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0409 ; CBETA : T0374 ; 大正藏 : T0374 ;
著譯者 北涼 曇無讖 譯;
卷數 四十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 0409 大般涅槃經 北涼 曇無讖 譯; (卷一 至 十一) 壽命品第一 至 現病品第六
    • 0411 佛説大般泥洹經 東晉 法顯 譯;
    • 0410 大般涅槃經 劉宋 慧嚴 等依泥洹經加之; (卷一 至 十) 序品 至 現病品第十八

本作品的註疏

別本藏內重出、別抄或藏間差異較大的版本

    • 0409 大般涅槃經 北涼 曇無讖 譯; (备注:北本)
    • 0410 大般涅槃經 劉宋 慧嚴 等依泥洹經加之; (备注:南本)
    • F0410 科南本大般涅槃經 元 師正 排科; 可度 重訂;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福州宫内厅
思溪国图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096b07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168a10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521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237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828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總六部,計五十八卷,共六帙。正部四十卷,則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所譯,宋元嘉中重定耳。
大:寂體圓極,無處不用;般涅槃:楚語也,此云滅度,或云圓常,或云滅盡,或云寂滅,則常樂我淨四德,經如前解義。
大涅槃經四十卷,共十三品。迦葉菩薩、高貴德王菩薩、師子吼菩薩、憍陳如,此四大士會中當機,請問如來,為開闡一乘佛性妙義,則凡是有情本來具也。實最後垂範至極之談,其攝諸外道如法出家,得果因緣報應靡不詳示。然以正法付屬迦葉傳布,開覺人天。末後比丘持淨戒者,則真佛子,弘揚妙法。若破戒者,則魔眷屬,壞亂聖教。斯言有徵,覽者得不愧心耳。
註:品次有闕漏。
卷一至卷三壽命品
佛在拘尸那國力士生處,二月十五日將涅槃。時出大音聲,遍告十方,若有所疑,今悉可問。從其面門,放大光明,照十方界,眾生見者聞者,無不悲惱;聲聞菩薩人天龍鬼四十餘眾,各來廣陳最後供養,悉皆不受,悲泣無量也。
純陀白言:願受微供。佛告云: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辯,遂論其施者受者二無差別。復以偈言,更相讚美。又與文殊廣論法義,又復放光告純陀諸比丘眾,汝等莫生悲惱,但安住祕密藏中,如伊字三點,勸修無我想,我定涅槃。諸比丘再三請佛住世,佛云:我無上正法,付囑迦葉,當為汝等作大依止。乃喻王病,愚醫不能治,良醫治之,佛之出世如大智醫王,或信不信。
佛云:汝等於戒律中,有所疑者,恣汝請問。於是迦葉菩薩以偈問曰:云何得長壽,云何於此經,云何得廣大。如此致三十問,佛即答之,以牛乳添水,為喻破戒比丘壞滅正法。若行慈心,必益壽命,視諸有情,如羅[目*侯]羅,法性常住,無有生滅。過去為王,護持戒說法比丘,獲金剛身,堅固不壞。佛身非世間法,正知正見,即見佛身,名字功德。是大般涅槃,受持流布,得無量福。
卷四至卷十如來性品
