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6 - 菩薩璎珞本業經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1546 ;
CBETA : T1485 ;
大正藏 : T1485 ;
|
---|---|
著譯者 | 姚秦 竺佛念 譯; |
卷數 | 二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32a15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259a03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三) 217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律藏(二) 616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369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00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二卷。
卷上 佛說菩薩瓔珞本業法門,所謂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名字。
唐梵雙語也。
卷下 佛解說四十二位聖賢因果觀行戒相開遮,令末世比丘精進受持,遂付囑阿難大眾,廣宣流布。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二卷。
佛略說四十二位賢聖名字,因果行相,六入明門,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明觀法門,亦名六堅六忍六慧六觀。瓔珞者,謂銅寶銀琉璃摩尼水精,如是六位菩薩,以百萬阿僧祇功德瓔珞,嚴持三種法身。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二卷,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佛說菩薩四十二位名字,因果行相,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六入明門,亦名六堅、六忍、六慧、六觀。瓔珞者,謂銅、銀、金、琉璃、摩尼、水精,瓔珞嚴持如是六位菩薩功德法身。
初發心住者,是人從始具縛,凡夫未識三寶,聖人未識好惡因之以果,一切不識、不解、不知值佛。菩薩於教法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是人爾時,住前名信想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其人略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進心、定心、慧心、戒心、迴向心、護法心、捨心、願心;復有十心:所謂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羅蜜戒。是人復行十善,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受六天果報,作人中王,具足一切煩惱,集無量善業,亦退亦出;若值善知識學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爾者,常沒不出。住中第六位中,還為退分,值佛菩薩所護,正觀現前。入第七住,常住不退,等覺位中,菩薩名金剛慧藏,住頂寂定,名入法界心,修行十法:一學佛不思議變通,二集菩薩眷屬,三重修先所行法門,四巡一切佛國問訊一切佛,五與無明父母別,六入重玄門,七現同如佛現一切形相,八二種法身具足,九無有二習,十登中道第一義山頂。如是無量功德,經百千劫法藏始滿,人相盡三昧,成就一切智位,常行佛行,方入妙覺。
閱藏知津
二卷。南職,北篤。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眾品第一
佛重遊道場樹下,放四十二光,集十首菩薩,從十林剎,十精進佛所來,及集一切諸天眾等。
賢聖名字品第二
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名字,皆華梵雙舉。又說住前十心,信念,精進,定慧,戒,迴向,護法,捨願。又說二十四願偈,亦說十不可悔戒。
賢聖學觀品第三
謂十住名習種性,十行名性種性,十向名道種性,十地名聖種性。次等覺性,次妙覺性。又名六堅,又名六忍,又名六慧,又名六定,又名六觀,又名六寶瓔珞。一銅寶,二銀寶,三金寶,四琉璃寶,五摩尼寶,六水精寶,并說六位所修諸行。
釋義品第四
仍釋前十信,及四十二位之義。
佛母品第五
答敬首菩薩問二諦義,并說小中大劫差別。
因果品第六
明十波羅蜜,各有三緣,及說七財、四攝、四辯、四依等為因,二種法身為果。
大眾受學品第七
佛復放光集眾,囑文殊及善財等七大菩薩,各領大眾受學。因分別三種受戒,及受戒儀式。由受戒故,次第入於住、行、向、地,等妙覺中。
集善品第八
三勸大眾發菩提心,乃至再囑須受菩薩戒已,方可為說此大法門。
此亦仍似華嚴部攝,智者大師依此判別圓位次。今因始終申明十重戒法,故南北皆歸律藏。
部類
知津 | 律藏 / 大乘律 |
---|---|
呂目 | 論藏 / 附:疑偽 |
會閱 | 律藏 / 律藏大乘律 / 〔(原書未題分類)〕 |
陳氏提要 | 律藏 / 三、大乘律传译部 / 第一门 大乘菩萨戒经 |
何氏新考 | 律部 |
CBETA | 11 律部類 / 律部/疏 / 菩薩戒藏/疏 / 瓔珞經/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