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6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基本信息
經號 | 何氏新考 : 0246 ;
CBETA : T0220 ;
大正藏 : T0220 ;
|
---|---|
著譯者 | 唐 玄奘 譯; |
卷數 | 六百卷 |
原文 |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
備註 |
相關內容
-
-
024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玄奘 譯; (卷五七七) 第九會 -
026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
026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元魏 菩提留支 譯; -
026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陳 真諦 譯; -
0263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 笈多 譯; -
0264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玄奘 譯; -
0265
佛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義淨 譯;
-
-
-
024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玄奘 譯; (卷五六六 至 五七三) 第六會 -
0256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陳 月婆首那 譯;
-
-
-
024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玄奘 譯; (卷五七四 至 五七五) 第七會 -
0257
文殊師利所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梁 曼陀羅仙 譯; -
0258
文殊師利所説般若波羅蜜經 梁 僧伽婆羅 譯;
-
-
-
024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玄奘 譯; (卷五七八) 第十會 -
0266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 菩提流志 譯; -
0267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唐 金剛智 譯; -
0268
佛説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宋 施護 譯; -
0269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麽耶經 唐 不空 譯; -
0270
佛説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宋 法賢 譯;
-
-
-
024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玄奘 譯; (卷五三八 至 五六五) 第五會 -
024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玄奘 譯; (卷五三八 至 五五五) 第四會 -
0250
道行般若經 後漢 支婁迦讖 譯; -
0251
大明度經 吳 支謙 譯; -
0252
摩訶般若鈔經 苻秦 曇摩蜱,竺佛念 共譯; -
0253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
0254
佛説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宋 施護 譯; -
0255
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宋 法賢 譯; (备注:為《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攝頌)
-
-
-
024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玄奘 譯; (卷五七六) 第八會 -
0259
佛説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劉宋 翔公 譯;
-
本作品的註疏
-
176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關法 宋 永隆 排定; -
1771
般若綱要 清 通門 閲正; 葛䵻 提綱; -
1775
大慧度經宗要 新羅 元曉 撰; -
176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 唐 窺基 撰; (备注:僅註第十會)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2nB271_p0051a11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149a07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二) 293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213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806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總部四處十六會所說,傳此方入藏者,七百一十卷。前六百卷,唐三藏玄奘法師在玉華宮重譯。西明寺僧玄則,述十六序冠十六會,明其旨也。太宗皇帝御製聖教序,高宗皇帝作聖記。
然此經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斷煩惱之寶刀,度愛河之舟揖,利生之極至,成道之正因。表其尊故,標眾經之首也。
大,智體空廓、稱性遍周;般若,靈智不測,妙慧明徹;波羅蜜多,功行超進,到于彼岸;經,詮表實照,貫攝常軌。
大品小品則般若廣略之說也。光讚、放光,則般若緣起之相也;摩訶、道行,則般若義趣之稱也;實相、理趣,則般若智行之要也;文殊、濡首,則般若分衛之道也;金剛心經,則般若要樞之體也;仁王天王,則般若楊義之宗也;明度明咒,則般若祕密之功也。
若總而言,不出八十科之旨也。旦所錄者,於第一會四百卷七十九品,則卷卷撮例,品品標義。其餘別部別會,或名同品異,或名異品同,不一一錄,例止於逐部逐卷中,品下住一句兩句,分辨義意。照於前後品,會通乎廣例廣義也。如要見具足緣起行相,則看所標卷,次義例關對,函帙則可知也。
鷲峰山第一會
卷一、二緣起品
如來鷲峰山中,聖眾集時,在師子座入等持王三昧。又復不起于坐,入師子遊戲等持三昧。於一一身,一一毛孔,一一支節,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六種震動。東方最後世界寶性如來普光菩薩,南方無憂德如來離憂菩薩,西方寶焰如來行慧菩薩,北方勝帝如來勝授菩薩,東北方勝德如來勇猛菩薩,東南方蓮花如來蓮華手菩薩,西南方日輪如來光明菩薩,西北方寶蓋如來寶勝菩薩,下方蓮華如來蓮華勝菩薩,上方喜德如來喜授菩薩。一一最後世界,一一佛所,一一上首菩薩,見斯光已,各問其由。一一佛各說緣起,各遣持花來聽般若。
卷三、四學觀品
舍利子問:云何菩薩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學般若。佛云:以無住為方便安住般若,乃至無捨、無犯、無護、無取、無勤等學般若,安住般若。
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已,能成辨如是功德。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四大天王,各以四缽奉上於佛,一切諸天悉皆歡喜。
卷五、六、七相應品
舍利子問:如何學般若便得相應。佛云:與色空,與受想行識空,與般若相應;乃至諸佛正等菩提空,與般若相應等。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不著眼觸,非有不著眼觸,常不著非常等例。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時,不為布施故修行般若,不為淨戒安忍精進靜慮修行般若,不為內空等修行般若。
卷八、九轉生品
舍利子問:學般若人,何處沒來此間生,此間沒生於何處。佛云:或從佛國土來,或從知足天來,或人間來此處生。此處若沒,卻生佛國土及知足天上。
復次舍利子,有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時,能引發六神通波羅蜜。何等為六?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如意,六漏盡等。
卷十讚勝功德品
佛十大弟子各從坐起,讚此般若。是大,是妙,是第一,是尊,是高,是最,是極,是上,是無上,是上上,是等,是無等,是等等,是無生,是無滅,是無染,是無淨,是空等法相。
卷十舌相品
爾時世尊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舌上放無量光明,照十方[歹*克]伽沙佛界。一一佛界,一一菩薩,睹斯光已,各各白佛,一一隨答。
卷十一至卷三十六教誡教授品
佛告善現,汝以辨才,為菩薩宣說般若相應之法,令於般若修學,究竟人天。大眾各各心疑,以佛神力,宣說法要。善現白佛:何名般若,何名菩薩,我不見一法名為般若菩薩。於此二名,亦不見有,云何令我說。
佛告善現:菩薩般若,但有名耳,乃至內外中間不可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若修行般若,不應觀色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無相,若有願、若無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若生、若滅,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有煩惱、若無煩惱,若世間、若出世間,若雜染、若不雜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在內外中間,若可得、若不可得。因緣常無常等,四無畏常無常等。
復次善現,無明中有菩薩不?不也,世尊。即無明異無明有菩薩不?不也,菩薩中有無明不?菩薩離無明不?四諦中有無明不?不也,世尊。即無明異無明有不等。佛十力中有無明不?不也,世尊等。十地中有無明,及即異有離,乃至佛無上菩提等,一切諸法例之。
眼界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乃至常增語淨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地界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等例。二十內空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內外乃至一切諸法增語等例。八解脫增語等為例,佛十力增語等為例,預流果增語等。
復次善現,汝觀何義,言即眼處增語非菩薩摩訶薩。善現答言:若眼處,若耳鼻舌身意處,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眼處增語,乃至耳鼻舌身意處增語。此增語既非有故,如何可言即眼處增語是菩薩摩訶薩等。眼界若有為、若無為增語非菩薩等例,即眼觸增語非菩薩摩訶薩,即地界若淨若不淨增語,即無明增語等為例,即內空若有願若無願增語等。
四念住,若雜染若清淨增語,是菩薩摩訶薩;八解脫,若淨若不淨增語;一切陀羅尼門此至總持,若有煩惱若無煩惱增語;佛十力,若有願若無願增語;三十二大士相,若有煩惱若無煩惱增語;預流果,若淨若不淨增語。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有為若無為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
復次善現,汝先所言,我不見有可名菩薩摩訶薩者,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法不見諸法,諸法不見法界;法界不見諸法,法界不見法界;法界不見色界,色界不見色界法界;法界不見受想行識界,受想行識界不見法界,乃至法界不見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等。界義例。
卷三十六勸學品
善現白佛,菩薩欲圓滿布施,當學般若。欲圓滿淨戒安忍精進靜處等,當學般若。欲遍知色界乃至眼處遍知正等菩提等,當學般若波羅蜜。
卷三十六、三十七無住品
善現白佛,我於菩薩般若不得不見,云何令我教誡。我於色受想行識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色等。是色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色等名義既無所有故,色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五眼六通不得不見等義例法。
卷三十八至卷四十一般若行相品
修行般若,應作是觀。何者是般若,何名般若,誰之般若,將何為用,般若無所有不可得,布施乃至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等。
修行般若時,如實知色等自性,是修般若。色空故色生成辨不可得,一一例之。善現白佛,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時,若行色,若行色相,非行般若,乃至若行色常無常等非行般若等。義例之。
有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時,不見眼界相,不見耳鼻舌身意界相,是修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不見諸佛正覺菩提,是修般若。有方便善巧修般若時,不行布施。不行布施相,是行般若。
卷四十二至卷四十五譬喻品
善現白佛,若有問言:幻士能學般若,成辨一切智智;幻士能學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成辨一切智智不?乃至幻士能修學十八不共法,成辨一切智智。我得此問,當云何答。
佛告善現:我還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色與幻有異不?受想行識與幻有異不?答言:不也。何以故?色不異幻,幻不異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八十科義,一一如是問,一一如是答之。
修行般若時,應以一切智智心觀四念住常、無常等,義例之。
善友若能以無所得為方便,說修靜慮常無常相不可得等。惡友以有所得為方便,魔來詐現父母及苾芻僧,來為言,於色說常無常相,於行識說常無常相等。
卷四十六菩薩品
善現白佛:所言菩薩是何句義。佛言:無句義是菩薩句義。如空中鳥跡,如幻事,如夢境,如陽焰,如光影,如空花,如響,如尋香城,如真如,如法界,如法住等句義,無所有不可得。菩薩句義亦無所有,亦不可得,如布施無所有不可得,菩薩句義亦如是,無所有不可得等。
卷四十七至卷四十九摩訶薩品
善現白佛:何緣菩薩名摩訶薩。佛告善現:於大情中定為上首,從初發心以至成佛,金剛喻心,決定不壞。修學一切佛法,皆無所得為方便,安住布施淨戒等法。菩薩修行布施時,以一切智智心而修布施,以無所得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於身命都無所吝。如是名為菩薩擐布施大功德鎧,諸法如是例之。