佛告迦葉:涅槃有四相義,一自正、二正他、三隨所問答、四善解因緣義,廣為分別。即有女人,抱兒來坐,辨食蘇乳消不消,及說示現納耶輸,而有羅[目*侯]羅入胎示生。東七步為人天最上,南七步與一切眾生為福田,西七步永斷老死,北七步已度諸有。四維各七步斷種種煩惱,上七步不為物污,下七步法雨滅地獄火,乃至受樂出家苦行,受乳詣樹,受草登座,降魔說法等緣。
迦葉云:如來唯有密語,無有密藏,喻如秋空滿月,皆令得見。種種喻已,我為聲聞波斯匿王說半字義,常存不變義,涅槃解說義,無量喻脫義。如來止於一義,無二種語。若一義者,何有三歸,以眾怖生死故;若見真實,即如來法身一義也。
佛言:我滅度後有四人出現世間,謂須陀含等。不依如是四人說,破戒比丘喻旃陀羅,此云嚴熾。為王破戒者,不當紹法王位。次說依法者,如來也;不依人者,謂聲聞人也。依義者,即菩薩也;不依語者,即世俗文華也。依智者,即如來也;不依識者,分別也。依了義者,真實智慧也;不了義者,聲聞乘也。廣說此四依義,乃如來悲憫末世比丘故,作是說也。
如我所說,當依止如是四種人。我滅度後七百年,有四魔漸當出現,沮壞我之正法。若言如來生淨飯王家等事,是魔說;若謂久成正覺為教化眾生,乃是佛說也。若謂周行七步,是不信,是魔說也;若謂方便示現七,是佛說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一一如是。反之復之,是魔說,是佛說,如前例之。防護自身,如龜藏六,黠慧四諦四顛倒力士額珠等喻法一切因緣。
佛云:我說方等經,亦如甘露,亦如毒藥,不得於二乘人前分別三歸。雪山香草,牛食純出醍醐,廣演一乘佛性。半字滿字月有圓缺,二乘不見佛性,菩薩見性不了,唯如來了了見性。十四音名為字義,噁噁阿阿阿阿億伊伊伊伊郁郁優優[口*垔][口*野][口*野]烏炮菴阿迦佉伽[口*舀]俄遮車闍膳喏吒他荼祖拏多他陀彈那波頗婆滼摩蛇囉羅和奢沙娑呵嗏魯流盧樓。吸氣舌根隨鼻之聲,長短起聲,隨音解義,皆固舌齒,口業清淨也。
如來涅槃猶如月隱,種種譬喻。一闡提者(此云信不具),不見佛性。良醫八種藥喻,仙陀婆鹽器水馬四法同名。智臣善別,喻如來四種密語,謂常樂我淨。我滅度後,大乘經典,如牧牛女賣乳,展轉添水入到城中,止有苦味。末世比丘,壞佛正法,亦復如是也。
文殊白佛:純陀猶有疑心。佛乃說偈,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乃說眾喻,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者,與佛何別。
卷十大眾所問品
爾時如來放大光明,即受純陀供,與諸聖眾等受,安慰大眾。佛說偈言,以神變力,令諸天人各各自見。如來受我最後供養,復為純陀說破戒義。文殊說阿闍世王害母殺父,與佛各說偈為答,如云一切江河必有迴曲,一切女人必有諂曲等諸偈義。
卷十一現病品
迦葉白言:如來已除一切病苦,何故云背痛。佛云:為比丘畜八不淨物,故示現耳。猶如虛空,云何有病,最為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三闡提,如是三病,世間極重。若遇良醫即漸獲安,若不遇者死入地獄。有五種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四果等是也。
卷十一至卷十四聖行品
一聖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嬰兒行,五病行也。行聖行者,精修戒律過海浮囊,分毫不可與者,乍可熱鐵纏身,不著信心衣;乍可吞熱鐵丸,不喫信心食等義,喻佛菩薩所行聖戒、聖定、聖慧、七覺等行。當觀自身種種相處,修四念處觀,說四諦法。功德天黑暗女為喻生死,智者俱棄,令觀生老病死因緣,乃云過去善住王頂上,生一肉塊,後生出一子,名頂生王。為生愛著,即墮天宮,證別離怨憎苦等緣,令人覺悟無常等。說集滅道諦、第一義諦、真諦、實諦行相,種種喻之。遂與文殊反復微請,令達常樂我淨要義也。
我觀諸行,悉皆無常,諸法無我,廣說是義。為憍陳如等轉妙法輪,世諸出世語得二十五種三昧,破二十五種有愛,及因中捨身。於羅剎求半偈,行是聖行,超過彌勒,早成正覺。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乃天帝釋化身為羅剎,以驗聖行也。
