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4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0764 ;
CBETA : T0670 ;
大正藏 : T0670 ;
|
---|---|
著譯者 |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
卷數 | 四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本作品的註疏
-
216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存三卷) 唐 智嚴 註; -
2167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疏卷中 -
2168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 宋 善月 述; -
2169
楞伽經纂 宋 楊彦國 纂; -
21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宋 正受 集註; (备注:《楞伽經集註》卷1:「據䟦陀之本而參以魏唐二譯原其異同歷疏於經文之下復稽唐註古本暨宋僧寶臣閩士楊彥國之說而折衷之凡經論疏錄有涉於經者亦[1]撫其精華附焉」(X17n0324_p0228c24 ~ X17n0324_p0229a03 // R025_p0614b16 ~ R025_p0615a01 // Z 1:25_p0307d16 ~ Z 1:25_p0308a01)[1] 撫字疑摭。) -
217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明 宗泐,如玘 註; (备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1:「今釋從宋譯四卷者......至於句讀有不可讀,乃取七卷中文義顯者釋之。」(CBETA 2022.Q4, T39, no. 1789, p. 343c5-11)) -
2172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 明 德清 筆記; -
2173
楞伽補遺 明 德清 補遺; -
2174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宗通 明 曾鳳儀 宗通; (备注:間有會入魏唐二譯之文。《楞伽經宗通》卷1:「復取三譯覈之宋譯雋永有餘味故不可易至棘句倒語非證之魏唐二譯則不可曉」(CBETA 2022.Q4, X17, no. 330, p. 602a16-18 // R26, p. 333a13-15 // Z 1:26, p. 167a13-15)《楞伽經宗通》卷1:「斟酌舊注融會三譯間出胸臆」(CBETA 2022.Q4, X17, no. 330, p. 602a19-20 // R26, p. 333a16-17 // Z 1:26, p. 167a16-17)《楞伽經宗通》卷1:「且魏唐二譯多前勸請品及末偈品陀羅尼品余所夢無分別是智語實在倡品中因并錄之無敢忘慈尊所以詔余之意」(CBETA 2022.Q4, X17, no. 330, p. 602b7-9 // R26, p. 333b10-12 // Z 1:26, p. 167b10-12)) -
217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疏 清 智旭 疏義; -
218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心印 清 圅昰 疏; -
218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記 民國 太虚 述; -
0767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會譯 明 員珂 會譯; (备注:異譯本對刊) -
2175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合轍 明 通潤 述; (备注:偶於註中引入唐譯) -
2177
楞伽阿跋多羅寶法經精解評林 明 焦竑 纂; -
2178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科解 明 真貴 述; -
217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參訂疏 明 廣莫 參訂; (备注:《楞伽經參訂疏》卷1:「此經三譯。今疏者宋譯也。三譯中。有語異而義同者。則會彼二譯。附本文下。使知同故。」(CBETA 2022.Q4, X18, no. 332, p. 3c7-8 // R27, p. 5b14-15 // Z 1:27, p. 3b14-15)) -
2322-3
楞伽心印(三) (备注:未明譯本,但由禪宗風範,可歸四卷本) -
F217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玄義 清 智旭 撰述;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001a16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128a13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133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281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876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四卷。
卷一 一切佛語心品
大慧菩薩在楞伽山頂,啟一百八問。復一百八句,如生句、不生句、常句、非常句等句。復說生住異滅,各二種相,及七種性,藏識境界,第一義相。偈答住復,五無間性,種種法門,無盡妙義也。
卷二 佛說如來藏性不同外道修所方便,一切因緣,妄想想心,有無一異,涅槃神力建立,或化如幻,名身句身俱不俱,地位四果,陰界行相法門。一一問,佛一一答微細妙義。
卷三 佛為大慧說三種意生身,及五無間業。愛貪如緣母,無明為父入處。斷一根本,名害父母;斷諸法諸使,名害羅漢;斷諸陰和合,名破僧;斷現量七識不見覺心,名出佛身血。說因地相,一切法有無相,宗通說通相,妄想相,善語義智識相,九種轉變相,解脫義相續義,婆羅門論義等一切法門。大慧重問,如來即為分別解說也。
卷四 如來自性自覺覺他相性,一切凡夫但知如來種種名,不知如來義。諸外道計執常無常,菩薩聲聞滅正受義,乃至問不食肉功德,佛皆演說開喻。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四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南海瀕楞伽山頂,昔諸如來皆于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非外道邪見及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當開示此法。時大慧菩薩致一百八問,佛隨所問答。說諸佛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世間出世間上上法,心意識生住滅相等一百八法。
傳鐙錄僧那禪師曰:我初祖兼付楞伽經四卷,謂我師二祖曰,吾觀震旦,唯有此經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說法竟,乃曰,此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深可悲哉。我今付汝,宜善護持。
與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同本異譯。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四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楞伽城,為大慧菩薩說諸佛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世間、出世間上上法,心意意識生住滅相,一切佛語心品。
閱藏知津
四卷。惟。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
佛住楞伽山頂,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大慧菩薩以偈問百八句,佛以偈領,并為出所未問,總以一切句非一切句答之,次答諸識生住滅有二種。次明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次答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次明上聖智三相,次答所問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次答淨除自心現流頓漸之問。次答常不思議非同外道之問。次明五無間種性,及菩薩一闡提。次明三自性,次明二種無我相。次答離建立,誹謗,見。次答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之問。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答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次答修行者大方便。次答一切諸法緣因之相。次答言說妄想相心經之問。次答自覺聖智所行之問。次明四種禪。次答般涅槃問。次明二種自性相,二種神力建立。次答緣起不同外道因緣之問。次答常聲為惑亂。次明一切法如幻。次明當善觀名,句,形,身,及四種計論。次答四果差別通相之問。次明有二種覺。次明當善四大造色。次明當說諸陰自性相。次明外道有四種涅槃。次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次答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之問。
一切佛語心品之三
說三種意生身,次答五無間不入地獄之問。次答佛知覺問。次答諸佛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次答不說是佛說問。次答離有無有相問。次答宗通相問。次答不實妄想問。次答善語義問。次明智識相。次明外道九種轉變論。次答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次答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問。次明一切法不生不應立宗。次答智不得問。次分別說通及宗通。次答勿習近世間論問。次答外道妄想涅槃,非順涅槃。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答如來為作為不作等問,次答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問。次答不生不滅無奇特問。次答外道七種無常,非是佛法。次答滅正受,次第相續問。次答如來非常非無常。次因誰生誰滅之問,明如來藏是善不善因。次答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次答如恆河沙問。次答一切法剎那問。次答六波羅密有三種分別。次答種種相違問難。次答不食肉義。
達磨大師指此可以印心,故獨流通於世。
部類
知津 | 經藏 / 大乘經 / 方等部 / 顯說部 |
---|---|
呂目 | 經藏 / 寶積部 |
會閱 | 经藏 / 大乘經 / 方等門 |
何氏新考 | 經集部 |
CBETA | 09 經集部類 / 楞伽經/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