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1950 ; CBETA : X0602 ; CBETA重出 : P1617 ;
著譯者 宋 戒環 解;
卷數 十九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本作品为以下作品的註疏

別本藏內重出、別抄或藏間差異較大的版本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麗藏福州
思溪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5a10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21a10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506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18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60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七卷,宋溫陵開元蓮寺沙門戒環述。
釋題云:實相妙法,巧喻蓮華,內則直指乎一心,外則該通乎萬境。方華即果,處染常淨,此蓮之實相也;生佛本有,淪變靡殊,此心之實相也;其狀虛假,其精甚真,此境之實相也。心境萬類,通謂之法,精粗一致,凡聖同源,即諸世諦,觸事而真,言詞不可示,分別不能解,故以妙稱也。
六趣之所淪迷,蓋迷此也;諸佛之所修證,蓋證此也;洎夫廣演言教,無數方便,蓋為此也。但以眾生垢重,根器未純,先說三乘,假名引導,故權而未實,麤而未妙,及乎諸糞既除,心相體信,乃示實相,會歸一乘則妙而無麤矣,諸佛能事終畢於是也。然所謂妙法,非去麤而取妙,蓋即麤以顯妙也;所謂一乘,非離三而說一,蓋會三而歸一也。即麤顯妙,猶蓮之即染而淨;會三歸一,猶蓮之自華而實。法喻雙彰,名實並顯,故號妙法蓮華。
夫證是法者,必以大智為體,妙行為用。智譬則蓮,行譬則華,智行兩全乃盡其妙,故經文始於一光東照,智境全彰,終於四法成就,行門悉備。正宗之初,三周開示,皆所以明體也。囑累之後六品敷揚,皆所以明用也。中間轍跡,無非智行旁顯,體用兼明,彰實相之大全,列開悟之真範,發明種智,成就果德。故若有聞者,無不成佛,凡能領悟,即得受記,一事一相,無非妙法也。由是而往,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擴而充之,則物物燈明智體;推而行之,則步步普賢行門。直下即法以明心,不復離物而觀妙,則所謂大事因緣,一題盡之矣。


閱藏知津

并科二十卷,前有弘傳序註并釋及南序。曠遠。
宋溫陵開元蓮寺沙門戒環解。
科此經二十八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部類

知津 論藏 / 大乘論 / 釋經論 / 此土
呂目 撰述 / 章疏部 / 經疏
會閱 经藏 / 大乘經 / 法華門
何氏新考 經疏部
CBETA 04 法華部類 / 法華經/疏/論 / 法華經/疏 / 法華經疏 / 法華經要解
CBETA重出 04 法華部類 / 法華經/疏/論 / 法華經/疏 / 法華經疏 / 法華經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