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8 - 中阿含經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0028 ;
CBETA : T0026 ;
大正藏 : T0026 ;
|
---|---|
著譯者 |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
卷數 | 六十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三) 比丘請經 -
0052
佛説受歲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七) 阿奴波經 -
0060
佛説阿耨風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七) 達梵行經 -
0059
佛説漏分布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六十) 箭喻經 -
0099
佛説箭喻經 附東晉録 失譯 ;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六十) 愛生經 -
0096
佛説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六) 利養品(三) -
0179
生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卷二) 子命過經 (备注:同者:地點、有人喪子,世尊講由愛生憂悲苦惱。異者:此經中聞法者即而信受,餘經中婆羅門聞法不信。)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六十) 八城經 -
0097
佛説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六十) 見經 -
0098
佛説邪見經 附劉宋録 失譯 ;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九) 須達哆經 -
0075
佛説須達經 蕭齊 求那毘地 譯; -
0076
佛説長者施報經 宋 法天 譯; -
0074
佛説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附東晉録 失譯 ;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九) 等趣四諦品(三)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 行欲經 -
0067
佛説伏婬經 西晉 法炬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七) 阿攝惒經 -
0073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五) 算數目揵連經 -
0072
佛説數經 西晉 法炬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三) 說本經 -
0046
佛説古來世時經 附東晉録 失譯 ;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二) 天使經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四) 善聚品(四) -
0044
佛説鐵城泥犁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0045
佛説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劉宋 慧簡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 黃蘆園經 -
0077
佛為黄竹園老婆羅門説學經 附劉宋録 失譯 ;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二) 分別六界經 -
0079
佛説蓱沙王五願經 吳 支謙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七) 多界經 -
0089
佛説四品法門經 宋 法賢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五) 心經 -
0086
佛説意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一) 梵摩經 -
0078
梵摩渝經 吳 支謙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五十二) 周那經 -
0090
佛説息諍因緣經 宋 施護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五十七) 鞞摩那修經 -
0095
佛説鞞摩肅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五十三) 癡慧地經 -
0091
佛説泥犁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七) 瞿曇彌經 -
0088
佛説分別布施經 宋 施護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五) (一七五)受法經 (备注:受法經為(一七四)(一七五)兩部,何書未確指。陳書記為後者,今從之。) -
0087
佛説應法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三) 釋中禪室尊經 -
0080
佛説尊上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四) 鸚鵡經 -
0081
佛説兜調經 附西晉録 失譯 ; -
0084
分別善惡報應經 宋 天息災 譯; -
0085
佛説淨意優婆塞所問經 宋 施護 譯; -
0082
佛説鸚鵡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
0083
佛為首迦長者説業報差別經 隋 瞿曇法智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 (八)七日經 -
0032
佛説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 宋 法賢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四) 七日品(一)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 (八三)長老上尊睡眠經 -
0049
佛説離睡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六) (一〇六)想經 -
0058
佛説樂想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八) (一一三)諸法本經 -
0061
佛説諸法本經 吳 支謙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八) (一一六)瞿曇彌經 -
0062
佛説瞿曇彌記果經 劉宋 慧簡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九) (一二二)瞻波經 -
0065
佛説瞻婆比丘經 西晉 法炬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三) (一三五)善生經 -
0018
佛説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001
