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0144-2 ; CBETA : T0125 ; 大正藏 : T0125 ;
著譯者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數 五十一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四) 七日品(一) (备注:誤,陳書《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條下記勘同此經,不妥。其《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條下亦記勘同此經。)
    • 0010 佛説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宋 施護 等譯;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九) (一五四)婆羅婆堂經
    • 0001 佛説長阿含經 姚秦 佛陀耶舍,竺佛念 共譯; (卷六) 小緣經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九) 馬血天子品(七)無根信
    • 0024 佛説寂志果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0001 佛説長阿含經 姚秦 佛陀耶舍,竺佛念 共譯; (卷十七) 沙門果經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五) 十不善品(四)
    • 0001 佛説長阿含經 姚秦 佛陀耶舍,竺佛念 共譯; (卷一) 大本經 (备注:陳案:前部分同《七佛經》等,後部分同《毗婆尸佛經》。)
    • 0004 毘婆尸佛經 宋 法天 譯; (备注:陳案:《長阿含經·大本經》的後部分)
    • 0002 七佛父母姓字經 曹魏 失譯 ;
    • 0003 佛説七佛經 宋 法天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四) 七日品(六)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 (十)漏盡經
    • 0033 佛説一切流攝守因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四) 七日品(一)
    • 0032 佛説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 宋 法賢 譯;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 (八)七日經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七) 四諦品(六)
    • 0051 佛説求欲經 西晉 法炬 譯;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二) (八七)穢品經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六) 八難品(一)
    • 0066 佛説八無暇有暇經 唐 義淨 譯;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九) (一二四)八難經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四) 善聚品(五)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九) (一二一)請請經
    • 0064 佛説解夏經 宋 法賢 譯;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十二) (二二八)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五) (一二一二)
    • 0063 佛説新歲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六) 利養品(五)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三) 水淨梵志經
    • 0053 佛説梵志計水淨經 附東晉録 失譯 ;
    • 0054 佛説孫多耶致經 吳 支謙 譯; (备注:同者:二十一法與沐浴;異者:地、人、婆羅門聽法後是出家還是成爲居士)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四) (一一八五)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五) (九八)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五) (九九) (备注:誤,大正記為(九九),據經文應爲(九八)經。)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二) 三寶品(九)
    • 0055 佛説苦陰經 附後漢録 失譯 ;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五) 苦陰經(九九)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五) 莫畏品第四十一(一) (备注:今考經文,同於《釋摩男本經》後半)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五) 苦陰經(一〇〇)
    • 0056 佛説釋摩男本經 吳 支謙 譯;
    • 0057 佛説苦陰因事經 西晉 法炬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八) 安般品(九)
    • 0050 佛説是法非法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一) 真人經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六) 利養品(三)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六十) 愛生經
