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1654 ; CBETA : T1585 ; 大正藏 : T1585 ;
著譯者 護法等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卷數 十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本作品的註疏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福州宫内厅
思溪国图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58b02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245a08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三) 457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論藏(三) 315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384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18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唯識頌本及唯識、顯識、轉識、大乘寶生、成唯識等論,皆同本異譯,或廣或略也。此乃天親菩薩指求法高士,明八識相分,悟妙性現前,得解脫身,透死生矣。但微細難入,造心易退故,講習者似乎牛毛,而達者未見,幾于麟角,誠可憫哉。
卷一 天親菩薩將入滅時作三十頌,後二十八家解其義。又復十六家皆不能盡其美意,護法菩薩安惠等十師,解成一百卷。三藏奘法師撮其要樞譯成十卷,沈玄明作後序,慈恩基法師述科疏解義。
造此論,謂謬妄習人空法空,不了煩惱所知障,今除我法二執,斷二種障,生其正解,證二空理,於唯識如實知深妙也。
卷二 解兩頌半,明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子,作意受想思觸處,執受無記能變所變能藏所藏,與雜染互相緣也。
卷三 明阿陀那(此云我)識如瀑流,種子難見難降,微細不可了。始終明第八識相,若或依教則無邊定也,若約悟性則頓現也。
卷四 解三頌半,能變識相恒審思量,勝餘識故。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煩惱常俱隨,其所生所繫,除羅漢果入滅盡定。
卷五 前已明八識七識,今此明能變識差別,有六種隨根境,所謂眼耳鼻舌身五藏,皆依意識,妄取六塵境也。
卷六 解三頌半,明信愧無貪嗔癡,勤安不放逸行,捨不害三性清淨,無垢善住心相,深忍樂欲心淨為性也。
卷七 明根本識,一切唯識,一切位一切境相智轉所依。若於此了,四智相應,於唯識理決定悟入,便證現量境界也。
卷八 明十依處及諸習氣,發業潤生煩惱十二支,能令生死相續。遍計依他圓成三性,心心所執一切唯識性等義。
卷九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此三頌明唯識見道不見道,由此說十地相,二愚三障所斷所證也。
卷十 即此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此謂成佛。偈明轉四識為四智及四涅槃,一清淨自性,二有餘依,二無餘依,四無住處。清淨法身成變化身受用身,證二轉依果相,於斯若悟證唯識妙性矣。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十卷,護法安慧菩薩等十師造此論,能成就天親三十頌論,令義理圓成,故名成唯識論。
盡邃理之微,闡法王之奧,為令學者破空有迷謬執,生正解斷重障,證真解脫故。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十卷,護法安慧等十師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論釋天親菩薩三十頌論,令義理圓成,故名成唯識論。


閱藏知津

十卷,有沈玄明後序。南縻,北義。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護法等十菩薩,各造論十卷,釋世親三十頌。奘師糅為十卷,乃瑜伽一宗之精要也。

部類

知津 論藏 / 大乘論 / 諸論釋 / 西土
呂目 論藏 / 宗經論部
會閱 論藏 / 論藏大乘論 / 二、瑜伽部
陳氏提要 论藏 / 四、大乘瑜伽部 / 第二门 瑜伽行派集义论
何氏新考 瑜伽部
CBETA 14 瑜伽部類 / 瑜伽行派論/疏 / 成唯識論/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