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編號 27
標準名
(暫擬)
阿難
身份 比丘, 釋迦族, 王子
原文稱呼 阿難, 阿難陀, 鞞提訶牟尼, 鞞提醯牟尼, 阿難多, 毘提耶國仙人
前生後世 前生: 長生(大天之子); 拘那羅(阿修羅); ; 國相(阿難前生); 天神(阿難前生); 長生(捨怨不殺); 薩闍; 鵠鳥之子(阿難前生); 狐(阿難前生); ; 國王(誤傷睒); 一蛇(欲害蚖); ; 抑迦達; 國王(赦免猴王); 梵摩達多(世尊爲鹿王時); 烏(九色鹿之友); 第四人; 色力; 一梵志; 天(見孔雀興嘆); 獵士(告梵志太子所在); 闍耶(王臣); 獵師(獵鹿); 婆奴; 一女子; 端正子; 龍王(金城); 長者(供養沙彌); 天神; 優婆大達; 一雁(護雁王); 太子(南王之孫); ;
親屬 父: 斛飯王; 甘露飯王; 兄弟姐妹: 提婆達多; 細嚩羅;
親屬關係或存多說,詳情參考原文記錄
備註

原文記錄

原文稱呼 前生後世 親屬 原文鏈接 備註
阿難 T0001卷1 執事弟子
阿難 T0001卷2 佛命阿難集衆。佛爲比丘衆說比丘七不退法。
阿難 T0001卷3
阿難 T0001卷5 請佛爲摩竭陀國居士授記
阿難 T0001卷10 獨坐思惟十二因緣法,請問於佛。佛爲開示
阿難 T0001卷12 周那來訪,與周那同往見佛
阿難 T0001卷14 侍佛,請問佛此經名字
阿難陀 T0002卷1 侍者
阿難 T0004卷1 侍者
阿難 T0005卷1 佛命阿難集衆,爲說比丘七難勝事。
阿難 T0005卷2 侍佛
阿難 T0006卷1 佛命阿難集衆,爲說比丘七難勝事。
阿難 T0006卷2 侍佛
阿難 T0007卷1 侍佛
阿難 T0009卷1 獨坐思惟佛未爲摩揭陀國人受記,便往請佛受記。
阿難 T0014卷1 獨坐思惟,覺因緣淺顯,遂往問佛。佛說因緣甚深,廣爲開示。長含說阿難覺此法深,此經及中含說阿難覺此法淺。
阿難陀 父: 甘露飯王; 兄弟姐妹: 提婆達多; T0024卷10
阿難陀 父: 甘露飯王; 兄弟姐妹: 提婆達多; T0025卷10
阿難 T0026卷5 受佛訶責
阿難 T0026卷8 於佛前述佛行狀。
阿難 T0026卷8 受請爲佛侍者時提出三個要求。
阿難 T0026卷9 見地動而恐怖,佛爲說因緣。佛說未來三月當入涅盤。
阿難 T0026卷9 受衆比丘請,往語長者,勸其暫止佈施。長者不從,與相論議。
阿難 T0026卷10 聞佛說法
阿難 T0026卷11 與佛說世人少有滿足。佛爲說法,說頂生王事。
阿難 T0026卷12 見佛笑而請問
阿難 T0026卷13 侍佛,受佛命取金衣與彌勒。
阿難 T0026卷14 見佛微笑故而請問。
阿難 T0026卷14 佛欲入滅,侍佛請法。
阿難 T0026卷18 佛命集众
阿難 T0026卷18 侍佛,法会中兴问,佛为广说。
阿難 T0026卷19 受阿那律陀所託,請大衆爲其作衣。
阿難 T0026卷21 攜年少比丘至佛所,問佛應爲年少比丘說何法。
阿難 T0026卷22
阿難 T0026卷23 侍佛,問佛此經何名。
阿難 T0026卷24 獨坐思惟,覺因緣淺顯,遂往問佛。佛說因緣甚深,廣爲開示。
阿難 T0026卷27 佛为阿难说提婆达多毫无善法。并说有情各种根基。
阿難 T0026卷28 請問佛,此法門何名。爲此經立名。
阿難 T0026卷28 替瞿曇彌請求允許女人出家。
阿難 T0026卷35 侍佛,答佛所問。受佛命集衆。
阿難 T0026卷35 侍佛,並向傷歌邏摩納問話
阿難 T0026卷36 往至瞿默目揵連所,爲其說法。