卷十五至卷二十梵行品
佛言:行七法具足梵行,知法、知義、知民、知自、知眾'知時、知尊卑、知法者,知十二部經及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心,是諸佛教,及修四無量心,是修梵行并偈也。
佛修慈行,提婆達多教阿闍世王害如來。是時入城乞食,遣醉象來踏如來,即以慈定,舒手現五指,師子自然調伏,大石力士,不動分毫。以慈力擲在虛空,化盧至化女人,為調達為五百賊,悉以慈心而為之。佛修慈悲嘉捨行,極愛一子地難行,一切苦行能行,為曠野鬼起慈心,化度令比丘出生等緣。能如是知得何等利,佛言:得四無礙、四無畏等法義第一義空。
重說本有今無、本無今有偈義意,皆梵行所修妙行之義也。佛言:世間所不知覺,令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所念佛者,思其十號,一一分別。六念皆然,及說破戒比丘。
阿闍世然父,後遍體生瘡,自念:此身已受花報。智臣月稱問云:大王今身痛耶,心痛耶?王曰:非止身心痛也,我造惡業,今將奈何。一切大臣各說請六師等來或醫或治,最後耆婆云:唯佛是最上醫也,能治身治心,勸往見佛。空中出聲,復勸王,乃回心敕備嚴駕往見佛也。
佛遙見王悶絕僻地,佛即入月慈三昧,放光照王,即時病除。王謂耆婆曰:佛真慈悲,不見我罪。與諸眷屬即到佛所,佛為說法,即悟無生。
卷二十嬰兒行品
哆哆[口*和][口*和]婆婆羅羅無所分別,與造化氣合。
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七高貴德王菩薩品
佛言:修行如是大涅槃,得十功德。一者有五:一不聞得聞,二能為利益,三斷惑心,四慧心正直,五知如來密藏,復為廣說。德王曰:生已不生不生不生,聞已不聞不聞不聞,得已不得不得不得。復有光明來照,眾不知處,佛敕文殊為說。乃云:東方滿月光佛所有菩薩,名琉璃光,今亦說大涅槃經,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
次說到不到了因作因布施緣。問:聞所不聞,十二分教大涅槃經。佛為分別涅槃妙體,令人信受。過去釋迦佛出世說涅槃,時我為貧人,賣身肉一日供三兩,滿一月得金錢五文,住佛所,聽得一偈云: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若有至心聽,常得無量樂。誦此一偈,身無痛苦,即發菩提心,記我字釋迦牟尼佛也。
善護身心,生三種惡覺,廣說過患。身相名一篋,地等四毒蛇,五陰旃陀羅,六入空聚落,六塵六大賊,貪愛詐親友,煩惱一道河,戒定草木筏,渡到涅槃岸,得大自在身等緣。昔不得今得,昔不聞今聞,昔不見今見,昔不到今到,昔不知今知。云何為身為心等,一一解說。第一義慈於身於心生決定想,定為菩提器。施受四義,一施淨受不淨,二受淨施不淨,三施受俱淨,四施受俱不淨。
修涅槃經典,為佛菩提,一一中修十事,精持得金剛三昧。修習涅槃微妙經典有四法,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人若有病,須得良醫;王若治國,須用智臣,佛性佛相僧相法相,說諸法義。復云:昔在尼連河畔,波旬請入涅槃,我云:未有神通智慧弟子。後又來云:已有弟子,我告云:且候三月,乃說八功德。其間破五陰,成六念斷邪見等,五成六事定不定等義。
成就第九功德有五事,一信,二直心,三戒,四近善友,五多聞解其義趣。復說成就第十功德,修三十七品法門。白衣高座說法,比丘作聽徒,為利養故如是也。當時說之,今已見耳。
卷二十七至卷三十三師子吼菩薩品
佛云:汝等若疑有佛無佛,有法無法,有僧無僧,乃至有報無報等。師子吼白佛:我有所問,唯願聽許。佛云:如師子哮吼,四顧欠呿嚬呻,香象怖走;陸者藏伏,飛者墬落,恣汝所問。師子吼曰:云何為佛性,以何義故,名佛性。何故不見眾生所有佛性,菩薩住何等,以何眼不了了見佛性;佛住何等,以何眼了了見性。佛云:第一義空名佛性,即是智慧、十力、四無畏等法為見佛性也。
