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7 -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2397 ;
CBETA : X0679 ;
|
---|---|
著譯者 | 陳隋 智顗 説;明 袾宏 發隱; |
卷數 | 五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本作品为以下作品的註疏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 | 金藏 | 麗藏 | 福州 | ||||
---|---|---|---|---|---|---|---|
思溪 | 磧砂 | 普寧 | 洪南 | ||||
天海 | 緣山 | 南藏 | 北藏 | ||||
嘉興 | ✓ | 龍藏 | 黃檗 | 卍字 | ✓ | ||
臺中 | ✓ | 大正 | 中華 | 縮刻 | |||
頻伽 | ✓ | 普慧 | 佛教 |
經錄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三) 214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律藏(二) 796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70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128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合經疏四卷,大明古杭雲棲寺沙門祩宏述。
發隱曰:天台疏經,每有五重玄義,此經不說,雖有經前演義,止是解釋經疏題目,今仍其舊,亦無妨礙。至於疏之或闕或略者,仍為補釋;補釋經文則發經之未疏,補釋疏文則發疏之未鈔,故名發隱。
隱者,含而未露,特為發揮而已,非敢曰有所加也。問:五重玄義此經不說,亦無妨礙,無礙云何?答:此意有三,一者義例昭然故,二者他宗融會故,三者本自絕言故。
云義例昭然者,若依名體宗用教相,則此乃兼人法喻為名,實相心地為體,執持心戒為宗,滅惡生善為用,最初乳味為教,相其義彰顯不言自見,故今不說亦無礙也。
云他宗融會者,據賢首般若五門謂教起藏攝宗趣,釋題解文也。教起者有十:一、傳揚諸佛授受常法故,二、標示眾生入道根本故,三、發明心地出生大戒故,四、略開菩薩廣大行願故,五、廣顯戒門普納含靈故,六、護持菩薩必不退墮故,七、激勵小乘令學大乘故,八、直指凡夫信已是佛故,九、預扶末法作大導師故,十、流通聖戒展轉無盡故。藏攝者,藏三之中毘尼藏攝,二藏之中菩薩藏攝,權實教中實教所攝。宗趣者,總則心地大戒止惡行善為宗;別則毘尼教相為宗,令悟心地妙義為趣,教義對也;又以心地真境為宗,令以智慧善持為趣,境智對也;又以善持心戒正因為宗,克成佛果為趣,因果對也。釋題則菩薩戒者,所詮之義經者,能詮之教,教義對也;戒為法,梵網等為喻,法喻對也;心戒為體,止惡行善為用,體用對也。以融今疏,則宗趣之中,具體宗用,宗兼體趣,兼用也,名相隨宗,自不待論。解文則隨文銷釋,各就彼經而已,是知二宗名殊旨一,兩可通用,故今不說,亦無礙也。
云本自絕言者,實相中道,迥出有無法界一真,泯然絕待,展之則萬有不窮,五奚能盡;卷之則一亦不立,又何五焉?心不可思,言不可議,故今不說亦無礙也。達本源之一致,略枝末之殊科,倏起諍端,俱成戲論,願二宗學者,善思之也。
部類
會閱 | 律藏 / 律藏大乘律 / 〔(原書未題分類)〕 |
---|---|
陳氏提要 | 律藏 / 四、大乘律诠释部 / 第一门《梵网经》卷下研习著作 |
何氏新考 | 律疏部 |
CBETA | 11 律部類 / 律部/疏 / 菩薩戒藏/疏 / 梵網經/疏 / 梵網經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