佛説長阿含經 姚秦 佛陀耶舍,竺佛念 共譯; (卷十一) 善生經 -
0019
佛説善生子經 西晉 支法度 譯;
-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九) (一五四)婆羅婆堂經 -
0010
佛説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宋 施護 等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四) 七日品(一) -
0001
佛説長阿含經 姚秦 佛陀耶舍,竺佛念 共譯; (卷六) 小緣經
-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07b04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178a06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一) 27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經藏(一) 228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187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776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中阿含經六十卷,分十八品二百二十餘經,則佛說緣起相中也。
卷一善法經七法品
佛為比丘說知義、知法、知時、知節、知己、知眾、知人勝如七法也。
卷一晝度樹經
佛說三十三天有樹名晝度,有時葉萎、葉落,葉還生。復生網如鳥喙,開如缽。復盡開光所照色所映香所薰,我弟子落髮修行得道,亦復如是。
卷一城喻經
佛說國王城須得七具足,方能守護;出家弟子,亦復如是也。
卷一七水喻經
佛說:常河水,或有常在,水有沒還出,有出還沒。次有出水而住,有出水而渡,或有便渡彼岸,喻出家修行不修行也。
卷一木積喻經
佛見大木積火洞燃,告弟子云:梵志眾著五欲樂,自燒如此也。
卷二善人往經
佛說七種善人所往處涅樂也。
卷二世間福經
佛說世間七種大福報功德也。
卷二七日經
佛說七日現已,須彌壞海水竭,令人天知無常也。
卷二七車品
佛見國王置七車,速到他國,告弟子云:汝等乘淨戒車,速至無上正等覺也。
卷二漏盡品
佛云:已知、己見而得無漏也,何以故,以正思惟或不思惟等。
卷三業相應品鹽喻經
佛說修身、修戒、修福、修惠與不修者,喻投一兩鹽於多水、少水中,或苦或淡,俱喫不得也。
卷三恕破經
與目連問答身口意業,故名也度經。佛說:有三度處,有云一切皆夙命造,有云一切皆因尊祐造,有云一切皆因無緣造,我往度之。
卷三羅雲經
佛為說象水王戰及鏡喻等也。
卷三思經
佛說身口意三不善及善業,宜自思之報也。
卷三伽藍經
佛遊伽藍國,人民梵志,或毀或讚,佛平等化之也。
卷三伽彌尼經
佛為說十善業道報也。
卷四師子經
婆羅門弟子,名師子大臣,來詣佛所,聞法歎喜也。
卷四尼乾子經
佛破所說本因,復說上斷上苦行,中斷中苦行等義也。
卷四波羅牢經
佛為說法,即生正信也。
卷五等心經
佛攝等心天眾,在錐頭無礙也。
卷五成就戒經
佛告人天云:汝等當成就戒定慧也。
卷五智經
佛言:舍利子自稱得智梵行已立也。
卷五師子吼經
舍利子遊行人間,諸梵志各有相違法,佛許懺悔也。
卷五水喻經
佛說身口意淨不淨業,喻熱惱所逼遇池水,牛跡水若何易解。
卷六瞿尼師經
因事而還,舍利弗告眾云:無事比丘當行無事也,舍利子化梵志陀然,說梵天法也。
卷六病品
舍利子為給孤長者說教也。
卷七未曾有法經
佛說天壽、天色、天譽及示生一切未曾有法也。
卷七侍者經
眾議各不同,遂命阿難也。
卷七薄拘羅經
諸異學曾為友者來問,仁者佛法中出家,八十年想念事事。
卷七修羅經
佛說修羅宮八未曾有法,故不衰也。
卷八拘絺羅經
於佛法中得正見人不壞淨心也。
卷八象跡喻
佛云:一切畜生跡象最大,一切法中四聖諦為上也。
卷八分別四聖經
其義則苦集等也。
卷九地動經
佛遊金剛國,地大震動,阿難問佛三因緣也。
卷九瞻波國經
佛遊彼國入定,見一比丘行不淨,不說解脫也。
卷九郁伽長者經
佛為手長者二人,或說四法,或說八未曾有法義也。
卷十何義經
阿難白佛:持戒何義。佛云:不悔義也。
卷十不思經
佛告阿難:持戒者,不應思念我不悔。佛告比丘:須得正念正智慚愧持戒恭敬,了本際有食非無食涅槃盡智彌醯。及比丘等諸經,各是一緣看教者自見也。
佛說三十二大人相,及說因中於四大洲,作輪王頂生等緣。及指抄少牛糞,告喻比丘無一法常也。婆羅王來迎佛入城,佛為說法四緣經義也。
佛至拘薩羅國,忽笑云:迦葉如來在此說法時,有長者耆陵婆來供養聽法也。佛以淨天眼觀眾生,作善作惡隨業受報。閻羅王遣五天使者,來教誠訶責,即追入地獄受苦毒也。
佛說烏鳥喻,比丘持缽不守根門,不存正念,亦復如是也。佛說:過去為貧人施辟支佛食。復說彌勒出現時因緣。
佛在奈林中說過去為大天輪王,及為善見王捨王位,出家學道,行難行忍等行,今成等正覺。
佛為比丘說三十喻,守護根門,如守門闍人;守心如泉池也。及說為善念輪王出家求道也。
鳩摩羅迦葉往化拘薩羅國王問答因緣,佛因中為長壽王子名長生,父子遇貪王因緣。
長壽王因中願生長壽光明天,行八正念,道清淨因緣也。佛遊行至郁伽支羅國,為彼人民說法,度三族子出家因緣也。
卷十九梵天經
佛破常無常見,請佛受供養,佛為說法也。復說迦絺那經,佛弟子各說迦絺那法,為梵行本致覺相應也。
卷二十念身經
佛說觀身不淨也。
卷二十支離彌梨經
佛說四禪定中,不聞支離彌梨虫聲也。
卷二十睡眠經
大目連思惟是已,即睡也。
卷二十一無刺經
禪以聲為刺,犯戒刺、欲刺、嗔刺也。
卷二十一真人經
佛弟子說真人法、不真人法。
卷二十一說處經
佛為弟子說處及教處眼耳等處,四諦因緣教處也。
卷二十二穢經
佛說四種人,或內有穢外無穢;或內無穢,外有穢;或內外有穢;或內外無穢也。以說求法經,佛云:汝等當求法,莫求餘食也。
卷二十三比丘請經
請目連說法也。
卷二十三知法經
佛說所知法而無增也。
卷二十三問見經
佛告周那云:世間諸見生而生計有神、有我、有人也。
卷二十三蓮華喻經
佛云:人不被惡欲所染如蓮華出水
卷二十三淨梵志經
佛為說諸穢、諸惡也。
卷二十三黑比丘經
佛為說不鬥諍及鬥諍損業也。
卷二十三住法經
佛告大眾云:汝等知我說住善法,不退不增也。
卷二十四大因經
佛說大業大苦果,必作大因大善,大報作大因也。十二因緣、四念處,身受心法也。
卷二十五苦陰經
佛為諸梵志說現法苦陰,從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成諸苦相也。
卷二十五增上心經
佛云:汝等欲得增上心,常善念,應除不善念。
卷二十六師子吼經
佛為師子吼比丘說四沙門果,法念合外道也。
卷二十六婆羅經
佛弟子實意居士詣彼林中,與梵志論議,破邪見也。
卷二十六願經
佛云:汝等當願三結俱盡,成道也。
卷二十七林經
佛在勝林園,告大眾云:若依此林住,便得正念正定解脫,證沙門果也。
卷二十七自觀心經
佛云:未能觀他心且自觀心也,乃說觀法。
卷二十七達梵行經
佛云:法有妙中妙具足清白,達梵行也。
卷二十七阿奴波經
佛在彼國說調達放逸,入地獄。
卷二十八諸法本經
佛云:一切諸法以欲為本也。
卷二十八優陀羅經
佛云:汝本不知不覺,自稱知,自稱覺也。
卷二十八蜜丸喻經
佛云:若人於我法中得味,如飢人行山得蜜丸食也。
卷二十八曇彌經
佛為曇彌說,若女人堅信佛法出家,捨諸飾好,必得四沙門果也。
卷二十九柔軟經
佛云:我昔出家,求道苦行,從閑逸柔軟中來也。
卷二十九龍象經
佛為烏陀夷說波斯匿王,大象如龍中龍王象中免王,人亦如是。
卷二十九說處經
佛說過現未來三處也。
卷二十九無常經
說無常苦空無我也,請佛夏坐滿十五日,說請時,梵志悉來也。
卷二十九瞻波國經
佛在彼國不說法,有比丘行不淨也。
卷二十九沙門二十一億經
佛為說法,令得果證也。
卷二十九八難經
佛說八難八時也。
卷二十九貧窮經
佛云:欲人貧窮為大苦苦等也。
卷三十行欲經
佛為給孤說十惡欲,為貧名利等也。
卷三十婆塞經
佛為五百人說法,諸善男子各生正信也。
卷三十福田經
佛為給孤說有學人、無學人二種福田也。
卷三十教曇彌經
善男子眾[馬*丘]出曇彌佛,即教之,令不生惱也。
卷三十降魔經
魔王入目連腹中,即入定為說法而降。
