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2 - 佛説觀無量壽佛經疏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2052 ;
CBETA : T1750 ;
大正藏 : T1750 ;
|
---|---|
著譯者 | 隋 智顗 説; |
卷數 | 一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0b11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17a10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66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31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76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一卷,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第一釋名者:
一切眾經皆有通別二名,通則經之一字,別則有七或單人法譬,或複或具。今經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即教別;同名為經,則教通;為行不同,從一乃至無量,即行別。同會常樂則行通,理雖無名,將門名理,理隨於門,四四十六,即名理別;門隨於理,即名理通,此約一化以明通別。
更約一題,佛說即教,觀即是行,無量壽佛即是理,教、行、理足,任運有通別意。更就一字說者,釋論云:所行如所說,說即是教,如即理,行即是行,佛即法身,觀即般若,無量壽即解脫,當知即一達三,即三達一,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於一字尚達無量義,況諸字,況一題,況一經、一切經耶?故經云:若聞首題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獲無量功德耶?
佛者,佛是覺義,有六種:即涅槃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淨名云一切眾生皆如也,寶篋云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此是圓智,圓覺諸法,遍一切處,無不明了。雖五無間,皆解脫相,雖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間常住,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損,得之不為高,失之不為下,故言眾生即是佛,理佛也。如斯之理,佛若不說,無能知者,因說生解,此名字佛也。
觀行佛者,觀佛相好,如鑄金像,心緣妙色,與眼作對,開眼閉目,若明若闇,常得不離,見佛世尊,從大相海流出小相,浩浩瀁瀁如大劫水,周眸遍覽,無非佛界。念一佛與十方佛等,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常運念無不念時,念念皆覺,是名觀行佛也。
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應;念佛法門身,得相似相應;念實相身,得相似相應,名相似佛也。
分證佛者,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後,亦不一時,三智一心中得,得如來妙色身,湛然應一切,開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以普現色身,作眾色像,一音隨類,報答諸聲,不動真際,群情等悅。應以三輪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儀,以音聲方便而度脫之,況九法界三輪耶?初住尚爾,況等覺耶?是名分證佛也。
究竟佛者,道窮妙覺,位極於茶,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是名究竟佛義。
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號,舉一蔽諸說者,暢所懷而逗眾機也。觀者,觀也,有次第三觀,一心中三觀,用此觀法,攝一切觀,入十六門而修證也。
鈔云:行者應知,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於心性,心性易發。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是則名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故釋觀字,用一心三觀;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舉一,即是圓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諸法,良以若觀生佛等境,事既隔異,能所難忘。觀心法者,近而復要,既是能造,具義易彰,又即能觀而為所照,易絕念故。妙玄云:三無差別,觀心則易,縱觀他境,亦須約心,此經正當約心觀佛也。
第二辯體者:
釋論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大乘經以實相為印、為經正體,應知實相,全體照明,稱為真心,亦名本覺。覺體遍故,諸法皆實,若指其要,不離現前分別之念。念即本覺。覺即經體。無別經體,以為所詮,以此覺心觀於依正,能所即絕,待對斯忘。妙觀之宗,自茲而立,若不爾者,何須得體,方立經宗?又實相印者,今不取二,唯圓實相,則能說之人,所觀依正四種淨穢、五逆罪等,其性不二,以此一印,為經正體。
第三明宗者:
以修心妙觀,能感淨土為宗。
第四辯經用者:
能令五逆罪滅,往生淨土,即是此經之大力用也。
第五教相者:
此是大乘方等教攝,二藏明義菩薩藏收漸頓悟入,此即頓教。
分文為三:從如是訖清淨業處,序分;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訖諸天發無上道心,正說當機益分;爾時阿難白佛當何名下訖經,流通分。序中文二:如是下證信,爾時下發起正說。文三眉間光明下明淨業,次問答下辯妙觀,後夫人侍女得益。流通文二:第一王宮流通,爾時世尊足步下,明崛山流通。
疏論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眼如四大海水。准眼量以度身,身量太長。世人身長七尺者,眼長一寸;四大海水,一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萬六千由旬,身過其眼五十六億倍,假令極多無出萬倍,何緣佛身得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准眼定身,正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者,譯人謬耳。
閱藏知津
一卷。南法,北約。
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此經以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也。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經宗致,生善滅惡為經力用,大乘方等而為教相。二藏明義,菩薩藏收,漸頓悟入,此即頓教。
從如是,訖清淨業處,為序分。從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訖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說分。爾時阿難白佛下,訖經,為流通分。
部類
知津 | 論藏 / 大乘論 / 釋經論 / 此土 |
---|---|
呂目 | 撰述 / 章疏部 / 經疏 |
會閱 | 经藏 / 大乘經 / 方等門 |
何氏新考 | 經疏部 |
CBETA | 06 寶積部類 / 淨土經/論/疏 / 觀無量壽經/疏 / 觀無量壽經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