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0219 ; CBETA : T0159 ; 大正藏 : T0159 ;
著譯者 唐 般若 譯;
卷數 八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本作品的註疏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麗藏福州宫内厅
思溪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007a24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131a04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169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209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800頁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八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三萬二千阿羅漢,八萬四千一生補處菩薩,八部眷屬,百千萬億圍繞供養。佛放大光明照十方界,時次補彌勒大菩薩師子吼說偈讚佛,願為演說心地觀門大乘妙法,引導眾生令入佛智。文殊彌勒諸大菩薩,與佛問答微妙法義。
佛說有四恩德不可得報,一父母恩,若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未能報恩,應勤孝養,若人供佛福等無異;二者眾生以其多生互為父母,故于一切時亦有大恩,舊恩未報,宜互饒益;三者國王恩,護持眾生,使安樂故;四者三寶恩,利樂眾生,不可思議故。佛法僧寶功德,名真福田。復說三者何故名寶,詳如本經(已上第二卷)。
次說持戒懺悔及三身功德,法寶利益(第三卷),次比較出家在家功德過患(第四卷)。
佛言:出家比丘常當畫夜如是觀察,我得人身,諸根具足,從何處沒,來生此間;于三界中,當生何處,于四大洲六道之中,受生何道。以何因緣,免八難身。莊嚴劫千佛已涅槃,星宿劫千佛未出現,住賢劫幾佛涅槃,幾佛未出,何時彌勒下生人間。今我身中有何善業,戒定慧學,當有何德。過去佛皆已不遇,未來佛得見不邪?現在凡夫地三毒煩惱,何者最重?一生已來,造何罪業,種何善根,我此身命能得幾時,是日已過命隨減少,猶如牽羊詣彼屠所,漸漸近死,何所迷避,身壞命終,當生何處,三惡道苦,如何脫免。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如救頭然,懺悔先罪調伏其心,名真出家。披福田衣不貪知足,常行乞食醫藥知足,住阿蘭若離喧攝心。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各各有十種功德,受持讀習解脫書寫,現世獲大福智,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覲彌勒。若願生十方佛土,隨願見佛(第五卷)。
離世間品,說住阿蘭若處功德利益。厭身品,說有漏身三十七種不淨穢惡,不堅牢過患(第六卷)。波羅蜜品,說十波羅蜜,乃至八萬四千波羅蜜法。觀心品,文殊問佛,云何為心地大妙智印。佛告文殊,勝祕密心地法門,名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名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名三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名一切饒益有情無盡法藏,能引諸菩薩眾到自在智處。是最勝法幢,是大師子孔。
三界之中以心為王,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修行,速圓眾行,疾得菩提。
文殊白佛,心法本無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瞋癡。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之心不住,內外中間都不可得。本無形相,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餘人。佛答微妙廣如本經。
文殊白佛,凡夫初心,依何等處,觀何等相。佛言: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于胸臆上明朗而住。五十由旬無垢明淨,內外澄澈最極清淨。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能令眾生身心清淨,堅圓不退。有加持真言印法等說逐品法門。
時新發意菩薩人天婆羅門海眾發菩提心,得法眼淨,住不退轉,乃至十地妙覺者,四萬八萬四千,以至阿僧祇不可說一切有情等,皆當得菩提。佛說此經,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凡夫身便入佛地。信解此經一四句偈,其福不可限量,勝以恒河沙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精舍寶塔等,十六分不及一。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八卷,唐罽賓國沙門般若譯。
第一序品
說佛入定放光影現,因地修行,三世難思議事;師子吼菩薩說偈讚佛,願為演說心地觀門。
第二報恩品
佛說父母、眾生、國王、三寶功德,人當修行報恩。
第三厭捨品
佛說居家種種不饒益事,智光長者出家。
第四無垢性品
佛說比丘於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隨有所得,麤細稱心,遠離貪求,是四無垢性,一切菩提分法,皆從此生。
第五阿蘭若品
說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出家菩薩應住阿蘭若處,以求佛道。
第六離世間品
說世間一切恐怖,我為根本;住阿蘭若,調伏妄想,斷我我所,永無恐怖。
第七厭身品
說觀身三十七種不淨穢惡。
第八波羅蜜多品
說善住蘭若,省用功力,得圓滿八萬四千波羅蜜行。
第九功德莊嚴品
說住蘭若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修諸善法,莊嚴其身。
第十觀心品
謂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永離二相,不著二邊,是為心地觀法。
第十一發菩提心品
說眾生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有二相。
第十二成佛品
說三種秘密心地觀法及三十二金剛甲冑,令凡夫身入如來地。
第十三囑累品
佛說是經難得值遇,讀念通利,廣為人說,福德豈可限哉?


閱藏知津

八卷,有御製序。南之,北興。
唐罽賓國沙門般若等譯。
序品第一
佛住耆闍崛山,與三萬二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及一切天龍八部、他方輪王、十六國王、夫人眷屬、四眾、四姓、外道、餓鬼、畜生、琰王諸大眾俱。坐寶蓮華師子座上,入心瓔珞寶莊嚴王三昧,天雨華香。復入師子奮迅三昧,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惡趣離苦,詣佛供養。如來於胸臆間及諸毛孔,放金色光,普現十方五趣苦樂之相,及現三大阿僧祇劫因果本末之相。於是師子吼菩薩為眾說偈,歎佛功德,請佛出定。
報恩品第二
從三昧起,告彌勒菩薩,稱歎心地妙法。五百長者不愛苦行,讚二乘道。佛為廣說世間四恩: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佛有三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受用又二:一自,二他)。法有四種(教、理、行、果),僧有三種(一菩薩,二聲聞,三凡夫;凡夫又二:一具戒,二正見),具足十義,得名為寶。為求菩提,有三種十波羅蜜。若修十種真實波羅蜜多,乃名能報四恩。
次有智光長者,與不順子遠來聽法。佛為重宣,令發大心。
厭捨品第三
智光長者問出家不及在家,佛為廣說出家最勝,訶在家過。
無垢性品第四
廣明麤衣、乞食、陳藥、蘭若,四依知足功德,各十勝利。
阿蘭若品第五
為常精進菩薩說阿蘭若功德。
離世間品第六
樂遠離行菩薩,承佛威力,為諸菩薩說阿蘭若行,佛讚印之。
厭身品第七
為彌勒菩薩說三十七觀,訶身不淨。
波羅蜜多品第八
為彌勒菩薩說阿蘭若能滿十波羅蜜。
功德莊嚴品第九
為彌勒菩薩說有一德應住阿蘭若處,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又有二種法,及兩番二種人,不堪住阿蘭若。次明十一種四法,五種八法。
觀心品第十
為文殊師利說觀心法,并說觀心陀羅尼。
發菩提心品第十一
為文殊說自覺悟心,有四種義。及說初觀菩提心相,并說真言。
成佛品第十二
為文殊說三種大祕密法:謂心祕密,語祕密,身祕密。欲修習者,當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
囑累品第十三
明受持者,得三業各十種清淨。

部類

知津 經藏 / 大乘經 / 方等部 / 顯說部
呂目 經藏 / 寶積部
會閱 经藏 / 大乘經 / 方等門
何氏新考 本緣部
CBETA 02 本緣部類 / 佛本生經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