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1662 ; CBETA : T1594 ; 大正藏 : T1594 ;
著譯者 無著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卷數 三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 1662 攝大乘論本 無著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 1663 攝大乘論 無著菩薩 造;元魏 佛陀扇多 譯;
    • 1664 攝大乘論 無著菩薩 造;陳 真諦 譯;
    • 4126 攝大乘論 民國 吕澂 譯;

本作品的註疏

  • 1665 攝大乘論釋 世親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 1668 攝大乘論釋 無性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 1667 攝大乘論釋論 世親菩薩 造;隋 笈多,行矩 共等譯; (备注:此釋論引文爲獨立譯本,暫附玄奘譯本下。引文較完整,可資對勘。)
  • 2560 攝大乘論義記 民國 密林 述; (备注:未見其文,不知所注譯本,暫附玄奘譯本下)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福州宫内厅
思溪国图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49b16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242a12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三) 437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論藏(三) 221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385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1018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三卷,唐玄奘譯。
能攝蘊積,包含攝藏,名攝也;其義廓周,體性該博,名大也;所行功德,能至能證,名乘也;窮源盡理,清徹朗暢,名論也。
卷上總標綱要分
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語:一所知依殊勝語,二所知相殊勝語,三入所知相殊勝語,四入因果殊勝語,五修差別殊勝語,六戒殊勝語,七增上心殊勝語,八增上惠殊勝語,九彼果斷殊勝語,十聲聞乘中不見說,大乘中處處見說,真佛說也。
卷上所知依分
如來於大乘經說無始時來,一切種子依阿賴耶識,此云藏識。由此得有諸趣,一切有生雜染法,於此攝藏為果性,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說名阿賴耶。
卷中所知相分
一依他起相,二遍計相,三圓成實相,依阿賴耶識現諸身、諸識、諸趣也。
卷中入所知相分
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薰習相續,由善根力所住持,故能入也。。
卷中彼入因果分
由施戒忍精進禪定智惠,故入唯識也。何以故六度為彼果,故云入也云云。
卷下彼修差別
云何可見菩薩修十地,安立治十種無明及諸障法也。
卷下增上戒分
攝善法戒、律儀戒、饒益有情戒,建立一切殊勝戒也。
卷下增上心分
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賢守健行等,以顯阿賴耶心相也。
卷下增上惠分
無分別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緣,若所緣,若助伴,乃至若究竟也。
卷下果斷分
無住涅槃已捨雜染,不捨生死,二轉依為相也。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三卷,玄奘譯。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三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與陳譯攝大乘論同本異譯。


閱藏知津

三卷。南移,北情。
無著菩薩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總標綱要分第一
標十相殊勝殊勝語。
所知依分第二
明阿賴耶識及意。
所知相分第三
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三圓成實相。
入所知相分第四
明三種練磨其心及四尋思,四如實遍智。
彼入因果分第五
明六種波羅蜜多。
彼修差別分第六
明菩薩歡喜等十地。
增上戒學分第七
明三聚戒。
增上心學分第八
明六種差別:一所緣,二種種,三對治,四堪能,五引發,六作業。
增上慧學分第九
明無分別智離五種相。
果斷分第十
明轉依有六種。
彼果智分第十一
明佛三身。

部類

知津 論藏 / 大乘論 / 宗經論 / 西土
呂目 論藏 / 宗經論部
會閱 論藏 / 論藏大乘論 / 二、瑜伽部
陳氏提要 论藏 / 四、大乘瑜伽部 / 第二门 瑜伽行派集义论
何氏新考 瑜伽部
CBETA 14 瑜伽部類 / 瑜伽行派論/疏 / 攝論及釋/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