卷三十一賴吒想羅經
白佛云:我為家鎖所鎖,不得盡形行淨梵行。佛為說法,許出家,遂得道果也。
卷三十二優波離經
佛為苦行尼乾子優波離居士三百人說法,令捨邪歸正,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各得羅漢果。
卷三十三釋問經
帝釋詣佛所問法,佛為說往昔因緣也。
卷三十三善生經
佛為善生說禮六方,非同汝法,我六法勝妙也。
卷三十四求財經
佛說過去商人入海採寶,漸次到羅剎城為所食,喻苦陰也。
卷三十四世間經
佛說自覺世間,知世間,斷世間也。
卷三十四止息經
佛說數息觀法也。
卷三十四至邊經
佛說:比丘乞食,不守六根,忘失法樂,沙門義二邊也。
卷三十四喻經
佛說:不放逸為本,如田生物無盡,如象跡為大也。
卷三十五雨勢經
未生怨王,令大臣雨勢詣佛所,言欲伐跋耆國緣也。
卷三十五傷歌羅經
佛為此梵志及算數梵志說法,各正信出家也。
卷三十五瞿點經
與阿難論議,乃歎喜奉行。
卷三十五象跡經
佛云:一切獸跡象跡為大,我法亦然也。
卷三十五何苦經
佛問諸梵志,修何苦行也。
卷三十六梵志瞿點經
阿難往化論議,及與摩竭大臣,論如來無與等者也。
卷三十六象跡喻經
世尊為梵志說象跡勝諸獸跡,及四禪定境也。
卷三十六聞德經
生聞梵志問佛,在家出家學道有何義也。
卷三十六何苦經
梵志問在家何苦何樂,出家何苦何樂,佛為說之。
三十七何欲經
生聞梵志問云: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說耶,佛即答之。
歌邏攝[和/心]二梵志,佛為說四種性法。
梵志鸚鵡摩納須閑提聞詣佛所,聞法出家,各得道果也。
婆私吒、波羅婆、須達哆、波羅延四梵志詣佛所,聞法出家,修梵行成道果也。
佛在黃蘆園,耆年、頭那、阿訶羅、阿蘭那五梵志,同詣佛所,聞法各各心開悟解也。
摩羅梵志來相佛三十二大人相,未見舌相及馬陰藏相,復來佛即現之。
佛說六根十二處十八界,分別諸不淨觀也。
佛在溫泉林。,有一天來說婆地羅帝偈,禪室阿難問二經義。
佛說摩納提子,白犬是汝父,即以金狀臥為驗也。
卷四十四分別大業經
梵志來謂三彌提云:如來身口意,唯意業真諦。
心維比丘思惟心,誰將世間去,誰染污耶。佛浮浮彌比丘說法,復為四眾說四種受法也。
佛說四種禪行,及四種說經因緣也。
佛云:獵師飼鹿近食,不放逸;比丘食我法味,即隨於我,亦復如是。佛為五支物主說法,曇彌來施上佛金色,又為阿難大眾分別多界,即十八界四大界。
佛在馬邑、馬林牛角婆羅門林,說沙門法。復有求解者,佛為隨機開悟,皆為比丘眾。
佛云:汝等所得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又為阿夾那說一切知,一切見。復說七覺支、八正道、大小空義相也。
佛為烏陀夷破群那二比丘說法,及說夙世因緣,令修四禪定,不得起嗔心也。
佛為跋陀和利、阿濕貝二比丘說持一食利益,或云持得,或云持不得也。
佛為沙彌周那說六不諍也;為波離說律儀律業也;復說調御象、調御馬、調御牛、調御人,此四法也。
佛為比丘眾說愚癡法,必定輪回六道,生死苦報也;說智惠法,必定得四聖果,至佛正覺菩提。
阿利吒、[口*荼]帝二比丘生惡見,諸比丘嫌,佛說法令生正知正見也。
佛為長者婦說牛兒齋、尼乾齋、八聖齋,此三齋法也。復為晡利多居士說布施不得我慢,行清淨施成利益也。
佛在摩羅梵志家,集會處說法。復為比丘眾說五分下結,則戒取等也。若比丘不拔心中五結,不解心中五縛,不能得清淨梵行,成沙門果。
佛為箭毛、摩那修二梵志論議,除去邪見,令於佛法中生正見也。
法樂比丘為優婆夷毘佉說身法,舍利弗為拘絺羅說入定法。佛云:是如是說,依如是行也。
佛為波斯匿王說一切智法莊嚴,王即奉行。王以鞞阿提衣,止,阿難云:此衣第一。諸比丘咸云:王於諸王中,無欲第一也。
佛謂梵志云:若愛生時,便生煩惱憂感也。復為八城居士,說慈心俱得無漏也。復破諸外道常無見,乃告東西南北,若知弓知箭可拔也。復說四念處、四正斷、神足法耳。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六十卷。
此經凡四分,一十八品。
第一七法品,十經。
第二業相應品,十一經。
第三舍利子相應品,十一經。
第四未曾有法品,十經。
第五習相應品,十六經。
第六王相應品,十四經。
如是一十八品中,總二百二十二經。別法門浩博,詞義廣妙,不可具舉。內有五十三經本同譯別,皆出中阿含經,具解于後。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六十卷,東晉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譯。
第一七法品:十經
一、善法經
佛說比丘當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眾、知人勝如。
二、晝度樹經
佛以帝釋園生樹,喻出家弟子。
三、城喻經
說聖弟子修善法成就,如王邊城不畏外敵。
四、水喻經
以七水喻人離苦解脫。
五、木積喻經
說木積洞然,抱之坐臥,猶勝破戒不善之苦。
六、善人往來經
說比丘斷證七善人所往至處。
七、世間福經
謂供養眾僧,發心自歸,得世間、出世間福。
八、七日經
佛告比丘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當患厭之。有時七日出世,大地盡燒,誰有能信,唯見諦者耳。
九、七車經
說波斯匿王布置七車,一日至婆雞帝,喻比丘從初戒淨,以至斷智淨,得無餘涅槃。
十、漏盡經
說比丘以正知、正見故,而得漏盡,非不知、不見也。
第二業相應品:十經
一、鹽喻經
以鹽投水多少,喻善惡報輕重。
二、和破經
佛說法化尼犍弟子和破為優婆塞。
三、度經
異說三度謂一切皆由宿命造、一切皆由尊祐造、一切皆無因無緣,佛說法破之。
四、羅云經
佛教誡羅云淨口意業。
五、思經
說故作業者必受報不故作業不受報
六、伽藍經
說佛游化伽藍國人。
七、伽彌尼經
佛為伽彌尼天子說眾生善惡昇沉,非天能使。
八、師子經
佛說法化尼犍弟子、師子大臣。
九、尼犍經
尼犍說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佛詰責其惡見。
十、波羅牢經
佛說法化波羅牢為優婆塞。
第三舍梨子相應品:十一經
一、等心經
等心諸天問佛分別內結人、外結人。
二、成就戒經
說比丘戒定慧成就,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不更受有。
三、智經
說舍梨子於法中無有猶豫,得智生已盡,梵行已立。
四、師子吼經
舍梨子對佛自說行清淨。
五、水喻經
舍梨子為比丘說五除惱法。
六、瞿尼師經
舍梨子說無事比丘行於無事,當學敬重而隨順觀等法,為瞿尼師比丘多調戲故。
七、梵志陀然經
舍梨子為其說法,終生梵天。
八、教化病經
舍梨子為給孤獨長者說法,除病苦。
九、大拘絺羅經
舍梨子問拘絺羅成就正見,得入正法法。
十、象跡喻經
說四聖諦攝一切法
十一、分別聖諦經
廣分別說四聖諦法。
第四未曾有法品:十經
一、未曾有經
阿難說佛降生成道未曾有法。
二、侍者經
佛說阿難侍佛未曾有法。
三、薄拘羅經
說薄拘羅尊者本行未曾有法。
四、阿修羅經
阿修羅說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佛說正法律中,亦有八未曾有法。
五、地動經
佛說有三因緣,令大地動,謂空中風起、比丘神足、如來涅槃。
六、瞻波經
瞻波,地名;佛因不淨比丘在會,不說解脫法。
七、郁伽長者經
說長者見佛受化,成就八未曾有法。
八、郁伽長者經
說長者設大施會,心無[惜-昔+吝]惜。
九、手長者經
長者以四事攝於大眾,佛為說法成就歡喜。
十手長者經
說長者得八未曾有法。
第五習相應品:十六經
一、何義經
阿難問佛持戒為何義。
二、不思經
佛說持戒者,不應思但法自然,法法相因,至度彼岸。
三、念經
說比丘若無正智、正念,便害護諸根解脫。
四、慚愧經
說比丘無慚、無愧,害正思惟。
五、慚愧經
說若無慚、無愧,以至便害涅槃。
六、戒經
說比丘持戒,得諸根解脫。
七、戒經
說若有解脫,便習至涅槃。
八、恭敬經
說比丘當行恭敬及善觀,敬重諸梵行人。
九、恭敬經
說不尊重梵行具涅槃者,無有是處。
十、本際經
說無明為愛本際,正信為明本際。
十一、食經
說五蓋等為無明食,七覺等為正信食。
十二、食經
說不信至無明有愛,聞善法至明解脫,展轉具成。