阿難 T0026卷43 爲大衆說跋地羅帝偈。佛呼其來,印可其說。
阿難 T0026卷44 隨大周那見佛,聽大周那述三彌提比丘事。阿難亦未明了三彌提比丘所答未善之處。佛說其“亦復無道”。
阿難 T0026卷47 姨母來供養衣,佛教其供與大衆僧。阿難遂與佛說姨母有恩。佛爲說三歸五戒之恩與佈施法。
阿難 T0026卷47 獨坐思惟“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與佛說,佛廣爲開示。
阿難 T0026卷48 見大目犍連等往至舍利弗所,邀請離越哆亦往其所
阿難 T0026卷49 衆比丘聞佛略說法義,轉請阿難廣爲分別。阿難亦說應請問世尊,再請而爲開示,並囑大衆待佛認可方可受持。後得世尊認可。
阿難 T0026卷49 向佛請問:“我多行空”
阿難 T0026卷49 阿難在加羅精舍作衣業,佛來,阿難從佛聞法。
阿難 T0026卷52 周那來見阿難,與說外道弟子紛爭事。阿難即勸同往世尊所,轉述與佛。並說擔心世尊去後,大衆亦如是鬥諍。
阿難 T0026卷56 受世尊命同至河欲。先囑大衆至羅摩梵志家集會,洗浴後請佛至梵志家。
阿難 T0026卷59 佛囑阿難一同至東向大屋,接待波斯匿。後毗留羅發言興聞,即思彼爲王子我爲佛子,正應對論即主動與之對論。
阿難 T0026卷59 波斯匿走後,世尊囑阿難集衆,爲衆說與波斯匿所談。
阿難 T0026卷59 外出辦事,見波斯匿王,受請爲其說法。後複述與佛,得佛印可。
阿難 T0026卷60 爲第十居士說法
阿難 T0026卷60 遊王舍城,見在家時友,爲之說法。遂皈依三寶。
阿難 T0033卷1 佛爲衆說戒,良久不語。阿難三請而告之曰衆中有人破戒。目犍連以神通觀之,逐破戒人出。佛乃爲講法。
阿難 T0034卷1 佛爲衆說戒,良久不語。阿難三請而告之曰衆中有人破戒。目犍連以神通觀之,逐破戒人出。佛乃爲講法。
阿難 T0035卷1 佛爲衆說戒,良久不語。阿難三請而告之曰衆中有人破戒。目犍連以神通觀之,逐破戒人出。佛乃爲講法。
阿難 T0039卷1 獨坐思惟貪心,與佛說得佛認可,佛爲說頂生王事。
阿難 T0040卷1 獨坐思惟貪心,與佛說得佛認可,佛爲說頂生王事。
阿難 T0044卷1 佛敕阿難取衣供養彌勒
阿難 T0052卷1 獨坐思惟因緣法,後向佛請問。佛爲說法。
阿難 T0058卷1 聞佛說提婆達多必墮地獄事而落淚
阿難 T0060卷1 憐憫瞿曇彌,爲之說情。後瞿曇彌欲破八敬法,待爲轉述,爲佛訶責。
阿難 T0061卷1 受佛敕集衆,並問受歲爲何
阿難 T0062卷1 說偈請佛受歲
阿難 T0076卷1 摩納向其師說佛相好時提及阿難
阿難 T0084卷1 與佛說大愛道與佛有恩,勸佛受其所供衣,佛說大愛道從我受三歸五戒,其恩更勝。
阿難 T0085卷1 見尊那而問何緣來此。並告知不應與外道共相鬪諍,應往見世尊。
阿難 T0092卷1 爲十支居士說法,受其供養轉供養十方僧
阿難 T0093卷1 爲外道說法
阿難 T0099卷2 從佛聞法
阿難 T0099卷2 從佛聞法
阿難 T0099卷2 世尊不與僧衆語,不告知侍者,獨往遊行。衆人問阿難,阿難說若佛如此即不應隨從。後衆比丘久不見世尊而與阿難往見。從佛聞法。
阿難 T0099卷8 從佛聞法
阿難 T0099卷8 從佛聞法
阿難 T0099卷8 世尊簡略說法,大衆往問阿難,阿難而爲廣說
阿難 T0099卷9 世尊簡略說法,大衆往問阿難,阿難而爲廣說。
阿難 T0099卷9 向佛問法。同於郁瞿婁所問。
阿難 T0099卷9 與大純陀共論法義
阿難 T0099卷9 與舍利弗共論法義
