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2799 ; CBETA : T1928 ; 大正藏 : T1928 ;
著譯者 宋 知禮 述;
卷數 二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本作品的註疏

本作品为以下作品的註疏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福州
思溪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68c15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37a04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四) 117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512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180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二卷,宋四明延慶寺沙門知禮述。
鈔云:學者應知,一念心者,趣舉根塵和合一剎那心,就迷就事,辯所觀心。非云真性,以依陰心顯妙理故。何者?以立門近要,妙理可通,若敻指真心,初心如何造趣?依何起觀耶?今立根塵一剎那心,本具三千,即空假中,稱此觀之,即能成就十種妙法,豈但解知而已?故知心雖本妙,觀未成時,且名陰入。為成妙故,用觀體之,若撥棄陰心,自觀真性,正當偏指清淨真如之責。復招緣理斷九之譏,且如今欲觀心,為今剎那便具三千,為須真知體顯,方具三千,若即剎那,何不便名陰心?為於妙境,而須立真心耶?
今問一念真知為已顯悟,為現在迷?若已顯悟,不須修觀,十乘觀法將何用耶?若現在迷,全體是陰,何名真淨?又復應知迷中,實相即無住本。何以故?以三千法同一性故,隨緣為萬法時,趣舉一法總攝一切也。眾生無始,全體在迷,若唯論真性為總,何能事事具攝諸法?而專舉一念者,別從近要,立觀慧之境也。若示一念總攝諸法,則顯諸法同一真性故。釋籤云:俗即百界千如,真則同居一念,須知同一性故,方能同居一念,故以同居一念,用顯同一真性,非謂便將一念名為真諦,豈同居一塵,非真諦耶?


閱藏知津

二卷,前有遵式序。南翦,北起。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敘曰:十不二門者,本出釋籤,豈須鈔解。但斯宗講者,或示或註,著述云云,而事理未明,解行無託。荊谿妙解,翻隱於時,天台圓宗,罔益於物,爰因講次,對彼釋之,命為指鈔焉。蓋指介爾之心,為事理解行之要也。

部類

知津 雜藏 / 此方撰述 / 台宗
呂目 撰述 / 論著部 / 天台宗
會閱 雜藏 / 諸宗部 / 一、天台宗
何氏新考 諸宗部 / 天台宗
CBETA 04 法華部類 / 天台宗 / 十不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