十三、盡智經
說比丘見如實,知如真,便習盡智。
十四、涅槃經
說緣無明至苦,緣信以至涅槃。
十五、彌醯經
佛戒比丘解脫未熟者,不得離善知識。
十六、即為比丘說經
為解脫未熟者,說習對治法。
第六王相應品:十四經
一、七寶經
說輪王出世,有七寶現;正覺出時,宣說七覺支法。
二、三十二相經
說成就三十二相者,在家為輪王,出家成正覺。
三、四洲經
說頂生輪王統御四洲,無量百千萬歲,以暨昇帝釋座,意不滿足而取命終,世少有人厭欲而命終者,是為難也。
四、牛糞喻經
佛告比丘無有一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者,無有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者。
五、頻鞞娑羅王迎佛經
佛為王說生滅因緣法。
六、鞞婆麗陵耆經
鞞婆麗陵耆,過去時村名,佛昔曾於此供養迦葉如來。
七、天使經
天使者,謂生老病死苦,眾生為欲覆不自覺,不修善行,成就惡業因緣,生地獄中受苦。
八、烏鳥喻經
以鳥獸等喻非法比丘。
九、說本經
說供養持戒比丘,利益百千萬倍,阿那律自說本生事。
十、大天捺林經
佛過去世為輪王,在此林出家修道。
十一、大善見王經
說佛因地為善見王,終拘尸城,今亦於是入滅。
十二、三十喻經
以國王大臣統御,喻比丘成就眾德。
十三、轉輪王經
誡比丘當然法燈,自歸已法,與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同。
十四、蜱肆王經
說婆羅門執異見不捨,與長阿含弊宿經同。
第七長壽王品:十五經
一、本起經
佛戒比丘莫共鬥諍,說長生童子不報父怨事。
二、天經
佛說我未得無上道時,知見明淨,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即得光明,便見形色,共天集會。
三、八念經
說無欲、知足、遠離、精勤、正念、定意、智慧、不戲八念。
四、淨不動道經
說比丘不為欲色想動,是淨不動道,證淨無所有處。
五、郁伽支羅經
世尊在彼說比丘行法。
六、娑雞帝三族姓子經
佛為阿那律難提金毘羅說出家事。
七、梵天請佛經
佛破梵天常見。
八、有勝天經
阿那律陀為仙餘財主說解脫法。
九、迦絺那經
佛為阿那律作衣,命代說出家行法。
十、念身經
佛說修習念身,分別廣布,得大果報。
十一、支离彌梨經
拘絺羅責象子比丘,不恭敬善觀。
十二、長老上尊睡眠經
佛教目連種種離睡眠蓋法。
十三、無刺經
佛說善惡諸法相剌,唯阿羅訶無剌離剌,以拔絕根本,滅不復生故。
十四、真人經
佛說真人法者,得真諦法,不自貴,不賤他。
十五、說處經
佛為年少比丘說教處。
第八穢品:十經
一、穢經
說無量惡、不善法,從欲生,謂之穢。
二、求法經
說比丘當行求法,莫行求飲食。
三、比丘請經
謂請諸尊比丘教訶於我也。
四、知法經
說比丘不知法,而說知法,生惡憎伺。
五、周那問見經
說諸見生而計有我、人、眾生、壽命,若使諸法滅盡無餘者,此見得滅,佛教於聖法律中,漸損對治法。
六、青白蓮華喻經
說如來世間生,不著世間法,如蓮華。
七、水淨梵志經
佛說惡法不汙心者,必生善處;多水洗身,能淨黑業耶。
八、黑比丘經
黑比丘常喜鬥諍,佛誡勗之。
九、住法經
佛說欲於法住不退,勤求方便廣布。
十、無經
說憶念觀察身行,淨法轉增。
第九因品:十經
一、大因經
與長阿含大緣方便經同。
二、念處經
佛教比丘觀四念處法。
三、苦陰經
佛說一切法苦陰皆緣於欲,不知如真者,彼終不能自斷其覺。
四、苦陰經
說不為欲所覆,不為惡、不善法所纏,便得捨樂及無上息。
五、增上心經
說比丘數滅惡念心,得常住在內止息。
六、念經
說比丘多念無欲念者,則捨欲念,心便樂中。
七、師子吼經
佛說有四沙門,此外更無沙門,是佛正師子吼。云何為四?謂信尊師、信法、戒德具足、愛敬同道,恭恪奉事。
八、優曇婆羅經
世尊在此林伏五百梵志,與長阿含散陀那經同。
九、願經
說比丘立願不廢成就觀行解脫。
十、想經
說比丘不計一切想,便知一切。
第十林品:十經
一、林經
說比丘依林住,若不得定解脫,當捨去。
二、林經
說若如意者,終身可依。
三、自觀心經
說比丘善自觀察己心,多所饒益。
四、自觀心經
說善知自心,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法。
五、達梵行經
說比丘知漏、知覺、知想、知欲、知業、知苦,是謂達梵行。
六、阿奴波經
說如來善知他心,所記不謬。
七、諸法本經
佛說欲為諸法本,更樂為諸法和,覺為諸法來,思想為諸法有,念為諸法主,定為諸法前,慧為諸法上,解脫為諸法真,涅槃為諸法訖。
八、優陀羅經
佛告優陀羅摩子,欲愛、色愛、無色愛,是謂癰本。
九、蜜丸喻經
佛說正法律如蜜丸,隨彼所食,而得其味。
十、瞿曇彌經
阿難請佛許姨母出家,說戒律事。
第十一大品:二十五經
一、柔軟經
佛說我出家,從優游閑樂極柔軟來;云何愚癡?為豪貴放逸。
二、龍象經
讚說佛是龍中龍,為大龍王。
三、說處經
說諍論求過失,非聖說處,有法、有義、知時、知處,是聖論議。
四、無常經
說了五陰無常苦,行梵行,得無漏。
五、請請(音淨)經
十五日請集諸比丘,皆漏滅作辦。
六、瞻波經
佛欲說戒,目連擯黜不淨比丘。
七、沙門二十億經
佛說調琴絃,喻長者子億耳證果。
八、八難經
佛說八難處,人不能修梵行。
九、貧窮經
佛說世貧窮未為苦,作惡、不善是劇苦。
十、行欲經
說居家者,非法求財、不施為最下;如法求財、與樂為最上。
十一、福田經
佛說世福田有二:一十八有學人,二九種無學人。
十二、優婆塞經
佛說白衣弟子五戒、四念法。
十三、怨家經
佛說怨家法,從男女輩瞋恚時來。
十四、教曇彌經
佛教尊者曇彌住沙門法。
十五、降魔經
波旬入目連腹中,目連為說往昔魔嬈佛弟子,墮大地獄事。
十六、賴吒和羅經
說長者子賴吒和羅出家證果,歸化國俗。
十七、優婆離經
優婆離居士見佛受化,尼犍子吐血命終。
十八、釋問經
與長阿含釋提桓因問經同。
十九、善生經
與長阿含善生經同。
二十、商人求財經
佛說頌曰:若有不信於佛說正法律,彼人必被害,如為羅剎食;若人有信於佛說正法律,彼得安隱度,如乘[馬*毛]馬王。
二十一、世間經
說如來覺世間,能解一切縛。
二十二、福經
說比丘莫畏福,妙善多饒益。
二十三、息止道經
說比丘數息止道,能除心中恚欲。
二十四、至邊經
佛告諸比丘,於生活中下極至邊,謂行乞食,今行乞食,所以者何,不修沙門法,復失俗欲樂,是以垢除垢,從冥入冥也。
二十五、喻經
說勇猛不放逸,於善法為最。
第十二梵志品:二十經
一、雨勢經
雨勢未生怨,臣名,欲伐邊國,問佛。佛說彼國七不衰,未宜伐也,因說比丘亦有七不衰法。
二、傷歌羅經
傷歌羅摩納為阿難問屈,佛說法教化為優婆塞。
三、筭數目犍連經
筭數梵志詣佛問法。
四、瞿默目犍連經
阿難為雨勢大臣及瞿默梵志說法。
五、象跡喻經
佛說法化生聞梵志及卑盧異學。
六、聞德經
佛說博聞誦習,差別功德。
七、何苦經
佛說在家者,以不自在為苦;出家學道,以自在為苦。
八、何欲經
佛說在家、出家,所欲不同。
九鬱瘦歌羅經
佛說法化鬱瘦歌羅梵志。
十、阿攝和經
阿攝和梵志自恃種勝,來詰難佛。
十一、鸚鵡經
鸚鵡摩納聽受佛教。
十二、鬚閑提經
鬚閑提異學出家,得阿羅訶。
十三、婆羅婆堂經
佛說劫初種姓緣起,與長阿含初四姓經同。
十四、須達多經
佛說種種布施功德,不及自歸三寶,為一切眾生行於慈心。
十五、梵波羅延經
佛說今梵志越故梵志法。
十六、黃蘆園經
老梵志責佛不起禮敬,佛說世尊為世第一。
十七、頭那經
佛說有梵志如梵,有梵志似天,有梵志不越界,有梵志越界,有梵志旃荼羅。
十八、阿伽羅訶那經
說一切法更相依住,唯空無所依,涅槃無所依。
十九、阿蘭那經
佛說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行善事,應修梵行,生無不死。
二十、梵摩經
梵摩梵志見佛相好,威神功德,歸依三寶,遂證道果。
第十三根本分別品:十經
一、分別六界經
分別地、水、火、風、空、識六界。
二、分別六處經
說眼、耳、鼻、舌、身、意六處。
三、分別觀法經
說比丘心不出外,不灑散;心住內,不受、不恐怖,如是不復生老病死。
四、溫泉林天經
迦旃延分別跋地羅帝偈。
五、釋中禪室尊經
佛說跋地羅帝偈。
六、阿難說經
