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5 - 菩薩戒義疏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2385 ;
CBETA : T1811 ;
大正藏 : T1811 ;
|
---|---|
著譯者 |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
卷數 | 二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本作品的註疏
-
2396
註菩薩戒經 隋 智顗 疏; 灌頂 録;宋 與咸 入疏箋經加註釋疏; -
2397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 陳隋 智顗 説;明 袾宏 發隱; -
2402
菩薩戒疏隨見録 清 今釋 造; 古芾 等編;
本作品为以下作品的註疏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5b24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324a10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三) 213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律藏(二) 752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469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126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二卷,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疏曰:此經題名梵網,上卷文言佛觀大梵天王因陀羅網,千重文綵不相障閡,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目,一一世界各各不同,諸佛教門亦復如是。莊嚴梵身,無所障礙,從譬立名,總喻一部,所證參差不同,如梵王網也。品名菩薩心地者,亦是譬名,品內所明大士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總萬事,能生勝果,為大士所依義言如地也。盧舍那者,寶梁經翻為淨滿,以諸患都盡,故稱為淨;眾德悉圓,名為滿也。釋迦牟尼者,瑞應經翻為能儒,亦云能仁;又能忍,亦直林,牟尼者,身口意或云度沃焦,此是異說。華嚴名號品,或名盧舍,或名釋迦,今明不一不異,機緣宜聞耳。釋迦在第四禪摩醯首羅宮,說此心地品,尋文始末,有千釋迦與千百億釋迦,各接有緣,皆至舍那所受菩薩戒藏,然後各坐道場,示成正覺,覆述說法,凡有十處:一在妙光堂說十世界海,二在帝釋宮說十住,三在夜摩宮說十行,四在兜率陀天說十迴向,五在化樂天說十禪定,六在他化天說十地,七在初禪說十金剛,八在二禪說十忍,九在三禪說十願,十在四禪說心地品。
第七會總更說前三十心十地,皆約無相義為解;後又云釋迦從初蓮華藏世界,入天宮,下閻浮提成道,號釋迦,始於道場說法,乃至十處,復從天宮下至菩提樹下,為此眾生說盧舍那初發心所誦戒,即是十重四十八輕。華嚴所說文來未盡,止有七處八會,多道不起本座,不道在化樂天說法,而此經多道座起,復至餘處,在化樂天說十禪定。又諸地多不相應,前後席或復同異,良由聖跡難思,隨機異說耳。於三教中,即是頓教,明佛性常住一乘妙旨,所被之人,唯為大士,不為二乘。華嚴云:二乘在座,不知不覺,以大士階位,非小乘所行,制戒輕重,非小乘所學。大小乘戒,制法不同,菩薩一時頓制五十八事;聲聞持犯,隨犯隨結,理論關機宜。事論凡有三義:一大士深信,頓聞不逆,聲聞淺信,頓聞則不受。二者大士不恒侍左右,無有隨事隨白,故一時頓制;聲聞恒得隨侍,可有小欲白佛,故待犯方制。三者梵網所制,起盧舍那為妙海王子受菩薩戒,爾時諸大士法,須說此五十八種,故一時頓制也。
梵網大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唯第十菩薩心地品,什師誦出上下兩卷,上序菩薩階位,下明菩薩戒法,從大本出,序及流通皆闕,即別部外稱菩薩戒經。就文為三,從初偈長行訖清淨者為序,次十重訖現在菩薩今誦為正說,餘盡卷為勸說流通也。
閱藏知津
二卷。南遵,北何。
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三重玄義,第一釋名,初明人名,次辨法號,後明階位。第二出體,初明無作,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簡,一須信心,二無三障,三人法為緣。
就文為三:從初偈長行訖清淨者為序,次十重訖現在菩薩今誦為正說,餘盡卷為勸說流通。
部類
知津 | 論藏 / 大乘論 / 釋經論 / 此土 |
---|---|
呂目 | 撰述 / 章疏部 / 律疏 |
會閱 | 律藏 / 律藏大乘律 / 〔(原書未題分類)〕 |
陳氏提要 | 律藏 / 四、大乘律诠释部 / 第一门《梵网经》卷下研习著作 |
何氏新考 | 律疏部 |
CBETA | 11 律部類 / 律部/疏 / 菩薩戒藏/疏 / 梵網經/疏 / 梵網經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