行細心不正,心細行不正,心細行正,心不細行不正,心如何可知。佛說持戒破戒,鴿在舍利弗影中及我影中,乃知是究竟戒。了因、正因、緣因,此三因行相法門,所謂作如是因,獲如是果。佛說:一切諸法皆有二因,乃說八喻。如我問波斯匿王,四方四由來逼,將害人民,如何迴避。王曰:無迴避處,唯持戒布施。佛言:如是如是,生老病死來逼於人,勸修戒定慧,可免四山逼也。
佛因中為善見,及為太子,時修道成佛,弟子名字令舍利弗與須達長者造立精舍,住其中說法,皆夙緣如是也。六師外道生嫉妒心,佛以慈悲方便化喻。如言長者婦女妊,腹中是女。佛云:是男。外道即將毒藥,害其婦死,佛即神力,火中救出其子。復為師子吼說,雙林示滅,入大寂定,時分化導;乃云何等比丘,能莊嚴娑羅覺花樹林等緣。
佛言:修奢摩他(此云止),毘婆舍那(此云觀)除煩惱成智慧,然有二法:一定,二智。師子吼重問佛,即答之。說三世業現報後報,提婆達多刺目奪珠,歌利割截身體。復說善業惡業果報,唯身戒心慧禪定可免苦也。
眾生定有佛性,決得菩提,何更修入正道。佛以恒河為喻,習浮者不沒,如王象眾盲共摩,各雖說異,未免是象,但不得全體。胎卵濕化四生,各隨緣起業報。闡提非法說法,法說非法,一切善法皆顯佛性,諸禪觀及根力覺道慈悲喜捨等。
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八迦葉菩薩品
佛得八自在,為大醫師,何故善星卻入地獄。佛以三子為喻,有善不善也。善星種種毀佛,無分毫信心,雖入佛法中,不得其利,喻入大海不得其實,何故受他出家。若不如是,當紹王位得自在,故壞無量善根,故畜養二十年,說涅槃名字無盡也。
化香山中五萬仙人及三十萬力士,說色無當等義。以神力移石上天。致掌吹作微塵,阿闍世王殺父等緣起,皆往昔所化方便。鬥諍執著斷善根,何等是耶。聰明黠慧善能分別,遠離善友,不如法住,廣招因果報應,各觀十二因緣行相。
隨自意語,闡提人有佛性,善根無佛性。或云:善根人有佛性,闡提人無佛性;或二俱有,或二俱無。會四句義者,即解隨意,如大魚見光即浮,光沒即沒,調達等比丘暫浮還沒,舍利弗等永浮也,沒者謂入地獄也。說煖頂忍世第一,三界所斷煩惱。
眾生佛性猶如虛空,非過去現在未來,如來佛性非佛性,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皆佛性。依三世攝,不依三世攝,具足十法,不與世諍。一信心,二戒淨,三近善友,四善思惟,五具精進,六存正念,七具智慧,八能正語,九樂正法,十證解脫。一切不善法皆從煩惱生,我如三世佛,能觀五陰常無常,虛假不實,是故不與世間一切智者諍,是故不為世法染污故。
如何是清淨梵行,佛言:一切法是能修三十七助道法,是梵行。能修十事速得涅槃:一無常想,二苦想,三無我想,四厭食想,五不可樂想,六死想,七多羅想,八離想,九滅想,十無愛想。復為解說十想中義味,令悟性也。
卷三十九、四十憍陳如品
佛為說色受想行識無常,滅苦因是獲得解脫,若如是觀者,名為沙門,於大眾中,作大師子吼。是時有外道,或毀佛,或讚佛,或難佛,或論義。如尼先梵志云:佛先責我不平,佛今更不平,何故以吉向己,不吉向我。佛云:我不平破汝不平,是故汝平我之不平,即吉也。我之不平破汝出家得道。
犢子梵志問佛:世有善耶,有不善耶。佛云:我為汝略說,解脫是善,嗔恚是不善等義。亦反復難佛,投佛出家得道。納衣梵志問佛云:一切惡法從煩惱生,煩惱在先,身在先耶。若身在先,煩惱何因而入;若煩惱在先,安在何處。亦反復論義,投佛出家。佛問阿難所在,憍陳如云:今被六萬四千魔化如來像,說一切法惑亂極苦。文殊云:何不問諸菩薩卻問阿難。佛云:常為侍者,給侍無諸過失,所聞法要不遺一字,今要付囑涅槃妙典。乃說咒,令文殊往救,同來諸魔盡發菩提心。佛令阿難去報須跋陀羅云。此番善賢。如來今日當入涅槃。汝有所問宜往見佛。須跋即至。問佛業報,論其實相,會中菩薩聲聞人天,聞是法皆得法忍,出家得道。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四十卷,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第五譯。