舍利子問滿慈子,云何名菩薩利樂有情乘於大乘。答云:菩薩行般若時,以一切智智為上首,用無所得為方便,乘布施波羅蜜多。不得布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物,不得所遮法等。
卷四十九至五十一大乘鎧品
善現白佛:云何名菩薩擐大乘鎧。佛言:擐布施,擐淨戒安忍精進靜處般若鎧,是名擐大乘鎧。一一法如是,廣利有情名大乘鎧。
善現白佛:如我解佛所說義,菩薩不擐功德鎧,是名大乘鎧。何以故?色色相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相空,眼處眼處相空,耳鼻舌身意耳鼻舌身意相空等。布施等無縛無脫,何以故,布施等性空故。無縛無脫,乃至性遠離、性相空故,性寂靜故,性無願故,性無生故,性無滅故,性無染故,性無淨故,一一例之。
卷五十一至五十六辨大乘品
善現白佛:云何當知菩薩大乘相,發趣大乘。大乘從何出至何處,於何處住,誰乘是大乘。佛云:大乘相者,布施波羅蜜多是,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等法,辨是大乘相等法。大乘相者,[ㄔ*建]行三摩地乃至寶印師子遊戲妙月法,涌月幢相決定金剛喻,如是百千三摩地,善現一一問其名,佛一一為答其義意。
善現白佛:菩薩修行般若時,以無所得為方便,於內外具身受心法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調伏貪愛。佛云:修行般若時,以無所得為方便;審觀自身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如威儀,具念正知,調伏貪愛,是為菩薩修行般若已。
次一一觀身俯仰屈伸瞬息,如十想等義,如前作觀,是名修行般若。菩薩住難勝地,應遠離十法,如遠居家慳家尼女家惱忿諍讚毀顛倒不善我慢猶豫貪嗔等法。一一地中,一一有遠離法,或十或六或十五或二十法,方能成就般若也。
云何當知菩薩已圓滿第十法雲地,佛云:菩薩與諸如來,應言無異,已知圓滿布施乃至靜慮等法,一一如是例之。
當知地界無所有不可得故,乘是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淨故。水火風等法,一一如是例之。
卷五十六至六十一讚大乘品
善現白佛:言大乘者,超勝一切世間阿素洛等,最尊最妙,同於虛空,普能含受無量無邊,無來無去無住,前後中際皆不可得,三世平等,故名大乘。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無量功德當知即是布施,即是淨戒,即是菩提等。若真如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真如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知內空亦無所有;內空無所有故,當知外空亦無所有,諸法次第例之。
空解脫門無來無去,亦復不住;無相無願解脫門,亦復如是。何以故?本性無來去故,已次諸法一一例之。
過去布施過去布施空,現在布施現在布施空,未來布施未來布施空。何以故?空尚不可得,何況過去現在未來中,有布施波羅蜜多,淨戒等諸法亦然。前後中際,三世平等,異生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得,何況有過現未異生可得。
卷六十一隨順品
滿慈子白佛:先令善現宣說般若,而今何故乃說大乘。善現復白佛:我說大乘將無違越般若。佛云:汝說大乘於般若中,悉皆隨順,無所違越。何以故?一切善法一切菩提分法,皆攝入般若故。何謂善法云云。
卷六十一至卷七十無所得品
善現白佛:前後中際,菩薩不可得,摩訶薩不可得,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耳界無所有不可得故,前後中際菩薩亦不可得,如是例之。陀羅尼門無所有不可得故,前後中際菩薩亦不可得。始前例之。
眼界眼界性空,何以故?眼界性空中,眼界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所有,不可得故。眼界性空故,眼界於眼界,無所有不可得。眼界於色界,色界性空故,色界於色界,無所有不可得。例之前後諸法。
異生地法性空故,異生地於異生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異生地於種姓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種姓地性空故,種姓地法無所有。如空解脫門,唯容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空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空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空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解脫門若名,俱不可得無所有。例之。
六十八布施非我,亦無散失;淨戒等非我,無有散失等例之。布施無染,亦無散失;淨戒等無染,亦無散失,等例之。五眼本性空故,若法本性空,則不可施設。若生若滅時若住若異,由此緣故,畢竟不生,則不可名。五眼六神通本性空故,如前例之。修行般若時,亦不見色異,畢竟不生。何以故?色與畢竟,無二無二分,無分別無斷故。
卷七十一至卷七十四觀行品
善現白佛:修行般若觀諸法時,於色不受不取,不執不著,亦不施受。為色等修行般若,不見色。何以故?色性空故,不生滅故,諸法例之。布施不生則非布施,所以者何?布施與不生,無二無二分故。何以故?不生法非一非二,非多非異,是故布施不生則非布施,乃至無上菩提,一一例之。
善現白佛:云何觀諸法。佛云:菩薩修行般若時,觀色非常非無常,受想行識如是例之。舍利問善現,何緣故,說色等不生則非色等。答云:色色性空,此性空中,無生無色,由此緣故,我作是說不生則非色。舍利子問善現,何緣故,說色等入不二無妄法數耶。答云:色不異無生無滅,無生無滅不異色;色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色。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色入不二無妄法數。
卷七十四、七十五無生品
善現白佛:修行般若觀諸法時,見我無生,畢竟淨故,如是例之。舍利子問善現:仁者以生法證生法,以無生法證無生法耶?不也。以生法證無生法,無生法證生法耶?不也。然則都無有得,有現觀耶?答云:但假施設耳。布施是已生法,我不欲令生。何以故?自性空故,色性空故,不依內,不依外,不依中間,不可得。
卷七十五淨道品
善現白佛:菩薩修行六度,應淨色,應淨受想行識,應淨眼界等。菩薩聞說般若,心無疑惑,亦不迷悶。何以故?色非有故。當知作意亦非有,一切善法西譯如是例之。
卷七十七至卷八十一天帝品
諸天大集,帝釋問善現,菩薩云何學般若,云何住。答云:先發菩提心,離聲聞地,以一切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思惟色無常,思惟色苦、空、無相、無願、寂靜,遠離如病如[病-丙+雍],如箭如瘡,如熱惱;敗壞、衰朽、變動、速滅、可厭,有災有橫,有疫有癘,不安穩,不可保信。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作無為等例,思惟地界無常等例。
憍尸迦學般若時,不應住此是色。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例。修行般若時,不應住無忘失法,若常若無常,諸法次第例之。
一切諸法既不應住,如何住般若。答云:諸佛之心若何所住,如來之心都無所住。所以者何?如來之心不住色,不可得故,乃至布施及不住一切智智,雖住般若,而於色非住,非不住。何以故?以無二相故。
卷八十一、八十二諸天子品
爾時諸天子作是念,諸藥叉等言詞咒句,尚可而知,尊者所說竟不能解。善現答云:我於此不說一字,汝等不聞,當何所解。何以故?甚深般若說者、聽者、解者,如夢、如幻。諸天子曰:其意趣甚深,轉甚深微細,甚微細,難可測度。善現告曰:當知色非甚深,非微細。何以故?色甚深微細性,不可得故。當知布施如幻如化,如夢中見,如是例諸法。
卷八十二至卷八十四受教品
諸大弟子聲聞菩薩同時發問,善現所說般若,如是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微妙第一。答云:菩薩住不退地,能深信受。何以故?如是等人,終不以空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空,不空等例。終不以空分別布施,亦不以布施分別空,不空等例。終不以空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空,不空等一切法。
卷八十四散花品
帝釋與諸天子聞其法雨,各化微妙香花,奉散如來菩薩等眾,三千世界花悉充滿,佛神力故,結成花臺。善現念言:今此花殊妙,定非草木水陸所生,必是諸天從心化出。天帝云:實非草木所生,亦非從心化出。善現云:是花不生即非花也。帝釋云:是花不生,為餘法爾。善現云:非但是花不生,餘法亦爾。何謂也?色亦不生,此既不生,則非色,受想行識亦不生,此既不生等例。
卷八十五至卷八十九學般若品
帝釋心念,尊者智慧甚深,不壞假名而說法性。佛即印之,如汝所念。帝釋即白佛:善現於何等法,不壞假名而說法性。佛云:色但假名,不離法性。善現不壞如是假名,而說色法性。所以者何?色法性無壞無不壞,是故所說亦無壞無不壞等法例。
苦聖諦,苦聖諦性空故,菩薩摩訶薩不見苦聖諦,例一切法等。菩薩能於布施波羅蜜多,學無二分故;能於安忍淨戒等,學無二分故,是故菩薩能學無量無數不思議清淨佛法。何以故?無二分故等。
菩薩如是學時,不為色攝受壞滅故學,不為受想行識壞滅故學。佛言:如是如是,諸法以此為例。行般若時,不見鼻界若生若滅,若取若捨,若染若淨,若集若散,若增若滅。何以故?以鼻界性故,無所有不可得故,如是學般若,能成辨一切智智,以無所學無所成辨故。
卷八十九至卷九十八求般若品
天帝問舍利子,菩薩般若當何求。答云:當於善現所中求。帝釋謂善現云:今舍利子所說,是誰神力,誰為依處。答云:如來神力,如來為依處。帝釋云:一切法無依處,如何可言。善現告云:如是如是,一切法無依處,如來亦無依處,但隨順說依處。非離色如來可得,如來真如可得,如來法性可得;非色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色可得,真如如來法性如來可得。諸法如是例。
非離耳界如來可得真如,如來可得法性,如來可得真如,如來真如可得,法性如來法性可得,鼻界等一切諸法,細而思之,例之以見義意。非離八解脫,如來可得真如,如來可得法性,如來可得真如,如來真如可得等例。
如來於色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色真如,真如於色真如,法性於色法性等。如來於離色非相應,非不相應等。如前例之。如來於四靜慮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四靜慮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四靜慮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等。義例之。
善現白天帝云:汝先所問般若,當於何求。不應於色求,不應於受想行識等求,不應離受想行識等求。所以者何?若色若受想行識等,若離色若離受想行識等,若菩薩若般若若求,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應。非有色非無色,非有對非無對,咸同一相,所謂無相。
何以故?菩薩般若非色,非受想行識等。非離色,非離受想行識等。所以者何?一切皆無所有性不可得故,是故所行般若,不應於色求,不應於受想行識求,不離色求,不離受想等求。不應於一切陀羅尼門求,不應離一切陀羅尼門求。不應於布施求,不應於布施真如求,一切法皆有真如為例。不應於鼻界法性求,不應離鼻界法性求等例。
卷九十八、九十九歎眾德品
天帝白善現菩薩行般若,是大,是無量,是無邊,四果聲聞菩薩等眾,於其中學成等正覺。答云:如是如是,皆於中學證得菩提。色大故,所學般若亦大。何以故?以色蘊前後中際皆不可得故,說為大;由彼大故,菩薩所學般若亦大等。預流無量故,菩薩所學般若亦無量。何以故?預流等量不可得故,故說無量。譬如虛空量不可得,預流等量亦復如是,是故菩薩般若亦無量。次至無邊,一一例亦如是。
卷九十九至卷百二攝受品
帝釋諸天各各高聲唱言:善哉!善哉!尊者善現為我等開示微妙正法,所謂般若,我等於彼敬事如佛。如是般若甚深,無法可得。所謂此中無色可得,無受想行識可得等。非即色,非離色可得等,一切法例之。
如來照知四眾諸天皆集和合,同為證明,謂帝釋云:四眾諸天若男女等,不離一切智心,以無所得,於此般若,精勤受持讀誦,如理思惟,演說流布,一切諸魔不能為害。何以故?善住色空無相無願,善住受想行識無相無願。不可以空而得空,便不可無相得無相,便不可無願得無願。何以故?以色蘊等自性皆空,能惱所惱及惱害事不可得故。
帝釋諸天皆悉讚歎一切佛法,般若智慧出現世間,我等思惟受持。天帝白佛:般若甚為希有,若有攝受般若,則為攝受布施、安忍、淨戒、精進靜慮等,則為攝受內空外空等一切法。佛言:憍尸迦,是菩薩自修無忘失法,教他修無忘失法,讚說無忘失法,歡喜讚嘆修無忘失法者。自修恒住捨性,教他修恒住捨性。
卷百三至百六十八校量功德品
天帝白佛:若人書寫供養般若,復有供養佛舍利寶塔,於此二福,何者為勝?佛言:天帝,如來得一切智智及身相好,於何等法修習而得。天帝答言:於般若波羅蜜多修習而得。佛言:如是如是,我依般若修習而得。佛言:天帝,如來昔為菩薩位時,常勤修習般若及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如來昔為菩薩位時,常勤修習內空等法。
爾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一切諸天子,共白天帝言:大仙應受如是般若,應持應讀應誦如是般若,應勤精進修學,應如理思惟,應恭敬如是般若等。諸天子各以天花衣服瓔珞香鬘等涌身虛空而散佛上,各各白言:願此般若久住南贍部洲,利益眾生。何以故?般若甚深微妙故等。
世尊以無二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習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四無量心、十八不共法。何以故?以無生無二為方便故。當知以眼界無二為方便,無生為方便,無所得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習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十遍處等法義。當知以無明無二為方便,無生為方便,無所得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等法。當知以布施波羅蜜多無二為方便,無生為方便,無所得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習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十遍處等。慶喜當知,以佛十力無二無生為方便,無所得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習布施等。當知以獨覺菩提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習布施等。
世尊,云何以眼處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習四靜處、四無量、四無色定。佛告慶喜:眼處眼處性空,何以故?以眼處性空與四靜慮等無二無二分故。
云何以眼處耳處等,一一問一一答之。云何以身界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安住內空等,以身界性空與內空,等無二無二分故,思而例之。
云何以眼界無二無生無所得等,修習四念處等法,義例。
云何以舌界無二無生等,修習無忘失法,等例。