    • 0096 佛説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179 生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卷二) 子命過經 (备注:同者:地點、有人喪子,世尊講由愛生憂悲苦惱。異者:此經中聞法者即而信受,餘經中婆羅門聞法不信。)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九) 等趣四諦品(一)
    • 0034 佛説四諦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七) 分別聖諦品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七) 八難品(六)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五) 莫畏品第四十一(六) (备注:誤,大正記為莫畏品,而莫畏品無第六經。當爲八難品。)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八) 八念經
    • 0047 佛説阿那律八念經 後漢 支曜 譯;
    • 0048 佛説八大人覺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三) 等法品(七)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一) 七寶經
    • 0040 佛説輪王七寶經 宋 施護 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二十七) (七二一)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三) 等法品(一)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一) 善法經
    • 0029 佛説七知經 吳 支謙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三) 等法品(三)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一) 水喻經
    • 0031 佛説鹹水喻經 附西晉録 失譯 ;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三) 等法品(二)
    • 002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一) 晝度樹經
    • 0030 佛説園生樹經 宋 施護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三) 等法品(九)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八) (一〇七九)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一) (十八)
    • 0140 佛説蟻喻經 宋 施護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一) 力品(六)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八) (一〇七七)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一) (一六)
    • 0137 佛説鴦掘摩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0138 佛説鴦崛髻經 西晉 法炬 譯;
    • 0139 央掘魔羅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备注:實爲大乘經,講央掘摩羅是上大精進佛化身,與文殊等具有問答。)
    • 0196 賢愚經 元魏 慧覺 等譯; (卷十一) 無惱指鬘品 (备注:陳案:前半部分)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六) 放牛品(五)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十二) (二九八)
    • 0118 緣起經 唐 玄奘 譯; (备注:誤,大正此條下記為勘同T0123《放牛經》、T0125《增壹阿含經》牧牛品(一),不妥。)
    • 0165 佛説分別緣生經 宋 法天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六) 放牛品(一)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七) (一二四九)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七) (一二四八) (备注:誤,大正記為(一二四八),不妥。應爲(一二四九))
    • 0164 佛説放牛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三) 地主品第二十三(五)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三十八) (一〇七三)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一) (一二)
    • 0135 佛説戒德香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0136 佛説戒香經 宋 法賢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 六重品(七) (备注:陳案:前半部分)
    • 0120 佛説勝義空經 宋 施護 等譯;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十三) (三三五)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备注:陳書記今藏中所存是僧伽提婆譯本,應是依大正藏所存。何書考證各藏所存譯本不一,詳見版本表格。)
    • 0144-1 增壹阿含經 苻秦 曇摩難提 譯; (备注:開元錄記瞿曇僧伽提婆譯本為第二譯,與此曇摩難提本小異。今中華、大正所收均為兩本互校,詳見校記。)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 聲聞品(一) (备注:陳案:該經中除“五大施”外尚有其他內容,為單行本所無。)
