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0451 ; CBETA : T0411 ; 大正藏 : T0411 ;
著譯者 唐 玄奘 譯;
卷數 十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 0451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唐 玄奘 譯;
    • 0452 大方廣十輪經 附北涼録 失譯 ;

別本藏內重出、別抄或藏間差異較大的版本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再雕福州宫内厅
思溪国图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山图北藏山图
嘉興东大龍藏阿育王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金陵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1nB271_p0814c02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126a12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99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244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834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地則堅厚無涯,藏則包含無盡,以十佛輪轉十惡業故。
十卷,唐三藏玄奘法師譯也。
爾時南方香雲、香雨、花雨、寶雲、寶雨無量莊嚴具,來入大集會中。天人問:何瑞如此。佛云:地藏菩薩將至于此,即時說偈,為供佛上。如來說此大士十方諸佛國土,隨意居之,成就勝事,讚其三昧功德,欲增長此界有情善法,來入此大集會,說祕密咒。
地藏以偈問佛,謂此界眾生,何故不畏苦業,多造十惡。佛為廣說所修十佛輪,令此眾生轉其十惡業輪,業俱無盡。
天藏問佛修無依行,答以十義。一欲修定乏資緣,二犯戒行惡,三妄執身心,四心動躁,五離間語鬥亂,六惡語毀罵,七雜穢虛誑,八貪嫉他人,九多瞋忿,十邪見。以此十緣,不能成定。復有十無依法:一著事業,二著談論,三著睡眠,四著營求,五著艷色,六著妙聲,七著芬香,八著美味,九著細觸,十著尋伺,以此亦不能成。又為說國王大臣不得破壞比丘,然有破戒者,亦勝清淨外道功力所修。
地藏問:此土有佛世,無佛世作惡眾生,入無間獄,如何救護。佛云:此土眾生剛強難為調伏,造十惡輪,多入地獄。乃說破戒比丘多於國王大臣前,毀罵持戒比丘,如是惡業,當墮無間地獄。復說敬袈裟因緣義。
佛告地藏:真善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長者,護佛法,護比丘,自然速離十惡業輪,亦勸他離,乃吉祥也。天藏護國神咒,復為金剛藏說有依行法十輪回法問妙義。惡剎利帝等,親近破戒比丘,非法器僧,退失一切善法,墮無間獄。若真善剎利帝等,親近佛法比丘,成就種智也。
佛說:惡性眾生造種種業,將受無量苦報。會中百千萬億眾,合各發露懺悔宿作邪見,遂各於佛法生正見等。金剛藏問:如何修進善業,得不誤失。佛言:有十種輪若能修持,遠離十惡業,喻如輪王有諸寶輪,能降伏一切王也。
佛說:遠離瞋恚邪見等十輪,復說財施、法施、福田相、十輪、布施、大甲冑輪、淨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等大甲冑輪。佛說福田相,般若大甲冑輪,大慈大悲大忍堅固大甲冑輪。會中人天,聞此法者,皆得法眼,付囑金剛藏等流通。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十卷,與大方等十輪經同本異譯。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十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為大集經部類別行。
第一序品
佛說地藏菩薩成就無量功德善根,利益安樂一切有情,除一切病惱憂苦;若人於一食頃歸依、供養,諸所願求,速得滿足,勝於百劫歸依、供養諸大菩薩。
第二十輪品
說人王治國,選用臣僚,撫安民人,教兵禦敵,修營事業,給養功藝,賞善罰惡等有十王輪法;佛教化眾生,斷十惡,修十善,安立聖道,降伏魔怨,令修行人成無上道,亦有十佛輪法。
第三無依行品
說貪欲邪見諸惡行事,不能成就諸三摩地,乃至墮於無間地獄,不可依也。
第四有依行品
說信慙愧等清淨律儀,於現身中,速能種植聲聞獨覺乘種,次第得無上乘故。如有眾生於二乘法,不肯修學,執無因論,為說大乘,終不能成自他利益。佛言真善國王大臣,於我遺法弟子,下至非器,無戒行輩,雖應罰治,不許惱害,當守護法眼,紹三寶種,獲十種福德利益。
二品校量法俗失行不失行甚詳。
第五懺悔品
諸在會者,聞說是經,憶昔惡業,向佛懺悔;佛說無罪正路十種法忍,謂不著身,不著受、想、行、識,不著此世、他世,不著欲、色、無色界。
第六善業道品
說十善業於一切惡,皆能解脫;一切善法,隨意成就,速能盈滿大涅槃海。
第七福田相品
說菩薩成就十財施、十法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等,一切佛法大甲冑輪,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第八獲益囑累品
說此法門無量無邊眾生獲益,當流布,應護持。


