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2242 ; CBETA : T1799 ; 大正藏 : T1799 ;
著譯者 宋 子璿 集;
卷數 二十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本作品的註疏

本作品为以下作品的註疏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麗藏福州
思溪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32a09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253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51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102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注經二十卷,宋長水沙門子璿集。
釋此經教啟因緣,有十:
一、為克示真三昩故,謂阿難遭難,蓋無真定,故請諸佛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告許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乃至偈歎揀擇,加行成就。建立經名,辯識諸魔,皆為此也。
二、為廣破諸妄執故,七處徵詰,三疑拒諍。約心見二門,隨執廣破,此之執相,不離人法也。
三、為開顯妙明心故,先就心見二門,後約三科七大,洎滿慈疑於有相,慶喜再責因緣,佛隨開示,令得知見矣。
四、為決斷眾疑網故,謂執相疑性,諸大遍圓等。
五、為辯析修行門故,二義決定,以為發覺初心,謂止及觀,斯為要也。
六、為分別邪正行故,四種明誨,諸聖同塗,戒根不虧,定慧可據。
七、為顯咒功能勝故,自行化他,因人果人,靡不由此而辦其事。
八、為證入有階降故,始從漸次,終至極果,於無生忍中,立五十七位,不斷而斷,惑障必亡;非證而證,神用斯備。
九、為廣示諸魔境故,不了唯心,遂泒諸道;五十境界分析邪源,末代修禪免為所惑。
十、為究盡妄想源故,謂五陰諸經皆說,未聞五妄想成。今明破一陰時出一妄想,破則從麤至細,起則自細現麤,其之根源唯一識陰。識陰無體,但是圓常。文云: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旣知五陰咸是妄想,五陰攝法,何所不該?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也。
由斯十意而說此經,總以心境空寂、藏性圓滿、凡聖平等為宗,令修行者忘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
釋名題者,上之三字是總,即一經法體,總含教理行果,教、行明指,理、果義含。若全約理說,藏體周遍,無不含容。
曰:「大」,即體大,靈照不昩,離諸妄想。曰:「佛」,佛有二義:一、自性顯照義,即相大;二、隨緣現益義,即用大。此大及佛,是至尊至極,無上無過,諸佛所師之法,故名為頂。
三大之義,不離一心,故名一心為大佛頂。又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今經常遍,廣有其文,仍具三義。佛頂者,究竟覺也。覺有二義:一、本;二、始。本,謂藏體靈鑒無昩,絕諸妄想,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而有始覺。始覺是用,本覺是體,用合體時,始本不二,名究竟覺;究竟覺者,即前藏性顯現時也。無上最極,名之為頂,此約果位以顯法體,名佛頂也。若約現事,即今佛頂放光化佛所說教行,俱號佛頂也。
如來下,別顯勝能。初八字,約果人,自行修證,說教利他,以別顯即十方如來依此法門修因證果,顯了宣說究竟利他也。
諸菩薩下,八字約因人,修習具足,自他諸行,以別顯菩薩行門,自利利他,廣多無量,此之真定,咸具足故。
又密因者,有二:一、教;二、行。教者,下說心咒,是佛密語,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不通他解,但信而受之,思而持之,滅障成德也。行者,以此真定具空假中,即是一心,非縱橫並別,不可思議,具足萬行,三世諸佛,同此法門。此行成時,名三祕藏,是故稱密。修謂行因,證謂克果;了義者,直指人心,決了大義,更無不了之談。首楞者,名一切事竟;嚴者,名堅,即一切事究竟堅固也。
得此三昩,觀法如幻,於法自在,能破最後微細無明,能獲二種殊勝之力,現身說法無礙自在,故下經(?)中名為如幻金剛王佛母妙蓮華等。此三昩以無分別智寂用為體,以一切法皆同智性窮盡法界,更無遺餘,名一切事究竟,一切事言無離染淨。此智現時,染淨都盡,一法不立。
又染法究竟盡,淨用究竟顯,如下文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一為無量等。又云:塵垢應念消成圓明淨妙等,旣觀如幻,不為物壞,能破無明,故名堅固。
經者,訓法、訓常,是貫、是攝。若約當人如來,藏性為經者,亦具四義。謂此心性不生不滅,無有變異,名常;諸佛所師、可軌、可則,名法。上聖下凡,情與無情,無不同此,名貫。具諸功德,遍含染淨,名攝。心性旣爾,一切法亦然,故下文云:五陰六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故,一切法任運有四義悉,名為經。
釋文准常三分,謂序、正、流通。
序中二:如是我聞下,證信序。由阿難問佛令置之義為斷疑息諍及邪異故,亦名通序,諸經同故屬諸。比丘下,名發起序,亦名別序,諸經不同發起各別。今經由夏滿眾集,王臣請齋,慶喜外歸,無供循乞,因遭婬室邪術所加,自無定慧,不能降伏,由是外假祕密攝護令歸。意顯生死輪迴,莫過婬愛,超證聖位,豈逾定慧。定慧內具,祕密外資,塵颺順風,有何艱險。
阿難見佛下,是正宗分。阿難悲恨,請修三昩,如來乘機廣為開演。大科七:
一、顯如來藏心,初破阿難認妄迷真顯如來藏,約心見以破顯,約諸法以會通。後破滿慈執相難性顯如來藏,初就真如門,約體絕相以答,次約生滅門隨緣成事,以釋至如何自欺,尚留觀聽,總約信解真正為最初真修之本竟。次下,二、明修行方便,二決定義:一者,審觀因地及與果心,起隨順行,即依真如門修止也。真如無相,向即心絕故。二者,審觀煩惱解結根元,起對治行,即依生滅門修觀也。生滅法相,染淨不同,起智揀擇,對治令斷故。觀音圓照三昩,即一經所宗首楞嚴定。阿難敘請下,三、辯離魔業行,阿難大權,愍念將來凡夫始學障難尤深,復請佛說離魔業行。初自行離魔,謂三無漏學;後他力離魔,謂頂光神咒。四、示地位階差,旣解行通備,隨進修德業,勝劣不同。如來復說地位階差,初迷真起妄為立位之因,後返妄歸真辯地位之相,二轉依號者,由初迷真念動以至流轉,名為不覺。翻此不覺,了本無生即名為覺,此菩提之號,因不覺立,由迷有生,生必有滅。翻此生滅,顯不生滅,即涅槃之號,對生滅立,生滅旣滅,更無所依,故名轉依。以真如為迷悟依轉,此迷依以為悟依,故名轉依。是知菩提涅槃,因迷故有,非本一真,元有二果之異。五、出聖教名殊,上來依解起行,修因克果,一期周畢,文殊請立經名,當流後代。六、辯趣生因異,即是第二會說經。集經者,約問從義,合成一部,意顯果因不謬,真俗相濟以成圓了也。即時如來將罷法座下,七、陳禪那現境,行人若無多聞智慧,不能覺察。即便取著,認非為是,先雖修正,反入邪倫,佛無問自說微細魔事。
至不戀三界下,流通分也。

部類

呂目 撰述 / 章疏部 / 附:疑偽經疏
會閱 经藏 / 大乘經 / 方等門
何氏新考 經疏部
CBETA 10 密教部類 / 密教疏 / 首楞嚴義疏注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