阿難說跋地羅帝偈,偈云: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若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七、意行經
說修習禪故意行生,以至見諸漏盡斷智。
八、拘樓瘦無諍經
佛告諸比丘莫求欲樂;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
九、鸚鵡經
佛為鸚鵡摩納說善惡業報差別因緣。
十、分別大業經
為阿難說作善生惡處,作惡生善處因緣。
第十四心品:十經
一、心經
說聖弟子不隨心自在,而心隨多聞。
二、浮彌經
說行梵行得果四喻。
三、受法經
說受佛教者,現在樂,當來亦樂。
四、受法經
說癡者,不知如真受法,現在苦,當來亦苦。
五、行禪經
說行禪有熾盛、衰退四種。
六、說經
說比丘應知行禪退、不退法。
七獵師經
以獵師食鹿譬沙門之貪利養
八五支物主經
佛說漏盡阿羅漢,是第一義;質直沙門成就善者,非第一義質直沙門。
九、瞿曇彌經
姨母持金縷衣上佛,佛令轉施眾僧。
十、多界經
說一切恐怖災患,從愚癡生,比丘當知界、知處、知因緣、知是處非處。
第十五雙品:十經
一、馬邑經
佛游馬邑。說沙門當學如沙門法。
二、馬邑經
說息止諸惡不善之法,是謂沙門。
三、牛角娑羅林經
上尊長老在林,各說所知。
四、牛角娑羅林經
說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在林,安樂住止。
五、求解經
說比丘緣於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求解如來。
六、說智經
佛說知如真者,應答辯才智慧。
七、阿夷那經
佛說比丘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
八、聖道經
佛說正見斷於邪見,以至漏盡,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
九、小空經
佛告阿難行真實空,不顛倒法。
十、大空經
佛教比丘學習定法。
第十六大品:十經
一、加樓烏陀夷經
烏陀夷說斷過中食,多所饒益。
二、牟梨破群那經
牟梨破群那比丘憎嫉、瞋恚,佛說法教戒。
三、跋陀和利經
佛為跋陀和利比丘不堪一坐食說經。
四、阿濕具經
佛為阿濕具、弗那婆修二比丘說日一食戒。
五、周那經
尼犍弟子共相鬥訟,佛說教中七滅諍、六和敬法。
六、優波離經
優波離問佛七滅諍法。
七、調御地經
佛說調御比丘,如御象。
八、癡慧經
佛說行惡法為愚,遵善法為慧。
九、阿梨吒經
阿梨吒比丘說行欲無障礙,佛說經。
十、嗏帝經
嗏帝比丘說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佛說經。
第十七晡利多品:十經
一、持齋經
佛說持齋有三:謂放牛兒齋、尼犍齋、聖八支齋。
二、晡利多經
佛為晡利多居士說八戒法。
三、羅摩經
佛為羅摩梵志說安隱涅槃法。
四、五下分結經
說欲、恚、身見、戒取、疑五下分結。
五、心穢經
說比丘不解心中穢,縛於法必退。
六、箭毛經
箭毛異學說佛能令弟子恭敬尊重。
七、箭毛經
佛為箭毛異學說佛法最上、最妙,弟子從學梵行。
八、鞞摩那修經
佛說法化鞞摩那修異學出家證果。
九、法樂比丘尼經
法樂比丘尼為毘舍佉說賢聖法。
十、大拘絺羅經
拘絺羅尊者為舍利弗說法。
第十八例品:十一經
一、一切智經
佛答波斯匿王問法。
二、法莊嚴經
波斯匿王說佛所說法,善弟子眾善趣向。
三、鞞訶提經
阿難為王說法,王以鞞訶提衣奉施。
四、第一得經
說多聞聖弟子觀變易,有異於世間第一自在者,尚不欲,況復下賤。
五、愛生經
佛說世人愛生,便生愁苦。
六、八城經
阿難為八城居士說賢聖法。
七、阿那律陀經
說比丘所作已辦,不更受有,是謂賢死、賢命終也。
八、阿那律陀經
說比丘見質直,得聖愛戒,亦是不煩熱死,不煩熱命終。
九、見經
說常無常等見,如來正覺,捨置除卻,不盡通說。
十、箭喻經
說人中毒箭,喻愚癡人欲盡知異說而學梵行,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十一、例經
佛說欲斷無明者,當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
閱藏知津
六十卷。作聖德建名立。
東晉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譯。
七法品第一
一善法經
謂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眾,知人勝如。
二晝度樹經
以天樹從葉萎至華敷,喻比丘從捨家至證四果。
三城喻經
以王舍城七事具足,四食豐饒,喻比丘七財具足四禪成就。
七財:謂信、慚、愧、進、聞、念、慧。
四水喻經
以常臥水中,乃至住岸等七人,喻常作惡,乃至成四果者。
五木積喻經
寧抱火木,不抱女人;寧斷骨髓,不以破戒身受按摩;寧截髀,不以破戒身受禮敬;寧鍱絡身,不以破戒身受衣服;寧吞鐵丸,不以破戒食人信施;寧臥鐵床,不以破戒身受臥具;寧倒入釜中,不以破戒入溫室等。
六善人往來經
七種那含喻。
七世間福經
施房床座衣等,為世間七種福。聞佛名及弟子極喜,乃至受戒,為出世七種福。
八七日經
以劫盡七日並出,而觀無常。
九七車經
滿慈子為舍梨子說波斯匿七車速行之喻。喻戒淨,心淨,見淨,疑蓋淨,道非道知見淨,道跡知見淨,道跡斷智淨,展轉施設無餘涅槃。
十漏盡經
謂有漏或從見斷,或從護斷,或從離斷,或從用斷,或從忍斷,或從除斷,或從思惟斷。
業相應品第二
一鹽喻經
不修身戒心智者,作不善業,必招地獄之報;能修身戒心智者,設有不善業,受現輕報。如一兩鹽投少水中,則不可飲;投恆水中,則不覺鹽。
又作奪羊負債二喻。
二和破經
佛為和破外道,說無明盡者不受後有,及說六善住處,謂眼見色不喜不憂等。
三度經
破外道宿命,尊祐,無因緣,三種論。顯正教六處法,六界法。
四羅云經
傾水覆器,誡羅云莫妄語。又說象護鼻喻,人照鏡喻。
五思經
說故作十惡,必受惡報。若不故作,則不定受,及勸修四無量心。
六伽藍經
為伽藍國眾人說戒十惡,修慈悲喜捨,得四安隱住處。
七伽彌尼經
為伽彌尼天子,說黑白果報,如石如油,一沈一浮。
八師子經
為師子大臣,說宗本不可作可作等義。
九尼犍經
為比丘說破尼犍義。說尼犍五可憎惡,如來得五稱譽。
十波羅牢經
為波羅牢說知幻非即幻,及說現法不定受報。并示四無量心遠離法,定能斷疑惑。
舍梨子相應品第三
一等心經
舍梨子為諸比丘分別內結外結。等心天以此白佛,佛於眾中讚之。
二成就戒經
舍梨子說成就戒定慧者,現法證滅定。設不究竟,生意生天中,必知滅定。烏陀夷非之,如是至三。次於佛前亦三說三非,佛乃訶烏陀夷,并訶阿難。次因白淨尊者說五法可愛敬尊,重敕諸比丘尊重舍梨子。
三智經
舍梨子答黑齒比丘之問,黑齒白佛,佛設種種問。舍梨子一一善答,佛讚許之。
四師子吼經
有一梵行,於佛前誣舍梨子輕慢之。佛召舍梨子,故問虛實。舍梨子說截角牛、截手旃陀羅、地、水、火、風、掃篲、晡旃尼、破膏瓶、死屍繫等喻,明無此事。彼比丘乃求悔過,佛敕舍梨子受之。
五水喻經
舍梨子說五除惱法,謂於身口意淨不淨者,皆莫生惱。四喻於水,一喻曠野病人。
六瞿尼師經
瞿尼師比丘,在無事室,調笑憍擾。舍梨子乃於眾中說無事比丘,當學敬重,不調笑,不畜生論,不憍傲;護根,食知止足,精進,正念智,知時,知善坐,論律阿毗曇,論息解脫,論漏盡智通。人間比丘亦爾。
七梵志陀然經
舍梨子為知友陀然說法,令信佛。次又為其病時,說四無量心。
八教化病經
舍梨子為給孤長者說法,令病得愈。長者自說造園因緣。
九大拘絺那經
舍梨子問比丘成就見得正見,入正法事,於拘絺那。拘絺那答之:知不善不善根,知善善根。知食集滅道,知漏集滅道。知苦集滅道,乃至從老死一一說至無明。若無明已盡,明已生,無所復作。
十象跡喻經
一切善法皆四聖諦所攝,如諸跡中,象跡第一,因廣說內外四大觀。
十一分別聖諦經
佛讚舍梨子善能說法已,入於靜室,舍梨子即為大眾廣釋四諦義。
未曾有法品第四
一未曾有經
阿難述佛種種未曾有事,佛教令更受持如來知生住滅智。
二侍者經
目連勸阿難侍佛,阿難乞三願,佛讚其種種未曾有法。
三薄拘羅經
因一異學問薄拘羅,八十年來行欲事否。薄拘羅為說種種未曾有知足之行。
四阿脩羅經
阿脩羅說大海八未曾有法,佛亦為說佛法中八未曾有法。
五地動經
說三因緣地動,及說如來於天人中說法,不可思議。
六瞻波經
目連牽犯戒比丘去,佛為目連重說八種海喻。