云何以地界無二無生等,安住真如法界法性等。云何以內空無二無生等,安住真如法界法性等。云何以真如無二無生等,修習佛十力四無畏等法。云何以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無二無生等,修習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等。云何以八解脫無二無生等,回向一切智智,修習無忘失法。云何以空解脫門無二無生等,修習無妄失法。云何以佛十力無二無生等,修習一切智道相智等法。云何以一切陀羅尼門無二無生等,修習布施等。云何以獨覺菩提無二無生等,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等法。例之。
慶喜當知,譬如大地以種散中,眾緣和合則得生長。應知大地與種生長為所依止,為能建立,如是般若與所回向一切智智及布施等,為所依止,為能建立,令得生長。故此般若於此布施等法,為尊為導,故我但廣稱讚般若。例之。
帝釋白佛:若有受持此甚深般若,我等諸天敬心擁護。佛云:如是如是,若有供養般若,身心無倦,身樂心樂,身輕心輕,身調柔心調柔,身安隱心安隱。繫心般若,於寢息中,夢見佛為說布施等法,分別布施等法義。舍利子為天帝言:如是般若既不可取,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汝云何取。所以者何?如是般若無取無捨,無增無減,無聚無散,無益無損,無染無淨。如是般若不與諸佛法,不捨異生法;不與菩薩法,不捨異生法。一一如是例之。
帝釋讚云:如是如是,如是般若實不可取,又復依前答之,何以故?甚深般若不隨二相,無二相故。佛讚善哉,如汝所說,不隨二行,何以故?甚深般若無二相故。例之。
供養佛設利羅,不如寫此般若少分。何以故?佛設利羅由此般若薰修生故,由此般若布施等圓淨故,由此般若內空等法得圓淨故。
法性有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云何有為法性?謂如實知我者,有情智命者智,八十科皆云智也。云何無為法性?謂如實知我性空無,有情性空無,八十科義一一性空無。佛告天帝:我於此般若成等正覺,過現未十方三世如來,亦由此般若成等正覺,乃至一切聖賢皆由般若。
男子女人敬此般若,當如敬佛。何以故?般若即是如來,如來即是般若;般若不異如來,如來不異般若,乃至一切聖賢皆即般若。佛為天帝校量功德,南贍部洲皆修十善業道,不如寫此般若波羅蜜多流布。置南贍部、東勝身、西牛貨、北俱盧教四大洲諸有情類,皆修十善業道,是人因緣得福多不。答言:甚多。
佛言:若人寫此如是甚深般若,受持流布,所獲福聚甚多於前。何以故?如是般若祕密藏中,廣說一切無漏之法。聲聞種性補特伽羅修學此法,速入聲聞正性,離生得入預流等果,速入獨覺菩提。菩薩正性漸次修行,證無上道。如是般若祕密藏中,廣說無漏法者,所謂布施波羅蜜多等八十科義。
憍尸迦,教一有情類住預流果,所獲福聚勝彼四大洲有情類修十善業道。何以故?十善業道不免地獄傍生鬼趣,預流果永脫三惡趣苦,何況教令住一來、不還、阿羅漢果。若人教四大洲有情類皆住四果,不如教一有情住獨覺菩提。何以故?所有功德勝四果百千萬倍。若有教四大洲有情皆住獨覺菩提,不如教一有情令趣無上菩提,則令世間佛眼不斷。所以者何?由有菩薩,便有預流等果,便有如來應正等覺,便有佛法僧三寶。世間歸依種種供養,菩薩若有書寫流布般若,所得福聚勝彼無量無邊。何以故?如是般若祕密藏中,廣說世出世問勝善法故。由此般若所說世間,便有帝釋諸天,便有剎帝利人族婆羅門等,便有布施淨戒等法義,一一法例之。
前起南贍部洲以至四大洲,乃至小千中千大千世界,十方各[歹*克]伽沙世界,一切世界,一一置而例,至于後卷中。
若人教三千大千世界有情類,皆住預流等果,所獲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其安住獨覺菩提所得功德。若有教四大洲有情類,皆令修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所得福聚,不如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流布等福。若人教小千界有情類,皆修四靜慮等,不如寫甚深般若所得福聚。若人教十方各[歹*克]伽沙世界諸有情類,皆住獨覺菩提,所獲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無上菩提,則令佛眼不斷。所以者何,如前諸法例之。
天帝白佛:云何名說相似般若及相似淨戒等。佛言:若人說有所得般若等,是名說相似般若等。天帝復白佛言:云何說有所得名相似般若。佛云:若人為發無上菩提心者,說色若常若無常,說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說色若苦若樂,說受想行識若苦若樂等。若人為發無上菩提心者,說八解脫若常若無常等;若為發無上菩提心者,說一切智智若常若無常;若人為發無上菩提心者,說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等若常若無常。
天帝白佛:云何說有所得安忍,名說相似安忍。佛言:為發無上菩提心者,說色若常若無常;為發心者,說八解脫若常若無常等;為發心者,說身界若常若無常,說預流向預流果等若常若無常等;為發心者,說真如若常若無常,等法義例之。
天帝白佛:云何名說真正般若。佛云:說無所得般若,是名宣說真正般若。天帝復問:云何說無所得般若,是名宣說真正般若。佛云:若人為發無上菩提心者,修行般若,不應觀色若常若無常。何以故?色色自性空,是色自性空,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於此般若,色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可得,何況有彼常無常。若如是修,是修般若,乃至八十科例。
為發菩提心者,應修般若,不應觀意界法界常無常;為發心者,應修般若,不應觀八解脫若常若無常;為發心者,應修般若,不應觀獨覺菩提若常若無常。為發菩提心者,修靜慮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修靜慮波羅蜜多,不應觀舌界常無常;為發心者,作如是言:汝修靜慮波羅蜜多,不應觀苦聖諦常無常;汝修靜慮,不應觀一切陀羅尼門若常若無常。汝修精進,不應觀鼻界若常若無常;汝修精進,不應觀真如若常若無常;汝修精進,不應觀一切智若常若無常。汝修安忍,不應觀眼界若常若無常;汝修安忍,不應觀布施等若常若無常;汝修安忍,不應觀五眼若常若無常。汝修淨戒,不應觀色若常若無常等例。
云何為說真正淨戒,為發菩提心者,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淨戒,不應觀地界若常若無常,依此為例。
為發菩提心者,說淨戒時,汝修淨戒,不應觀八解脫若常若無常;汝修淨戒,不應觀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常若無常。汝修布施,不應觀身界若常若無常;汝修布施,不應觀四靜慮若常若無常;汝修布施,不應觀預流向預流果若常若無常等。
憍尸迦,置南贍部洲諸有情類,若人教東勝身、西牛貨、北俱盧諸有情類,皆令住部還果,由此因緣得福多不?甚多,善逝。佛云:若人於此般若無量法門巧妙文義,為他廣說令其易解,復作是言:來善男子,汝當於此甚深般若,至心受持讀誦,如理思惟,隨此法門,應勤修學,所得功德甚多於前。何以故?不還果等依此般若所流出故。准此一例,關於諸法也。置四大洲、小千界、中千界、大千界、[歹*克]伽沙界、一切世界,次第校量。
若人教南贍部洲諸有情類,皆住菩薩不退轉地,所得福聚,不如於此般若無量法門巧妙文義,為他人說。若人教四大洲諸有情類,皆趣無上菩提,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於此般若巧妙文義,為他人說,福聚甚多於前。天帝白佛:如是如是,如諸菩薩摩訶薩,速疾以無上正等菩提,教誡教授。諸菩薩乃至應以一切智智教誡教授。
卷百六十八至卷百七十二隨喜回向品
爾時彌勒白善現言:若菩薩所有功德,同一切有情,共回向阿耨菩提,勝諸聲聞獨覺諸福業事;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等為無等。何以故?諸異生但為己身自靜涅槃,菩薩同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故。善現答云:如是如是。彌勒白善現:菩薩緣如是事,起隨喜回向心,實無如是所緣事,如彼菩薩,而取所相。答云:若無所緣事,如所取相者,彼菩薩取相為方便,所起回向將非顛倒。如於無常謂常,於苦謂樂,於無我謂我,於不淨謂淨,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若所緣事實無所有,隨喜回向心亦如是,諸善根等色受想行識,乃至無上菩提,一一諸法亦如是,如是此為例。
復次大士菩薩於所修作諸福業事,正知離色受想行識,正知離眼耳鼻舌身意,正知離色聲香味觸法等,一切善法例。
菩薩修身,般若如實知地界,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若俱不墮三界,則非過現未,若非三世,不可有所得。有相為方便,發生隨喜,回相菩提。何以故?以地界自性不生,則無所有。不可以無所有回向無所有故,諸法依此為例。
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所有施性、戒性、修性,三福業事現前,發起無例回向心,應作是念。如解脫,色亦如是;如解脫,受相行識亦如是;如解脫,眼處亦如是。諸法例之。
卷百七十二至百八十一讚般若品
舍利子白佛:如是所說,豈非般若。佛云:如是所說,即是般若。舍利子復白佛云:如是般若,能作照明,畢竟淨故。如是般若,皆應禮敬,天人欽奉故,乃至無所染著,最為上首,能作安隱,永斷煩惱。能施光明,能示中道,生一切智,出生菩薩及諸善法等。佛云:禮敬思惟般若,即是禮敬思惟於佛。何以故?佛即般若,般若即佛。由此般若,出生聖賢;由此般若,出生內空外空等,出生四念處等一切善法。例。
菩薩不為引發八解脫故,應引發般若。何以故?八解脫無作無止,無生無滅,無成無壞,無得無捨,無自性故,菩薩引發八解脫故,引發般若,准此例之。
菩薩修行般若,於眼界不作大不作小,不作集不作散,不作有量不作無量,不作廣不作狹,不作有力不作無力。我緣此故,說般若名大波羅蜜多,諸法同此為例。
若新學菩薩依般若等作如是想,如是般若於內空,不作大不作小等,如前例。於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作大不作小等例。於色,不作大不作小等例。於真如,不作大不作小,法界等例。於佛十力,不作大不作小等例。
布施無生,當知般若亦無生,無滅亦無滅,無自性亦無自性,無所有亦無所有,以此例之。預流向預流果無生無滅故,當知般若亦無生無滅,無自性,無所有,等例之。
註:以下缺謗般若品。
卷百八十二至卷二百八十四難信解品
善現白佛:若人不勤精進,未種善根,為惡知識所攝受者,於佛所說甚深般若,難信難解。佛言:如是於此般若,實難信解。善現復白佛:如是般若,云何甚深,難信難解。佛云:非縛非解,何以故?色無所有性為色自性故,例於諸法。布施中際,非縛非解,何以故?布施中際,無所有性為布施中際自性故。既云中際,必有前際,須有後際,故思而例之,以見般若,廣義無盡。
復以善現,五眼清淨故,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若般若清淨,即五眼清淨。何以故?是五眼清淨與般若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此一例為准,一切諸法依此思之。
我清淨,即色處清淨等例。我清淨,即身界清淨等例。我清淨,即內空清淨等。我清淨,即四念住清淨等例。我清淨,即一切智清淨等例。我清淨,即色清淨如前例。
命者清淨,即布施清淨等。養育者清淨,即五眼清淨等。意生清淨,即色清淨等。作者清淨,即身界清淨等。知者清淨,即五眼清淨等。有情清淨,即鼻界清淨等。生者清淨,即布施清淨等。士夫清淨,即布施清淨等。意生清淨,即五眼清淨等。
受者清淨故,即色清淨,若色等。見者清淨故,色清淨。瞋清淨故,布施清淨。貪清淨故,即五眼清淨。色清淨故,即受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若色清淨,若一切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准此例前後諸法也。
精進清淨故,色清淨;淨戒清淨故,色清淨;內空清淨故,色清淨;內空清淨故,舌界清淨;大空清淨故,布施清淨等。有為空清淨故,四念住清淨;無際空清淨故,色清淨,一一例之。無變異空清淨故,布施清淨;自相空清淨故,內空清淨;一切法空清淨故,苦聖諦清淨;無性空清淨故,布施清淨;無性自性空清淨故,布施波羅蜜多清淨;法界清淨故,真如清淨;不虛忘性清淨故,五眼清淨。
離生性清淨故,色清淨;法住清淨故,色清淨;虛空界清淨故,色清淨;苦聖諦清淨故,色清淨;滅聖諦清淨故,色清淨;四靜慮清淨故,色清淨。四無色定清淨故,布施清淨;八勝處清淨故,布施清淨。十遍處清淨故,四靜慮清淨;四正斷清淨故,空解門清淨;五力清淨故,色清淨等。
八聖道支清淨故,色清淨;無相解脫門清淨故,色清淨;菩薩十地清淨故,色清淨。六神通清淨故,布施清淨;四無所畏清淨故,真如清淨;大慈清淨故,真如清淨;大喜清淨故,五眼清淨;十八佛不共法清淨故,預流果清淨;一切智清淨故,色清淨;一切相智清淨故,身界清淨;一切三摩地門清淨故,耳界清淨;一來果清淨故,耳界清淨;阿羅漢果清淨故,鼻界清淨;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清淨故,舌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意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身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色處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色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內外空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舌界清淨;舌界清淨故,大空清淨。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淨,若舌界清淨,若大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斷無故,例之。
一切智智清淨故,地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五眼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色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 色處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鼻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舌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鼻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法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地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布施清淨等。
一切智智清淨故,內空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四靜慮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不思議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五眼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道聖諦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四無量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八勝處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十遍處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四正斷清淨,等例。