宋文帝元嘉年中達于建業,時有沙門慧嚴慧觀謝靈運等,以讖前經品數疏,簡乃依舊泥洹加之品,目文有過,質頗亦改,治結為三十六卷,行于江左,比前經時有小異。有涅槃經論一卷,略釋大經,又論一卷,釋本有今無一偈。
佛言:吾滅度後,汝等四眾當勤護持。我大涅槃,我于無量萬億阿僧祗劫,修此難得大涅槃法,今已顯說。此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金剛寶藏,常樂我淨,周圓無闕,最後究竟,理極無遺。諸佛于此,放捨身命,故名涅槃。汝等欲疾得菩提,令一切眾得出世法,當勤修習此涅槃經(出涅槃後分)。
宣律師問天人韋將軍曰:諸佛說教,何等偈為般若?何等為華嚴?何等為法華?何等為涅槃?答曰:但是無相離我我所,即入般若;但是說諸度萬行悲智攝益,即入華嚴;但是授聲聞等記作佛,即入法華;但是抉擇邪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入涅槃。如此抉擇古今未有,味道君子幸願知音(出靈感應)。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四十卷,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第一壽命品,南本分四品:
初序品:一卷,說佛臨涅槃,聲光召請無量大眾一時集娑羅林。
次純陀品:第二卷首,純陀請佛莫同諸行入於涅槃。
至純陀辦供下名哀歎品,大眾請佛住世,佛告諸比丘三點四德。
第三卷為長壽品,迦葉菩薩以三十四問問佛,是品答如來長壽因果。
第二金剛身品
答問金剛不壞身,初明法身離四絕百堅牢常住,後答成就法身相似之因。
第三名字功德品
佛說是經名字功德無量無邊,諸佛之所修習。
上二品與南本同。
第四如來性品,南本分十品:
初四相品:答問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初約口密,開四相解般若;次開身密,出種種身解法身;三開意密,約百句解解脫。
次四依品:第六卷,佛說四果人出世護持建立利益義疆,故立四依。答上問云:何得廣大,為眾作依止。
第七卷首,邪正品:邪者,魔也;正者,聖也。佛說魔經魔律,持魔經律,是為四魔;佛經佛律,持佛經律,是為四正。答前迦葉問:云何知天魔,為眾作留難,?如來波旬說:云何分別知,至如是曉了分別,是名黠慧。
下,四諦品:此答問云何諸調御,心喜說四諦。與聖行品有同有異,聖行具明四種四諦,今品但明一實四諦。至我今始知,修習甚深四聖諦法。
下,四倒品:佛說邪惑常樂我淨四倒,文有八倒,以四題品,答問正善具成就,演說四顛倒,我等悉名邪見之人。
下為,如來性品:答上兩問,云何作善業?次問能見難見性,只由善業能見於性,性由善業。業始性終,從終題品,當知即是菩薩相貌。
下,文字品:上性品明字下之理,此品明理上之字。答上問,云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前品名字功德,正論此經出世上上滿字;今品通論眾教若半若滿,開密悉是滿字。至樂正法者,應如是學。
下,鳥喻品:答云何共聖行,娑羅迦鄰提舉鳥以況於行,二行並觀,一行一切行。
第九卷首,月喻品:前鳥喻俱游橫論,今月喻隱顯豎論,答問日月星三光。
至「復次善男子如日月光,諸明中最」為菩薩品:上有十三或十五問,是問佛事,佛答已竟。從此已去有十九問,問菩薩事。今品答十二問,當知此中,正問理性,是未發心,稱為菩薩。而此理性為因,涅槃教光為緣,從謗而信,轉成名字。名字即是發心菩薩,理性即是未發心者,乃至見性能為船師,能脫故皮,如天意樹等。佛性之力,無所不能,舉體皆通。
以下品與南本同。
第五一切大眾所問品
文中無大眾問佛之事,但有化佛受大眾供。據答顯問,此品答七問。初章答示現涅槃問,兼答人天魔道問;次說偈已下,答知法性問;三釋有餘偈,正答說祕密問,兼答遠離病問及近無上道問;四云何復名餘義耶?答畢竟問。
第六現病品