七郁伽長者經上
郁伽大醉,見佛得醒,聞法證果,以妻施人,佛讚其八未曾有法。
八郁伽長者經下
長者恆設大施,海中沒失大船,眾比丘令阿難辭其施會。郁伽但願如轉輪王,希求出家。
九手長者經上
以四攝攝眾,修四無量心,天讚之而不喜,佛歎其七未曾有法。
十手長者經下
佛又讚其八未曾有法:少欲、信、慚、愧、進、念、定、慧。
習相應品第五
一何義經
阿難問持戒為何義。佛言:令不悔義。如是展轉問不悔、歡悅、得喜、得止、得樂、得定、見知如實、得厭、無欲,即得解脫婬怒癡。
二不思經
明持戒便得不悔,不須思量等。
三念經
謂多忘無正智,便害正念正智,害護諸根護戒,乃至害涅槃。
四慚愧經上
明有慚愧,便習愛恭敬,便有信有正思惟正念正智,護根護戒,乃至涅槃。
五慚愧經下
舍梨子復說壞樹皮喻。
六戒經上
明犯戒,便害不悔等。
七戒經下
舍梨子復說害樹根喻。
八恭敬經上
明恭敬能具威儀,具學法,具戒身定慧等,乃至涅槃。
九恭敬經下
明恭敬能展轉護根,乃至無欲涅槃。
十本際經
謂無明為愛習,五蓋為無明習,三惡行為五蓋習,不護根為惡行習,不正念智為不護根習,不正思惟為不正念智習,不信為不正思惟習,聞惡法為不信習,近惡知識為聞惡法習,惡人為近惡知識習。
七覺為明脫習,四念處為七覺習,三妙行為念處習,護根為妙行習,乃至正念智、正思惟、正信、聞法、近善知識、善人,展轉為習。
十一食經上
食與習同,而說大海以大河為食,乃至雨為食喻。
十二食經下
法同,喻稍略。
十三盡智經
謂盡智以解脫為習,乃至不悔以護戒為習。護戒又以護根為習,如是正念智、正思惟、正信、觀法忍、玩誦法、受持法、觀法義、耳界聞善法,往詣奉事善知識,展轉為習。
十四涅槃經
明涅槃以解脫為習,乃至正信以苦為習。苦以無明為習,遍觀十二因緣而得涅槃。
十五彌醯經
彌醯侍佛,辭佛往靜處學斷,反起欲、恚、害三惡念,乃歸佛所。佛為說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有五習法:一與善知識俱,二護戒威儀,三說聖法,四精進斷惡修善,五觀興衰法。又修四法:惡露斷欲,慈斷恚,出入息斷亂,無常斷慢。而皆以與善知識俱,乃得成後四事及四法。
十六即為比丘說經
重說上義也。
王相應品第六
一七寶經
佛法有七覺,如輪王七寶。
二三十二相經
三四洲經
說頂生王不知足而死之事。
四牛糞喻經
佛以手爪抄少牛糞而告比丘,不見有少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也。覺想行識,亦復如是。
五頻鞞娑羅王迎佛經
為說無常等法,令證果。
六鞞婆麗陵耆經
說迦葉佛時,難提波羅陶師,勸優多羅童子見佛出家事。
七天使經
說閻王以生、老、病、死治罪,五種事詰責罪人,名為五天使者。及說地獄眾苦(初一日誦竟)。
八烏鳥喻經
說比丘莫如獺、究暮、鷲、食吐鳥、豺、烏;當如猩猩。
九說本經
阿那律說過去因,佛更為說未來彌勒佛事。
十大天捺林經
說往古大天輪王,髮白出家,教子孫亦如是出家,凡八萬四千世。最後王名尼彌,廣行戒善,帝釋請到天上事。并囑阿難轉相繼法,莫令佛種斷。
十一大善見王經
說往古王於拘尸城修四無量,六返捨身,今如來入滅為第七。
十二三十喻經
戒德為嚴飾具,乃至心解脫為珠寶。自觀己心,為身極淨。
十三轉輪王經
說增減劫,由善惡業,誡諸比丘應如螺轉輪王。謂念處為自境界,如意足為壽,戒為色,禪為樂,無漏為力,能降伏魔。
十四蜱肆經
鳩摩羅迦葉以種種喻,斷蜱肆王無後世見。又以種種喻,令捨見,捨欲恚怖癡,乃受三歸,行布施,但不至心,僅生叢樹林空宮殿中,反不如監廚布施人,得生四天王。
長壽王品第七
一長壽王本起經
為鬥諍比丘,說長壽王,及長生太子事。比丘不改過,佛以神足,至阿那律等三人住處,見其習行無事而讚之,并為說修天眼法。
二天品經
佛為比丘說自己修行得光明事,凡八行。謂見形色,乃至知曾生此天等。
三八念經
阿那律陀作是七念,道從無欲非有欲得,及知足、遠離、精勤、正念、定意、智慧,一一對明。佛知其所念,便往讚之,并為說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得,非從戲,樂戲行戲得,是名八大人念。
四淨不動道經
說三種淨不動道,三種淨無所有處道,一淨無想道,及說涅槃、聖解脫。
五郁伽支羅經
為一比丘略說法要,謂四念處應與三定,四共俱禪並修,亦修四無量心,必得果證。
六娑雞帝三族姓子經
為阿那律等三年少說離欲法,乃至說授四輩生處記義。
七梵天請佛經
佛知梵天邪見,無常計常,往為說法,并訶魔說,令梵天得正見。
八有勝天經
仙餘財主請阿那律飯,問大心無量心義。阿那律為分別之,并說光天、淨光、遍淨光、差別因果
九迦絺那經
八百比丘并世尊,共為阿那律作衣。佛敕阿那律為眾說法,從信心出家,持戒,護根,棄蓋,得禪,乃至證六通三明,是名迦絺那法。
十念身經
為諸比丘廣說念身法,成就十八功德。
十一支離彌梨經
拘絺羅訶質多羅象子比丘,不恭敬,不善觀,并為其親友比丘說種種退失法喻。於後象子,果捨戒還俗。
十二長老上尊睡眠經
因目連晝眠,佛為說除睡法,并說究竟梵行法。
十三無剌經
因諸比丘知聲為定剌,佛為更說犯為戒剌,嚴飾為護根剌,乃至欲恚癡三剌,惟阿羅訶離之。
十四真人經
佛為比丘說恃善法者,為不真人法。不自貴賤他,為真人法。
十五說處經
為阿難說教訶,訓誨,年少比丘說處。謂應說五盛陰,內六處,外六處,六識身,更樂覺想思愛,六界,緣起,念處,正斷,如意,四禪,四諦,四想,四無量,四無色,四聖種,四果,五熟解脫想,五解脫處,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財,七力,七覺,八正。又說頂法,及頂退法。
穢品第八
一穢經
舍梨子分別內有穢,內無穢,各有二種。不知如真者,皆最下賤。知如真者,皆最勝。為說買銅盤喻,又說盛糞盛食喻。
二求法經
佛說比丘宜求法,莫求飲食。又說上中下弟子隨師不隨師功過。舍梨子因即廣明三可毀,三可稱法,及說中道斷欲斷貪等。又有中道,謂八聖道。
三比丘請經
目連說比丘應請諸尊教我,訶我,莫難於我。及說成就戾語法與善語法者,過失功德,并說照鏡之喻。
四知法經
周那說比丘知法不知法者,猶貧稱富,及富稱貧。
五周那問見經
佛為周那說漸損法,發心法,對法,昇上法,涅槃法。
六青白蓮華喻經
佛說有法從身滅,有法從口滅,有法但從慧見滅,謂能修身戒心智。如蓮水生水長,而不著水。
七水淨梵志經
佛因水淨梵志,告諸比丘,有二十一穢汙於心者,必至地獄。謂邪見,非法欲,惡貪,邪法,貪,恚,睡眠,掉悔,疑惑,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慢,大慢,憍傲,放逸;若不汙心,必至善處。兼為梵志說淨洗以善法偈,令梵志悟。
八黑比丘經
因黑比丘喜鬥諍,佛為說不可愛及可愛法,亦說惡馬良馬喻。
九住法經
佛說比丘,於善法有退有住有增,須自觀知善不善法,求斷求增,如救頭然。
十無經
舍犁子說淨法衰退,及轉增之由,又述斷惡修善,如救頭然之喻。
因品第九
一大因經
佛為阿難廣明緣起甚深,又明七識住,及二處。於此知如真者,名慧解脫;兼修八解脫者,名俱解脫。
二念處經
說三世諸佛,皆斷五蓋,住四念處,修七覺支,而證道,因廣明四念處觀。
三苦陰經上
因異學亦言知斷欲斷色斷覺,比丘以此白佛。佛為分別欲味,欲患,欲出要。色覺亦爾。
四苦陰經下
釋摩訶男生染,恚,癡,法。佛為說欲味,欲患。若知如真,不為所覆,便得無上息。
五增上心經
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常數數念於五相:一念相善相應,二觀念惡患,三不念念,四以思行漸減念,五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六念經
分別諸念作二分,欲恚害念作一分,無欲恚害念作一分。若生欲恚害念,須不受斷除吐。若生無欲恚害念,須速修習廣布。次應治內,心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向法,次法,乃至證四禪,斷諸漏。
七師子吼經
謂斷一切受,知欲受,戒受,見受,我受,以無明為本。無明盡者,不復更受此四受。尊信此師,信此法,具戒德,敬同學,乃堪師子吼曰,此有第一第二三四沙門,此外更無沙門梵志。
八優曇婆羅經
實意居士詣異學園,異學欲以一論滅瞿曇,如弄空瓶。佛至其園,為說苦行穢不穢法,總名不了,亦說正解脫法。異學屈服,但以魔力所持,而不發心。
九願經
