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 -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1838 ;
CBETA : T1705 ;
大正藏 : T1705 ;
|
---|---|
著譯者 |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
卷數 | 五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1c19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468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06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44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五卷,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釋此經,以人法為名,實相為體,自行因果為宗,權實二智為用,大乘熟酥為教相。
三譯不同,今所疏者,乃羅什本也。八品分為三段:序品為序分,觀空下六品為正說分,囑累品為流通分。若望經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分也。
初序品有二,從如是下,至僉然而坐,名證信序;爾時十號下,是發起序。六事證經,名證信序;發起正宗,名發起序。
正說六品,初言觀空者,謂無相妙慧,照無相之境,內外並寂,緣觀俱空,故言觀空品也。又凡夫不識外道,妄取二乘耽滯,今菩薩以般若正智觀空非空,超凡越聖,故言觀空也。又凡夫著有二乘著空,菩薩捨有而復觀空也。又觀是能觀,空是所觀,能所俱空,真佛知見,故文云見境見智,非聖見也,護佛果因緣,即生此品。
次菩薩教化品者,當第二釋護十地行,即明利他,答第二問也。言教化品者,菩薩以利物為德,教諸眾生離一切惡,化諸眾生修一切善。又佛將此法教化眾生,得成菩薩,故云教化品。又以此法化諸國王,令識般若故。
四、二諦品,即是第三明二護所依,言二諦者,是佛教之大宗,有實有幻,有別入通、圓入通別教、圓入別圓教等七種,廣如法華玄義,但以凡夫見淺名俗,聖人見深名真,審實故名諦。又上觀空品,明實智方便智皆空,而護諸未達,事須行化,化必有由,所謂二諦,故於此明也。
五、護國品者,上之三品,明內護護果、護因、護化眾生等,依於真諦也。今之一品,明外護護國、護民、護患難等,依於俗諦也故,次二諦而有此品焉。國土有二:一世間,二乘凡夫;二出世間,十信至十地。賊有二:一外劫盜等,二內煩惱結使。護亦有二:一外,即百步鬼神;二內,所謂智慧。若內、若外,悉是諸佛菩薩神力,能護人之國土,故名護國品。約觀,觀生滅法,護同居土;觀無生滅法,護有餘土;觀無量法,護果報土;觀無作法,護寂光土。又百步鬼神護依報國,修行般若護正報國。
又鬼神護護命等,報恩供養,故有散華品。華表因,散佛,表行因至果也。
示弘經相貌,故有受持品,大論云:信力故,聞而奉行為受;念力故,久久不失,為持。此品正明十三法師受持般若,又令他人受持,故名受持品。
流通一品,名囑累者,囑謂付囑,累謂憑累。將此法付囑國王,憑其宣演,故云囑累品。又付國王,若有災難,憑此救度,故云囑累。又付囑此經,累代流行,故名囑累品。
閱藏知津
五卷,前有晁說之序。韓。
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
人法為名,實相為體,自行因果為宗,權實二智為用,大乘熟酥為教相。
序品為序分,觀空下六品為正說分,囑累品為流通分。若望經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
部類
知津 | 論藏 / 大乘論 / 釋經論 / 此土 |
---|---|
會閱 | 经藏 / 大乘經 / 般若門 |
何氏新考 | 經疏部 |
CBETA | 03 般若部類 / 11 仁王般若經/疏 / 仁王經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