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 - 菩薩地持經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1651 ;
CBETA : T1581 ;
大正藏 : T1581 ;
|
---|---|
著譯者 | 北涼 曇無讖 譯; |
卷數 | 十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9a03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240a04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三) 431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論藏(三) 98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383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18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卷一種性品
佛云:須得十法具足,一持、二相、三翼、四淨心、五住、六生、七攝、八地、九行、十安住。持此十法,住菩薩地,分別多義種性六度行也。
卷一發菩提心品
住菩薩地,發等覺心。
卷一自利他品
持菩薩淨戒,自利利他,廣攝化群品耳。
卷二真實義品
佛說實法性事法性,以從久遠劫來,入無我法及微細忘想。
卷二力品
佛說聖力法力俱生力能修菩薩地。
卷三成熟品
佛說:一性,二人,三分別,四方便,五人相,六自性。此六成熟,方能修行無上菩提心。佛云:斷二種障,得二種智。煩惱永盡,是名無上菩提。
卷三力種性品
佛云:已說菩薩學處,今當說菩薩善學修解,求一切法,為人說一切法。
卷四施品
佛云: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難施,四一切門施,五善人施,六一切行施,七除煩惱施,八樂施,九清淨施。能行此九種施,修菩薩行。若勤行之,即成妙行。
卷五戒品
佛說九種義,菩薩持犯開遮,輕重罪垢,律儀善法饒益等戒。
卷六、忍品、精進品、禪品、惠品
佛於一一品中,說九種義,各廣演所修行相。
卷七四攝品
佛說: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化二行,演九種義也。
卷七供養習近無量品
佛云:若人供養於佛,習近知識,行四無量心,是菩薩行也。
卷七菩薩品
佛云:若菩薩知慚知愧,發上品心,是真修行也。
卷八功德品
佛云:菩薩地修持大乘淨戒,所獲殊勝淨妙功德,及廣說法要。
卷九淨心品
佛云:有七義,一無畏、二巧便、三不厭、四不求、五不貪、六廣大、七平等,復解說其義。多有法相,皆菩薩地所修。
卷十生品
佛云:一息苦生,二隨類生,三勝生,四增上生,五最生。
卷十攝品
佛云:一頓攝,二增上攝,三取攝,四久攝,五不久攝,六後攝也。
卷十地品
佛云:如來地,菩薩地,性地,行地,淨心地,決定地也。
卷十行品
佛立波羅密,二菩提分,三神力,四成熟眾生,此四行也。經中菩薩地行相無量,略撮一義兩義,以見分段。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十卷。
說信解行三地,亦攝十地,此諸地能與諸菩薩為所依止處。復能出生一切諸菩薩行故,持者能任攝持諸菩薩行願、諸波羅蜜,故名地持經。
中說七地,六是菩薩地,一是菩薩如來共地。一者種性地,二解行地,三淨心地,四行跡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畢竟地。從初發心及修六度萬行,六神通菩提分法,及修相好因果等法門,詳妙。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八卷,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亦名菩薩地持論,是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之異譯,又與菩薩善戒經說菩薩修學行相,文意大同。
閱藏知津
八卷。南登,北安。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即瑜伽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薩地異譯,缺第四持,舊在大乘律藏。
部類
知津 | 論藏 / 大乘論 / 宗經論 / 西土 |
---|---|
呂目 | 論藏 / 宗經論部 |
會閱 | 論藏 / 論藏大乘論 / 二、瑜伽部 |
陳氏提要 | 论藏 / 四、大乘瑜伽部 / 第二门 瑜伽行派集义论 |
何氏新考 | 瑜伽部 |
CBETA | 14 瑜伽部類 / 瑜伽行派論/疏 / 瑜伽論/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