因一比丘心願佛與慰勞,共語,說法,得具足戒而不廢禪,成就觀行於空靜處。佛乃廣說比丘所應願事。
十想經
謂若計地是神,便不知地。不計地即是神,彼便知地,乃至一切悉皆如是。
林品第十
一林經上
料簡四種所住林,或不得正念等,雖有四事,不廢住。或可得正念等,雖乏四事,不應去。或二俱不得,應夜半而去,莫與彼別。或二俱得,應盡命住。
二林經下
四料簡與上同,此約得沙門義說。
三自觀心經上
料簡止觀得不得有四句,不得者方便令得,得者當求漏盡。
四自觀心經下
觀增伺瞋恚,乃至惡慧等多少有無。有惡須斷,有善須求漏盡。
五達梵行經
知漏,知漏因,知報,知勝如,知盡,知滅道。如是覺,想,欲,業,苦,一一知因,乃至知道,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苦。
六阿奴波經
記提和達多入地獄,并為阿難說大人根智,善知六種人。
七諸法本經
欲為諸法本,更樂為和,覺為來,思想為有,念為上主,定為前,慧為上,解脫為真,涅槃為諸法訖。
八優陀羅經
說優陀羅不知癰本,雖生非非想處,還墮狸中。比丘應知身為癰,愛為癰本,六更觸處為一切漏。
九蜜丸喻經
先為執杖釋說宗本法,執杖不是不非而去。次為比丘略說,即入室坐。諸比丘轉問大迦旃延,然後白佛印可。
十瞿曇彌經
大愛道三求出家,佛三止之。因阿難為請,乃制八尊師法。後又請求少年比丘禮敬老尼,佛為說減正法事(第二小土城誦訖)。
大品第十一
一柔軟經
佛說在家時受用,但為老病死而出家。
二龍象經
佛說惟佛為大龍,烏陀夷因作頌讚。
三說處經
比丘有三說處,謂三世有。又以二種四處觀人,知可共說,不可共說。
四說無常經
謂觀五陰無常,得證果。
五請請經
佛因說戒時,唱言:我是後邊身,汝等真法子,身口意清淨,無枝亦無葉。舍梨子因作頌讚。
六瞻波經
說戒時,有犯戒者,佛默不說。目連牽犯戒者出,佛種種訶犯戒之罪。
七沙門二十億經
二十億比丘精進而不證果,心生退悔。佛為說彈琴喻,遂盡諸漏,向佛善說所證之義。
八八難經
謂學道有八難,惟有一不難。
九貧窮經
以無善法財,喻貧窮。以惡行,喻舉貸。以覆藏,喻長息。以梵行所知,為責索。以頻生三惡念,為數往求索。以墮惡道,喻被收縛。
十行欲經
為給孤居士,說十種行欲人。非法三,法非法三,如法四。
十一福田經
為給孤居士,說二種福田。謂十八學人,九無學人。
十二優婆塞經
佛說優婆塞善護五戒,及念佛法僧戒,必得證果。
十三怨家經
謂瞋恚是怨家,妨人七事:一妨好色,二妨安眠,三妨得利,四妨友朋,五妨名稱,六妨大富,七妨生善處。
十四教曇彌經
曇彌罵責比丘,比丘皆去。諸優婆塞乃逐曇彌,佛為曇彌說樹神喻,令彼住沙門法。
十五降魔經
魔入目連腹中,目連喚出,為說昔日波旬擾佛弟子,招大苦報,汝即我甥事。魔乃怖而降伏。
十六賴吒和羅經
賴吒和羅居士子,聞佛說法發心出家,父母不許,臥地不食。許已,方起,出家證果。後還父家,不被財色所動,為父母說法。次為拘牢婆王,說信如來所說四事故出家:一此世無可依恃,二必趨老,三必無常,四無厭足。
十七優婆離經
苦行尼犍與佛論議,立身罰最重,佛立意業最重。優婆離居士從尼犍處欲來難佛,反受佛化,證果斷邪,不聽尼犍入門。
十八釋問經
天王先遣五結樂子,以琴歌見佛,次來問法。佛為說因思有念,因念有欲,因欲有愛不愛,因愛不愛有慳嫉結,生大苦陰。及說八正道,護六根等,天王證初果,發願來生出家。
十九善生經
善生居士奉父遺命,敬禮六方。佛為說離四惡業,四惡行,六非道,四似親;應知四善親,及內法六方。謂東為父母,南為師尊,西為妻子,北為婢使,下為友臣,上為沙門梵志。
二十商人求財經
先說往古商人入海墮羅剎國,乃至乘天馬時,若稍念男女情愛,即便墮落。次正說比丘若計根塵陰界是我者,必皆被害。
二十一世間經
明如來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自覺覺他,從成道至涅槃,所說皆實。
二十二福經
明往昔七年行慈福報,勸人修福。
二十三息止道經
謂初學比丘,常應念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除欲恚病。
二十四至邊經
謂欲盡苦,甘行乞食,而復不修沙門法行。如墨浣墨,如血除血,從冥入冥。
二十五喻經
謂無量善法,以不放逸為本。如地,如沈水,旃檀,青蓮,須摩,象跡,師王,乃至如如來等。
梵志品第十二
一雨勢經
未生怨遣雨勢大臣問佛跋耆國事,佛為說彼國行七不衰法,必當得勝。大臣去後,因為比丘說七種七不衰法,及說六慰勞法。
二傷歌羅經
此摩納始謂作齋行,無量福跡,學道行,一福跡。阿難三問而屈服之,佛為說三輪示現法,摩納歸信。
三算數目犍連經
此梵志以堂及算法為喻,問佛法中次第,佛為分別說之。次問何緣有得究竟,不得究竟者,佛為說問路之喻。
四瞿默目犍連經
佛涅槃後,阿難往此田作人所,彼問可有比丘與佛等者。適遇雨勢大臣來到,重復問之,阿難答以無有此人。次說有法可依,及有十德可敬。又說訶貪等四伺,讚四禪四伺。雨勢去後,又答三種解脫,無有勝如。
五象跡喻經
異學卑盧,為生聞梵志,說象跡喻,以讚於佛。生聞見佛,佛為具足說此法喻。謂從出家,護根,除蓋,成四禪,證無漏,方為極大象跡。
六聞德經
為生聞說博聞誦習差別功德,謂從捨家,乃至證滅。
七何苦經
答生聞所問在家出家苦樂之事,及答饒益天人法。觀善惡知識,如黑白月。
八何欲經
生聞梵志,問剎利、居士、婦人、偷劫、梵志、沙門,各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佛一一答之。
九鬱瘦歌羅經
此梵志向佛說四種奉事,及四種自有財物。佛展轉破之,謂如強與他肉而取其直。次正作虛空慈心,洗浴,取火等喻,明四姓平等。
十阿攝和經
諸梵志自恃其種獨淨,遣阿攝和與佛辯之。佛亦為說虛空,乃至取火等喻。又說父母驢馬等喻以屈之(第三念誦訖)。
十一鸚鵡經
佛為此摩納分別在家,出家事。摩納述梵志所施設五法功德,佛詰以現知現覺義,彼則瞋恚。佛為說五法障礙:謂欲、恚、身見、戒取、疑,及說法從心起。
十二鬚閒提經
此異學見佛臥室而起敬,聞佛名而毀訾;見佛說離欲法喻,而出家證果。所謂喻者,癩人炙火,盲著垢衣也。
十三婆羅婆堂經
婆私吒及婆羅婆二人,皆梵志種出家,被諸梵志訶責。佛為說劫初漸立四姓事,及說善惡業報無差別。
十四須達多經
為此居士說施心差別,非關麤妙之物。次較勝田,從凡人、四果、支佛、如來,不若作四方僧房,又不若受歸戒,修慈心,及作無常觀。
十五梵波羅延經
佛答今之梵志,久已越梵志法,無復學者。
十六黃蘆園經
佛在園中,有百二十歲老梵志,來責佛不敬一切。佛言:若如來起迎請坐者,彼人必當頭破七分。梵志又訶佛無味,無怖,不入胎。佛言:於五欲無味無怖,證四禪三明,故不入胎。梵志乃終身自歸。
十七頭那經
為頭那說五種梵志法:一如梵,二如天,三不趣界,四趣界,五旃陀羅。
十八阿伽羅訶經
此梵志問梵志經典,何所、依住。佛言:依於人住,展轉問人、稻麥、地、水、風、空、日月、四王,乃至大梵,依忍辱溫良。忍辱溫良,又依涅槃,涅槃無依。
十九阿蘭那經
諸比丘共論人命極少,宜力行善,佛讚印之。并說昔時阿蘭那梵志出家,說無常法,利益無量,即佛往因也。
二十梵摩經
梵志梵摩,先遣摩納優多羅觀佛三十二相,及觀威儀,優多羅發心出家。次後梵摩自來見佛,諦觀諸相,信心歸依,證那含果。
根本分別品第十三
一分別六界經
佛於陶師屋中,為弗迦羅娑利比丘,說六界聚、六觸處、十八意行、四住處法。
二分別六處經
為比丘說六處六更樂,十八意行,三十六刀,斷彼成就是,無量說法,內三意止,調御士趣一切方法。
三分別觀法經
佛略說如是觀,心灑散,不住內,不受而恐怖。如是觀,心不灑散,住內,不受不恐怖。說已入室,眾比丘請大迦旃延廣說之。謂根著塵,則心灑散。著四禪八定,則不住內。不離五陰,則恐怖。反是,便不灑散等。
四溫泉林天經
天勸三彌提尊者,受持跋地羅帝偈。尊者問佛,佛說偈曰: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若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常偈。
說已,入室。比丘請大迦旃延廣釋,迦旃延約根塵釋之。
五釋中禪室尊經
又一天問盧夷強耆尊者偈,并義。尊者問佛,佛為說偈,并約五陰釋義。
六阿難說經
阿難以偈及義,為比丘說。佛讚印之。
七意行經
佛為比丘說八定,及八天處,二俱等等,及說滅定為最勝。
八拘樓瘦無諍經
佛為比丘分別諍無諍法。
九鸚鵡經
