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 - 圓覺經略疏之鈔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2207 ;
CBETA : X0248 ;
|
---|---|
著譯者 | 唐 宗密 於大鈔略出; |
卷數 | 二十五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本作品为以下作品的註疏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0a27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22a13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一) 463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48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98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合經三十卷,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疏曰:佛說此經有十所為:
一、顯示因行有本故,謂圓照淨覺,了無明空,發清淨心,方修萬行。
二、泯絕果相成圓故,謂本無菩提涅槃,唯是清淨覺性,故無始終增減,方為究竟之果。
三、決擇悟理應修故,謂普賢問意云,覺性本圓,一切如幻,幻空無體,誰曰修行。如其不修,何因證覺?佛說因起幻智以除諸幻,幻盡智泯,覺心圓明。然今唯說空幻者,溺在無修,修習之徒,縛於有得,良由悟修之意,似反而符,故最難明,理須決擇。
四、窮盡甚深疑念故,菩薩難意云,眾生本佛,今既無明,十方如來後應煩惱。佛答意云,即此分別,便是無明,故見圓覺,亦同流轉,如雲駛月運等。但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如翳差華亡等。眾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寡信,信而鮮解,解亦難臻此境。今經決了,實謂窮源,茍能精通,群疑自釋。
五、除斷輪迴根本故,謂發業成種,無明為根,潤業受生,貪愛為本,若不識其相,賊即能為,若不達其空,永不可斷。故答文殊、彌勒,究了盡其根源。
六、搜索菩提隱障故,謂我人眾生壽命,雖名同諸教,而行相深密,從麤至細展轉難除,故淨業一章,重重搜索。
七、少文能攝多門故,謂文唯二十八紙,義具頓漸空有悟修性相。
八、一法巧被三根故,謂一一文中,無不標依圓覺,結入圓覺,普眼觀門被上根,三觀諸輪被中根,道場加行被下根。
九、令修稱性深禪故,謂三觀皆以悟淨圓覺為本。
十、勸事離相明師故,謂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無軌可則,無跡可依,必須藉離相明師觸向曉喻。故今親近盡命亡軀等,總以心境空寂,覺性圓滿,凡聖平等為宗,令修行者忘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
閱藏知津
三十卷,前有宗密經序。治本於。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權實對辨,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部類
知津 | 論藏 / 大乘論 / 釋經論 / 此土 |
---|---|
呂目 | 撰述 / 章疏部 / 經疏 |
會閱 | 经藏 / 大乘經 / 華嚴門 |
何氏新考 | 經疏部 |
CBETA | 09 經集部類 / 諸雜經/疏 / 圓覺經/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