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0102 ; CBETA : T0099 ; 大正藏 : T0099 ;
著譯者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數 五十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四) (一一〇二)
    • 0001 佛説長阿含經 姚秦 佛陀耶舍,竺佛念 共譯; (卷十二) 大會經
    • 0021 佛説大三摩惹經 宋 法天 譯;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五) (一〇五)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五) (一二一二)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九) (一二一)請請經
    • 0064 佛説解夏經 宋 法賢 譯;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十二) (二二八)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四) 善聚品(五)
    • 0063 佛説新歲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四) (一一八五)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三) 水淨梵志經
    • 0053 佛説梵志計水淨經 附東晉録 失譯 ;
    • 0054 佛説孫多耶致經 吳 支謙 譯; (备注:同者:二十一法與沐浴;異者:地、人、婆羅門聽法後是出家還是成爲居士)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五) (九八)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五) (九九) (备注:誤,大正記為(九九),據經文應爲(九八)經。)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六) 利養品(五)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八) (一〇七四) (备注:陳案:相當於《頻婆娑羅王經》局部)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一) 頻鞞娑邏王迎佛經
    • 0043 佛説頻婆娑羅王經 宋 法賢 譯;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一) (十三) (备注:陳案:相當於《頻婆娑羅王經》局部)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二十七) (七二一)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一) 七寶經
    • 0040 佛説輪王七寶經 宋 施護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三) 等法品(七)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备注:陳案:说一切有部)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备注:陳案:饮光部)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二) (三三) (备注:誤,大正此條下記與(三三)(三四)兩經勘同。今考(三三)經說法地點不同。)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二) (三四)
    • 0105 五蘊皆空經 唐 義淨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二) (四二)
    • 0106 佛説七處三觀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备注:僅第一經爲《雜阿含經》(四二)的別譯,餘經另見詳考。)
    • 0104 雜阿含經 在魏吳録 失譯 ; (卷一) (二七)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二八) (七八四、七八五) (备注:陳書僅記(七八四)經)
    • 0130 佛説八正道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二十八) (七六〇) (备注:後部分提到八聖道斷除老病、三法)
    • 0129 佛説無常經 唐 義淨 譯; (备注:首尾有長段偈頌)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八) (一〇七九)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一) (十八)
    • 0140 佛説蟻喻經 宋 施護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三) 等法品(九)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八) (一〇七七)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一) (一六)
    • 0137 佛説鴦掘摩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0138 佛説鴦崛髻經 西晉 法炬 譯;
    • 0139 央掘魔羅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备注:實爲大乘經,講央掘摩羅是上大精進佛化身,與文殊等具有問答。)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一) 力品(六)
    • 0196 賢愚經 元魏 慧覺 等譯; (卷十一) 無惱指鬘品 (备注:陳案:前半部分)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九) (二五二)
    • 0110 佛説隨勇尊者經 宋 施護 等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八) (一〇七三)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一) (一二)
    • 0135 佛説戒德香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0136 佛説戒香經 宋 法賢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三) 地主品第二十三(五)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二十六) (七一〇)
    • 0128 佛説清淨心經 宋 施護 等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四) (九四一)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十六) (三三四)
    • 0134 佛説解憂經 宋 法天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三) (九二〇)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八) (一四六)
    • 0132 佛説馬有三相經 後漢 支曜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十二) (二九八)
    • 0118 緣起經 唐 玄奘 譯; (备注:誤,大正此條下記為勘同T0123《放牛經》、T0125《增壹阿含經》牧牛品(一),不妥。)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六) 放牛品(五)
    • 0165 佛説分別緣生經 宋 法天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七) (一二四九)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七) (一二四八) (备注:誤,大正記為(一二四八),不妥。應爲(一二四九))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六) 放牛品(一)
    • 0164 佛説放牛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 (八五七) (备注:此经说五法,《難提釋經》與《雜阿含》(八五八)经说六法。)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 (八五八)
    • 0131 佛説難提釋經 西晉 法炬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十六) (四四九、四五〇) (备注:陳書僅記(四四九)經)
    • 0104 雜阿含經 在魏吳録 失譯 ; (卷一) (二十)
    • 0124 佛説相應相可經 西晉 法炬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十) (二七一)
    • 0113 比丘聽施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十三) (三三五)
    • 0120 佛説勝義空經 宋 施護 等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 六重品(七) (备注:陳案:前半部分)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十三) (三一一)
    • 0119 佛説滿願子經 附東晉録 失譯 ;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十五) (三八九)
    • 0123 佛説醫喻經 宋 施護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十一) (二七七)
    • 0114 佛説不自守意經 吳 支謙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 (一一一七)
    • 0141 佛説四天王經 劉宋 智嚴,寶雲 共譯;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三) (四六)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一) (一一三六)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六) (一一一)
    • 0142 佛説月喻經 宋 施護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二十九) (八二八)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七) 火滅品(四)
    • 0146 佛説羣牛譬經 西晉 法炬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二) (一一四六)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八) 四意斷品(五)
    • 0148 佛説四人出現世間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四) (六九)