阿難 T0099卷10 與舍利弗共論法義
阿難 T0099卷10 此經未提及世尊。阿難自說從富樓那處聞法而得法眼淨。
阿難 T0099卷10 闡陀長老聞空不喜,往問阿難。阿難爲說離於二邊。即得法眼淨。
阿難 T0099卷11 聞欝多羅向佛說其師教授,而發問。佛即爲說與佛法不同,並說佛法觀點。
阿難 T0099卷13 說如生聞婆羅門所問三經,阿難亦有如是三經。
阿難 T0099卷14 聞舍利弗爲浮彌說法,遂轉述於佛。佛讚歎舍利弗所說。
阿難 T0099卷14 問那羅尊者,對殊勝尊者所答如何看待。那羅尊者表示認同。
阿難 T0099卷15 入城乞食,见人射箭奇准,还而语佛。佛说此事不难,如是知四圣谛最难。
阿難 T0099卷16 如須達長者所問、異比丘所問,阿難亦如是問。唯比喻差別
阿難 T0099卷16 所與衆多比丘者,皆多聞總持
阿難 T0099卷17 爲瞿師羅說法
阿難 T0099卷17 爲瞿師羅說法
阿難 T0099卷17 爲瞿師羅說法
阿難 T0099卷17 爲瞿師羅說法
阿難 T0099卷17 向五百上座比丘問法,復向佛問。因所答相同而稱歎甚奇。佛說彼五百上座比丘皆是阿羅漢。
阿難 T0099卷17 先獨坐思惟,有所疑問,往問佛。云何受皆是苦,云何漸次滅諸受。
阿難 T0099卷17 與跋陀羅共論法義
阿難 T0099卷18
阿難 T0099卷20
阿難 T0099卷20 阿難來,讚歎阿那律,並問修何法而能【至此】。阿那律说由四念處而得天眼,。(【至此】是指阿那律目盲而能視?)
阿難 T0099卷20 比丘尼衆來問法,佛爲說法。後比丘尼有至阿難處再問,阿難所說同佛。比丘尼讚歎:大師弟子所說同句同味同義。
阿難 T0099卷20 闍知羅比丘尼來問法,佛爲說法。後比丘尼有至阿難處再問,阿難所說同佛。比丘尼讚歎:大師弟子所說同句同味同義。
阿難 T0099卷20 異比丘得無相心三昧,欲問此爲何果何功德而不欲顯自功德。遂隨阿難住,欲待他人來問此事。隨住六年而無人問,乃自發言問於阿難。
阿難 T0099卷21 與迦摩尊者共論法義
阿難 T0099卷21 爲衆說法
阿難 T0099卷21 答婆羅門所問
阿難 T0099卷21 爲瞿師羅長者說法
阿難 T0099卷21 爲無畏及聰明童子說法
阿難 T0099卷21 比丘尼病,遣人請阿難探視。坦身相見,阿難避退,比丘尼慚愧着衣。阿難爲說法,比丘尼得法眼淨,懺悔過失。
阿難 T0099卷21 諸童子至阿難所,阿難爲其說法
阿難 T0099卷22 給孤獨長者命終生兜率天,來見佛,與佛說偈頌。佛轉述給大衆,阿難知是給孤獨所說。
阿難 T0099卷23 見佛微笑,即請問其義。佛即爲說後世阿育王事。
阿難 T0099卷23
阿難 T0099卷24 至尼寺爲衆說法,說應修四念處。後得佛印可。
阿難 T0099卷24 爲衆說法
阿難陀 T0099卷24 與優陀夷共論法義
阿難 T0099卷24 與跋陀羅共論法義
阿難 T0099卷24 與跋陀羅共論法義
阿難 T0099卷24 與跋陀羅共論法義
阿難 T0099卷24 與跋陀羅共論法義
阿難 T0099卷24 將舍利弗涅盤的事通報於佛,表達悲痛。佛安慰之。
阿難 T0099卷25 從佛聞法
阿難 T0099卷27 向佛說自己的見解,佛糾正之
阿難 T0099卷27 佛背痛,請阿難說七覺支,自端坐繫念
阿難 T0099卷28 向佛問法
阿難 T0099卷28 入城見婆羅門乘車,歸而告佛。佛爲說法。
阿難 T0099卷28 如前經,異比丘問阿難亦有此經
阿難 T0099卷28 答婆羅門問
阿難 T0099卷29 將鹿林梵志子殺比丘之事告知世尊。
阿難 T0099卷29 向佛問法