    • 0150 佛説五大施經 宋 施護 等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六) 等見品(二)
    • 0156 佛説琉璃王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备注:陳案:琉璃王滅迦維羅衛國一事亦見《義足經》下卷第十六經)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七) 邪聚品(八)
    • 0158 佛説阿難同學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四) 善聚品(一一)
    • 0155-1 佛説食施獲五福報經 附東晉録 失譯 ; (备注:大正此條下記為勘同T0125(22.11),即《增壹阿含經》第二十二品第十一經,而該品僅收十經。《增壹阿含》子目下所記勘同不誤。今從其正。)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三) 增上品(四)
    • 0154 佛説婆羅門避死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七) 火滅品(四)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二十九) (八二八)
    • 0146 佛説羣牛譬經 西晉 法炬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三) 第二十念品 至 第七清信女品 (备注:誤,大正記含六品,從第二品十念品到第七品清信女品,不妥。)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 第四弟子品 至 第七清信女品
    • 0145 佛説阿羅漢具德經 宋 法賢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五) 七日品(七)
    • 0160 佛説尊那經 宋 法賢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八) 四意斷品(五)
    • 0148 佛説四人出現世間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 0103 別譯雜阿含經 附秦録 失譯 ; (卷四) (六九)
    • 0102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卷四十二) (一一四六)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二) 三寶品(一)
    • 0147 佛説無上處經 附東晉録 失譯 ;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十九) 等趣四諦品(六)
    • 0149 佛説四無所畏經 宋 施護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八) 禮三寶品(五)
    • 0167 佛説四泥犁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九) 非常品(九)
    • 0169-1 佛説玉耶女經 附西晉録 失譯 ;
    • 0170 玉耶經 東晉 竺曇無蘭 譯;
    • 0171 佛説阿遬達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三十六) 八難品(三)
    • 0161 佛説力士移山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备注:陳案:本經與《四未曾有法經》的總和,大致相當於《增壹阿含經》八難品第三經的前部分。)
    • 0162 佛説四未曾有法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备注:陳案:本經與《力士移山經》的總和,大致相當於《增壹阿含經》八難品第三經的前部分。)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九) 非常品(七)
    • 0168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八) 禮三寶品(一) (备注:何書記與《十一相思念如來經》同。今考經文,其同者:法數十一;異者:說經地點、所述十一法)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四十七) 放牛品(十)
    • 0166 佛説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別本藏內重出、別抄或藏間差異較大的版本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二) 須陀品(三)
    • F0144-2a 須摩提女經 吳 支謙 譯;
    • 0144-2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卷二十四) 善聚品(五)
    • F0144-2b 佛説受新歲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福州
思溪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192a06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一) 96頁
  • 陳士強 《大藏經總目提要》 經藏(三) 25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200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790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分五十品四百七十餘經,則佛說緣起,自一增至十也。
卷一 序品,佛云:過去佛所受此增一阿含法,攝一切法也。十念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此十經也。
卷二 佛說十念法門,若能持者,大得名譽果報也。
卷三 佛說百聖弟子,五十比丘尼,四十清信士,三十清信女。阿須倫等十經,各行一行隨行稱功也。