復次善現,一切智智故,身界清淨;身清淨故,五眼清淨。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淨,若身界清淨,若五眼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准此例諸法義。
一切智智清淨故,七覺支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空解脫門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無願解脫門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無明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佛力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四無礙解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大悲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佛十八不共法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恒住捨性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一切陀羅尼門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一切陀羅尼門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鼻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不還果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清淨。
卷二百八十五至卷二百八十七讚清淨品
舍利子白佛:如是清淨最為甚深。佛言:如是,畢竟淨故。舍利子復白佛:云何法畢竟淨故,說是清淨最為深妙。佛言:色畢竟淨故,說是深妙;受想行識畢竟淨故,說是深妙,諸法如是例之。布施畢竟淨故,說是深妙,說是無生無顯,諸法依此為例。
世尊,我清淨故,五眼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世尊,何緣而說我清淨故,五眼清淨是畢竟淨。佛言:我無所有故,五眼無所有,是畢竟淨。
卷二百八十七至卷二百九十二著不著相品
善現白佛:若菩薩修行般若,無方便善巧,於此般若,著名著相,便生我慢。一切過失若有方便善巧便,能證得實相。舍利子白善現:菩薩行般若時,云何為著及不著相。答言:無方便善巧行般若時,於色謂空,起空想著;於受想行識謂空,起空想著,以此為例之。以有所得為方便,從初發心,於布施起行想者,於安忍等法,起行想者。
善現白佛:菩薩云何行般若。佛云:菩薩行般若時,若不行色,是行般若;若不行受想行識,是行般若;不行色常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淨等,是行般若。依此例法。菩薩行般若時,不行一切智智,是行般若,乃至常無常苦樂等。菩薩行般若時,若不行五眼若不著想,是行般若,於色不起著不著想等義。
善現白佛:如是般若甚深法性,若說若不說,俱不增減。佛言:如是,應正等覺盡其壽住讚毀虛空,無增無減,般若法性亦復如是。善現復白佛:菩薩修行般若,如修虛空,都無所有;如虛空中無色可施設,所修般若亦復如是,無受等可施設。天帝白善現:菩薩當如何學般若。答云:般若當如虛空,我如何守護。
佛云:不見有法守護,是為守護。何以故?菩薩修行般若,知諸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陽焰如光影,如變事如尋香城。善現答云:菩薩般若不執是色是受想行識,不執由色由受想行識,亦不執屬色屬受想行識,亦不執依色依由受想行識,是修般若。不執是八解脫,由屬依等法,一一如前例。
卷二百九十二至卷九十六說般若相品
爾時佛神力故,三千世界諸天悉集,各以妙香遙散放佛,各見十方,各見千佛,宣說般若。品義皆同,苾芻上首皆名善現,天眾上首皆名帝釋。佛告善現:彌勒證等覺時,當於此處宣說般若,以至賢劫中,佛亦於此宣說般若。善現白佛:彌勒證菩提時,當以何法諸行相狀宣說般若。佛云:彌勒證菩提時,當以色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淨非不淨,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非縛非解,非有非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宣說如是般若,是名般若相狀,當以受想行識等一切諸法例之。 證布施畢竟淨,法說布施畢竟淨等例。
善現白佛:如是般若云何清淨。佛云:色清淨,般若清淨等;八解脫無染污故,般若清淨。云何無染污故謂八解脫,不可取故;無染污故,般若波羅蜜多清淨,例之。
佛言:五眼不可說故,般若清淨。云何五眼不可說,佛云:五眼無可說事故,不可說。由此般若清淨,諸法例。五眼不生不滅不染不淨故,般若清淨。云何五眼不生不滅不染不淨,佛云:五眼畢竟空故,不生不滅,等例此法。
卷二百九十七波羅蜜多品
善現白佛:如是般若,是無邊。佛言:如是,般若猶如虛空,無邊際故。如是般若是平等,是遠離,是無足跡,是佛十力,是無所畏。佛言:如是難屈伏,故一一是問,一一是答。
卷二百九十八至卷三百三難聞功德品
時天帝念言:若人曾親近諸佛,聞是般若功德名字,書寫受持,如理思惟,為他人說。若人聞是般若,不信不樂,心不清淨,是人未曾承事佛,菩薩眾亦不知,云何是般若,布施乃至佛菩提,亦不信解內空等法。若人成就善法,當學般若。
天帝白佛:修行般若,云何住色,云何住受想行識,云何習色,云何習受想行識。佛云:若於色不習不住,是為住習。何以故?所住習色等,法不可得故,例之。若於真如非住非不住,非習非不習,是為住習真如。何以故?真如前後中際不可得故,諸法為例。
行般若時,不行佛十力甚深性,是行般若;不行四無所畏甚深性,是行般若,又此一例關諸法義。
舍利子白佛:我樂說譬喻,若人夢中修布施等求佛菩提,當知此人漸次不久成就;何況菩薩覺時,修布施等,而不速成正覺。佛言:如是如是,然譬喻亦多,不可具錄。佛言:若自行布施等,教他行布施;若自修布施等,教他修布施等。
善現白佛:菩薩云何修行般若,速得圓滿。佛言:修行般若,不見色若增若減,是行般若,速得圓滿,一切諸法准此例。菩薩修行般若時,於布施等不起不思議想,是菩薩修行般若,速得圓滿,依此例。
善現白佛:如是般若,是清淨聚。佛言:如是,色清淨故,般若清淨等例。若有受持如是般若,常不遠離布施等一切善法,佛滅度後五百歲,此般若漸次流布東南方,以至西北方等。國王大臣而為外護,普利有情等。
三百三、三百四魔事品
善現白佛:若有人為證無上菩提修諸行時,留難魔事。佛言:菩薩樂說法要,辯不即生,是為魔事。所修般若布施等法,難得圓滿;菩薩樂修勝行,辯乃卒生,是為魔事。嚬呻欠[口*去],忽然戲笑,互相輕蔑,身心擾亂,心生異解,欻有事起,不得滋味,便棄捨去,皆是魔事。捨此經典,求學餘經,餘是枝葉,不能引發一切智智。此是根實,餘經即得二乘四果,不得無上佛果,如至海岸返觀牛跡等喻,皆為魔事。書寫此經。眾辯競起。所謂樂說布施乃至無上菩提。何以故。甚深般若無樂說相。難思議故,無思慮故,無生滅故,無染淨故,無定亂故,無名言故,不可說不可得故。
善現白佛:甚深般若可書寫不。佛言,不可書寫。何以故?此般若甚深經中,色自性無所有不可得,等法例之。能說法者,於六度善巧,聽者不能善巧,兩不和合,不獲說聽書寫修習,是為魔事。聽者有方便善巧,說者無善巧方便;說者已得陀羅尼,聽者未得;說者離貪,聽者未離;說者恭敬,聽者不恭敬;說者一身無累,聽者多將眾人;說者不為財利,聽者為財利,反後皆是兩不和合,是為魔事。
復次有諸惡魔,化作比丘及種種形像來作般若障難,書寫受持讀誦,說聽皆不和合,是為魔事。
卷三百五至卷三百八佛母品
譬如女人生育諸子,若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或百,或千。其母得病,諸子各各勤求醫療,使無病惱。各作是念,我母慈悲,生育我等,教示事務,我等豈得不報母恩。如來亦復如是,常以佛眼觀視護念甚深般若。何以故?般若生育我等,一切佛法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十方如來般若等法,皆由般若得生,一切內空等法,亦由此生,出現世間利益等。如來應正等覺依甚深般若,如實知色等法。何以故?別無相狀,無作用,無戲論,無所得,如實知真如法性。
佛言:甚深般若由不緣色而生於識,是為不見色故。名示色相,例諸法。甚深般若能示諸佛世間自性空相,名諸佛母,亦能示諸世間實相。云何般若能示諸佛世間自性空相,佛云:般若能示諸佛色世間自性空相,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世間無性,自性空相,由如是義,名諸佛母。又復色等法純空相,復純無相,皆得名諸佛母。
卷三百八至卷三百十不思議等品
善現白佛:甚深般若為大事故,出現於世。為不思議故,為不可稱故,為無數量故,為無等等故,出現於世。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復白佛云:如來性智不思議稱量等等,為更有餘法。佛言:非但如來色亦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等等,乃至無上菩提亦復如是。
善現白佛:何因緣故,色不可施設,不可稱量,不可思議,無數量,無等等性。佛云:色不可施設、思議、稱量、數量、平等不平等性,例一切法。善現於意云何?色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數量,無等等,無自性,中色不可得等。
卷三百十、三百十一辦事品
善現白佛:甚深般若為大事,不可思議稱量數等,故出現世間。佛言:為成辦布施等法出現,乃至為成辦佛菩提,出現世間。復云:甚深般若不取著色故,出現世間,能成辦事,乃至佛菩提等例之。善現,我亦不見色可取可著,我亦不見有法能取能者,我亦不見由是有取有者。由不見故不取,由不取故不著,例一切法。
卷三百十一至卷三百十三眾喻品
善現白佛:若菩薩聞是般若,深生信解,思惟修習,從何處沒,來生此間。佛云:或從睹史天來,或從諸天來;或信或不信,或先世聞布施淨戒等法則信,或不曾聞布施淨戒等法則不信。
不以布施等攝他有情,不以內空法攝他有情。若不隨順修行般若,如是等人,隨二乘地故,於般若不能攝他隨順等。若菩薩乘補特伽羅,從發心來,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布施等法,作如是念,我能行布施等法,彼受我施等,不名修學般若。
卷三百十三至卷三百十六真善友品
善現白佛:初業菩薩云何修行般若等法,若真善知識為說般若等法時,汝善男子應作是念,我所修布施等法,普為一切有情,回向菩提,例一切法。菩薩雖知諸法自性皆空如夢幻等,發趣無上菩提,為令世間得安樂故,菩薩所修一一發趣無上菩提,一一令世間得歸依故等。
善現,色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色,受想等法亦如此例。善現,譬如巨海大小河中高顯可居,周回水斷說各洲渚,如是色前後際斷,諸法一一如是前後際斷。善現,一切法皆以空為趣,彼於是趣不可超越。何以故?空中趣不可得故。一切法皆以無願為趣,無作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所有。以幻,以夢響像,光影陽焰等為趣,如前例之。
卷三百十六、三百十七趣智品
善現白佛:信解如是般若,當何所趣。佛言:當趣一切智智。善現復白佛:趣一切智智者,能與一切有情為所歸趣故。佛言:如是如是,菩薩所擐甲冑不屬布施,何以故?布施畢竟無一切智智。行般若者,是為行色,不為行受想行識;為行眼處,不為行耳鼻舌身意處等法。行與不行,不行而行,一切智智即色等法;色等法即一切智智,乃至一切法真如即一真如,無二無別,例之。
卷三百十七至卷三百二十四真如品
諸天散花佛上,各作是說,色即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乃至一切法皆與一切智智相即,為例見義。佛告諸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色即是一切法,皆與一切智智相即,為例見義。
佛言:諸天子,世間有情多行攝取行,起我我所執,謂色是我是我所,乃至佛菩提是我是我所。諸天子,若菩薩攝取三摩地門,此云正心行處,故行為棄捨,三摩地門不能修,般若等法不能證,內空外空等法例。
佛正說真如時,三千世界六種震動。復以香花奉散於佛及善現上,而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善現由真如故,隨如來生。善現告諸天子言:當知上座,善現不由色故,隨如來生;不由真如故,隨如來生;不離故,隨如來生;不離真如故,隨如來生,乃至諸法皆如是例。
舍利子白佛:何因緣故,菩薩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不攝受般若,無方便善巧,便證實際,取聲聞獨覺果。若有方便善巧,不證實際,便趣無上菩提云云。布施於無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離布施,於無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一一如是問,如是答。
卷三百二十四、三百二十四菩薩住品
善現白佛:若菩薩欲得無上菩提,當於何住,應云何住。佛言:當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不應住不平等心。當於一切有情,起平等心,不應起不平等心,乃至當於一切有情,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等心,不應趣等。菩薩欲得無上菩提,應自起無忘失法,亦勸他起無忘失法,恒正稱揚無忘失法,歡喜讚歡起無忘失法,將此為例。於色處無障無礙,於色處不攝受,於色處不可攝,乃至菩提等例。
卷三百二十四至卷三百二十七不退轉品
善現白佛:有何狀貌行相,知菩薩住不退轉。佛言:能觀一切法無行無狀無相,是為不退轉。於色不退轉,名不退轉,乃至佛正覺不退轉,名不退轉。菩薩成就柔潤可愛可樂語意業,於諸有情心無罣礙,如是諸行狀相,是為不退轉。慈悲喜捨身語意業,如是狀相,是為不退轉,等諸法之義。於布施想退轉,名不退轉;於淨戒安忍等想退轉,名不退轉,例諸法。
卷三百二十八至卷三百三十巧方便品
善現白佛:不退轉位菩薩成就廣大勝功德聚,唯願如來為說甚深處,令安住其中,能修布施,速得圓滿;能修一切等,速得圓滿。菩薩於如是甚深處,依深般若,相應理趣,審諦思惟,稱量觀察。應作是言:我如甚深般若所說而住,所說而學等法。佛言:如是如是,不可說義無增無減,布施亦無增無減,淨戒等法,一一例之。佛言:諸法真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善現白佛:云何謂諸法真如。佛言:色真如是正等菩提,乃至菩薩摩訶薩真如是正等菩提。
卷三百三十、三百三十一願行品
佛言:善現,菩薩修行布施,見諸有情衣食乏及。作是思惟:云何救濟,不顧身命,勤行布施,修行淨戒。見煩惱熾盛,更相殺害,修行安忍。見更相忿嗔毀罵陵辱,修行精進。見懈怠懶墮棄捨三乘,修行靜慮。見貪欲嗔恚昏沈睡眠,修行般若。見愚癡惡惠,正見俱失,修一一行。見一一事,一一發願,一一救度,圓滿行願,共成佛果。菩薩修六度行,見諸有情繫屬主宰不得自在,我當勤求方便令得自在,通前法義。
卷三百三十一[歹*克]伽天品
爾時會中有一天女,名曰[歹*克]伽,從坐而起,白佛言:我當修行六度妙行,嚴淨佛土,利樂有情。將成佛時,亦如今佛世,宣說般若。即以天妙金花,散佛及眾。佛即微笑記曰:汝將來成佛,號曰金花如來,悉如其願。
卷三百三十二至卷三百三十五善學品