即五行中病行,文明無病者,由前品末,授記付囑竟,即云:我今背痛,舉體皆痛,如彼小兒及常患者。從此義故,題現病品,由此現病,致有三推三請,明如來無病。
第七聖行品
文中明五行名,說三不說二。何者天行是眾行,眾聖之本,其意可見,故遙指雜華病行。前已現說,道後自彰,故不說二,但說於三。此品廣明戒聖行、定聖行、慧聖行,次第不次第等。
第八梵行品
說修梵行七善、四無量心、三品、六念等法,歎是經生善滅惡之能。
第九嬰兒行品
此明本地非大非小,能起大小兩化,作大小嬰兒,赴緣自在。
第十高貴德王菩薩品
佛說菩薩修行大涅槃經,得十事功德。
第十一師子吼菩薩品
通明五種佛性眾生悉有,論解縛修習。
第十二迦葉菩薩品
明正因佛性能攝極惡闡提,由正因故,還生善根。
第十三憍陳如品
初結正觀行,後破諸邪說,須跋悟道下。文來未盡。
已上品題釋義,出章安疏。


閱藏知津

四十卷。南率賓歸王,北賓歸王鳴。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壽命品第一
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大聲普告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面門放光,遍照十方。
爾時八十百千諸比丘,六十億比丘尼,一恆河沙菩薩,二恆河沙優婆塞,三恆河沙優婆夷,四恆河沙諸離車等男女大小,五恆河沙大臣長者,六恆河沙諸王眷屬,七恆河沙諸王夫人,八恆河沙諸天女等,九恆河沙諸龍王等,十恆河沙諸鬼神王,二十恆河沙金翅鳥王,三十恆河沙乾闥婆王,四十恆河沙緊那羅王,五十恆河沙摩[目*侯]羅伽王,六十恆河沙阿脩羅王,七十恆河沙陀那婆王,八十恆河沙羅剎王,九十恆河沙樹林神王,千恆河沙持咒王,億恆河沙貪色鬼魅,百億恆河沙天諸采女,千億恆河沙地諸鬼王,千萬億恆河沙諸天子,十萬億恆河沙四方風神,十萬億恆河沙主雲雨神,二十恆河沙大香象王,二十恆河沙師子獸王,二十恆河沙諸飛鳥王,二十恆河沙水牛牛羊,二十恆河沙諸神仙人,一切[逢/(蟲-虫)]王,一切山神、海神、河神,皆悉集會。
樹林變白,猶如白鶴。四天王、三十三天,乃至第六天、大梵天王、阿脩羅王,所設供養,倍倍勝前,佛皆不受。魔王獻供,并護法咒。佛受其咒,不受其供。大自在天王,設供倍前,東方虛空等佛,遣無邊身菩薩來獻香飯,大地震動。南西北方諸佛世界,亦有無量無邊身菩薩,所持供養,倍勝於前,乃至毒蛇,及惡業者,一切來集,唯除摩訶迦葉阿難二眾,阿闍世王及其眷屬。
佛面所出光明,燿覆大眾,所應作已,還從口入。純陀與同類十五人俱,願設最後供養。佛即許之,為說二施果報無別,一者受已得菩提,二者受已入涅槃。
純陀因大眾勸,說偈請佛住世,佛以偈答。純陀次答文殊,不應以如來法同於諸行,乃至既去辦供,地大震動。眾會哀請,佛慰諭之,令問所疑,并示秘密之藏,猶如∴字。略斥無常苦無我三修,無有實義,為說勝三修法。又我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當為汝等作大依止,并說明醫禁乳用乳之喻。
次勸問戒律所疑,比丘再辭不堪,於是迦葉菩薩承佛神力,說偈問法。佛讚之曰:我初成道,有諸菩薩曾問是義,如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眾生。次為說菩提因業,得壽命長,佛視眾生,同於子想,愛念成就,諸毀禁者,囑令苦治,無有惡心。如來長壽,最為第一,如彼醍醐,賊不能得。法性無滅,三歸無異。
金剛身品第二
佛為迦葉菩薩說如來身常住不壞,由於往昔護法因緣,今得成就是金剛身。
名字功德品第三
釋大般涅槃名義。
如來性品第四。
分別開示四義:一自正,二正他,三能隨問答,四善解因緣義。迦葉菩薩言:世尊唯有密語,無有密藏,咸令眾生悉得知見,佛讚印之。次說百句解脫之義,次說四人為世間依。次明魔說佛說經律,種種差別之相。次明知常住者,知四聖諦。次明四顛倒相,次說貧女金藏喻,塗乳洗乳喻,力士額珠喻,雪山樂味藥喻。次明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消則為藥,不消為毒。
