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 - 三法度論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1572 ;
CBETA : T1506 ;
大正藏 : T1506 ;
|
---|---|
著譯者 |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
卷數 | 三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63b11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254a12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三) 302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論藏(一) 569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371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04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尊者山賢造,釋僧伽先所撰本也。德惡依三法為標,一法中作三真度成九也,其論三卷。
卷上德品
覺德則善勝法也,三施三歸,三相三根三修,三種契經三種師弟子,三功德三衣,三種伏根三假名,具說三真度。
卷中惡品
惡者惡愛無明,當知是惡行善行故。身口意惡行三種為惡根,惡人所行也,殺盜婬又為三根本惡也云云。
卷下依品
已說德及惡,云何為依。所謂依者陰界入,此三是依,可依說依。可依者是立義作依行德及惡,知此是德惡所依也。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三卷。
說依三寶修行,可度生死;修財法無畏施,可入聖道;修身口意三業,除三漏,越三塗,超三界,近三寶,除三毒,滅三苦,生三慧,入三聖位等法,故總名三法度論。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三卷,尊者山賢造,東晉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慧遠譯。
說依三寶修行,可度生死;修財、法、無畏施,可入聖道;修身口意三業,除三漏,越三途,超三界,近三寶,除三毒,滅三苦,生三慧,入三聖位等法,故總名三法度論。
閱藏知津
三卷。南墳,北畫。
尊者山賢造,東晉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慧遠譯。
德品第一
惡品第二
依品第三
謂陰、界、入。
部類
知津 | 論藏 / 小乘論 |
---|---|
呂目 | 論藏 / 宗經論部 |
會閱 | 論藏 / 論藏小乘論 |
陳氏提要 | 论藏 / 一、小乘阿毗达磨部 / 第四门 其他佛教部派论书 |
何氏新考 | 釋經論部 |
CBETA | 01 阿含部類 / 阿含經論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