菩薩云何習三摩地,入空三摩地;云何習近入空無相無願三摩地,乃至習近四念住等法,一一問答。
善現,有魔執持,但聞名字忘失執著,所謂蘊魔、死魔、天魔、煩惱魔,是人未能修習布施等法,便不了色,乃至不了無上平等菩提,例諸法。
善現白佛:菩薩若如是行,則不行色,乃至不行菩提等。善現,假假南贍部洲皆得人身,便教修菩薩行,證無上菩提。所得福聚,不如有人於大眾中,宣說般若所得功德。一一四大洲有情類,一一校量福聚,不如宣說般若。何以故?般若出生一切善法故。
卷三百三十五、三百三十六斷分別品
善現白佛:一切作意皆自性離自性空,云何菩薩不離般若,相應作意及一切智智。佛言:知一切法及諸作意皆自性離自性空,如是離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世尊,為即五眼空虛非有,不自在性,不堅實性,能行般若不?不也。善現云:世尊,為離五眼空虛非有,不自在性,不堅實性,能行般若不?不也。乃至無上菩提,如是例可見。
卷三百三十七至卷三百四十巧便學品
天帝白佛:如是般若最極甚深,難見難覺,不可尋思。超尋思境,聰惠微妙,智者所證,一切分別畢竟離故。佛言:如是,如是。
阿難白佛云:菩薩何共住。佛言:菩薩共住相視,當如大師,展轉念彼,是我等真善知識,與我為伴,共乘一舡。我等與彼學處學時及所學法,亦無有異,如學布施等。
菩薩為念住盡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為四正斷等盡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乃至不為菩提。佛言:如汝所說,不為布施等盡故學,是一切智智,不為離故,不為滅故,不為無生故,不為無滅故,不為本來寂靜故,不為自性涅槃故,是學一切智智,一一例之。善現,布施真如盡滅斷不?不也。菩薩於真如如是學,是學一切智智。
卷三百四十一願喻品
時天帝作念言:若菩薩般若等,尚超一切有情之上,況得無上菩提;安住內空等法,尚超一切有情之上,況得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般若畢竟離,內空等法,乃至一切法,非畢竟離,般若無分別。淨戒等法亦無分別,乃至色等法無分別。
卷三百四十一至卷三百四十六堅等讚品
舍利子白善現,行般若時,為行堅實法,為行無堅實法。答云:為行無堅實法,不為行無堅實法。何以故?般若無堅實,布施等一切法,皆無堅實,一一法例之。
佛言:諸天子,色離故有情離,受想行識離故有情離,如是例一切法。佛言:諸天子,地界離故,空無相無願解脫離,如前例諸法。佛言:諸天子,極喜地離故,布施等法離例。
佛告善現:何因緣故,菩薩於般若心不沈沒。答云:一切無所有故,心不沈沒;一切法遠離故,心不沈沒。
卷三百四十六、三百四十七囑累品
天帝白佛:我如是說,如是讚,如是記。為順如來法語律語,於法隨法無顛倒記不。佛言:如汝所說,無顛倒記。天帝白言:善現所說,無不皆依空無相無願;諸有所說,無不皆依四念住四正斷四正勤等一切諸法。
慶喜,若男子女人,於此般若讀誦通利,如理思惟,為他人說,分別開示,令其易了,則為受持三世如來無上菩提。付囑阿難,勿令忘失,十方界中廣宣流布。
卷三百四十七、三百四十八無盡品
善現白佛:此甚深般若為無盡不。佛言:實為無盡,猶如虛空,不可盡故。云何應引般若,佛言:色無盡故,應引般若,乃至無上菩提無盡故,應引般若。布於虛空無盡故,應引般若,如前例諸法義。
卷三百四十九、三百五十相引攝品
善現白佛:云何菩薩安住布施,引攝淨戒。佛言:以無攝受無慳吝心,修布施時,與諸有情,回向無上菩提,住慈身語意業,是安住布施,引攝淨戒,例一切義。
云何安住靜慮,引攝安忍。佛言:安住靜慮,修學安忍。觀色如聚沫,觀受如浮泡,觀想如陽焰,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事。作如是觀時,於五取蘊,作不堅固想,常現在前。復作是念,諸法皆空,無我我所,色是誰色,受是誰受,想是誰想,行是誰行,識是誰識。六度互相引攝,起諸禪定神通,一切諸法如前思之。
卷三百五十一至卷三百六十三多問不二品
善現白佛:若菩薩成就如是善巧方便,發心已來經幾時耶,已曾親近供養幾佛,已曾植幾善根。佛云:已經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事伽[歹*克]沙等佛,修布施等法,無有不圓滿者,讚此般若攝受諸法,種種譬喻一切諸法。若無般若,不得名為波羅蜜多。善現云:此甚深般若,於何等法無取無捨。佛言:於色無取無捨,乃至於正等菩提無取無捨。
卻復一一問,又復答云,般若不思惟色無取無捨,乃至不思惟正等菩提無取無捨等。佛言:甚深般若,於色不思惟,一切相亦不思惟,一切所緣如是不思惟,乃至佛菩提亦如是例。
佛言:若菩薩思惟色,思惟受想行識,則染著欲界色界無色界。若染著欲界色界無色界,則不能具足修菩薩行,證得無上菩提。若不思惟色等,則不染著三界,則能具足修菩薩行證菩提。
佛言:菩薩作如是念,甚深般若遍能攝受布施等法,乃至佛菩提等例。
佛言:若菩薩行深般若時,不觀色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乃至菩提如是例。
佛言:菩薩常作是念,我不應住眼界,不應住耳鼻舌身意界。何以故?眼界非能住非所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能住非所住,是菩薩能與布施六度等法,常共相應不相捨離,乃至佛菩提依如此例。
佛言: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以四念住護念是菩薩摩訶薩,不以四正斷護念是菩薩摩訶薩。云何布施實際相,云何淨戒等法實際相。佛言:菩薩如實了之,而於中學。於一切知實了之略廣之相,無布施際是名布施實際相,例之。
善現白佛:云何應知一切法略廣之相。佛言:如實了知一切法。善現云:何等法不合不散。佛云:色不合不散,乃至佛菩提不合不散,諸法例之。
佛言:菩薩行般若時,於色學,不增不減,乃至於菩提學,不增不減。
佛言:菩薩行般若時,應觀諸法自相皆空故學,如是應於色不起作諸行若有若無故學,乃至諸法如是例。
佛言:菩薩修行般若時,雖於諸法常樂決擇,而不得色,亦不得受想等法,乃至佛菩提等。
善現白佛:為住勝義證無上道耶?不也。為住顛倒證無上道耶?不也。若不住勝義顛倒證得菩提,則世尊不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耶?不也。佛言:我雖得證菩提,不住有為界,亦不住無為界,內空等諸法,如所化者。欲行般若甚深義,行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乃至不應行貪欲義非義,以至色等義非義等例。
卷三百六十三至卷三百六十五實說品
善現白佛:如是般若極為甚深,諸菩薩不得有情,亦復不得有情施設,而為有情求無上道。譬如有人,欲於無色無見無對無依空中種樹,彼極為難等,種種演說法義。佛言:若由此真如施設地界,即由此真如施設火水風界;若由此真如施設水火風界,即由此真如施設空識界;若由此真如施設空識界,即由此真如施設無明等法,次第如是相因例之。
佛言:一切法皆以空為自性,一切法皆以無相無願真如法界法性等為自性。善現白佛:若一切法皆以無自性為性者,初發無上正覺心,成就何等善巧方便, 能行布施等行。
卷三百六十五、三百六十六巧便行品
善現白佛:如來常說行菩薩行,何等名為菩薩行,何處行菩薩行。佛言:常色空行菩薩行,乃至菩提空行菩薩行,等例。佛言:菩薩行般若時,不以二故,攝受布施等法。何以故?一切愚夫皆依二故,一切善法不得增長;諸菩薩行不二故, 而得增長。
卷三百六十六至卷三百七十二遍學道品
善現白佛:菩薩具最勝覺受,行如是深法,於中不求果報。佛言:於中不求果報,自性無動故。善現云:於何等自性無動。佛言:能於色自性無動,乃至無上菩提無性自性無動。善現白佛:有性法、無性法能為現證不?不也。
佛言:離四句非有非無,絕諸戲論。
以何為戲論?佛言:觀色若常若無常,是為戲論,乃至觀佛菩提若常若無常,是為戲論。
佛言:菩薩行般若時,應觀色常無常,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乃至佛菩提亦如是例。
佛言:菩薩行般若時,應觀大慈若常若無常,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諸法同例。
善現白佛:若一切諸法非相應,非不相應,無合無散,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佛言:如是,如汝所說。若色非相應,非不相應,無合無散等,乃至一切法如是例。
佛言:修遣無明亦遣此修,是修般若。行般若時,若念有無明有遣此修,非修般若。何以故?非有想者能修般若,是故修遣無明亦遣此修,是修般若,乃至諸法思之例之。
佛言:由此因緣,當知一切法有二想者,定無布施,亦無淨戒等法,無道無果,亦無現觀下至順忍。彼尚非有,況有色遍知,諸法准例。
卷三百七十二、三百七十三三漸次品
善現白佛:住有想者若無順忍,無道無果等法,豈能證得一切智智。佛言:如是如是。善現云:行般若時,為有有想,有無想不。為有色想,色斷想,次第修般若。次修六念法,作漸次學,修漸次學,行漸次學,諸法皆依如是修,謂三漸次。例之。
佛言:云何修隨法念、隨佛念、隨僧念、隨戒念、隨捨念、隨大念。佛言:若修隨法念者,行般若時,不應思惟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世間出世間法,有愛染無愛染法,有諍無諍法,唯聖法非聖法,一一不應思惟。若如是修,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則得圓滿念住等一切善法。六念法中,依如是例之。
卷三百七十三至卷三百七十八無得無相品
善現白佛:若一切法皆以無自性為自性,菩薩見何義利,為利有情求無上菩提。佛言:諸有情類具類常見,住有所得,若無所得即是得菩提等。
佛言:所住內空不離般若,皆為般若之所攝受,外空等法依此次第例之。
佛言:菩薩行般若時,為欲圓滿一切陀羅尼門故,即於一切陀羅尼門中,攝受布施等法,諸法為例。
佛言:菩薩修行般若時,若住內空時,住無漏心而住內空。若住外空時,住無漏心。雖住內空外空,而無二想,依如是例。
佛言:菩薩行深般若時,能於一切無相無覺無得無影無作法中,圓滿精進。善現答言:以離相無漏之心,而修入諸禪定。
佛言:不執無忘失法,不執著性,一一不執著諸法,則無作法中圓滿般若,亦能圓滿諸餘功德。
卷三百七十八無雜法義品
善現白佛:云何於一切無雜無相自相空中,能圓滿布施等法行。佛言:行深般若時,安住夢幻等法,皆無自性。一相無相,則能圓滿布施淨戒安忍等一切善法,依如是例。
卷三百七十九至卷三百八十三諸功德相品
善現白佛:云何夢幻等法皆空,而可安立,是善是非善等法。佛言:有情顛倒執著,造身語意不善業,為彼宣說正法。汝等當知,色是空,無我我所,乃至佛菩提是空,無我我所等,一切法例。
善現白佛:云何名行深般若時,所有甚奇希有之法。佛言:菩薩往十方世界,若諸有情應以布施攝益者,以布施而攝益之,諸法是例。我以佛眼遍觀十方[歹*克]伽沙世界菩薩,或天中或人中,或修羅中或地獄中,或鬼趣中或傍生中,各隨機宜,作希有事等義。
善現白佛:云何名為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一一依問答之。如來化作一佛,是佛復化作百千眾。彼化佛教所化眾,或令修布施,或令修淨戒等法。
善現白佛:若真如法界真如實際無轉越者,色與法界真如實際為有異耶。佛云:色無異,一一相即如色,不異法界真如實際,法界真如實際不異於色,諸法如是。
卷三百八十三至卷三百八十六諸法平等品
善現白佛:修般若時,於一切法善達實相。佛言:如變化者,不行於貪,不行於嗔,不行於癡,不行於色等法。佛言:若一切法如變化者,諸所變化皆無實, 色想行識亦無實等。
善現云何修行般若時,能學布施等法,方便善巧妙願力智。佛言:修般若時,如實知布施無增無減,無染無淨,無自性不可得,而能修習,是修般若。佛言:四念住非法界,亦不離四念住別有法界,法界即四念住,四念住即法界,例之。
卷三百八十六至卷三百九十不動品
善現白佛:若諸有情及有情施設,皆畢竟不可得者,菩薩為誰修般若。佛言:以實際為量,修行般若。何以故?以有情即是實際故,諸法例。
佛言:修行般若時,依本空性,教授教誡諸有情類,令勤精進修本善法,勿思惟及不二相,諸法等例。佛言:當知此中無我可得,亦無有情命者、生者等可得,無色等可得。佛言:以色不異本性空,本性空不異色;色即是本性空,本性空即是色,乃至佛菩提法皆不異即等例。
善現白佛:若一切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都無差別,菩薩為何等住,發起無上正等覺心。佛言:無二行相,非二行相,亦無分別等。諸法例之。
卷三百九十一、三百九十二成熟有情品
佛言:修行般若方便善巧,安住苦聖諦時,不得苦聖諦,不得能住,不得所住,不得所為,亦不遠離如是諸法而住苦聖諦,是菩薩圓滿修菩薩道等例。
善現白佛:云何修行般若時,由此方便善巧力故,雖觀諸法,皆無自性,都非實有。而依世俗,發趣無上菩提,宣說正解。佛言:都不見有少實法可於中住,愚夫迷謬顛倒,執著色蘊受蘊等法。
卷三百九十三、三百九十四嚴淨佛土品
善現作念:何法名為菩薩道,安住此道,能擐大功德鎧,利一切有情。佛言:當知布施是菩薩道,當知淨戒及一切法等是菩薩道。佛言:菩薩以神通願力,盛滿三千大千世界上妙七寶,施佛法僧,施已歡喜。持如是善根,與諸有情,平等所求嚴淨佛土。復以奏諸音樂,亦如是嚴淨佛土。一一布施,一一回向,一一嚴淨佛土。
卷三百九十四、三百九十五淨土方便品
善現白佛:菩薩為住正性定聚,為住不定聚耶。佛言:皆住正性定聚,非不定聚。復云:為住何等正性定聚,為聲聞菩薩佛耶。佛言:皆住佛乘正性定聚,不住聲聞菩薩定聚等義。
善現白佛:何等為菩薩菩提資糧。佛云:一切善法皆是菩薩菩提資糧。
卷三百九十五、三百九十六無性自性品
善現白佛:若如是法是菩薩法,復何等法是佛法耶。佛言:如汝所問,即菩薩法即是佛法,謂於一切法覺一切相,由此當得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等。佛言:明鏡等中所現諸像,為有實事,可依造業,由所造業或墮地獄餓鬼傍生人天等不?不也。善逝種種為喻,皆如夢幻。
卷三百九十六、三百九十七勝義瑜珈品
善現白佛:諸法實者,無染無淨,不見實者,亦無染無淨。何以故?以一切法皆用無自性為自性。佛言:我說一切法平等性為清淨法等。
善現白佛:若一切法平等性中,諸差別相皆不可得,則諸異生預流等果與如來等覺,應無差別。佛言:如是。
卷三百九十七無動法性品
善現云:若諸法平等,法性皆本性空,於有無法,非能所住。云何菩薩修般若時,不動勝義,而作所應作事,饒益有情。佛言:如是如是,雖無動作,而令有情遠離我想有情想等,遠離色想等想。
卷三百九十八常啼菩薩品
善現白佛:云何教授教誡初業菩薩,令其信解諸法自性畢竟皆空。佛言:豈一切法先有後無,然一切法非有非無,無自性無他性。先既非有後亦非無,自性常空,無所怖畏。當如是教授教誡初業菩薩,令其信解。復次善現,欲求般若,當如常啼菩薩,今在大雲雷音佛所,修行梵行。
善現白佛:常啼菩薩云何求般若。佛言:不惜身命,不顧珍財,不循名譽,不希恭敬。居阿練若,空中有聲咄云,汝當東行時,決定得聞甚深般若。汝當行時,莫辭疲倦,不得左右顧視,勿觀前後,勿破威儀,勿壞身相,勿動於色,勿動受想行識,勿動眼耳鼻身意處等法。
天帝釋化現試驗,即復本形,在常啼前曲躬讚言:善哉大士,我實不用血髓,但來相試。今有所願,我當相與。常啼云:我願無上菩提,頗能與斯願不。天帝云:此非我力,唯有諸佛大聖法王能與斯願。除無上覺,更求餘願,我當與之。常啼云:甚深般若亦我所願,頗能惠不。天帝又復慚然,我於此願亦不能與。常啼遂與長者女及其父母,同往妙香城中法涌菩薩所。
卷三百九十九法涌菩薩品
法涌白常啼言:一切如來所有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何以故?諸法實相皆不動故。法涌告常啼云:譬如光影種種形相變轉差別,如是光影為從何來,去從何所。常啼云:光影非實,云何可言有來去處。法涌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展轉譬喻,如來本無來去相,以候定中七年而起,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等法義。
卷四百結勸付囑品
爾時如來告阿難言:汝愛敬我,我此般若。汝當殷勤流布。利樂有情,無令忘失,此般若常在世間。