阿難 T0099卷29 世尊向金毗羅說諦聽,三說而金毗羅不應。阿難即發言提醒。漢傳說佛讓金毗羅諦聽而默然,南傳說佛問金毗羅知否而默然。
阿難陀 T0099卷29 如前經,阿難陀所聞亦有一經
阿難 T0099卷30 與舍利弗問答法義
阿難 T0099卷31 暗夜小雨,佛命阿難執傘覆燈隨佛後行
阿難 T0099卷32 受佛命集衆,佛說不受金銀戒
阿難 T0099卷33 摩訶男問法,世尊不答。阿難代答。
阿難 T0099卷34 婆蹉問佛有我無我,三問而佛不答。婆蹉走後,佛告阿難免增其邪見。
阿難 T0099卷34 欝低迦以無記之問問佛,佛答無記,再問不語。阿難代爲說比喻。
阿難陀 T0099卷34 夜於河洗浴,遇外道俱迦那。答彼所問。
阿難 T0099卷35 爲外道說法。
阿難 T0099卷35 爲佛敷牀座。阻攔須跋陀羅見佛。
阿難 T0099卷35 至佛處問法
阿難 T0099卷35 至優婆夷家,鹿住問爲和其父與叔梵行不同而同一受生。阿難制止她的揣測,告知如來能知。
阿難 T0099卷37 叵求比丘病篤命終。阿難問佛其所受生,佛記爲阿那含。
阿難 T0099卷37 給孤獨長者病,阿難爲說法
阿難 T0099卷37 給孤獨長者病,隨舍利弗往瞻視
阿難 T0099卷37 如前經,阿難亦有此經
阿難 T0099卷38 從佛聞法
阿難 T0099卷41 發言似欲息事寧人,佛止之
阿難 T0099卷41 與迦葉同至比丘尼所。迦葉爲衆說法,比丘尼不樂聞而輕視之。
鞞提訶牟尼 T0099卷41 阿難別名
阿難 T0099卷41 佛滅未久,阿難有多弟子舍戒還俗,餘多童子
阿難 T0099卷42 隨佛入城,見老年夫婦。佛說其年老,已不能成就諸事業,說修行應趁早。
阿難 T0099卷44 婆四吒喪子癡狂,裸身入法會。佛命阿難取衣與之。
阿難 T0099卷44 受佛命與雙樹間敷牀
阿難 T0099卷45 列與會衆時,提及阿難未證阿羅漢果
阿難陀 T0099卷45 同婆耆舍入城,爲其說法
阿難陀 T0099卷46
阿難 T0099卷48 從佛聞法
阿難 T0099卷49 天子來訪,佛與阿難讚歎舍利弗
阿難 T0100卷1 從佛聞法
阿難 T0100卷4 引其所問善知識事之經
阿難 T0100卷5 隨佛入城,從佛聞法
阿難 T0100卷5 受佛命取衣與婆私吒
阿難 T0100卷6 佛將涅盤,奉命敷牀。發言勸阻須跋陀羅見佛
阿難 T0100卷6 迦葉檢舉比丘爭鬥,發言欲息事寧人
阿難 T0100卷6 請迦葉同到比丘尼所。迦葉爲說法。
阿難 T0100卷6 徒衆散去三十人,爲迦葉所訶。
阿難 T0100卷7 奉佛命集衆。
阿難 T0100卷8 摩訶男問佛,阿難見佛不答,即代爲說法
阿難 T0100卷9 見天子來贊舍利弗,知是須達多
阿難 T0100卷10 見佛不答犢子所問,即告之:因自思惟此爲增長邪見
阿難 T0100卷11 執扇侍佛。見佛不答,即爲梵志說譬喻
阿難 T0100卷11 夜入河洗浴。有外道來問,即與對答。後彼知是阿難,說:我若知汝,終不能得共相抗對
阿難 T0100卷11
阿難 T0100卷12 於婆耆闍入城,婆耆闍說偈戒勉自己,阿難亦爲之說法。
阿難 T0100卷14 阿難爲衆說偈,婆羅門聞之說定非人所說。即往問佛。佛告之爲天女來說。
阿難 T0100卷15 佛向阿難讚歎舍利弗
阿難 T0116卷1 獨坐思惟,三種香氣不能逆風,有能逆風者否。問佛,佛說功德香。善名流佈逆風亦得。
阿難 T0117卷1 獨坐思惟,三種香氣不能逆風,有能逆風者否。問佛,佛說功德香。善名流佈逆風亦得。
阿難 T0120卷2
阿難 前生: 長生(大天之子); T0125卷1
