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1978 ; CBETA : T1728 ; 大正藏 : T1728 ;
著譯者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卷數 二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本作品的註疏

本作品为以下作品的註疏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福州
思溪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5a03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22a01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511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22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64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二卷,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釋此經作問答,分章則有兩問答:初問答明觀音樹王冥益等義,後問答明普門珠王顯益等義。佛答前問,先總後別末勸受持,而眾生仰荷冥益,但可持名稟字而已,故前開三段,始終開合,於義相稱;佛答後問,前別後總末勸供養,眾生既荷顯益,見色聞聲,故勸供養。此則開合,始終相稱,而總別前後者,互舉耳。從持地說去,歎聞品功德也。
釋稱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故名一心,或可如請觀音中,繫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稱名者,或可略稱如此文,或廣稱如下文。南無者,歸命之辭,皆是事一心稱名也。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是為理一心稱名也。若事一理一,二途無取,可能感聖耶?
問:諸難眾多,何意取七耶?
答:此有所表,人以六種成身,還以六種自害,如人共七難同住,復以七為難。今通用七難等來表六種也,火水風即表身內三種也,刀杖枷鎖表地種也,鬼賊王等表識種也,三千大千世界表空種也。
釋正等無異者,今明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則非多,同入如實際,實際正等無異。一中解無量,故說六十二億;無量中解一,故說觀音展轉生。非實者,則是一無一實,一從無量生,故多無多實;多從一生故,其理正均,故言不異。智者無所畏者,照其事理既明,不生疑畏,故言正等也。法華論云:畢竟決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億佛名,與觀音名功德無差別也。


閱藏知津

二卷。南何,北遵。
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
有時亦作序、正、流通三段;有時不作三段名,但分為三章:一無盡意問,二佛答,三持地歎。或為四章,三如前,四者聞品得益。或作二段,謂前後兩問答也。多種分章,隨人意用。文中亦作因緣,乃至觀心等釋。

部類

知津 論藏 / 大乘論 / 釋經論 / 此土
呂目 撰述 / 章疏部 / 經疏
會閱 经藏 / 大乘經 / 法華門
何氏新考 經疏部
CBETA 04 法華部類 / 法華經/疏/論 / 法華經/疏 / 法華經疏 / 觀音經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