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8 - 金剛般若經疏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1778 ;
CBETA : T1698 ;
大正藏 : T1698 ;
|
---|---|
著譯者 | 隋 智顗 説; |
卷數 | 一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1c04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447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399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34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一卷,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釋經題,法譬標名,謂般若幽玄,微妙難測,假斯譬況,以顯深法。
金即三義:一、寶中真上,不可侵毀;二、利用自在,摧破諸物;三、表裏清淨,影現分明。
剛是堅義,謂身、命、財。身即法身,命即慧命,財即法財,功德助道,用譬三種般若。實相般若,理性常住;觀照般若,破五住惑;文字般若,解脫自在,如此三法,不縱不橫,非並非別,成祕密藏,佛三種身,亦復如是。實相即法身,如大經明金剛身品;觀照即報身,如金剛三昧破諸煩惱;文字即應身,隨機利益,普現無邊。舊云金剛譬十地後心因圓之位,今言初心至後,即有六種金剛也。
體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經之正體也。宗者,約實相之慧,行無相之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因,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約實相。用者,破執為用,一切封著,通名為執;破諸相惑,顯出功能,亦自無滯,即力用也。教相者,一摩訶,二金剛,三天王問,四光讚,五仁王,廣略雖異,同名般若。若摩訶以廣歷色心,乃至種智,皆摩訶衍,此文略說,金剛為喻也。
釋經開為三段,謂序、正、流通三段各二。序有通、有別,正說前後二周,流通付囑奉行。如是我聞下為通序,爾時世尊下為別序;時長老須菩提下是正說段,至果報不可思議,名實智道;重白佛去,是方便道,或為後來,或為鈍根,或可智度善權,為菩薩父母,許中先住後降,答中先降次住,互前後者,般若多含,義非一轍。
若約發心,前願後行,廣發誓願,權引於前;次入實相,以無住法,住於妙理。若約修行,要須前修實慧,次用權道,故有二觀次第,前住後降。若就證時,權實一心中悟,不復前後。
就誓願中,有四心:一廣大,二第一,三常心,四不顛倒。菩薩發願,普濟萬物,無邊曠遠,故名大心;欲願與涅槃寂滅極樂,故名第一;生死道長,眾生性多而誨人不倦,名曰常心;不見能所,名不顛倒。一切眾生下釋大心,皆令入下釋第一心。無餘涅槃者,法不自起,因緣故生,但是因緣自性皆空,順理為解,乖宗成惑,惑即生死流轉,受身心苦;解即累滅苦盡,寂然永樂,謂之滅度。小乘涅槃灰身滅智為無餘,大乘以累無不盡,德無不圓,名為無餘,生滅觀在,名有餘也。如是滅度下,釋常心,度無量無邊,實無度者。大品度空品云:度眾生如度虛空,明眾生無毫末可得,只解眾生本來無所有,即是悟,悟即名度。若有眾生可度者,佛菩薩等即得殺罪於一身理而為論,實無有眾生,眾生顛倒,妄執謂有。今佛菩薩憐愍說法,令悟本無所有,名此悟為度,實無別有眾生異理而度著涅槃中也。何以故下,釋不顛倒,以失顯德,若有我人,可言有滅,但是假名,橫計人我,執我為非,忘我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
大品中,具明十六,此中略明四耳。次答住,初辨行,次舉喻格量,後結勸。就辨行中二:前標無住為本,依無住本行於布施,即住般若中也。娑婆世界宜用檀義攝六,資生攝、施無畏攝、戒忍法攝,後三但舉一檀即攝六也。捨心無悋謂之布施,無相可存,何悋之有?施為六度之首,塵為生法之機,二法皆空,於何不盡。次菩薩應如是布施下,結成住義。施受皆不可得,不住相也,正以虛心而施,福不可量,理既無量,心不應限,稱理行施,其福彌廣。東方虛空下,第二舉喻格量,理行既顯,如說而行,其福甚多,齊太虛也。但應如教住下,第三結勸也,聖言無謬,理不可越,如佛所說,安心住實相也。
可以身相見不下,明願行皆無相為因,法身無色為無得果。菩薩發心有三義:一化眾生,二修萬行,三向菩提。降伏明化物,辨住示修行,如來身相即菩提果體。若識法身,菩提可登,若計性實,乖之遠矣。舉法身,明菩提空也。
不也下,善吉深識法身故言不可以身相而見,或一身一智,或言真、應,或言法、報、應,皆是明果。若至果理不生,不生而般若生理不生,不生即法身不可說;習報二果不生,不生即報身不可說;慈誓不生,不生即應身不可說,如此三身不可說,那得以身相見如來?以因緣故。若得道人,聞說即悟,得見如來;若聞不悟,雖說身相即非身相,故不可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非相,見如來者,非因非果,有因緣故,可得言因,亦可言果,如非初炎非後炎,不離初後炎,即此意也。今只以相為非相,非謂遣相別有一非相,若能如此,即見如來。
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下,是流通付囑段。初正付囑,次校量,後方法如如者,上如是智,下如是境,心境扶合,故得不動。
佛說是經下,奉行流通也。
閱藏知津
一卷。南法,北會。
天台智者大師說。
法譬標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經正體,約實相慧。行無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因;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約實相為宗。破諸相惑,顯出功能,亦自無滯,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部類
知津 | 論藏 / 大乘論 / 釋經論 / 此土 |
---|---|
會閱 | 经藏 / 大乘經 / 般若門 |
何氏新考 | 經疏部 |
CBETA | 03 般若部類 / 07 金剛般若經(大般若經第9會)/論/疏/禮懺 / 金剛經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