(N65n0032_p0017a01)
- 「四六一 十車王本生譚」《本生經》(N36n0018_p0263a07)
各經對比
說明:
[^1]
爲註釋編號。部份需要說明的內容在表後作註釋。(100王)
表示該王之後略過100代。經文中即如此表述。
T0001 長阿含經 |
T1428 四分律 |
T0023 大樓炭經 |
T0190 佛本行集經 |
T0024 起世經 |
T0191 眾許摩訶帝經 |
---|---|---|---|---|---|
民主 | 大人 | 大王 | 眾集置 (别名:大地主、大眾平章) | 曷囉闍 (別名:大平等王、摩訶三摩多)[^1] | 三摩達多王 [^2] |
珍寶;好味; | 善王;樓夷; | 真 | 真實;意喜 (別名:自用); | 乎盧遮 (意譯:意喜) [^3] | 愛子[^4] |
迦梨耶那 (意譯:正真) [^5] | 善友 [^6] | ||||
婆羅迦梨耶那 (意譯:最正真者) [^7] | 最上 [^8] | ||||
靜齋 | 齊 | 齋 | 智者(別名:受戒) | 烏逋沙他 (意譯:齋戒) [^9] | 戒行 [^10] |
頂生 | 頂生 | 頂生 | 頂生 | 頂生王 | 頂生王 (別名:我嬭王)[^11] |
善行; 宅行; 妙味; 味帝; 水仙; 百智; 嗜欲; 善欲; | 遮羅; 跋遮羅; 微; 微驎陀羅; 鞞醯梨肆; 舍迦陀; 樓脂; 修樓脂; | 遮留; 和行; 日; | 大海; 具足; 養育; 福車; 解脫; 善解脫; 逍遙; 大逍遙; 照曜; 大照曜; 意憙 (二世); 善喜; 滿足; 大滿足; 養育 (二世); 福車 (二世); 人首領; 火質; 光炎; 善譬冠; 空冠; | 右髀生; 左髀生; 右膝王; 左膝王; 已脫王; 已已脫王; 體者王; 體味王; 果報車王; 海王; 大海王; 奢俱梨王; 大奢俱梨王; 茅草王; 別茅草王; 善賢王; 大善賢王; 相愛王; 大相愛王; 叫王; 大叫王; 尼梨迦王; 那瞿沙王; 狼王; 海分王; 金剛臂王; 牀王; 師子月王; 那耶坻王; 別者王; 善福水王; 熾熱王; 作光王; 曠野王; 小山王; 山者王; 焰者王; 熾焰王 (101王); | 尼嚕; 烏波尼嚕; 室尼嚕; 摩尼嚕; 嚕唧王; 酥嚕唧王; 母唧王; 母唧鱗捺王; 阿誐王; 阿儗囉他王; 婆儗囉他王; 娑誐囉王; 摩賀娑誐囉王; 舍矩禰王; 摩賀舍矩禰王; 矩舍王; 烏波矩舍王; 摩賀矩舍王; 酥捺哩舍曩王; 摩賀酥捺哩舍曩王; 鉢囉拏耶王; 摩賀鉢囉拏耶王; 鉢囉拏那王; 摩賀鉢囉拏那王; 鉢囉半迦囉王; 鉢囉多波王; 嚩彌嚕王; 彌嚕摩多王; 阿哩唧王; 囉哩唧瑟摩王; 曩哩唧瑟摩多王; 阿哩止娑滿多王; |
斷結 | 波羅那 [^12] | 波那 [^13] | |||
大斷結 | 摩訶波羅那 | 大波那 | |||
寶藏 | 貴舍 | 沙竭; | |||
大寶藏 | 摩訶貴舍 | ||||
善見 | 善現 | 善見 | |||
大善見 | 大善現 | 大善見 | 大善見 | ||
無憂 | 無憂 | 提炎;染; | 須彌; 大須彌 (101王); 師子乘 (61王); 女乘 (56王); 嚴熾生 (1000王); | ||
洲渚;殖生; | 光明;梨那; | ||||
山岳 | 彌羅 | 迷留 | |||
神天 | 末羅 | 摩留 | |||
遣力 | 精進力 | 精進力 | |||
降怨 (54000王) | 降怨王 (54000王) | ||||