次明大乘無有三歸分別之相。次明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次說金鎞抉膜,示二三指之喻。又廣說十住菩薩見性少分之喻,又說夢語刀刀之喻。次明十四音,名曰字本,應離半字,善解滿字。次明二鳥雙遊之喻。次說月無出沒半滿之喻,日出三時長短之喻。次廣說喻,明大涅槃經利益一切,唯不能益一闡提人。次說先陀婆一名四實之喻,以喻如來密語難解。次明自知有佛性者,名丈夫相。次為文殊釋本無今有偈義。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
佛面放光照純陀身,受其供養。又化佛及僧,受諸大眾供養,說偈慰喻。次廣明一切契經有餘無餘之義,為欲調伏諸眾生故,現身有疾,右脅而臥,如彼病人。
現病品第六
迦葉菩薩勸佛起坐,放光遍照,利益一切。廣為迦葉說秘密教,及說五人有病行處,所謂四果辟支,非如來也。
聖行品第七
為迦葉菩薩說五種行:一聖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嬰兒行,五病行。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涅槃經。次即廣明聖行,護戒如護浮囊,得四念處,住堪忍地,觀四聖諦,乃至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次答住無垢藏王菩薩,說從牛出乳喻,并說往昔捨身求半偈事。
梵行品第八
為迦葉菩薩說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一知法,謂知十二部經;二知義,三知時,四知足,五知自,六知眾,七知尊卑。復有梵行,謂慈悲喜捨。因即廣明如來慈善根力,令諸眾生見種種事。又為重釋本有今無偈義,又釋一切世間不知見覺,菩薩悉能知見覺義,於中廣明六念法門。次敘阿闍世王見佛之事,次結示天行品者,如雜華說。
嬰兒行品第九
不能起,住來去語言,是名嬰兒,如來亦爾。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
佛告德王:修行大涅槃經,得十事功德。一者有五(一所不聞者而能得聞,二聞已能為利益,三能斷疑惑之心,四慧心正直無曲,五能知如來秘藏)二(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見而今見之,昔所不聞而今聞之,昔所不到而今得到,昔所不知而今知之),三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四有十事(一根深難可傾拔,二於自身生決定想,三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四修佛淨土,五滅除有餘,六斷除業緣,七修清淨身,八了知諸緣,九離諸怨敵,十斷除二邊),五有五事(一諸根完具,二不生邊地,三諸天愛念,四常為天魔沙門剎利婆羅門等之所恭敬,五得宿命智),六得金剛三昧。七知四法為大涅槃近因(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八除斷五事(五陰),遠離五事(五見),成就六事(六念),修集五事(知定,寂定,身心受快樂定,無樂定,首楞嚴定),守護一事(菩提心),親近四事(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信順一實(一道大乘),心善解脫(貪恚癡心永斷滅),慧善解脫(於一切法,知無障礙),九初發五事,悉得成就(一信心,二直心,三戒,四親近善友,五多聞)十修集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樂我淨,為諸眾生分別解說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若四果辟支菩薩信是語者,悉得入大涅槃;若不信者,輪迴生死。
