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0729 ; CBETA : T0627 ; 大正藏 : T0627 ;
著譯者 西晉 竺法護 譯;
卷數 三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麗藏再雕福州宫内厅
思溪国图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山图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阿育王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011a24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155a01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187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277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872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三卷。
卷上 佛在靈山,文殊、龍首、龍施等二十五大士,讚佛功德,各說通慧法門,顯大乘相。諸天子來奉食,文殊白佛:如來豈不念恩耶,舍利弗等各念文殊與佛有何恩。佛即放缽,至下方四十二恒沙界光明如來界空中而住,佛令諸弟子取缽,各入三昧,無有見者。文殊伸手,至光明佛土,放光作佛事,取缽奉佛。佛為眾說因中文殊為正慧比丘,我作小兒,名離垢臂,入城見我,以缽餅漸引我至伽藍,卻以缽餅令我上勝幢如來發菩提心。今日成佛,皆是文殊師利以餅引我,與我為師,故有如是大恩也。
卷中 佛入王城,三幼童子見其相好,各解瓔珞奉佛,各發大願,佛即授記。阿闍世王將諸眷屬來詣佛所,問法求懺所作罪業。
卷下 王告文殊:為我決狐疑心。文殊云:恒沙諸佛亦不能決大王疑心,王即悶倒。迦葉殷勤撫喻,文殊即為王說法,于即悟無生法忍。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三卷。
文殊與諸菩薩問答法義。時諸天子以佛道難成,欲退取二乘滅度。佛為救此等故,放缽于地,下過七十二恒河沙佛土,五百聲聞等皆莫能知缽在何處。文殊入普超三昧,不起于座,伸手下取而于缽來。諸佛土菩薩雲集,于是退心者,與無量眾皆堅發無上道心。
阿闍世王為造逆罪故,問文殊諸大菩薩聲聞眾,乞請決疑。王上金色疊,文殊等諸菩薩皆忽然不現,乃至自不見身,遂悟道。文殊為說法,王斷疑見諦,得不起法忍。佛為授記,于未來世當得作佛,號淨界如來。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四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各說大乘諸通慧法,時諸天子聞佛道難成,欲退取二乘滅度。佛為救此等故,放缽於地下,過七十二恒河沙佛土,五百聲聞等,皆莫能知缽在何處。文殊入普超三昧,不起於座,伸手下取而於缽來諸佛土,菩薩雲集,於是退心者與無量眾,皆堅發無上道心。阿闍世王為造逆罪故,問文殊諸大菩薩聲聞眾,乞請決疑。王上金色[疊*毛],文殊等諸菩薩,皆忽不現乃至自不見身,遂悟道;文殊為說法,王斷疑見諦,得不起法忍,佛為授記,於未來世,當得作佛,號淨界如來。


閱藏知津

四卷。毀。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同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分為十三品。第十二品月首,即世王太子也。

部類

知津 經藏 / 大乘經 / 方等部 / 顯說部
呂目 經藏 / 般若部
會閱 经藏 / 大乘經 / 方等門
何氏新考 經集部
CBETA 09 經集部類 / 三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