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2053 ; CBETA : T1751 ; 大正藏 : T1751 ;
著譯者 宋 知禮 述;
卷數 六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本作品的註疏

本作品为以下作品的註疏

別本藏內重出、別抄或藏間差異較大的版本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麗藏福州
思溪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58b21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18a02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66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31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76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六卷,宋四明延慶寺沙門知禮述。
解智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釋六即義云。
梵云佛陀,華言覺者,即說教主別號,稱曰釋迦牟尼。通號有十,今舉第九,故標佛也。既是極果,即究竟覺,起信論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此覺圓淨,無所對待,生佛依正鎔融,總攝十方三世,亘徹無外,五住二死,盡淨無餘,無量甚深,永絕思議,強名妙覺。此之覺義有六種即,即者是義,今釋迦文乃究竟是圓淨之覺,一切凡聖,無不全體皆是此覺。雖全體是,且迷悟因果,其相不同,故以六種分別此是,所謂理是名字,觀行是,相似是,分證是,究竟是。然若不知性染性惡,所有染惡,定須斷破,如何可論全體是耶?全體是故免於退屈,六分別故,免於上慢,六不離即,即不妨六,六即義成,圓位可辯。
問:所言凡聖全體即佛,為即自己當果之佛,為即釋迦已成之佛。答:自己當果,釋迦已成,二佛之體,究竟不別,故諸果佛為生性佛,迷則俱迷,見則俱見,故己他佛,於今色心,皆可辯於六即義也。又復應知六即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實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即辯其初後。所謂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章蛣蜣,今釋教主,故就佛辯,以論十界,皆理性故,無非法界;一一不改,故名字去,不唯顯佛,九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竟,故蛣蜣等皆明六即。就覺廣明六種即名,皆是事理體不二義,而事有逆順名字等五,是順修事,唯理性一,純逆修事。
此逆順事與本覺理,體皆不二,其逆順名自何而立?以知不二,事皆合理,名之為順;其不知者,事皆違理,故名為逆。名字等五,若淺若深,皆知皆順,若初理即,唯迷唯逆,而迷逆事,與其覺理,未始暫乖,故名即佛。所以者何?良由眾生性具染惡,不可變異,其性圓明,名之為佛。性染性惡,全體起作,修染修惡,更無別體,全修是性,故得迷事,無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業,輪迴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長劫用理,長劫不知,不由不知,便非理佛,以全是故,名理即佛;以不知故,非後五即。然理即佛,貶之極也,以其全乏,解行證即,但有理性自爾即也。又理即佛,非於事外指理為佛,蓋言三障理全是佛;又復應知不名障即佛,而名理即佛者,欲彰後五有修德是,此之一位,唯理性是也。又障即佛,其名猶通,以後五人,皆了三障即是佛故。

閱藏知津

六卷。南韓,北約。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圓明之體,即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覺體。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觀法,為門不同。今此觀門,及般舟三昧,託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託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於心性,心性易發。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故釋觀字,用一心三觀。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體,宗,力,用,義並從圓。判教屬頓。

部類

知津 論藏 / 大乘論 / 諸論釋 / 此土
呂目 撰述 / 章疏部 / 經疏
會閱 经藏 / 大乘經 / 方等門
何氏新考 經疏部
CBETA 06 寶積部類 / 淨土經/論/疏 / 觀無量壽經/疏 / 觀無量壽經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