以上鷲峰山中如來為般若第一會主,舍利子、善現尊者、慶喜、滿慈子、彌勒菩薩、天帝釋,當機擊揚,計四百卷。自初分緣起至結勸付囑,共七十九品,皆約法義立名,唯憍尸[歹*克]迦伽天從人也。然所略大概則遂卷錄其義,例其間,或前帙後帙,或前卷後卷,但見一科起處。照於前後卷帙,則八十科義類連環可知,且諸法行相此會已備,後十五會乃佛慈為物,品目法義多同,但博約矣。
鷲峰山第二會,般若八十五品,計七十八卷。大品光讚放光三經舊本,三藏玄奘重譯。
卷四百一緣起品
如來入等持王三昧,不起于坐。復入師子遊戲三昧,如來即熙怡微笑,放光照十方界。
卷四百二歡喜品
十方聖眾諸天集會,舍利子歡喜踊躍,從坐而起,請問般若妙義。
卷四百三至卷四百五觀照品
舍利子白佛:諸果位覺,與此般若波羅蜜多無差別相。與般若相應人,於何處沒來生此間;此間若沒,當生何處。修行般若,別發宿住隨念智證通等神力。
卷四百五無等等品
般若是妙是微妙,是無等是無等等。
卷四百五舌相品
如來現廣長舌相,遍覆大千放大光明。
註:原書錯置於卷四百十。
卷四百六至卷四百八善現品
佛告善現:汝以辯才,為諸菩薩宣說般若等。
色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地界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
卷四百八離生品
欲知色受想等法,當學般若波羅。
註:大正藏為入離生品。
卷四百九勝軍品
善現云:我於夢響等五蘊等法,若增若減義。
卷四百十行相品
三摩地不異菩薩。
卷四百十幻喻品
設有問言,幻士能學般若,我云何答。
卷四百十一譬喻品
無句義是菩薩句義等法
卷四百十一斷諸見品
宣說法要,令諸有情斷我見、有情見、命見等。
卷四百十二到彼岸品
修行布施等法,與一切智智相應。
註:大正藏為六到彼岸品。
卷四百十二乘大乘品
菩薩乘是大乘,為一切有情等。
卷四百十三無縛解品
菩薩摩訶薩被大乘鎧,成就一切善法,無縛無解等。
卷四百十四三摩地品
大乘相者,謂三摩地,般若智力成就百千等。
卷四百十五念住等品
大乘相者,謂四神足修念住等法,成一切智力等義。
卷四百十六修治品
住阿練若,常不捨離。求佛菩提,超聲聞獨覺等地。
註:大正藏為修治地品。
卷四百十七出住品
如是大乘何所住者,一切諸法皆無所住。
卷四百十八超勝品
以種姓法非實有,是非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勝,是上是妙,超勝一切天人等法。
卷四百十九無所有品
我者、生者、見者等諸法無所有,猶如虛空。
卷四百二十隨順品
此大乘法隨順般若,悉無違越,諸佛菩薩無不攝入般若波羅蜜多。
卷四百二十一至卷四百二十三無邊際品
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乃至佛菩提亦無邊等。布施等法悉皆性空,所有,不可得等義。行般若者,於色無受無取,無住無著等法。
卷四百二十四遠離品
如我解仁者所說義,我及見者等法畢竟不生。
卷四百二十五、四百二十六帝釋品
三千世界所有諸天,悉皆集會等。宣說般若,欲令易解,然其義趣轉覺深妙。
卷四百二十六信受品
為何等有情,樂說何法,信受般若,非一生聞等。
卷四百二十七散花品
諸天散花,願聞般若。天帝乃問,菩薩所學當於何求等。
卷四百二十七授記品
諸天讚歎,佛言:當知我往昔燃燈佛時,於眾花王都四衢道首,獻五蓮華,布髮掩泥,聞上妙般若,以無所得蒙記。
卷四百二十八攝受品
如是般若為希有,調伏令不高心,回向一切智智。
卷四百二十八窣堵波品
此云方墳。
佛告天帝:受持般若,一切災害皆不能侵,隨所在處,天人恭敬,勝造窣堵波福聚等量。
卷四百二十九福生品
於此般若至心聽聞,廣宣流布,所獲福聚超過一切。
卷四百二十九所作功德品
諸天共白天帝,受持般若,令佛法僧眼不斷。一切惡法自然損減,為大明咒神咒上品等等咒。
註:大正藏為功德品。
卷四百二十九外道品
時有外道,為求佛過,來詣佛所。帝釋誦念般若,自然敬禮而退等。
卷四百三十天來品
般若所香有其妙光異香,必知諸天龍等來至,其所觀禮讀誦書寫。
卷四百三十設利羅品
滿贍部洲佛設利羅,若書寫般若,於此二分福聚,不可為比。何以故?佛設利羅由此般若而得出生故。
卷四百三十一、四百三十二經文品
佛言:教贍部洲有情類,皆住十善業道所得福聚,不如書寫般若。佛言:教贍部洲有情,皆發無上正等覺心,所獲福利,不如將此般若,巧妙文義度宜流布,為他人說。
卷四百三十三隨喜回向品
隨其所修諸福業事,如實了知,悉皆回向等。
卷四百三十四大師品
如是般若能作照明,若能禮敬,如敬大師等。
卷四百三十五地獄品
善現,有菩薩雖曾見佛,若百若多百千修行六度,於此甚深般若,便生毀謗輕慢,感匱法罪,經百千大劫,墮大地獄,無有出期云云。
卷四百三十六清淨品
是法清淨最為甚深,何以故?諸法畢竟淨故,等義。
卷四百三十七標幟品
修行般若,不行色等法,能擐功德大鎧,標幟名言皆不可得。
註:大正藏為無摽幟品。
卷四百三十七不可得品
色等一切諸法本性空故,皆不可得。
卷四百三十八、四百三十九東北方品
得聞般若經典法門,一經耳者,已於諸佛所,深種善根。末法流傳,向東北方。如是般若誰能信解,供養多佛,事多善友,聞我說此妙法,喜樂受持,今於我前發弘誓願。
卷四百四十魔事品
學般若人,魔事卒生種種現境,當須覺知不為魔撓。
卷四百四十、四百四十一不和合品
若書寫受持說聽般若,師資二緣難得和合,故此云耳。書寫修習思惟般若,有人來讚說,諸天勝事歡喜。
卷四百四十二佛母品
生育聖賢故名佛母,甚深般若,不示現色等法故。
卷四百四十三示相品
一切法相,如來覺為無相變礙;見色相,如來覺為無相之相。
卷四百四十四成辦事品
般若為大事故,出現世間,為能成辦一切諸善法故。
卷四百四十五舡等喻品
行六度等無其善巧,墮聲聞等地。若以般若舟舡濟渡,得到菩提彼岸。
卷四百四十六初業品
初業菩薩不即諸法,不離於法。求學般若,證佛菩提,皆以空無相等為趣。
卷四百四十七調伏貪等品
誰於如是般若,能生淨信,遠離貪嗔癡,為性為相為狀為貌。
卷四百四十七、四百四十八真如品
一切諸法皆與空相應,隨如來生,隨如來真如生等。佛讚善哉,聞說如是諸法真如不可得相。
卷四百四十八不退轉品
如何相狀,名不退轉,如是義科,名不退轉等。
卷四百四十九轉不轉品
如是不退轉,但名不退轉,為退轉邪。轉不退轉,乃名轉轉。觀於諸法,無以住相退轉,不退轉也。
卷四百五十甚深義品
色亦甚深,受想行識亦甚深,乃至菩薩行亦甚深,無上正等覺心亦甚深也。
卷四百五十一夢行品
晝與夢中修三摩地,增益悉無差別。夢行般若,亦名修習三摩地。
卷四百五十一願行品
菩薩所作利益,所行般若,皆拔濟有情。
卷四百五十一[歹*克]伽天品
散花佛上,發弘誓願,佛即記為金花如來。
卷四百五十二習近品
修行般若,云何習近空無相等法,云何入空無相等法。若能善學空無相,得入佛位。
卷四百五十三、四百五十四增上慢品
惡魔變化當須自覺,平等性中,莫生勝負等。菩薩所持一切善根,無如般若。
卷四百五十五同學品
天帝辯才宣說般若,以佛神力得如是辯,願與有情同學是法。
卷四百五十六同性品
修學般若,增長一切波羅蜜多。以般若一法含藏一切諸法,皆同性故。
卷四百五十六分別品
於一切法,不生分別,是學般若。
註:大正藏為別品。
卷四百五十七堅非堅品
般若堅亦非堅,於一切法,離亦非離;不堅不離,能學般若。
卷四百五十七實語品
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成道,是真實語。
卷四百五十七無盡品
般若無盡,一切法亦無盡等例。
卷四百五十八愛樂品
聽聞甚深般若,當知是人,佛所種善根故。
註:大正藏無此品。
卷四百五十九相攝品
般若一法攝取布施等一切法,方得一切善法成就。
卷四百六十至卷四百六十三巧便品
巧方便力發菩提心,恒沙佛所以種善根,成一切智,證等覺位。應於般若常勤修學,具大勢力,得大自在。行般若時,法相皆空,應觀色等悉皆如是。何因緣故名為般若?得到彼岸故,得此名耳。
卷四百六十三樹喻品
空中種樹,甚為難事。學般若人又復為難,久種善根故學。
卷四百六十四菩薩行品
何故名為行菩薩,行諸法空處行生死故,是行菩薩。
卷四百六十四親近品
不近諸佛及諸善友,無由得成一切智智,證無上覺。
卷四百六十五遍學品
不由如來道滿,遍學得入菩薩正性。
卷四百六十六漸次品
無自性中起諸善行,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等。
卷四百六十七無相品
行般若時,能以離相無漏之心,於一切法,不取不著不離等。
卷四百六十八無雜品
夢響等法如實了知,成就無漏道支,圓一切聖法,得成菩提。
卷四百六十九至卷四百七十一眾德相品
如來種相悉已具明,觀察二空,知一切法如夢如幻等,都非實義。如來八十種隨好功德妙相,於此一一分別解脫。若真法界真如實際無轉無越,色受等法亦無異也。
卷四百七十二、四百七十三善達品
實知行相生無所來,滅無所去,俱不可得,則能善達一切諸法實相。不見法界離諸有,不見諸法離界。
卷四百七十四實際品
化作四眾,應無果證,分別顛倒了無取相,是名實際等義。
卷四百七十五無闕品
修行般若,一切法性皆不可取,於布施等法,悉無所闕云云。
卷四百七十六道士品
布施等法是菩薩道,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亦菩薩道。
卷四百七十七正定品 < br> 正性定聚與不定聚,非住非不住,是菩薩乘無所住。
卷四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六百卷,六十帙。
佛于天上人間四處十六會說。
西域本有二十萬偈,此方八部咸在其中。唐三藏法師玄奘取全本于西域之玉華寺,譯成六百卷,般若空宗此焉周盡。初法師將順眾意如羅什所翻除繁去重,于夜夢中有極怖畏事,還依廣翻,即見殊勝境界,遂不敢刪。依梵本譯,慶成之日,般若放光,諸天雨華,空中音樂,異香芬烈。法師曰:此鎮國之典,人天大寶,經自記,此方當有樂大乘者國王、大臣,四部徒眾書寫、受持、讀誦、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脫。(已上出三藏法師傳)
開元釋教錄云:諸經以般若建初者,謂諸佛之母也。般若,六度之一數也;五度未與大名。惟此般若圓宗,獨稱尊大,乃是眾妙之淵府,群智之玄宗,萬法之本原,眾聖支圓極。所以前五但為佐助,與般若作其輔翼,惟此獨立大名。般若者,此云智慧也。(出經音疏序)
第一會
王舍城鷲峰山說
第一卷至四百卷,四十帙,八十五品,新譯此方舊來流傳。
佛在鷲峰菩薩聲聞眾集,佛于一一身分放大光明。其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歹*克]伽沙諸佛世界。十方諸佛各遣大菩薩眾,持金蓮華奉釋迦佛。佛知眾集,告舍利弗,為諸菩薩眾說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弗、滿慈子與佛問答演說。
初會四百卷經中,說一切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三十七菩提分法、四靜慮定、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如來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四無量心、六神通、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功德皆從六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多,最大最勝,最為第一,更無過者餘。五波羅蜜,皆攝入此波羅蜜中。一切諸法,若無般若,不得名為到彼岸故。
佛說內空,內六根空故;外空,外六塵空故;內外空,根塵皆空故;空空,一切法空故;大空,十方皆空故;勝義空,涅槃亦空故;有為空,三界皆空故;無為空,無生住異滅故;畢竟空,諸法竟不可得故;無際空,無初中後故;散空,散謂有放有棄有捨,可得此由散空;無變異空,無放無棄無捨;本性空,一切法非佛所作,本性空故;自相空,一切法自相皆空,如變礙是色自相領納是受自相等;共相空,謂一切法如苦,是有漏法,共相無常,是有為法,共相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等;一切法空,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法皆空故;不可得空,三際不可得故;無性空,無少法可得故;自性空,諸法能和合,自性空故;無性自性空,諸法無能和合性,有所和合,自性皆空故。(五十一)
六波羅蜜、三解脫、十力、十八不共、一切智、四果、二乘、十地、究竟涅槃,皆如夢如幻。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夢如幻,何以故?幻化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無二無二分故。(八十二)
一切諸佛,一切功德,無不皆從此般若波羅蜜多所生故。一切三乘賢聖,五果福地乃至人天富樂,自在福德吉祥,亦不離此般若波羅蜜多。一切世出世間諸功德善法,若無般若為其先導,如人無眼,則無所往。
若人受持、讀誦、恭敬、供養,繫念在心而不忘失者,即知是成佛之前相,去佛非遠故。如是之人,一切魔怨外道不能惱亂,一切毒藥毒蛇惡獸不敢傷害;諸惡鬼神悉皆遠離,水火風災亦所不及。若人軍陣刀箭不中,戰鬥得勝,一切災難無不滅者。
則法師序云:大般若經者,希代之絕,唱曠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誠入神之奧府,有國之靈鎮。舊已譯八部,纔現半珠,今具十六會,乃握全寶。義既天悠,辭仍海溢,且為諸分之本,又是前古未傳。此初會,經四百卷,八十五品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序,則同預裝,法師譯會三。
第二會
四百一至四百七十八卷。
巨則法師序云:舌覆大千身分巨億,普利六趣震動十方,是使微塵剎土不動而游,恒沙諸佛不謀而證,非般若至賾,孰能致此。同幻花之開落,不滅不生;此夢像之妍媸,無染無淨。[風*焱]谷投響,則毀譽共銷;月池寢色,則物我俱謝,文優理詣,感通悟水。
此會凡八十五品,七十八卷,即舊大品光讚放光本同譯別。然大品之于光讚,詞倍豐而加美。此分之于大品,文益具而彌正,攢輝[打-丁+交]寶,豈不盛歟。舊譯闕常啼等品,餘意大同。
第三會
從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七卷,新譯三十一品,五十九卷,于舊無涉。
佛言:若諸菩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欲超聲聞獨覺等地, 欲住菩薩不退轉地,欲得殊勝六種神通,欲以一念隨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施戒定慧忍進,欲以一食一香一華一鐙一衣一蓋一幢一幡供養十方沙界如來,欲滿是六波羅蜜,欲得一切如來殊勝功德,欲得如上無量無邊殊勝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四百七十九,此但略出,詳如本經。
第四會
從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第八譯,二十九品,一十八卷。
一切凡夫剖名相之符,保癡愛之宅,所以措懷有著擬議必違。至真反此動寂斯會,以假名般若,授假名菩薩,是持幻法與幻人,故無作亦無得。此晨蜉之語歲,夢蝶之議覺乎。
此會一十九品,一十八卷,即舊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經。品之為言分也,分有長短,故有小品大品焉。道行即分中之初品,譯者取以別經。明度乃智度之異言,即就總目為號,寔由殘闕未具,故使名題亦差。今大教克圓,鴻規允布,心術之要,可復道哉(出則法師序)。
開元釋教錄云:放光大品新舊譯耳,大品為新,放光為舊。
第五會
十卷,二十四品,第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卷。
佛言:若諸菩薩但聞般若波羅蜜多,尚獲無邊功德勝利,況深信解如說修行, 是諸菩薩近一切智,安住真如,疾證菩提。若有菩薩說聲聞法,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悉皆證得阿羅漢果,所獲福聚甚多。若菩薩為諸有情宣說般若,乃至一彈指頃,所獲福聚甚多于前。(五百六十五流通品)
則法師序曰:夫見生死者三有,著涅槃者二乘,知生死空,斯出三界矣。知涅槃空,斯過二地矣。
此會二十四品,十卷,舊未傳譯,是大經略譯,覽者固當不以抵羽而輕積珍矣。
第六會
八卷(自第一會至第六會並在鷲峰山說),十七品,第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三卷。
