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 - 大般涅槃經玄義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2100 ;
CBETA : T1765 ;
大正藏 : T1765 ;
|
---|---|
著譯者 | 隋 灌頂 撰; |
卷數 | 二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5a14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19a04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532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36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82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二卷,隋天台章安頂法師撰。
序曰;夫正道幽寂,無始無終;妙理虛玄,非新非故。無始而言其始者,謂之無明;生死無終而語其終者,即是種智涅槃。無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為故;種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為新。
此經乃於非始之始,分別佛性三因之殊,還就無終之終,辯於涅槃三德,極果之別。若佛性之因非因,涅槃之果非果,是則因如不異果如,果如不異因如。若因如不異果如,非止涅槃之如,非新佛性之如,亦復非新。若果如不異因如,非止佛性之如,非故涅槃之如,亦復非故,是則佛性涅槃因果之如,皆是非新非故。非新非故之理,即是法身非新而新之果,即是摩訶般若。既有非新而新種智之圓極,則非故之故,無明生死患累究竟斯亡目之解脫。此則三德之義宛然,不縱不橫,妙等伊字。
但眾生利鈍不同,是以大聖赴緣之教,亦有頓漸之別。頓則譬於忍辱之草,牛食即得醍醐,漸則五味階級,次第圓滿。或有不定根緣,為赴此機,所說教門,非頓非漸,喻之置毒於乳也,皆是能仁妙窮權實,巧赴根緣,化他利物,罄無乖爽。今此大經,為欲開通往昔教門,顯發如來方便密意,故於娑羅雙林大師子吼。
師子吼者,名決定說;決定說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畢竟不入涅槃,不入涅槃即是入於無上大乘大般涅槃。此經若具依梵本,應云:「摩訶般涅槃那脩多羅」。「摩訶」言大般;「涅槃那」此翻滅度。釋此三字,具依兩意:一別,二通。
第一別釋者:
大即法身,故此經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若虛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滅者,即是解脫,解脫二種煩惱,生死永滅,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義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訶般若。大論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當知別以三字標今經之目,即是三德之異名也。
第二通釋:
大者,謂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脫也;滅者,即是三德皆寂滅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圓滿也,故通以三字標名,表三德皆大寂滅究竟也。
別通之義雖殊,然並是用非果之果,無上祕密之極果,以標一教之首也。
脩多羅,即是聖教之總名,有翻無翻,事在別釋。若具依梵本,應言:摩訶般涅槃那,今翻為大滅度。大若虛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廣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界,是為三義釋大也。滅者,滅二十五有及虛偽物,又得二十五三昧種種示現,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為三義釋滅也。度者,度於不度,又度於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彼非此之彼岸,譬如神龜水陸俱度,是為三義釋度也。
總攬三法三日三點,名大般涅槃金剛寶藏。滿足無缺,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微妙祕密,以當其體;常住不變,恒安清涼,不老不死,以當其宗。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殺人,震大毒鼓,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當其用,常住二字,無上醍醐,與諸典別,決定之吼,以當其教,名舍體攝常宗,毒用極教之相也。
玄義開為五重:一釋名,二辯體,三釋宗,四釋用,五釋教。
釋名又五:謂翻、通、無、假、絕。
「翻」復四說:謂無、有、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初言無者,天竺五處不同,名含多義,此無密語,翻彼密義,故言無也。有者,佛具四等隨其類音,溥告眾生,若不可翻此土,便應隔化,引古十家,明有翻也。亦有亦無者,謂一字翻而三字不翻也。非有非無者,大名不可思議,故非可翻,非不可翻釋其義者。摩訶翻大,大有三義,謂理大、智大、用大,三法具足,即大涅槃。般涅釋滅,謂性滅、圓滅、方便滅,即三解脫,故名三點。槃那為度,謂實相究竟度、智究竟度、事究竟度,即三般若,三智具足。然今經文云:法身亦非,那可單作三身釋大;解脫亦非,那可單作三脫釋滅;般若亦非,那可單作三智釋度,故知單釋非今經意也。三法即三智,三智即三點,三法即九法,九法即三法。三法即九法是不縱,九法即三法是不橫,不並不別,亦復如是。不三而三,不一而一,體意及事,不得相離,不得相混,不可言言,不可思思,所以名祕密藏。攝一切法悉入其中,是諸佛體,是諸佛師,都名總號,乃為具足,稱大涅槃,意在此耳。
二釋通名者,謂涅槃之名,遍布諸處,安樂一意,亘十法界,但義不得混耳。無名者,無六道安樂之名,超度四聖諸涅槃名而有祕藏大般涅槃之名,故言涅槃無名也。假名者,強指此實法名為佛師,是佛祕藏,示其無量,悉為眾生而假施設,是字無所有故。絕名者,諸經之旨非一,今以四句料簡,謂不絕、絕、非絕、非不絕。絕絕,云何不絕?如六道安樂等,云何為絕?如三藏通共等,云何非絕非不絕?如別四門等,云何絕絕?圓四門是也,云何絕絕?絕能絕所,故言絕絕。從別教四門已下,為所絕;從圓教四門為能絕。以能絕絕所絕,能絕亦絕,如前火水然於草已,亦復自然,當知絕名,與無名為異,義在此也,故言絕絕。