難勝 (63000王) | 無能勝王 (60000王) | ||||
梵德 (25王);象將 (25王);護 (1200王) | 難可意 (84000王);梵德 (32000王);象德 (32000王);藿香 (32000王);那伽那嗜 (32000王); | 耨鉢囉娑訶王 (84000王);梵授王 (32000王);賀悉帝捺多王 (5000王);娑多黎薩王 (32000王);曩誐曩𡁠曩王 (32000王); | |||
降伏 (90王) | 降他 (12000王) | ||||
勝將 (2500王) | 勝軍 (18000王) | 勝軍王 (18000王) | |||
龍天 (25王) | 天龍 (25000王) | 龍天王 (25000王) | |||
作闍 (25王); 大自在天 (25王); 大自在天 (二世) (25王); 善意 (25王); 無憂鬘 (84000王); 毗紐天 (101王); 大自在天 (三世) (84000王); 魚王; 真生 (别名:可掘之王); 平等行王; 闇火; 焰熾; 善譬; 虛空; 戒行; 無憂; 離憂; 除憂; 勝將 (二世); 大將; 胎生; 明星; 方主; 塵; 善意 (二世); 善住; 歡喜; 大力; 大光; 大名稱; | 海天 (10000王); 海天 (二世) (18000王); 善意 (25000王); 善治化 (1100王); 大帝君 (84000王); 海天 (三世) (1500王); 苦行 (84000王); 地面 (1000王); 持地 (80000王); 地主 (84000王); 大天 (84000王); 尼寐王; 沒王; 竪齊王; 訶奴王; 優波王; 奴摩王; 善見王; 月見王; 聞軍王; 法軍王; 降伏王; 大降伏王; 更降王; 無憂王; 除憂王; 肩節王; 節王; 摩羅王; 婁那王; 方主王; 塵者王; 迦羅王; 難陀王; 鏡面王; 生者王; 斛領王; 食飲王; 饒食王; 難降王; 難勝王; 安住王; 善住王; 大力王; 力德王; 竪行王 (75000王); | 仁王 (12000王); 海王 (18000王); 妙意王 (25000王); 娑多謨努那王 (100王); 大軍王 (1000王); 海軍王 (1000王); 娑多半尼囉王 (84000王); 摩呬目佉王 (100000王); 摩呬鉢帝王 (别名:地主王) (100王); 持世王 (84000王); 大天王 (84000王); 儞彌王; 摩娛努王; 涅里姹儞彌佉努王; 嚕波佉努王; 佉努摩曩王; 佉努滿多王; 酥涅里舍王; 娑涅里舍王; 酥嚕多細曩王; 達魔細曩王; 尾儞多王; 摩賀尾儞多王; 尾儞多細曩王; 阿輸迦王; 尾誐多輸迦王; 頗羅娑埵王; 惹羅娑埵王; 沒度摩囉王; 阿嚕拏王; 儞扇波帝王; 里娛王; 商迦囉迦王; 阿難那王; 阿那里舍目佉王; 惹那迦王; 散惹曩佉王; 惹曩沙婆王; 案曩播曩王; 鉢囉祖囉曩播曩王; 阿𡁠多王; 波羅𡁠多王; 鉢囉底瑟恥多王; 酥鉢囉底瑟恥多王; 摩賀摩羅王; 嚩賀曩王; 酥摩帝王; 涅里姹嚩賀王; 捺捨馱努王; 設多馱努王; 曩嚩帝馱努王; 室左怛囉馱努王; 尾𡁠多馱努王; 涅里姹馱努王; 捺捨囉他王; 設多囉他王; 曩嚩帝囉他王; 唧怛囉囉他王; 涅里姹囉他王 (77000王); | |||
菴婆梨沙 | 阿末麗沙王 | ||||
善立 (1100王) | 龍護王 | ||||
雞梨祁 [^15] | 訖哩吉王 [^16] | ||||