阿難 T0125卷3 弟子品,佛說種種第一弟子
阿難 T0125卷5 一比丘質疑佛對提婆達多墮地獄的記別,而來問阿難。後佛知之呼彼來,爲作開示。
阿難 T0125卷8
阿難 T0125卷9 阿闍世王所放之醉象來時,阿難在佛身邊。佛告莫懼
阿難 T0125卷12 佛爲其說法
阿難 T0125卷13
阿難 T0125卷13 問佛有香可逆風否。佛爲說戒、聞、施三種香。
阿難 T0125卷13 見佛避開提婆達多,不解而問佛。佛說莫與惡知識從事。
阿難 兄弟姐妹: 提婆達多; T0125卷15
阿難 T0125卷17 佛爲之說法
阿難 T0125卷18 嘆佛容色衰老。佛告之如是,年已衰微,年已八十。後見波斯匿王之舊車破敗,佛說外色尚如是,況復內者。
阿難 T0125卷18 見均頭沙彌持舍利弗舍利來,即墮淚,與之往見世尊。
阿難 T0125卷19 問佛應如何供養舍利弗舍利。佛說起塔
阿難 T0125卷19
阿難 T0125卷22 阿難見祇桓中有香,問佛,佛告爲須摩提女請佛。即命阿難集衆。
阿難 T0125卷23
阿難 T0125卷24 受歲之時,個與佛問答
阿難 T0125卷26 向佛問法
阿難 T0125卷27 同多耆奢入城,多耆奢見女人而起欲心。互說偈頌。
阿難 T0125卷27 將僧迦摩之事說與世尊。
阿難 T0125卷28 問佛何來煙火,佛說二龍興亂
阿難 T0125卷28 二王來問佛往何處,阿難不知
阿難 T0125卷29 六比丘各論,何等比丘能莊嚴牛角林。後佛各各讚許
阿難 T0125卷30 佛遣目連與阿難集衆
阿難 T0125卷34 佛說供養七種人可得福。阿難問何不說二乘聖者與佛。佛答供養此七種人可現世得福。
阿難 T0125卷34 一長者七日當命終,阿難往度出家,第七日方從出家。免墮地獄
阿難 T0125卷35 佛前讚歎所說。並問經名
阿難 T0125卷35 佛說將佛法付迦葉及阿難
阿難 T0125卷36 問佛:爲何涅槃時頭北向。
阿難 T0125卷37 問佛何爲“梵法罰”(默擯)
阿難 T0125卷40 奉佛命集衆,佛告大衆應相互探病。
阿難 T0125卷40 讚歎阿難豫知人情
阿難 T0125卷40 以爲善知識只是梵行成就的一半因素。佛爲之說,爲全部。
阿難 T0125卷41 僧衆喧雜,佛問何故,並令阿難教彼往別處住
阿難 T0125卷41 向佛問法
阿難 T0125卷41 問佛,若佛不出世,善男子如何出家,何所趣向。佛說成辟支佛
阿難 T0125卷42 執扇扇佛,贊佛所說
阿難 T0125卷43 奉佛命集衆
阿難 T0125卷44 三請佛說戒,佛不言。因衆中不清淨。
阿難 T0125卷44 請佛說彌勒下生時事
阿難 T0125卷45 釋迦文如來侍者
阿難 T0125卷46 佛爲阿難說比丘成就十一法必有所成長。並贊迦葉
阿難 T0125卷46 各領比丘。佛說各上坐比丘所令大衆均與上坐一類
阿難 T0125卷46 見象舍利弗還俗,不解,往告世尊。世尊說其雖有神通而未成阿羅漢,七日後復出家,得阿羅漢。
阿難 前生: 拘那羅(阿修羅); T0125卷46 以爲十二因緣不深。佛爲之說比喻,如阿修羅幼兒入海以爲海不深。
阿難 T0125卷47 奉佛命集衆。佛說一坐食之戒
阿難 T0125卷47 問佛沙門法
阿難 T0125卷47 聞提婆達多墮地獄,阿難悲泣。佛爲開解
阿難 前生: ; T0125卷48 問佛何緣笑。佛爲說大天王事,並贊阿難能繼承佛法。
阿難 T0125卷49 往爲阿那邠祁長者說法。後往爲阿那邠祁天子來見佛,阿難即能辨認,得佛讚歎。
阿難 T0125卷50 大愛道不忍見佛與阿難滅度,故先入滅。
阿難 T0126卷1 佛以種種特點稱弟子中第一