閱藏知津

十卷。陶。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序品第一
薄伽梵於佉羅帝耶山,說月藏已,南方雲來,雨諸供養,演諸法聲,眾會手中,各各現如意珠,雨寶放光,見十方土,又見身各地界增強,堅重難舉。無垢生天帝釋問佛,佛為廣歎地藏菩薩功德,菩薩尋與無量眷屬,現聲聞像,來禮佛足,讚歎供養。佛又因好疑問菩薩問,廣述地藏無量功德。眾會興供,地藏轉供世尊,兼說神咒,利益一切。
十輪品第二
地藏問佛,云何於五濁世能轉佛輪。佛答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居此土,即十力也,一一喻如轉輪聖王。
無依行品第三
天藏大梵請問禪,誦,營福,三業為出為墜,剎帝輪王為沈為昇。佛答二種十無依行,隨有一行,不成三乘。次明出家破戒,猶能生人十種殊勝思惟,不宜非理辱害。次明五無間罪,四根本罪,謗三寶罪,皆非佛之弟子,宜極護持四根本戒。
次因優波離問,具明舉罪有十非法,又十非人,有五法舉,有七法滅。次因地藏願救末世,為說末世有十惡輪。謂國王宰官等,護惡比丘,惱害淨眾,即名為旃陀羅,乃至破戒,無戒,不應辱害。引古羅剎醉象敬重袈裟為證,若能遠離十惡輪者,則得十法增長,離三十過,天藏乃說護國不退輪心神咒。
有依行品第四
金剛藏菩薩問,既言破戒非佛弟子,云何不許辱害。又他經處處獨讚大乘,今經云何說三乘法,悉皆不許隱沒。佛答十種有情,難得人身。復有十種無依行法差別,有四種僧及四沙門,是故破戒雖非佛子,不應受供,猶有聖賢幢相,不得辱害。三乘並是如來度生方便,雖修大乘,不得廢二。次示十有依行,三乘所共。復有十有依行,獨覺大乘所共。次復廣示大乘無塵垢行輪,無取行輪,隨眾生根,說三乘法。戒淨慈悲,安樂一切,乃名大乘。
懺悔品第五
眾會聞法,各懺先罪,佛為說十種法,能令菩薩獲得無罪正路法忍,謂不著五陰,此世,他世,三界。次明已得法忍,許處王位。或行十善,或信三寶,亦可為王,否則決當墮落。
善業道品第六
金剛藏問,云何於三乘人法,得無過失,乃至菩提行願,心無厭足。佛答,十善業道,即菩薩十輪,廣說因果利益。
福田相品第七
復明菩薩十財施大甲胄輪,十法施大甲胄輪,淨戒大甲冑輪,安忍大甲冑輪,精進大甲冑輪,靜慮大甲冑輪,般若及善巧方便大甲冑輪,大慈大甲冑輪,大悲大甲冑輪,堅固大忍大甲冑輪,故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獲益囑累品第八
眾各獲益無量,佛以此法付囑虛空藏菩薩。

部類

知津 經藏 / 大乘經 / 方等部 / 顯說部
呂目 經藏 / 寶積部
會閱 经藏 / 大乘經 / 方等門
何氏新考 大集部
CBETA 08 大集部類 / 大集經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