別本藏內重出、別抄或藏間差異較大的版本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五十) (一三四四)
    • 0478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西晉 法炬 譯; (备注:楊按:應為雜阿含經的別抄而非單獨譯本。與雜阿含經1344僅有9字差異。)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三) (一一七四)
    • F0102-1 佛説恒水流樹經 (备注:雜阿含經的別抄)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十二) (三〇二)
    • F0102-2 佛為阿支羅迦葉説自他作苦經 失譯 ; (备注:雜阿含經的別抄,與卷十二第三〇二經僅1字差異)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福州宫内厅
思溪国图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东大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118b13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172a06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一) 144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經藏(二) 28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195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786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雜阿含經五十卷,則佛應機雜說事不分品次也。
卷一 佛令比丘觀色等無常也。
卷二 佛令觀色等非是我等相。
卷三 佛令觀五受陰生滅等相法門。
卷四 佛為波斯匿王說施處大果報。
卷五 佛令比丘眾問差摩比丘病也。
卷六 佛為比丘說有流色集等法。
卷七 佛說所有、所起、所繫、所著、所見等法也。
卷八 佛令比丘觀眼等無常義。
卷九 佛令觀眼觸識等苦樂不苦樂等也。
卷十 佛說無明色受想生滅因緣等法門。
卷十一 佛令觀眼識法,當自思惟也。
卷十二 佛說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也。
卷十三 佛說內六入外等法。
卷十四 佛說苦樂自作不作因起等法。
卷十五 佛說見法涅槃法根法眼法,依漏盡即是也。
卷十六 佛說四聖諦道跡法門也。
卷十七 佛說光音等天一切空界義。
卷十八 佛說出家難善調伏,一切法所修。
卷十九 佛說諸天果報。
卷二十 佛說四念處一切善法義也。
卷二十一 佛說眼耳等覺修四禪定。
卷二十二 佛說法,諸天各以偈讚答。
卷二十三 佛持缽二童子以沙上佛。即記為阿育王也。
卷二十四 佛說四念處所修法義也。
卷二十五 佛云:吾滅後百年,此青林下,有得道弟子。
卷二十六 佛說三根五根法義也。
卷二十七 佛令斷五蓋,修七覺、四念處法也。
卷二十八 佛說八正所修法門。
卷二十九 佛說正見正定斷三法,證四果也。
卷三十 佛說戒相應制戒法一切戒等相也。
卷三十一 佛說人間歲數,諸天展轉倍增,修行莫入地獄。
卷三十二 佛說有後生死,無後生死,破外道見無記也。
卷三十三 佛說:馬有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體具足;比丘戒亦有三具足也。
卷三十四 佛說無始時來,轉輪生死,不知苦之本際,是故勤斷諸欲。
卷三十五 佛化外道羅步,住於佛法中,住正見正知也。
卷三十六 婆耆及諸天子詣佛所,各說偈讚佛。
卷三十七 佛往病比丘所,說法令各捨命,生天解脫也。
卷三十八 佛說善生比丘出家非家,及難陀著好衣等因緣。
卷三十九 諸比丘在樹下坐,不起正念,多生惡想,佛往教。
卷四十 若能受持七種受生,天帝釋住處及供養父母緣也。
卷四十一 佛為諸釋種說受齋日次第法。
卷四十二 佛為波斯匿王說人施得大果報,力士為喻見意等也。
卷四十三 佛說了了知所知了所了,作苦邊內入處是一邊,外入處是二邊也。
卷四十四 四吒婆夷喪子,發狂。見佛即服本心,遂即出家受三歸依戒。
卷四十五 諸比丘尼禪思,魔來惱害,不動即自隱沒也。
卷四十六 佛說帝釋生慈心,修羅自退,是故佛弟子當修慈心三昧。
卷四十七 給孤白佛云:若有來我舍命終者,得生天也。
卷四十八 諸天子女來詣佛所,聞法開悟也。
卷四十九 諸天子來詣佛所,以偈問佛。佛復以偈答之,聞者解脫。
卷五十 長者子出家破八支齋,鬼來所[情-青+堯],母為說法,即得羅漢道果。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迦葉、阿難與諸大阿羅漢結集三藏,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為增一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出四分律第五十四)。
此部經說事既雜,故無品次誦等差別。自餘雜說集為一部,名修多羅(出五分律第三十)。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五十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第一卷至十八卷
佛說觀五陰、十二緣、四聖諦,如實知五陰、十二緣、四聖諦,離苦解脫等法。
十九卷至二十一卷
說目連見諸鬼身受業報苦,說修習四念處,調伏斷除瞋恚愚癡等法。
二十二卷
佛對諸天子說解脫法。
二十三卷
說阿育王造塔、設供因緣。
二十四卷
說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二十五卷
說如來滅後法盡之相,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緣。
二十六至五十卷
說五根、五力、七覺、八正、增上戒定慧學;天人偈問,十善業、十惡業等法。


閱藏知津

五十卷。谷傳聲虛堂。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第一品不出名,然多就五陰,廣破愛見。
誦六入處品第二
皆就內六入、外六塵,及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等,廣明無常苦空,破於愛見。
雜因誦品第三
弟子所說誦品第四
第五誦道品(第一品名多缺略)。
大約有小半與中阿含、增一阿含相同,而文順暢。

部類

知津 經藏 / 小乘經
呂目 經藏 / 阿含部
會閱 经藏 / 小乘經 / 原始教典門
陳氏提要 经藏 / 三、杂阿含部 / 第一门 根本经
何氏新考 阿含部
CBETA 01 阿含部類 / 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