阿難 T0128a卷1 隨佛往滿財長者處
阿難 T0128b卷1 隨佛往滿財長者處
阿難 T0129卷1 問佛何緣有香,佛說三摩竭請佛
阿難 T0130卷1 善無毒以爲是供養佛弟子,見是外道
阿難 T0130卷1 問佛何故有香,佛說彼女請佛。奉佛命授籌
阿難 T0134卷1 見僧伽羅摩婦之母,問彼見僧伽羅摩否。彼母答:見同未見。
阿難 T0135卷1 與佛同往,見佛移石
阿難 T0136卷1 佛說輪王四未曾有法,說阿難亦有四未曾有法
阿難 T0137卷1 佛問何事喧鬧,答衆比丘與舍利弗目犍連共相問訊
阿難 T0144卷1 姨母不忍見彼入滅,故先入滅。阿難聞姨母入滅,甚爲悲傷。佛爲開解。
阿難 T0145卷1 姨母不忍見彼入滅,故先入滅。阿難聞姨母入滅,甚爲悲傷。佛爲開解。
阿難 T0149卷1
阿難 T0150A卷1
阿難 T0150A卷1
阿難 前生: 國相(阿難前生); T0152卷1
阿難 前生: 天神(阿難前生); T0152卷1
阿難 前生: 長生(捨怨不殺); T0152卷1
阿難 T0152卷2
阿難 前生: 薩闍; T0152卷2 此經說“薩闍”爲阿難前世,餘經說爲淨飯王前生。
阿難 前生: 鵠鳥之子(阿難前生); T0152卷3
阿難 前生: 狐(阿難前生); T0152卷3
阿難 前生: ; T0152卷3
阿難 T0152卷3
阿難 T0152卷4 佛爲說自己本生
阿難 前生: 國王(誤傷睒); T0152卷5
阿難 前生: 一蛇(欲害蚖); T0152卷5
阿難 前生: ; T0152卷5
阿難 前生: 抑迦達; T0152卷5
阿難 T0152卷5 佛令目連將一釋種人置佛鉢中,戰後令阿難舉鉢觀之亦亡
阿難 前生: 國王(赦免猴王); T0152卷6
阿難 前生: 梵摩達多(世尊爲鹿王時); T0152卷6
阿難 前生: 烏(九色鹿之友); T0152卷6
阿難 T0152卷6 佛爲之說自本生
阿難 T0152卷6 佛爲說斗量魚因緣
阿難 T0152卷6
阿難 T0152卷7 佛出定命阿難取水。阿難說五百車剛過,水正混濁。
阿難 T0152卷8 佛爲之說自本生
阿難 T0154卷2
阿難 T0154卷2
阿難 T0154卷2
阿難 前生: 第四人; T0154卷3
阿難 前生: 色力; T0154卷3
阿難 T0154卷3
阿難 前生: 一梵志; T0154卷3
阿難 T0154卷4 從佛聞法,聞一人由母教誨而行善。勸兩國和合。
阿難 T0154卷4
阿難 T0154卷4 有衆多人從佛出家而得道,阿難問其因緣
阿難 T0154卷5
阿難 前生: 天(見孔雀興嘆); T0154卷5
阿難 T0155卷1
阿難 T0155卷1
阿難 T0155卷1
阿難 T0155卷2 問佛笑事
阿難 T0155卷3
阿難 T0156卷1
阿難 父: 斛飯王; 兄弟姐妹: 提婆達多; T0156卷3
阿難 T0156卷3
阿難 T0156卷3
阿難 T0156卷3
阿難 T0156卷4
阿難 T0156卷4
阿難 T0156卷5
阿難 T0156卷6
阿難 T0156卷7
阿難 T0156卷7
阿難 T0157卷1
阿難 T0158卷1
阿難陀 T0159卷1 與會列名
阿難 T0160卷1
阿難陀 T0160卷1
阿難陀 T0160卷3
阿難 T0160卷3
阿難 T0160卷4
阿難 T0160卷4
阿難 T0160卷4
阿難 T0160卷4
阿難 前生: 長生(捨怨不殺); T0161卷1
阿難 前生: 獵士(告梵志太子所在); T0171卷1
阿難 前生: 闍耶(王臣); T0172卷1
阿難 T0173卷1