善生 (101王) | 善生 (101王) | ||||
耳者 | 迦囉拏王 | ||||
瞿曇 [^17] | 瞿曇 [^18] | ||||
甘蔗種 (101王) | 甘蔗王 (101王) | ||||
不善長 [^19] | 甘蔗王 (最後) | ||||
足瞿 [^20] | 烏羅迦目佉 [^21] | ||||
天城;牛城 (77000王); | [^22] 尾嚕茶迦王; 能仁; 烏羅迦目迦王; 若迦抳王; 賀悉帝王; 努布囉迦王; 烏布囉迦王 (55000王); | ||||
牢車 | 牢車 | 堅賤 | 廣車王; 別車王; 堅車王; 住車王; | ||
十車 | 十車 | 十車 | 十車 | 十車王 | 十車王 |
百車 | 百車 | 舍羅 | 二十車;妙車;步車; | 百車王; 九十車王; 雜色車王; 智車王; | 九十車王; 百車王; 畫車王; 最勝車王; 牢車王; |
牢弓;百弓; | 堅弓; 十弓; 百弓; | 十丈; 百丈; | 十弓; 百弓; 二十弓; 妙色弓; 罪弓; | 廣弓王; 多弓王; 兼弓王; 住弓王; 十弓王; 百弓王; 九十弓王; 雜色弓王; 智弓王; | 十弓王; 九十弓王; 百弓王; 最勝弓王; 畫弓王; 牢弓王; |
養牧; 善思; | 能師子; 真闍; | 那和檀; 真闍; 波延; | [^23] 海將; 難勝; 大茅草 (108王); 大茅草 (無子); 善生 (别名:苷蔗生、日種)[^24]; 別成 (音译:尼拘羅) [^25]; 拘盧; 瞿拘盧; | ||
伽㝹麤 (5王) | 伽㝹支 (5王) | 迦奴車 (5王) | |||
多羅婆 (5王) | 多樓毘帝 (5王) | 多盧提 (5王) | |||
阿葉摩 (7王) | 阿濕卑 (7王) | 阿波 (7王) | |||
持施 (7王) | 乾陀羅 (8王) | 揵陀利 (7王) | |||
伽楞伽 (9王) | 伽陵迦 (9王) | 迦陵 (9王) | |||
瞻婆 (14王) | 瞻鞞 (14王) | 遮波 (14王) | |||
拘羅婆 (31王) | 拘羅婆 (31王) | 拘獵 (31王) | |||
般闍羅 (32王) | 般闍羅 (32王) | 般闍 (32王) | |||
彌私羅 (84000王) | 彌悉梨 (84000王) | 彌尸利 (84000王) | |||
聲摩 (101王) | 懿師摩 (101王) | 摩彌 (101王) | |||
大善生 | 大善生 | 大善生 (别名:伊摩) | |||
懿師摩 [^26] | |||||
烏羅婆 | 憂羅陀 | 烏獵 | |||
渠羅婆 | 瞿羅 | ||||
尼求羅 | 尼浮羅 | 不尼 | |||
師子頰 | 師子頰 | 師子 | 師子頰 | 師子頰 (兄弟:師子足) | 星賀賀努王 (兄弟:師子吼王) |
白淨王 | 悅頭檀 | 悅頭檀 | 閱頭檀王 | 淨飯 | 淨飯王 |
註
- ^1:彼時民衆稱爲:薩多婆(意譯:眾生)。摩訶三摩多,即大平等的音譯。
- ^2:此王有大臣名“有情”,但觀餘經對應文句,似乎是指當時大王之外的人民稱爲“有情”。此後數王的大臣:“伊賀迦”、“帝羅迦”、“阿跋羅建姹”、“哆羅惹伽”、“摩努沙”也是如此,似爲當時人民的稱呼。
- ^3:訶夷摩迦(意譯:舍者)別譯本作“金者”,對音“hiraṇya-máya”,意爲黃金所造。可知“舍者”應爲訛誤。
- ^4:大臣:伊賀迦。參見“三摩達多王”的註釋。