最勝天王問,佛說,即舊勝天王般若本同譯別,此第二譯。發明弘旨敞拔幽關,固已法寶駢映義林交積(則法師序)。
第七會
室羅[木*發]給孤獨園說曼殊室利分,二卷,第五百七十四卷至七十五卷,與舊譯文殊般若本同譯別,此第三譯。
則法師序曰:及相無睹,真如之壯觀,即慮無知種智之默識。既泯修而造修,亦絕學而趣學,狀其區別則菩提萬流,斷其混茫則涅槃一相。一相則不見生死,萬流則無非佛法。不壤假名而開實相,法尚不有,何有菩提。尚無菩提,何有證得。
此會即舊譯文殊般若矣。
第八會
一卷,一品,那伽室利分,第五百七十六卷,與舊譯濡首菩薩分衛經本同譯別。此經第三譯。
則法師序曰:縱觀空術澄襟海定,蜃樓切景,知積氣以忘躋,鸞鏡含姿,悟惟空而輟覽,故能自近鑒遠,由真立俗。識危生之露集,知幻質之泡浮,電[倏-犬+火]青氣之煇,雲空軒蓋之影。文約理贍,昔祕今傳,雖一軸單譯,而三復固多重味矣。
第九會
第八、第九會並在給孤獨園,說能斷金剛分一卷,第四譯,第五百七十七卷,與舊金剛般若本同譯別。
凡本具云能斷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知舊譯失上二字。又下文三問闕一,九諭闕三,法師具依梵本翻譯(出三藏法師傳)。
則法師序:沖照倬存逸韻遐舉,承閑語要,三問傑其標,節理情塗,兩如肅其致。窮非想以布想,攝眾度以檀度,格虛空而未量,汎聲香而不住,忘法身于相好,豈見如來,分剎土于微塵,誰為世界。河沙數非多之多福,山王比非大之大身。法性絕言,謂有說而便謗;菩提離取,知無授而乃成,皆所以拂靄疑津剪[草早+朋]心。
逕廣略二本,前後五譯,無新無故逾煉逾明。經卷所在,則為有佛,故受持之跡其驗若神,傳之物聽,具如別錄。
第十會
他化自在天王宮說般若理趣分,一卷。第五百七十八卷,與後譯實相般若本同譯別。
般若理趣分者,蓋乃覈諸會之旨歸,綰績篇之宗緒,心凝旨敻,義皎詞明。言理則理邃寰中,談趣則趣沖垓表,雖一軸單譯,而具該諸分。若不留連此旨咀味斯文,何能指晤遙津,搜奇蜜藏矣(則法師序)。
第十一會
說施波羅蜜多分,五卷。新出,無舊譯,從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十三。
舍利弗言:若菩薩欲證無上菩提,一切行中應先行施。作如是念,我施十方界一切有情,令永解脫惡趣生死。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已發心者,令永不退;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以布施善根,勿招餘果,惟證無上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如是乃名布施波羅蜜多,普令一切波羅蜜多皆得圓滿。
若無後心緣一切智回向菩提,雖行布施而非波羅蜜多,亦不能令餘所修習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亦不能得一切智智。菩薩知一切法如幻化故,行布施時無實可捨,證正覺時實無所得,如二幻師戲為交易,此中二事俱非實有。佛神力故,令舍利子及大眾等,見十方佛剎中菩薩廣大布施,財施、法施、身命施等。佛言:求大菩提,當如是施。
第十二會
說戒波羅蜜多分,五卷。新譯,從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十八卷。
夫欲儲淨法先滌身器,將越愛流前鳩行楫。戒者切身口而流訓則,一言一行斯佛事矣;因動靜以研幾,則舉足下足皆道場矣。誠險道之夷蹬,闇室之凝釭,度疫之仙九,出苦之神馭也。
五卷單譯,一如施分(則法師序)。
第十三會
說忍波羅蜜多分,一卷。新譯,第五百八十九卷。
佛言:一切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畢竟空中無所諍競,令彼聞已,鬥諍心息。其心平等,猶若虛空,不相伺求種種瑕隙,由斯感得大丈夫相所莊嚴身,一切有情見者歡喜,乃至證得清涼涅槃畢竟安樂。
則法師序曰:將夷道梗為坦心怨,播親親于蠢徒,闢蕩蕩于情路。雖毀甚矛箭害窮齏粉,必當內蠲我想外抵人相。目鄰虛之有間,投刃曷傷;念機關之無主,觸舟奚苦。如大浸稽空,而空無溺懼;積洿歸澤,而澤無垢忿。況已謝之聲毀譽一貫,既遷之色損益同科。不有來損,則攝受之路無從;不有往慈,則菩提之行無主。翻為善友更領深恩,聞詈劇絲竹之娛,得捶踰捧戴之悅。太子之二目兼喪,曾靡一心;仙人之七分支解,方酬七覺。百矛集體,百福之相開;萬惱縈身,萬德之基立。語其大力,則拔山無以諭;談其無畏,則賈勇弗之論。
一軸單譯,不其要歟。
第十四會
說勤波羅蜜多分,一卷。十一至十四會,並在給孤獨園。新譯,第五百九十卷。
惟夫淺溜穿石,小滴盈器;鑽燧之勤,斷幹之漸,皆積微不已,故在著可觀。
單卷新譯(則法師序),經中詳說諸菩薩懈怠精進行相。
第十五會
鷲峰山說靜慮波羅蜜多分,二卷。新譯,第五百九十一卷至九十二卷。
夫心之用也,大矣哉。動則舛競聿興,靜則眾變幾息;大之充法界,細之入鄰虛。故海嶽寰區,心之影也;形骸耳目,心之候也;生死邅回,心之迷也;菩提昭曠,心之悟也。三界惟此寔曰難調,一處制之斯無不辦,沈掉雙斥,止觀兩明。故統之則一如,權之則二相,敞之則三脫,依之則四神,行之則五印,檢之則六念,聚之則七善,流之則八解,階之則九次,肆之則十遍。
其餘四念四等之儔,五根五力之類,如泥之在鈞,金之在鍛,惟所用耳,豈有限哉。故能力味精通神妙揮忽,日月上掩川嶽下搖,身遍十方聲覃六趣,水火交質金玉易形,殫變化之塗,出思議之表。(則法師序)
第十六會
竹林園中白鷺池側說般若波羅蜜多分,八卷。新譯,五百九十三卷至第六百。
佛言:若于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門,受持一句,尚獲無量無邊功德,況於此大般若經,能具受持、轉讀、書寫、供養、流布、廣為他說,彼所獲福不可思議。
說此法時,無量無邊菩薩得無生法忍,復有無邊諸有情類,皆發無上正等覺心,爾時如來記彼決定當證無上菩提。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六百卷,唐玉華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於天上人間四處十六會說,西域本有二十萬偈,此方八部咸在其中,唐奘法師取全本於西域,於玉華寺譯成六百卷,般若空宗,此焉周盡。
初法師將順眾意,如羅什所翻,除繁去重,於夜夢中有極怖畏事;還依廣翻,即見殊勝境界,遂不敢刪,依梵本譯。
初會七十九品四百卷:
第一緣起品
佛一一身分放六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彼彼菩薩皆來集會。
第二學觀品
佛告具壽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第三相應品
菩薩摩訶薩與一切法空相應故,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亦不見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著有無,是為第一與空相應,修行般若波羅蜜。
第四轉生品
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菩薩,轉生修行,利鈍有殊,功德亦異。
第五讚勝德品
具壽大苾芻眾,讚般若波羅蜜多勝德。
第六現舌相品
佛現廣長舌相,出無量無數種種色光,普照十方世界。
第七教誡教授品
佛敕善現宣說般若波羅蜜,善現言:我不見有法名菩薩,亦不見有法名般若,如是二名亦不見有,云何令我教授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以一切法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
第八勸學品
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多則為遍學三乘,亦於三乘法皆得善巧,於菩薩頂終不退墮。
第九無住品
菩薩不住色處,乃至不住法處,以無所住方便而住,成辦一切事業。
第十般若行相品
舍利子言:諸法不可得,畢竟淨故,諸法如何而有?佛言: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於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由彼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性,不能成辦一切智智。
第十一譬喻品
佛言:一切法不異幻,幻不異一切法,以有所得為方便,惡友之所攝受。
第十二菩薩品
佛告善現,無句義是菩薩句義,所以者何,菩提不生,薩埵非有故。
第十三摩訶薩品
菩薩於大有情眾中,定當為上首,以是故,復名摩訶薩。
第十四大乘鎧品
菩薩菩薩相空擐功德鎧,擐功德鎧相空,當知是為菩薩擐大乘鎧。
第十五辯大乘品
說一切智智心修治淨勝身語意業,六種波羅蜜多、諸三摩地、三十七菩提分法、文字陀羅尼門。
第十六讚大乘品
讚大乘最尊最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第十七隨順品
說一切法恒住捨性,大乘與般若波羅蜜多,悉皆隨順,無所違越。
第十八無所得品
即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十九觀行品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觀諸法時,不受、不取、不執、不著,亦不施設為一切法,色不異無生滅,無生滅不異色,入不二無妄法數。
第二十無生品
善現言:色是不生法,我不欲令生,何以故,以自性空故,豈全無得無現觀耶?不以此二法證,但隨世間言說施設有得有現觀,非勝義中有得有現觀。
第二十一淨道品
說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淨一切智相應道,普施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
第二十二天帝品
三千大千世界,欲色諸天一切來集,具壽善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
第二十三諸天子品
諸天子輩竟不能解,由於此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一切如來所證無上正等菩提,其相甚深,亦復如是一切法,皆如化故,如響故,如幻故。
第二十四受教品
善現告諸天子言:如是甚深難見難覺,唯極聖者,自內所證,世聰慧人所不能測。其中實無能信受者,所以者,何此中無法可顯可示,由無有法可顯示故,實信受者,亦不可得。
第二十五散花品
天帝釋眾各化種種微妙香花,奉散如來、諸菩薩等。
第二十六學般若品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但假名已。不見色,可於中學;不見受想行識,可於中學,何以故?色色自性空,不可色空,於色空學;不可受想行識空,於受想行識空學。故於一切法不見若生若滅、若取若捨、若染若淨、若集若散、若增若減而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成辦一切智智。
第二十七求般若品
菩薩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不應於色求,不應於受想行識求,不應離色求,不應離受想行識求。
第二十八歎眾德品
法界無邊故所緣亦無邊,所緣無邊故法界亦無邊,法界所緣無邊故,菩薩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第二十九攝受品
若於般若波羅蜜多能攝受者,則能攝受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
第三十校量功德品
廣稱讚般若波羅蜜多無量無邊,殊勝功德,應至心聽聞、受持、讀誦。
第三十一隨喜廻向品
菩薩既如實知一切法皆無所有,以隨喜俱行福業事,廻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無顛倒。
第三十二讚般若品
布施等五波羅蜜多,要由般若波羅蜜多所攝受故,乃得名為到彼岸者,是故獨讚般若超勝餘五波羅蜜多。
第三十三謗般若品
諸有破壞般若波羅蜜多者,彼匱法業造作增長極深重故,受不可愛樂圓滿苦果。
第三十四難信解品
佛言:色清淨即果清淨,果清淨即色清淨,何以故?是色清淨與果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不勤精進、未種善根、具不善根、為惡知識攝受者,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實難信解,廣分別說一百三卷。
第三十五讚清淨品
色畢竟淨故,說是清淨最為甚深;受想行識畢竟淨故,說是清淨最為甚深。
第三十六著不著相品
佛告善現:由諸作者及色等法,不可得故,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所造作,住菩薩乘善男女等,取名取相,躭著般若,不能證得實相波羅蜜多。
第三十七說般若相品
淨居天等,於十方面,各見千佛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義品名字,皆同於此。
第三十八波羅蜜多品
如是波羅蜜多是如來波羅蜜多,能如實說一切法故,如是波羅蜜多是自然波羅蜜多,於一切法得自在故。
第三十九難聞功德品
若菩薩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其心不驚不恐不怖,當知已受無上大菩提記。
第四十魔事品
若棄捨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是為菩薩魔事。
第四十一佛母品
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一切功德,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十方一切如來常觀護念。
第四十二不思議等品
佛性如來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數量,無等等;色亦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數量,無等等。
第四十三辦事品
般若波羅蜜多不取著色故,出現世間能成辦事;不取著受想行識故,出現世間能成辦事。
第四十四眾喻品
喻說住菩薩乘善男女等,無方便善巧,不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四十五真善友品
真善知識能善宣說般若、戒、施波羅蜜多,應先親近供養恭敬。
第四十六趣智品
若能信解此甚深經,則能趣向一切智智。
第四十七真如品
色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若色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無二無別,亦無窮盡。
第四十八菩薩住品
說菩薩應自住真如,亦勸他住真如,自斷一切煩惱相續習氣,亦勸他斷煩惱相續習氣。
第四十九不退轉品
菩薩於色退轉故,名不退轉;於受想行識退轉故,名不退轉,觀一切法無行無狀無相,於中不住故。
第五十巧方便品
如來甚奇方便,諸法實相不可宣說,而為有情方便顯示。
第五十一願行品
說菩薩作願修行方便,拔濟諸有情類,速得圓滿無上菩提。
第五十二殑伽天品
殑伽天女於此甚深經中,所說行相一切具足,受於不退轉記。
第五十三善學品
菩薩應習近空三摩地,應安住空三摩地,應修行空三摩地,而於實際不應作證。
第五十四斷分別品
一切法住、法定、法性、法界,不虛妄性、不變異性、真如實際,法爾常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故。
第五十五巧便學品
菩薩摩訶薩為如來本來寂靜故學,示現一切有情究竟寂滅真無為界,是真修學一切智智。
第五十六願喻品
天帝釋問善男女等,於初發心菩薩功德,起隨喜心,得幾所福。
第五十七堅等讚品
舍利子問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行堅實法,為行無堅實法耶?