阿難 前生: 色力; T0173卷4
阿難 前生: 國王(誤傷睒); T0174卷1
阿難 前生: 國王(誤傷睒); T0175a卷1
阿難 前生: 國王(誤傷睒); T0175b卷1
阿難 前生: 國王(誤傷睒); T0175c卷1
阿難 前生: 天神(阿難前生); T0177卷1
阿難 T0178卷1
阿難 前生: 烏(九色鹿之友); T0181a卷1
阿難 前生: 烏(九色鹿之友); T0181b卷1
阿難 前生: 獵師(獵鹿); T0182a卷1
阿難 前生: 獵師(獵鹿); T0182b卷1
阿難 T0184卷1 燈光佛授記時說
阿難 T0184卷1
阿難 T0186卷8 佛以此經付囑之
阿難 T0187卷1
阿難 T0187卷2 問佛,女身穢惡,世尊何故住於母胎。佛即命梵天取佛住胎時所居宮殿,以示衆人
阿難 T0187卷3 起身說:世尊爲菩薩時尚有如次稀有事,何況成佛
阿難陀 T0187卷4 即阿難
阿難 T0187卷12 世尊向其付囑此經
阿難 T0190卷1 見佛光明,問佛何所念。佛爲說往昔佛。
阿難 T0190卷2
阿難 T0190卷3 燃燈佛出家成道之事未完,此處又說阿難問佛供養幾佛
阿難多 父: 斛飯王; 兄弟姐妹: 提婆達多; T0190卷11
阿難陀 T0190卷13
阿難陀 T0190卷27 魔王謊稱有此人書信給世尊
阿難 T0190卷36 世尊問其何人喧譁
阿難 T0190卷47 佛告阿難,將迦葉故二付囑大愛道比丘尼
阿難陀 T0190卷55 淨飯王說本欲傳王位與此人,而佛度之出家,其非斷決王種
阿難 兄弟姐妹: 提婆達多; T0190卷58 與提婆達多爲兄弟。其母不喜世尊而不放阿難出家。此经说其母曾与悉达太子起染心,而太子不不答。由此其母对菩萨无净心。
毘提耶國仙人 T0190卷58 即阿難。其父母不允其随佛出家。即独往他方修行。后其父母见其坚固即言:若必出家即回我释种出家人处出家即可。即随佛僧团出家。
阿難 T0190卷58 与众人同往出家,佛不允。后往跋㖿瑟吒长老处得出家
阿難 T0190卷59 本卷說得須陀洹
阿難 前生: 婆奴; 一女子; T0190卷60
阿難 T0190卷60
阿難陀 父: 甘露飯王; 兄弟姐妹: 提婆達多; 細嚩羅; T0191卷2
阿難陀 T0191卷6
阿難陀 T0192卷4 釋種比丘
阿難陀 T0192卷5
阿難 T0192卷5
鞞提醯牟尼 T0192卷5 即阿難尊者
阿難 T0193卷5
阿難 T0193卷6
阿難 T0193卷7
阿難 T0194卷3
阿難 父: 甘露飯王; 兄弟姐妹: 提婆達多; T0195卷1
阿難 T0196卷1
阿難 T0196卷2
阿難 T0197卷1
阿難 T0197卷1
阿難 T0197卷1
阿難 T0197卷1
阿難 T0197卷1
阿難 T0197卷1
阿難 T0197卷1
阿難 T0197卷2
阿難 T0197卷2
阿難 T0197卷2
阿難 T0198卷1
阿難 T0198卷1
阿難 T0200卷1
阿難 T0200卷1
阿難 T0200卷1
阿難 T0200卷1
阿難 T0200卷1
阿難 T0200卷1
阿難 T0200卷1
阿難 T0200卷1
阿難 T0200卷1
阿難 T0200卷1
阿難 T0200卷2
阿難 T0200卷3
阿難 T0200卷3
阿難 T0200卷3
阿難 T0200卷3
阿難 T0200卷3
阿難 T0200卷3
阿難 T0200卷3
阿難 T0200卷4
阿難 前生: 端正子; T0200卷4
阿難 T0200卷5
阿難 T0200卷6
阿難 T0200卷6
阿難 T0200卷8
阿難 T0200卷8
