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1675 ; CBETA : T1605 ; 大正藏 : T1605 ;
著譯者 無著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卷數 七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本作品的註疏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福州宫内厅
思溪国图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9a22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242a05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三) 434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論藏(三) 267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387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20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七卷。
無著造,奘師譯。此云對法也,集諸法義,成此論也。
卷一至卷三三法品
蘊、處、界三也,解其建立根境所對識情妄染成善種子、成惡種子等義;蘊、處、界、因緣'污染、三世、有漏、無漏、界係、世間無記也;蘊、處、界假實根境差別,相攝相應成就。三品中微細解其義趣,成就善巧殊勝等義。
卷四、五中諦品
苦集道滅四聖諦,謂有情生所依,故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皆名集因苦果相緣。分別滅道諦義,甚深勝義圓滿莊嚴等也。
卷六中法品
決擇十二分聖教,契、頌、記、諷、說、緣、喻、事、生、方、希、論等義也,一一解說及論諸法。
藏中得品
決擇有二種義:一建立補特伽羅,二建立現觀伽羅,及七種差別病行,乃六趣出離,即三乘人也。
卷七中得品
分中建立現觀法義,實不行究竟聲聞獨覺菩薩。
現觀論議品
議有六,自性因果業相應轉等六義。論有七種,論體論處,論依論莊嚴,論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復有言論、尚論、諍論、毀論、順論、教論等義。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七卷。
無著菩薩造,解釋五蘊、十八界、六度、四攝、四無量行、四諦、三十七菩提分等法義,令後學披覽略文知深廣妙義。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七卷,無著菩薩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論釋蘊界處、攝、相應、成就、四諦、十二分教、建立補特伽羅、建立現觀論議等法。

閱藏知津

七卷。南心,北退。
無著菩薩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事分中
三法品第一
蘊,界,處。
攝品第二
有十一種:相,界,種類,分位,伴,方時,一分,具分,更互,勝義。
相應品第三
有六種:不相離,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
就成品第四
有三種:種子,自在,現行。
決擇分中
諦品第一
四聖諦。
法品第二
十二分聖教。
得品第三
一建立補特伽羅有七種,二建立現觀有十種。
論議品第四
有七種義,釋,分別顯示,等論,攝,論軌秘密。

部類

知津 論藏 / 大乘論 / 宗經論 / 西土
呂目 論藏 / 宗經論部
會閱 論藏 / 論藏大乘論 / 二、瑜伽部
陳氏提要 论藏 / 四、大乘瑜伽部 / 第二门 瑜伽行派集义论
何氏新考 瑜伽部
CBETA 14 瑜伽部類 / 瑜伽行派論/疏 / 集論/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