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2816 ; CBETA : T1932 ; 大正藏 : T1932 ;
著譯者 唐 湛然 述;
卷數 一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本作品的註疏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福州
思溪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68c05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37a05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四) 117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514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182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一卷,唐天台毘陵沙門湛然述。
論曰:余患世迷,恒思點示,是故寱言無情有性。何謂點示?一者,示迷元從性變;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無情有性。若分大小,則隨緣不變之說,出自大教;木石無心之語,生於小宗。應知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若謂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故萬法之稱,寧隔於纖塵;真如之體,何專於彼我?是則無有無波之水,未有不濕之波,在濕詎間於混澄,為波自分於清濁。雖有清有濁,而一性無殊,縱造正造依,依理終無異轍。若許隨緣不變,復云無情有無,豈非自語相違耶?故知果地依正融通,並依眾生理本故也。此乃事理相對以說,若唯從理,只可云水本無波,必不得云波中無水;如迷西為東,只可云東處無西,終不得云西處無東。若唯從迷說,則波無水名,西失東稱。情性合譬,思之可知;無情有無,例之可見。即知我心彼彼眾生,一一剎那,無不與彼遮那果德身心依正,自他互融,互入齊等。我及眾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變、遍攝。世人不了大教之體,唯云無情,不云有性,是故須云無情有性。
了性遍已則識佛果,具自他之因性,我心具諸佛之果德。果上以佛眼、佛智觀之,則唯佛無生。因中,若實慧實眼冥符,亦全生是佛,無別果佛,故生外無佛。眾生以我執取之,即無佛唯生,初心能信教仰理,亦無生唯佛,亡之則無生無佛,照之則因果昭然。應知眾生但理,諸佛得事;眾生但事,諸佛證理,是則眾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雖殊,事理體一,故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爾,諸佛咸然,眾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見苦樂昇沉,一一皆計為己身土,淨穢宛然,成壞斯在。
若有眾生未稟教者,先當語云:汝無始來,唯有煩惱業苦而已,即此全是理性三因。由未發心,未曾加行,故性緣了,同名正因,故云眾生皆有正性。既信己心有此性已,次示此性非內外,遍虛空,同諸佛等法界。既信遍已,次示遍具,既同諸佛等於法界,故此遍性具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如諸佛之感土;一土一切土,身土相即身說土說。大小一多,亦復如是,有彼性故,故名有性。若世人云:眾生唯有清淨之性,加修萬行為功用體,故至果時,方有大用,此乃佛有眾生之性,不名眾生有佛性也。
三無差別,斯言有徵,寄言說者,勿負斯教。若言眾生有正因性,與法身等,不與報化等者,還成眾生與眾生等。何者?若除報化,猶是眾生,若言等於有報化之法身,其如法身非報化外,以是言之,故須悉等。今此示有是示種性,示遍是示體量,示具是示體德。既示三已,次令緣於一體三寶發四弘誓,進受菩薩清淨律儀,一一緣向理性三因,修行填誓,如向所聞,種必相續。世世生處,以人天身,佛會再聞而得解脫。


閱藏知津

一卷,前有淨岳科序。南翦,北起。
唐荊谿尊者述。
序曰:圓伊金錍以抉四眼無明之膜,令一切處,悉見遮那佛性之指。偏權疑碎,加之以剛;假夢寄客,立以賓主,觀者恕之。

部類

知津 雜藏 / 此方撰述 / 台宗
呂目 撰述 / 論著部 / 天台宗
會閱 雜藏 / 諸宗部 / 一、天台宗
何氏新考 諸宗部 / 天台宗
CBETA 04 法華部類 / 天台宗 / 金剛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