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 觀音玄義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1975 ;
CBETA : T1726 ;
大正藏 : T1726 ;
|
---|---|
著譯者 |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
卷數 | 二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4c18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21a12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511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22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64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二卷,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敘曰:夫法界圓融像無所像,真如清淨化無所化。雖像無所像,無所而不像;化無所化,無所而不化,故無在無不在,化應九道之身。處有不永寂入不二之旨,是以三業致請蒙脫苦涯,四弘為誓,使霑上樂,故娑婆世界受無畏之名。寶藏佛所稟,觀音之目,已成種覺,號正法明,次當補處,稱為普光功德。其本跡若此,寧可測知,方便隨緣趣舉一名耳。
今言觀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耶婆婁吉低輸,此言觀世音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世音者,是所觀之境也,萬像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今解脫,故曰觀世音,此即境智雙舉,能所合標。
經者,由義文理表發織成行者之心,故曰經。
普門者,普是遍義,門曰能通,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閡,故稱普門。
品者,類也,義類相從,故名為品。
此經以人法為名,靈智合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慈悲利物為用,法華流通分之一品,即是流通圓教相也。
釋中第九明了因緣因性德種子,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
答:具。
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
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
問:性德善惡,何不可斷?
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之法門,性不可改,歷三世無誰能毀復,不可斷壞,譬如魔雖燒經,何能令性善法門盡?縱令佛燒惡譜,亦不能令惡法門盡,如秦焚典坑儒,豈能令善惡斷盡耶?
問: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
答:闡提既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為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於惡,以達惡故,於惡自在故,不為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復惡,以自在故,廣用諸惡法門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闡提為例耶?若闡提能達此善惡,則不復名為一闡提也。若依他人明闡提斷善盡,為阿賴耶識所熏,更能起善。賴耶即是無記無明,善惡依持為一切種子,闡提不斷無記無明,故還生善;佛斷無記無明盡,無所可熏,故惡不復還生。若欲以惡化物,但作神通變現度眾生爾。若佛地斷惡盡,作神通以惡化物者,此作意方能起惡,如人畫諸色像,非是任運,如明鏡不動,色像自形,可是不思議理能應惡,若作意者,與外道何異?今明闡提不斷性德之善,遇緣善發;佛亦不斷性惡,機緣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惡事化眾生。以有性惡故名不斷,無復修惡名不常,若修性俱盡則是斷,不得為不斷不常。闡提亦爾,性善不斷,還生善根;如來性惡不斷,還能起惡,雖起於惡,而是解心無染,通達惡際即是實際,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縛不脫,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闡提染而不達,與此為異也。
閱藏知津
二卷。南何,北遵。
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
此別釋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釋名十義: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跡,九緣了,十智斷。
又境智因緣名觀世音。世者,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十種法界,三十種世間,即所觀之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業之機也。觀者,一切種智中道正觀也。普門者: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十成就眾生普也。以靈智合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慈悲利物為用,流通醍醐味為教相。
部類
知津 | 論藏 / 大乘論 / 釋經論 / 此土 |
---|---|
呂目 | 撰述 / 章疏部 / 經疏 |
會閱 | 经藏 / 大乘經 / 法華門 |
何氏新考 | 經疏部 |
CBETA | 04 法華部類 / 法華經/疏/論 / 法華經/疏 / 法華經疏 / 觀音經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