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2171 ; CBETA : T1789 ; 大正藏 : T1789 ;
著譯者 明 宗泐,如玘 註;
卷數 四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本作品为以下作品的註疏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麗藏福州
思溪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0b21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13a06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138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43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92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四卷,大明天界寺沙門宗泐共如[王*巳]註。
註曰:此經以法喻為名,第一義心為體,了妄顯性為宗,斥小辯邪為用,方等大乘為教相。
法喻為名者,楞伽是城名,華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羅山頂,無神通者,不可往。佛於此處說法,即佛境界以處表法也。阿跋多羅者,華言無上,亦云入寶者至貴之物,以喻此經尊貴,故云法喻為名也。經者,貫也,謂貫通諸義也。第一義心為體者,即如來藏,自性清淨,第一義心也。了妄顯性為宗者,謂達妄顯真,離性執也。斥小辯邪為用者,謂破小乘之偏執,摧外道之邪見也。方等大乘為教相者,謂經通三乘義,從圓頓也。
此之五章,皆經中所詮之旨,今預取而釋首題者,欲令學者知一經之大意也。華嚴論云:世尊於南海摩羅耶山之頂楞伽城中說法,其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無路可上,其城乃眾寶所成,光映日月,無門可入,得神通者,堪能昇往,表心地法門,無修無證者,方能昇也。下瞰大海,表心海本自澄淨,因境風所轉,識浪隨動,惟心空境寂則此識浪無復起矣。識浪既息,物無不鑑,猶如大海無風,日月星辰等像,炳然顯現。
此經乃為根熟者,頓說種子業識為如來藏,異彼二乘滅識趣寂者故,亦為異彼般若修空菩薩空增勝者故。蓋直明識體本性全真,即成智用,非彼深密,別立九識,接引初根,漸令留惑長大菩提,不令其心植種於空,亦不令心猶如敗種。解深密經乃是入惑之初門,楞伽、維摩直示惑之本實,楞伽即明八識為如來藏,淨名即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淨名與楞伽同,深密經文則與二部少別,當知入胎、出胎,少年老年,乃至資生住處,若色、若空、若性、若相,皆是自識,唯佛能知,一經之旨,[既/木]見於此。


閱藏知津

四卷,今作八卷。北主,南「缺」。
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僧如[王*已]奉詔同註。

部類

知津 論藏 / 大乘論 / 釋經論 / 此土
呂目 撰述 / 章疏部 / 經疏
會閱 经藏 / 大乘經 / 方等門
何氏新考 經疏部
CBETA 09 經集部類 / 楞伽經/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