上來釋名一章,是圓教四門意門,雖名四,皆無對待,悉是不可思議絕大涅槃也。
第二釋體者,強作五種言之。
一、約性淨涅槃,總指一部,謂方便淨、圓淨、性淨,總唱涅槃是名,專據性淨以當其體,圓淨即是其宗,方便善巧以為其用。作此分別,即是其教,雖復分別,都是一法,大般涅槃若得此意,無俟多言。
二、約法身德,指哀歎品,謂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是體,般若為宗,解脫當用等。
三、約一諦,指聖行品,有四種四諦,取一實四諦。滅諦即是其體,道諦以當其宗,道諦所治以當其用等。
四、約不生不生,指德王品,謂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也。不生不生,即體不生生即宗,生不生即用等。
五、約正性,指師子吼迦葉等,謂正性、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性。指果果性為名,正性為體,因因性、果性為宗,因性為用。作此分別,五性為教,雖復分別,只是一法,更無差別。
第三明宗者,要也。修行喉[祝-兄+禁]莫過因果,此經明因,略有三種:
一、破無常修常,如哀歎品,即是以圓接小接通意也。二者,以大涅槃心修,從淺至深,次第行學,如聖行中,專行五行,即是從漸入頓,次第別意也。三者,即無常而修於常,如聖行中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大乘即是修因,涅槃即是得果,大乘為因,何所不運;大涅槃果,何所不克,即圓頓人也。雖三不同,悉以常為因,歸宗常果,住大涅槃,等無有異。
第四釋用者為三:一本用,二當用,三自在起用。
本用者,謂理非本非當,非亦本當,非非本當,有四利益。或言本有,即是常用;或言當有,即是無常用;或亦本亦當,即常無常雙用;或非本非當,即雙非不用之用。本有常用,攝一切法,何得無三門用?三門亦攝一切法,何得無本有常用?文云:大般涅槃是諸佛法界,即其義也。是為圓教赴機,論此四用,大獲利益,不同舊義執常無常云。
二、當用者,謂理非遠近,見理之智,寧得漸頓;智若漸頓,寧得稱理。如方入圓,殊不相應,如理而解,解如於理,不見相而見無所得,即是得耳。有因緣故,隨機不同,亦得漸頓,此中應有四句,漸漸、漸頓、頓漸、頓頓。一句又開四句,四四十六句不同,當知顯體之用甚多,那只作一兩種解耶?或疑佛智照俗,若逐境去來,則生滅無常;若不逐境去來,則與境不相稱,此乃藏教二諦不相即故。二智各照,致有此惑,通教中尚二而不二,何況今經一即三而三即一也,寧復有此淺深問答?
三、自在起用者,用遍法界,廣不可委,且約三種:一、不可思議用,謂須彌入芥等,一往作道後釋亦通。二、二烏雙遊用,俱亡二邊,常無常一時雙用也。三、善惡邪正俱攝用,如陳如品中說巧施妙用,游諸世間作大利益等。
第五釋教為二:一、增數,二、經來緣起。
一、增數者,有五一乳,通邪正言教俱稱為乳,正顯涅槃之教是最上乳也。二字,世出世間二字不同,今之常住二字,於諸字中最尊最勝。三修,此經即是新伊勝修。四四教,該佛一化名相理趣,今經是圓頓之教。五五味,喻彼醍醐,正譬說教次第,不應以淺深意取。
二、經來緣起者,又二:一經,二疏。
一經者,經有雙卷、六卷、大本。雙卷明八十入滅,不辯常住,蓋小緣所感,三藏教也。六卷與大本皆明常住俱是大緣所感,同座異聞,例如大小品耳。大本復南北不同,南本二十五品三十六卷,北本十三品四十卷,經義已足,其文未盡。
二疏者,疏主自敘始逢八障,竟不聞法,中值五難,聽思俱失,情不能已,效群盲之觸象,學獨夢之談刀。以大業十年十月十日廬於天台之南,管窺智者義意,輒為解釋,凡歷五載。何年不遭軍火,何月不見干戈,不負本懷,夢抽思乙。
玄義一卷,釋文十二卷,螳螯螢熠,非能抗曜也。
閱藏知津
二卷。南踐,北滅。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此經若依梵本,具云摩訶般涅槃那修多羅。摩訶言大,般涅槃那,此翻滅度。釋此三字,具依兩義:一別,二通。
別釋者,大即法身,故此經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若虛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滅者,即是解脫。解脫二種煩惱,生死永滅,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義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訶般若。故大論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當知別以三字標今經之目,即是三德之異名也。
通釋大者,謂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脫也。滅者,即是三德皆寂滅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圓滿也。故通以三字標名,表三德皆大寂滅究竟也。
別通之義雖殊,然並是用非果之果,無上祕密之極果,以標一教之首也。復云大若虛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廣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界,是為三義釋大也。滅者,滅二十五有,及虛偽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種種示現。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為三義釋滅也。度者,度於不度,又度於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龜,水陸俱度,是為三義釋度也。
總攬三法、三目、三點,名大般涅槃。金剛寶藏,滿足無缺,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微妙祕密,以當其體。常住不變,恆安清涼,不老不死,以當其宗。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殺人。震大毒鼓,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當其用;常住二字,無上醍醐,與諸典別,決定之吼,以當其教。名含,體攝,常宗,毒用,極教之相也。
部類
知津 | 論藏 / 大乘論 / 釋經論 / 此土 |
---|---|
呂目 | 撰述 / 章疏部 / 經疏 |
會閱 | 经藏 / 大乘經 / 涅槃門 |
何氏新考 | 經疏部 |
CBETA | 07 涅槃部類 / 涅槃經/疏 / 涅槃經南本/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