阿難 T0200卷8
阿難 T0200卷9
阿難 T0200卷9
阿難 T0200卷10 助梨軍支乞食,终不能得
阿難 T0201卷6
阿難 T0201卷9 魔王奉優婆毱多尊者命,化現形象
阿難 T0201卷13 隨佛應供
阿難陀 T0201卷14 此處“阿難陀”與“阿難三摩陀”並列,不知所指
阿難 T0202卷1
阿難 T0202卷1
阿難 T0202卷1
阿難 T0202卷1 見一小兒孝順父母,即問佛前生孝養父母之本生
阿難 T0202卷2
阿難 T0202卷2
阿難 T0202卷2
阿難 T0202卷2 問佛何故先度五比丘
阿難 T0202卷3
阿難 T0202卷3
阿難 T0202卷3
阿難 T0202卷3
阿難 T0202卷3
阿難 T0202卷3 問佛何緣發道心。佛說:爾時見是象調順故,始發道心,求於佛道
阿難 T0202卷4
阿難 T0202卷5
阿難 T0202卷5
阿難 T0202卷5
阿難 T0202卷6
阿難 T0202卷6
阿難 T0202卷6
阿難 T0202卷6
阿難 T0202卷7
阿難 T0202卷7
阿難 T0202卷8
阿難 前生: 龍王(金城); T0202卷8
阿難 T0202卷9
阿難 T0202卷9
阿難 前生: 長者(供養沙彌); T0202卷10
阿難 T0202卷10
阿難 T0202卷10
阿難 T0202卷11
阿難 T0202卷11
阿難 T0202卷12
阿難 T0202卷12
阿難 T0202卷12
阿難 T0202卷13
阿難 T0202卷13
阿難 T0202卷13
阿難 T0202卷13
阿難 T0202卷13
阿難 T0202卷13
阿難 T0202卷13
阿難 T0203卷1 见小儿乞得好食,用奉父母,擇麤惡者,而自食之。见别经。 佛说为菩萨时以身肉供養父母事。 見別經。
阿難 前生: 天神; T0203卷1
阿難 T0203卷1
阿難 前生: 優婆大達; T0203卷3
阿難 T0203卷5
阿難 T0203卷6
阿難 T0203卷7
阿難 T0203卷8
阿難 前生: 一雁(護雁王); T0203卷8
阿難 T0205卷1
阿難 T0205卷2 如楞嚴經等,摩登伽女事
阿難 T0205卷2
阿難 T0206卷1
阿難 T0206卷1
阿難 T0206卷1
阿難 T0206卷1
阿難 T0206卷2
阿難 前生: 狐(阿難前生); T0206卷2
阿難 T0206卷2
阿難 T0206卷2
阿難 T0207卷1
阿難 T0208卷1
阿難 前生: 長者(供養沙彌); T0208卷1
阿難 T0208卷2 阿難以爲樹下六年即成佛道是易非難,佛說小兒以爲寶珠出自囊中。
阿難 T0208卷2
阿難 T0208卷2
阿難 T0208卷2
阿難 T0211卷1
阿難 T0211卷1
阿難 T0211卷1
阿難 T0211卷2
阿難 T0211卷2
阿難 T0211卷3
阿難 前生: 一雁(護雁王); T0211卷3
阿難 前生: 太子(南王之孫); T0211卷4
阿難 T0212卷1
阿難 T0212卷1
阿難 T0212卷1
阿難 T0212卷2
阿難 T0212卷2
阿難 T0212卷3
阿難 T0212卷3
阿難 T0212卷4
阿難 T0212卷4
阿難 T0212卷12
阿難 T0212卷14 佛之侍者
阿難 T0212卷14
阿難 T0212卷18
阿難 T0212卷19
阿難 T0212卷22
阿難 T0212卷23
阿難 T0212卷24
阿難 T0214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