- ^5:帝羅闍(意譯:胡麻生)
- ^6:大臣:帝羅迦。參見“三摩達多王”的註釋。
- ^7:阿跋羅騫陀(意譯:雲片)
- ^8:大臣:阿跋羅建姹。參見“三摩達多王”的註釋。
- ^9:多羅承伽(意譯:木脛)
- ^10:大臣:哆羅惹伽。參見“三摩達多王”的註釋。
- ^11:彼時衆生名:摩努沙;大臣:摩努惹。參見“三摩達多王”的註釋。
- ^12:“波羅那”對音 pracchinno granthaiḥ,意爲“斷結”。故與T0001“斷結”對齊。
- ^13:同前
- ^15:迦葉佛時的轉輪王。見別經。曾爲迦葉佛建舍利塔。
- ^16:同前
- ^17:兄弟:婆羅墮闍。
- ^18:兄弟:婆囉捺嚩惹;仙人:訖里瑟拏吠波野曩,别名:金色仙人。
- ^19:不善長甘蔗種王
- ^20:兄:優牟佉、金色、似白象
- ^21:兄弟:迦羅尼、賀悉帝曩野、蘇曩布囉迦;異母兄弟:樂王。
- ^22:“能仁”或非人名,而是指擇賢繼位。这样后面的“烏羅迦目迦王”就可能是前文的“烏羅迦目佉”。後續三王可能是指“烏羅迦目佉”的兄弟。雖然在別譯本中,明確說只有一王繼位,其餘三人亡沒。
- ^23:此經中,由最後一位“大茅草王”的兩滴精血生出兩人。依此情節,應對應 T0024 及 T0191 中的瞿曇。但餘經之瞿曇在十車王之前,此經則靠後。情節上也有差異。
- ^24:妹兼妃:善賢,别名:水波;
- ^25:兄:炬面、金色、象眾;異母兄弟:長壽
- ^26:懿師摩。參考 T0023,可能是“大善生”的別名。又因“大善生”前代即101位“懿師摩”王,故亦可認爲以“懿師摩”作“大善生”的別號,是因爲這是他的族姓。這種命名方式也見於:T0024,“不善長”甘蔗種王。
散見的內容
T0195《佛說十二遊經》
此經爲極短的佛傳,卻也提及釋迦族先祖的事。
包括“仙人精血化兒女”,並指出其中的“小瞿曇”爲釋迦佛前生。
- 小瞿曇:世尊前生。王子,出家。此處“小瞿昙”的“精血化生兒女”之事,在 T0190 中對應爲“大茅草(無子)”,在 T0024、T0191 對應爲“瞿曇”。情節小異。
- 弟(小瞿昙之弟):小瞿曇之弟,王子,繼承王位。在 T0024 對應爲“婆羅墮闍”,T0191 中對應爲“婆囉捺嚩惹”。
- 大瞿曇:仙人。小瞿曇從其出家。T0191 中爲“訖里瑟拏吠波野曩”,别名:“金色仙人”。
- 男(小瞿昙之子):小瞿曇精血所化之子,另化有一女。
所列先祖人名中,本經独有的爲:
- 歡喜王
- 惡念
- 堅念王
- 喜殺王
- 師子念王
- 師子意王
T0001《長阿含經》卷13
此經說一外道遣弟子“摩納”見佛,觀佛三十二相。摩納初見佛時自恃種姓而有慢心,佛即爲說其先祖與釋迦先祖之因緣。
此摩納姓“聲王”。佛爲其說釋迦先祖“遣四子至別國”之事。
- 聲摩:王,遣四子。應即前表中“不善長”
- 面光:四子之一,或即前表中“炬面”
- 象食:四子之一,或即前表中“象眾”
- 路指:四子之一,或即前表中“別成”
- 莊嚴:四子之一,或即前表中“金色”
並提及以下二人。
- 方面:聲摩王的侍女(青衣即侍女),與婆羅門通,生聲王。
- 聲王:其母爲聲摩王的侍女,父爲婆羅門。生而能語,故名聲王。
由此而有“聲王”之姓,即是釋迦族的奴姓。
單獨提及的王
以下王名在很多經中有單獨敘述其事蹟。
- 頂生王
- 鏡面王
- 十車王,及其子羅摩
- 大善見王
- 汲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