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3 - 修行道地經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0533 ;
CBETA : T0606 ;
大正藏 : T0606 ;
|
---|---|
著譯者 | 僧伽羅刹 造;西晉 竺法護 譯; |
卷數 | 七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54b14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255a12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三) 502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論藏(二) 118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253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844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七卷。
佛滅後七百年中,尊者眾護作此經。謂十善可修,十善可行,若能修能行,至無為之道,證其大士地位也。
卷一集散品
攝散亂生死,心歸清淨性也。
卷一五陰本品、五陰相品、分別五陰品、五陰成敗品
此四品皆談五陰也,是知為生死之根本耳。
卷二慈品
若無慈心,不能修行也。
卷二離恐怖品
若戒行清潔,自無畏也。
卷二分別相品
分別一切善惡相,須當智火燒苦惱薪也。
卷三勸意品
修行人自正其心也。
卷三離顛倒品
若離此,即正見也。
卷三曉了食品
雖百味粗細,乃一飽也。
卷三伏勝諸根品
調攝根境也。
卷三忍辱品
若不忍辱,不能修行。
卷三棄加惡品
雖加惡言,不起嗔也。
卷三天眼品、天耳品、念住品、知人心念品、地獄品
已上諸品,見品則見其義也。
卷四歡悅品
修行人心自念,我得善利,脫八難苦,生欣悅也。
卷四行空品
修行者有吾我想,不入於空,非真修行,須入真空也。
卷五神足品
修行成定,得神力也。
卷五數息品
消有漏,得無漏也。
卷六觀品
修行人入深觀境,破其根塵也。
卷六學地品
修行人須學世間一切咒術法破邪見也。
卷六無學地品、無學品
二品義可思而知。
卷七三品弟子品
喻如一父而有三子,各自性行不同。父須教約令其孝順,成其家業。三子喻心意誠,令成定智慧也。
卷七緣覺品、菩薩品
謂修行人,始自集散亂心,觀五陰,攝六情,破千惡,修十善,成觀行,得定智神力,或為緣覺,或為菩薩也。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七卷。
總眾經之大較,示修行之徑路,使學者易進無惑,次第曉然,多所決擇。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八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天竺沙門眾護,總眾經義大較,說修行道地法。
菩薩品云:人本一故,用不解之,便起吾我,適著便縛,以縛求脫。不著無縛,何誰求脫?譬如五事,而住虛空,雲霧塵煙灰,不能為彼虛空作垢。心本如空,五陰之毒,喻如五事不蔽心本,曉了無形,慧無罣礙,入深法忍,不以次第。
閱藏知津
八卷,前有序。南終,北明。
天竺沙門眾護撰,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集散品第一
五陰本品第二
五陰相品第三
分別五陰品第四
五陰成敗品第五
慈品第六
除恐怖品第七
分別行相品第八
勸意品第九
離顛倒品第十
曉了食品第十一
伏勝諸根品第十二
忍辱品第十三
棄加惡品第十四
天眼見終始品第十五
天耳品第十六
念往世品第十七
知人心念品第十八
地獄品第十九
勸悅品第二十
行空品第二十一
神足品第二十二
數息品第二十三
觀品第二十四
學地品第二十五
無學地品第二十六
無學品第二十七
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
緣覺品第二十九
菩薩品第三十
後三品,並用法華意旨。
部類
知津 | 論藏 / 大乘論 / 宗經論 / 西土 |
---|---|
呂目 | 論藏 / 宗經論部 |
會閱 | 論藏 / 論藏大乘論 / 四、集經部 |
陳氏提要 | 论藏 / 二、小乘集传部 / 第一门 西域小乘集传 |
何氏新考 | 經集部 |
CBETA | 09 經集部類 / 禪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