鸚鵡摩納父,轉生為白狗,見佛而吠。佛言:汝不應爾,謂汝從護至吠。狗瞋極臥地,鸚鵡怒而見佛,佛為說其成驗。再來見佛,佛為說業報差別之法。
十分別大業經
異學與三彌提論三業義。周那與阿難,以此問佛,佛訶其不善分別。次正說三報受時差別,及臨終善惡念不同,雖天眼所見,不宜執一非餘,惟佛知其所以然耳。兼說柰果生熟四料簡,以喻於人。
心品第十四
一心經
有一比丘問,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佛言:一切唯心,多聞聖弟子不隨心,而心隨多聞。次又問多聞義,智慧義,點慧廣慧義。佛言:順梵行為多聞,知四諦為智慧,能利人為廣慧。
二浮彌經
浮彌為王子說梵行得果,或願,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義。佛為浮彌說四喻,[榖-禾+牛]角及乳,抨水及酪,壓沙及麻,取火母溼及乾。喻邪梵行正梵行,得果不得。
三受法經上
現在未來苦樂四料簡也。婬欲,現樂後苦。強制煩惱,現苦後樂。外道苦行,現苦後苦。歡喜修行,證三果,現樂後樂。
四受法經下
亦四料簡,而約苦樂心,修十善行十惡論。
五行禪經
料簡四種行禪:一熾盛而謂衰退,二衰退而謂熾盛,三知衰退,四知熾盛。八定皆爾。
六說經
分別八定中,皆有退、住、進及漏盡義,修者應知。
七獵師經
以四種鹿群,喻沙門梵志。三不脫魔境,一能脫之,謂修四禪,四無量,四空,斷漏者。
八五支物主經
此物主先詣異學文祁子處,文祁子立四事為第一義,謂身不作惡,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物主以此白佛,佛言:此則嬰孩皆第一義。若多聞聖弟子,當知善戒不善戒,善念不善念,何由生,何由滅。知已,具足八正道,乃至正解脫正智,是名第一義質直沙門。
九瞿曇彌經
大愛道以金縷衣供佛,佛令施比丘眾,三勸不從。佛為阿難說七施眾,十四私施,皆得大福報,乃料簡施受淨不淨四句。
十多界經
阿難作是思惟,一切恐怖,及災患等,皆從愚癡生,不從智慧。佛為廣申明之,次問云何名愚癡,云何名智慧。佛言:不知界、處、因緣、是處非處者,為愚癡;知者,為智慧。界者,眼等十八,地等六,欲無欲等六;樂、苦、憂、喜、捨、無明,亦為六。覺、想、行、識為四;欲、色、無色三;色、無色、滅三;過、現、未三;妙、不妙、中三;善、不善、無記三。學、無學、俱非三;漏、無漏二;為、無為二,共名六十二界。處者,十二處;因緣者,十二緣生;是處非處者,若因若果。
雙品第十五
一馬邑經上
說沙門法,須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守護諸根,正知出入,斷除五蓋,成就四禪,趨向漏盡。
二馬邑經下
謂應息貪伺,恚伺,乃至邪見。成就四無量心,乃至漏盡。
三牛角娑羅林經上
舍梨子與阿難等,各說發起此林之法。佛皆讚之,并說不解趺坐,乃至漏盡,是名發起此林。
四牛角娑羅林經下
阿那律等三人,在此林中,佛往問之。各言安隱,并說上人之法,佛讚歎之。長鬼天等展轉讚歎,乃達梵天。
五求解經
佛說求解於如來,正知如來法(第四分別誦訖)。
六說智經
為比丘說與梵行成立人問答法。
七阿夷那經
因異學阿夷那,為比丘略說知法非法,義非義,令學如法如義。諸比丘請阿難廣釋,謂邪見乃至邪智為非法,因此生不善惡法為非義。正見等為法,所生善法為義。
八聖道經
正定為一道,有習,有助,有具,共七支。正見最在前,一一釋已,并正解脫,正智,為十支。約邪,正,斷,修,成四十大法品。
九小空經
從不念人想,不念村想,不念無事想,次第至不住無想心定。
十大空經
因眾比丘集加羅差摩精舍,佛為阿難說遠離法,及說修內空、外空、內外空,不移動法。又說正知法,讚不放逸法。分別煩師,煩弟子,煩梵行法。又誡弟子不恭敬順行者,名於師行怨事。能恭敬順行者,名於師行慈事。
後大品第十六
一迦樓烏陀夷經
鳥陀夷念世尊恩深,讚斷過中食。佛印可之,深訶不順此戒,謂為小事者,如彼癡蠅。
二牟梨破群那經
此比丘與比丘尼數共集會,護過瞋諍。佛呼而誨之,謂以信捨家,應修無欲。如調馬治林,於時非時等五言道,皆習慈心,悲喜捨心。如大地不可壞,如恆河不可沸,如虛空不可畫,如治皮無瓦聲,乃至應數數念利鋸刀喻,則所遊皆安,堪證學無學道。
三跋陀和利經
佛讚歎一坐食法,跋陀和利固辭不堪。夏三月竟,復來見佛。佛種種訶之,為說出要。又答其苦治不苦治之問,次說清淨馬喻法。
四阿濕具經
此比丘與弗那婆修二人,不遵佛戒,過中暮食。佛呼而責之,為說樂覺,苦覺,修不修義,及說修行不放逸義。
五周那經
周那述尼犍諍事於阿難。阿難問佛,佛為說六諍本,七滅法,六慰勞法。
六優波離經
問答七滅諍等如法不如法事。
七調御地經
王童子不信阿夷那和提所說法,阿夷那和提白佛。佛為說山下不見園林喻,及說調野象喻。
八癡慧地經
說癡慧各三相,謂思、說、作也。各受現法三苦樂,謂惡名、治罰、惡死,為三苦;善名,無罪,善死,為三樂。又有地獄天宮苦樂果報。
九阿梨吒經
阿梨吒說欲不障道,諸比丘諫而不捨。佛呼而責之,謂比丘於法尚應知如筏喻,況執非法。
十嗏帝經
嗏帝執此識往生不更異,諸比丘諫而不捨。佛呼責之,為比丘細明十二因緣生滅。
脯利多品第十七
一持齋經
為毗舍佉說放牛尼犍齋無福,應持聖八支齋,更修五念。念佛如沐首,念法如浴身,念僧如浣衣,念戒如磨鏡,念天如煉金。
二脯利多經
為此居士說八支斷俗事:一離殺,二離盜,三離婬,四離妄,五離貪,六離恚,七離嫉惱,八離增上慢。更有八支:謂欲如骨,如小肉,如手把炬,如火坑,如毒蛇,如夢,如假借,如果樹。離欲得禪,盡漏作證,居士悟道。
三羅摩經
於此梵志家,為諸比丘說聖求,非聖求。隨說未成道時,先學二定,次坐菩提樹,求得正覺,度五比丘事。
四五下分結經
說依道依跡斷結,猶如入林求實,亦如度河,度山水。
五心穢經
說比丘須拔心中五穢:謂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者。又須解心中五縛:謂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昇進縛。次應修五法:謂四如意足,及堪任。
六箭毛經上
此異學說瞿曇有五法,令諸弟子恭敬不離。謂麤衣、麤食、少食、麤臥具、晏坐。佛言:不以此五法,更有五法:謂無上戒、無上慧、無上知見、說四諦、宿命漏盡通。
七箭毛經下
為此異學說天眼宿命通事,彼述邪師所說上色。佛展轉以螢、火、星、月、日、天光等破之,及為說四禪道跡。
八鞞摩那修經
亦為此異學破上色邪見,又為說置前世後世,但令質直無諂誑,隨教化,必得知正法。如火不益油,柴不益薪,必期於滅。異學悟道出家。
九法樂比丘尼經
毗舍佉問,此比丘尼答。問答已,尼往白佛,佛印可之。
十大拘絺羅經
舍利弗問,此尊者答。
例品第十八
一一切智經
佛為波斯匿王說四姓勝如義,阿難與大將論遣天義,年少與大將互推謬說義,王因多事,讚佛而去。
二法莊嚴經
斯匿信佛種種法靖,而稱述之。王去之後,佛令比丘受持此說。
三鞞訶提經
波斯匿以佛身行問於阿難,阿難具答行不行義。王喜,以衣布施。阿難白佛,佛印可之。
四第一得經
佛言一切變易有異法,從人王乃至十一切處,多聞聖弟子總不欲之,況下賤法。惟應廣布八正道耳。
五愛生經
梵志兒死,愁憂見佛。佛言:愛生便生愁苦,梵志不悟。波斯匿王聞之,以告末利夫人,夫人所說同佛。王遣人問佛,佛為廣說。人還白王,夫人更為王詳說,王乃信佛自歸。
六八城經
阿難為此居士說十二禪,居士信心施食及房。
七阿那律陀經上
尊者為諸比丘說四禪及漏盡,為賢死賢命終。
八阿那律陀經下
又說見質直,得聖戒,修念處,四無量,四空定,得漏盡,為不煩熱死,不煩熱命終。
九見經
阿難為異學說如來不一向說有常無常等。
十箭喻經
鬘童子欲如來一向說世有常等,佛訶責之,為諸比丘說拔毒箭喻。
十一例經
佛說欲斷無明,別知無明,乃至老死者,應修念處、正勤、如意、四禪、根、力、覺、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第五後誦訖)。
部類
知津 | 經藏 / 小乘經 |
---|---|
呂目 | 經藏 / 阿含部 |
會閱 | 经藏 / 小乘經 / 原始教典門 |
陳氏提要 | 经藏 / 二、中阿含部 / 第一门 根本经 |
何氏新考 | 阿含部 |
CBETA | 01 阿含部類 / 中阿含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