卷四 一子品,佛云:如有一子一女,如何教訓,宜守護之。護心品,持一法行一行,布一施,當護心如一子一女也。
卷五 不邏罪品,佛云:滅欲、滅嗔、滅貪,得果也。一入道品,佛云:專一心入八聖道及諸禪觀也。
卷六 利養品,佛云:貪著利養、世味、五欲、名勢、榮華,皆不能成道也。
卷七 五戒品,佛說持五戒得善果也。有無品,佛云:不斷有無二見,同外道也。火滅品,佛云:禪定水澄,貪欲火滅也。安般品,佛為羅云說安般三昧,除去煩惱愁也。
卷八 佛說安般三昧中,修正見、正知、正解、正定法門及說因中所修如是義也。
卷九 慚愧品,佛說此二法若知慚愧者,知恩報恩,得現果也;若不知慚愧,與畜生無異,不別尊卑,乃說知慚愧人耳。
卷十 勸請品,佛得道未久,思惟所得法,甚深微妙,恐無信者。諸天諸龍、十方諸佛、十方菩薩悉來勸請隨宜說法,乃轉法輪。
卷十一 善知識品,佛云:近善知識,善法增長也;近惡知識,惡法增長也。會中比丘聞說是已,各修禪定觀行。復說過去近善知識,而得超度,近惡知識而墮惡趣,莫不驚怪此事。
卷十二 三寶品,佛說歸依佛德、法德、僧德也。三供養品,佛說供養三寶果報也,會中各各自念過去事三寶功也。
卷十三 地主品,波斯匿王至佛所供養,佛說燈光如來出現時,為王名目地主,供養彼如來,太子於彼佛所成道。其地主者,我身是也。
卷十四 高幢品,佛云:帝釋大戰場立高幢,令望者自歸;汝等瞻望於我,一切我慢幢、惡見幢,自然推折。
卷十五 高幢品中,佛說在石室降惡龍,手擎至。迦葉遂往受別供,因說北單國長粳米及淨愛王說法。
卷十六 高幢品中佛說三齋、八齋法及說因中為長壽王子長生也。
卷十七 四諦品,佛為人天說四諦法也。
卷十八 四意斷品,佛說此法門,復為波斯匿王說法。
卷十九 佛為弟子眾說四禪定,平等趣回四聖諦,而成道果,各悟所修證之行也。
卷二十 聲聞品,佛云:汝等五百比丘、大聲聞是因緣也。阿闍世王來問優婆塞法,佛即為廣說其義門。
卷二十一 苦樂品,佛云:或先樂後苦,或前苦後樂,或先後俱苦,或先後俱樂,或身樂心不樂,或身不樂心樂,或身心俱樂,或身心俱不樂也。四梵福、四不思識、四辨、四神足、四愛起、四大河、四等心、四食等十經。
卷二十二 須陀品,善說諸陰義;多睡比丘前身作龍;諸弟子各現神力至長者家,與須摩提女論議。
卷二十三 增上品,佛化梵志受戒,往四佛生處,說四事法,行四跡。復化四梵志,說修苦行時,有不隨者,謂言我錯亂修習等義。
卷二十四 善聚品,佛云:我為汝等說善聚法,所謂五根。復說不善聚法,所謂五蓋也。復說五功德也,地獄相皆緣不善聚法也。天人下生,出家得道,為王除憂患等緣也。
卷二十五 五王品,波斯匿王、優陀王、惡生王、毘沙王、優填王,同至佛所。為說色妙、聲妙、香妙、味細、滑,此五妙欲境,因此沈淪。月光長者、尸羅婆二長者,夙種因緣也。
卷二十六 等見品,舍利弗告眾云:令各思惟五陰盛衰,各各因此入道。末利夫人生流離天華萎,歸依佛法僧,再獲天報。
卷二十七 邪聚品,佛云:有五事知此人在邪聚中,一應笑不笑;一應喜不喜;三應慈不慈;四作惡不恥;五聞善不著意。若笑應笑,喜應喜,慈應慈,恥作惡,見善意喜,此人為住正見聚中也。
卷二十八 聽法品,佛說聽法功德作浴堂,施楊枝功德。二惡龍化煙,燒閻浮提,惱佛,目連神變化為大龍,復為小龍降乏也。
卷二十九 六重品,佛云:一身行慈,二口行慈,三意得利與人俱,四戒不缺犯,五戒利人,六正見聖賢,以此可敬可貴目連神足也。
卷三十 佛令穢行比丘於舍利弗前悔悔,謂預起謗毀,故佛復為比丘眾說最上第一空法門,則觀諸陰空無故也。
卷三十一 力品,佛說六凡常力,一小兒以啼為力,二女人以嗔為力,沙門婆羅門以忍為力,國王以憍傲為力,羅漢以精專為力,諸佛以大悲為力,復說無常想也。
卷三十二 佛說靈鷲諸山過去各有異,其名不同今名,佛辟支等於中成道。
卷三十三 七知義盡度樹木喻,長阿含經同也。
卷三十四 七目品,長阿含經同。
卷三十五 莫畏品,佛告摩訶男,汝當取命終,莫生恐畏,必生善處,如我昔行苦行也。
卷三十六 八難品,佛云:佛出現地獄,不見不聞一難也;及在畜生中,不見不聞二難也;餓鬼中不見不聞三難也;長壽天不見不聞四難也;在邊地不見不聞五難也,根不完具,不見不聞六難;得羅漢果,自在遊樂七難也;自修證羅漢果八難也。此八非梵行所修,復說八地獄閻羅王界所現苦狀。
卷三十七 佛說涅槃相也。
卷三十八 馬血馬血天子八正品,佛說八正道八關齋法義也。
卷三十九 如來降魔因緣。
卷四十 九眾生居品,佛說人界、欲界、迦夷天、光音遍淨空天、識天、非想天、無所有天,修道人離此九居也。佛說嚫願九法,九惡法,孔雀九法,女人九繫法,上中下三善法。瞻病比丘朱利槃特化王子等。
卷四十一 馬王品,佛說女人過去不受長者女意愛,乃說因中為馬王曾免羅剎女,或只此是緣也。
卷四十二 結禁品,佛說十事功德,承事聖眾降伏惡人,不令有惱,使立信根倍令增長,得盡有漏,正法久住,及為比丘眾說一切善法也。
卷四十三 善惡品,佛云:行十善生善趣,行十惡得惡報,持十念得至涅槃,為王說施破異論等緣。
卷四十四 十不善品,佛說十不善業;復為阿難人天眾立禁戒,馬宿比丘行不淨行,佛說迥去佛立戒禁,各得聖果也。
卷四十五 佛說過去佛因緣,如長阿含經初分。
卷四十六 放牛品,佛說偈云:牧牛不放逸,其主獲其福。六牛六年中,展轉六十牛,比丘戒成就於禪得自在。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於此說十一法,法法十一也。如如色知相,知摩刷,知覆護瘡,知煙起,知良田,知茂處,知所愛,知擇道行,知食止足,知度處,知敬奉,此十一法例此增一阿含,本一法上增至十一法,以此曉其說法立題之本意也。
卷四十七 佛現舌相神變,度陀羅梵志一切因緣。
卷四十八 禮三寶品,佛說禮如來,有十一法,當念十一事,專一十一法等因緣也。
卷四十九 非常,佛說眾生恩愛流轉生死,淚多如恒河水,汝等常作無常相。復說因中為音響輪王,悟無常,捨位出家修道。
卷五十 大愛道品,聞佛將入滅,乃云我今不忍見,不如先取滅度。乃往白佛,遂入禪定而取涅槃也。
卷五十一 佛弟子眾佛為說劫數長遠不可窮極,乃隨宣兩事五法功德。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五十一卷。
此部經凡有五十品,總四百七十二經。別佛涅槃已,迦葉阿難等結集如來法寶。一代時教分為三分,經律論藏。復以契經分為四段:一名增一,二名中,三名長阿含名瓔珞,四雜經在後。增一謂佛告比丘,當修一法,謂念佛乃至念死等。二從二法,三從三法,乃至九十。從一增一,義豐慧廣,契經義深,故名含明定。
前多說四諦、十二緣、五陰、六入、十八界;後出世界成敗,佛成道度人,又七佛得道制戒等(出寶唱錄云)。

部類

呂目 經藏 / 阿含部
會閱 经藏 / 小乘經 / 原始教典門
陳氏提要 经藏 / 四、增一阿含部 / 第一门 根本经
何氏新考 阿含部
CBETA 01 阿含部類 / 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