師子吼品第十一
佛告大眾,恣汝所問,吾當解說。師子吼菩薩請問,以何義故,名為佛性;何故復名常樂我淨。若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見。十住菩薩住何等法,不了了見;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見。
佛讚其具二莊嚴,并細答釋。於中具明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下者得聲聞道,中者得緣覺道,上者住十住地,上上者得無上菩提,是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即第一義空,名為中道,即名為佛,名為涅槃。又凡有心者,定當得成菩提,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又不可以有退心故言無佛性,若有修集三十二相業因緣者,得名不退菩薩。
次明真修戒定慧相,次答拘尸那城入般涅槃之因,次答何等比丘莊嚴雙樹之問,次答涅槃無十相故,名為無相(色,聲,香,味,觸,生,住,壞,男,女)。時時修習定慧捨相,能斷十相。次答成就十法,能見涅槃無相:一者信心具足,二者淨戒具足,三者親近善知識,四者樂於寂靜,五者精進,六者念具足,七者軟語,八者護法,九者供給同學,十者具足智慧。
次明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能令重業輕受。不修身戒心慧,名為愚癡,能令輕業重受。次說恆河七種人喻,眾盲觸象喻。次明菩薩當以苦行自試其心。次明大海有八不可思議,大涅槃經亦復如是。次答如來示同胎生之故,師子吼說偈讚佛。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
問善星比丘事,佛為答之。問未來種種異說事,佛具釋之。又明如是諍訟,是佛境界,非諸二乘所知。若人於是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次明斷善根者,非是下劣愚鈍之人,亦非天中,及三惡道。次明佛性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次明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次說恆河七眾生喻。次說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次明修無常等十想者,能得涅槃。迦葉菩薩以偈讚佛。
憍陳如品第十三
世尊告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常住解脫之色,受想行識亦爾,苦空無我不淨亦爾。若離佛法,無有沙門及婆羅門,亦無沙門婆羅門法。爾時外道聞已瞋恚,共往阿闍世所,求與瞿曇論議。王與外道,同來佛所。
先答闍提首那婆羅門問,度令出家證果。次答婆私吒梵志問,亦令證果,即入涅槃。次答先尼梵志問,善來得果。次答迦葉梵志問,出家五日而證四果。次答富那梵志問,善來得果。次答清淨梵志問,出家十五日後,得阿羅漢。次答犢子梵志問,出家十五日後,得於初果,復來問法,佛為說奢摩他毗婆舍那,聞已修習,得阿羅漢,寄謝於佛,入般涅槃。次答納衣梵志問,善來得果。次答弘廣婆羅門問,並因憍陳如答,發廣大心,佛為發跡顯本。
次明阿難具足八種不可思議,敕文殊師利以咒攝歸,命其往語須跋陀梵志,尋來見佛,問答實相深義,大眾獲益無量,須跋得證四果。

部類

知津 經藏 / 大乘經 / 涅槃部
呂目 經藏 / 涅槃部
會閱 经藏 / 大乘經 / 涅槃門
何氏新考 涅槃部
CBETA 07 涅槃部類 / 涅槃經/疏 / 涅槃經北本/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