第五十八囑累品
佛告慶喜:汝從今後,應為四眾分別開示,施設安立,令其易解。
第五十九無盡品
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實為無盡,猶如虛空不可盡故。
第六十相引攝品
菩薩安住布施波羅蜜多,引攝淨戒波羅蜜多,安住淨戒波羅蜜多,引攝布施波羅蜜多。
第六十一多問不二品
具壽善現白佛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方便善巧,發心已來為經幾時,已曾親近供養幾佛,已曾種植幾所善根。
第六十二實說品
菩薩不得有情,亦復不得有情施設,而為有情求趣無上菩提,甚為難事。
第六十三巧便行品
菩薩當於色空行菩薩行,當於受想行識空行菩薩行。
第六十四遍學道品
菩薩觀一切法,不應戲論,亦無戲論。應行一切聲聞所應學道,獨覺所應學道,菩薩摩訶薩所應學道。
第六十五三漸次品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皆無有想,亦無無想,若無有想,亦無無想,當知即是菩薩順忍。若無有想,亦無無想,即是修道;若無有想,亦無無想,即是得果。
第六十六無相無得品
住有所得者,由有所得想,無得無現觀,亦無無上菩提;若無所得,即是得,即是現觀,即是無上菩提,以不壞法界故。
第六十七無雜法義品
一相無相,法中施設種種差別,法相如夢、如像、如尋香城、如變化事。
第六十八諸功德相品
愚夫無聞,異生顛倒執著,善行不善行,福行非福行,不動行,由諸行故,往來生死。
第六十九諸法平等品
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皆入法界,無轉無越。
第七十不可動品
本性空理,一切諸法本所住性。
第七十一成熟有情品
菩薩方便善巧安立有情,於實際中而能不壞實際之相。
第七十二嚴淨佛土品
菩薩常自清淨,自他三麤重故,則能嚴淨所求佛土。
第七十三淨土方便品
菩提資糧若未具者,必不能得所求無上菩提頗有法,諸菩薩摩訶薩所不應學。
第七十四無性自性品
佛告善現: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及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如是無性非諸佛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非諸聲聞向果所作。
第七十五勝義瑜伽品
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此中何謂法平等性?佛言:若於是處,都無有性,亦無無性,亦不可說為平等性,如是乃名法平等性。
第七十六無動法性品
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無非是化,平等法性,一切皆空,無能動者,云何涅槃,可言非化?
第七十七常啼菩薩品
佛說常啼菩薩聞空中教誡,東行求法。
第七十八法涌菩薩品
法涌菩薩為常啼菩薩宣說般若。
第七十九結勸品
佛付囑慶喜:流通是經於世,即有諸佛世尊現住世間,為眾說法。
第二會八十五品七十八卷。
第三會三十一品五十九卷。
第四會二十九品一十八卷。
第五會二十四品十卷:義品名字悉同第一會,佛在鷲峰山說。
第六會一十七品八卷:佛為最勝天王說般若。
第七會二卷:文殊師利在逝多林說般若。
第八會一卷:文殊師利對龍吉祥菩薩說般若。
第九會一卷:佛告善現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
第十會一卷:佛在他化自在天宮說般若理趣。
第十一會五卷:佛在逝多林告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
第十二會五卷:佛說淨戒波羅蜜多。
第十三會一卷:佛說安忍波羅蜜多。
第十四會一卷:佛說精進波羅蜜多。
第十五會二卷:佛說靜慮波羅蜜多。
第十六會八卷:佛在竹林園為善勇猛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多。般若佛姆心咒曰:怛耶他.唵.伽帝伽帝.缽囉伽帝.缽囉僧伽帝.菩提薩[口*縛](二合)訶。般若佛姆親心咒曰:唵.缽囉(二合)娘.缽囉(二合)娘.摩訶缽囉(二合)娘.娑[口*縛]訶。
閱藏知津
六百卷,有唐太宗三藏聖教序,唐高宗三藏聖教記,沙門玄則大般若經初會序,十六分各有一序。天字至柰字。
唐玉華寺沙門釋玄奘譯。
初分
緣起品第一
佛住鷲峰山頂,與千二百苾芻,五百苾芻尼,無量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無量無數菩薩眾俱。世尊於師子座上,自敷尼師壇,結加趺坐,入等持王妙三摩地。從定而起,觀察十方。
從兩足,乃至眉間毫相,一切毛孔,各出六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各照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遇斯光者,必得無上菩提。又演常光,出廣長舌,流雜色光,現寶蓮華。華有化佛,皆演般若。聞者必得無上菩提。
復入師子遊戲等持,令大千界,乃至十方佛剎,六種震動。惡道離苦,生人天中,同來佛會。佛以神力,現本色身,令此大千有情,皆悉睹見。諸天散華,變成華臺量等大千,此土莊嚴,猶如極樂。
又從面門放光,照十方土,令此彼有情,互得相見。東方寶性佛所,普光菩薩;南方無憂德佛所,離憂見菩薩;西方寶燄佛所,行慧菩薩;北方勝帝佛所,勝授菩薩。東北方定象勝德佛所,離塵勇猛菩薩;東南方蓮華勝德佛所,蓮華手菩薩;西南方日輪遍照勝德佛所,日光明菩薩、西北方一寶蓋勝佛所,寶勝菩薩;下方蓮華德佛所,蓮華勝菩薩;上方喜德佛所,喜授菩薩,及一切世界上首菩薩,各奉佛命,以千莖金色蓮華寄上。佛受此華,還散各方,遍諸佛土,諸華臺中,各有化佛,說大般若,聞者必得無上菩提。爾時此界。如眾蓮華世界普華如來淨土。
學觀品第二
佛告舍利子言,菩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謂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無捨無護無取無勤無思無著而為方便,圓滿六波羅蜜。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犯無犯相不可得;動不動相不可得;身心勤怠不可得;有味無味不可得,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九想,十隨念,十想,十一智,三三摩地,三無漏根,不淨處觀,遍滿處觀,一切智智,奢摩他,毗缽舍那,四攝事,四勝住,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羅蜜多,七聖財,八大士覺,九有情居智,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樂,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餘無量無邊佛法,如是一切,不可得故。
舍利子問:云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如是六度,由方便善巧故,各互能滿六度。佛言: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能滿六度。又菩薩欲得一切不可思議功德,皆應學般若波羅蜜多。知一切法,皆但有名不生執著。若五蘊;若十二處;若十八果;若觸;若受;若六界;若四緣,及所生法;若十二支。若六度。若二十空,若三十七品,若三解脫門,若四聖諦,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若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若極喜等十地;若正觀等十地;若五眼,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悲喜捨,十八不共法、若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若無忘失法,恆住捨性;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智;若永拔習氣;若四果獨覺;若一切菩薩行;若諸佛無上菩提。以要言之,世出世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十六知見,皆但有名,實不可得。
菩薩於名,所名,俱無所得。以不觀見,無執著故。如是智慧,勝於聲聞智慧,不可比喻,以能成勝事故。聲聞智慧如螢,菩薩智慧如日。從初發心,乃至菩提,常與二乘作真福田,已報諸施主恩。
相應品第三
謂與一切蘊處界,乃至無上菩提空相應故,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亦不見若相應若不相應等。又於一切諸法,不著有,不著非有;不著常無常;不著樂苦;不著我無我;不著寂靜不寂靜;不著空不空,無相有相,無願有願。又不為一切法故,修行般若,不見有所修般若。如是善能安立有情於涅槃界,魔不得便,煩惱伏滅,諸佛菩薩皆共護念。設有罪業,轉現輕受,如是菩薩,不見空與諸如相應,不見諸法與空相應,是為第一與空相應。畢竟不起慳貪犯戒忿恚懈怠散亂惡慧障礙之心,六度任運現前,無間無斷。
轉生品第四
舍利子問:安住般若菩薩,從何處沒,來生此間。從此處沒,當生何處。佛為廣分別答,無量大苾芻眾,以新淨衣獻佛,發無上心,佛為授菩提記。又有無量有情,願生十方淨土,佛亦授記。
讚勝德品第五
舍利子、大目連、大飲光、善現等,同讚菩薩般若,佛印成之。
現舌相品第六
佛復現廣長舌,放光照十方土。十方菩薩雲集供養,諸天亦來供養,佛令諸供養具,合成臺蓋,遍覆佛土,百千俱胝那庾多眾,悟無生忍,授記作佛。
教誡教授品第七
佛命善現,為菩薩說般若相應法。善現告舍利子:諸佛弟子所說教法,皆承佛威神力,非以自慧辯才力也。因即問佛,何法名為菩薩,何法名為般若。
佛言:菩薩但有名,般若亦但有名,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如是假名,不生不滅,不在內外中間,不可得故。譬如我人等十六知見,乃至色等,但是假名,不可得故。菩薩於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應正修學。
復次不應觀色等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無相;若有願,若無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生,若滅;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有煩惱,若無煩惱;若世間,若出世間;若雜染,若清淨;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若可得,若不可得;菩薩於一切法,住無分別,能修六度,能住二十空及真如等;能修三十七品,能住四聖諦,能修十二門禪,乃至三脫十地及三智等;不見菩薩及菩薩名,不見般若及般若名,唯正勤求一切智智。何以故。於一切法,善達實相,了知其中無染淨故。復次於名假施設法假施設如實覺已,不著色等,乃至不著方便善巧。以一切法,皆無所有能著所著,著處著時,不可得故。
次問善現,即色等是菩薩不,異色等是菩薩不,色等中有菩薩不,菩薩中有色等不,離色等有菩薩不。善現一一答云:不也。又問:汝觀何義,言即色等非菩薩,乃至非離色等有菩薩耶。善現一一答言:若菩提,若薩埵,若色等,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菩薩。此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是菩薩云云。佛讚印之。
又問:即色等真如是菩薩不,乃至離色等真如有菩薩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又問:汝觀何義,言即色等真如非菩薩,乃至非離色等真如有菩薩耶。善現一一答言:若色等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色等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真如是菩薩云云。佛讚印之。
又問:即色等增語,色等常無常等增語,是菩薩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又問:汝觀何義,言即色等增語非菩薩,乃至即色等若可得若不可得增語非菩薩耶。善現一一答言:若色等,若色等常無常,乃至可得不可得等,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色等乃至可得不可得等增語。此增語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增語,乃至即色等若可得若不可得增語是菩薩。佛讚印之。
次明諸法不見諸法,諸法不見法界,法界不見諸法,法界不見法界,乃至非離有施設無為,非離無為施設有為。於一切法,都無所見,其心不驚,不恐,不怖,於一必法,心不沈沒,亦不憂悔。
勸學品第八
善現白佛言:菩薩欲滿六度,欲遍知一切法,欲永斷一切惡法,欲修習一切善法,欲得一切佛法,欲滿一切有情心願,欲滿殊勝善根,當學般若。舍利子問菩薩頂墮,答言:無方便善巧,住三解脫而起想著,是為順道法愛。如宿食生,能為過患,若於二十空門,不見不得。若作是觀,名入菩薩正性離生。
又於一切法及一切名,皆應知不應著是心非心,本性淨故,與一切法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變異無分別。舍利子問: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色等一切法亦無變異無分別耶。善現一一答言,如是。舍利子讚言:欲學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者,皆當於般若聽習讀誦受持,如理思惟,令其究竟。何以故?般若廣說開示三乘法故。菩薩若學般若,則為遍學三乘,亦於三乘法皆得善巧。
無住品第九
善現白佛:我於諸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諸法名義,既無所有,故色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云何令我以般若相應法,教誡教授諸菩薩,必當有悔。諸法因緣和合,施設假名,於蘊處界,乃至佛菩薩聲聞僧等,皆不可說。又一切若有名,若無名,皆無處可說。若菩薩聞時,心不沈沒憂悔,不驚不恐不怖,當知已住不退地,以無所住方便而住。
又修行般若菩薩,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等。何以故?色,色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是色非色空,是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亦如是。故不應住。若菩薩無方便善巧,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住色等,於色等作加行故,不能攝受修行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智相,是故色等一切法,皆不應攝受。既不應攝受,便非色等一切法。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其所攝受修行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應攝受。既不應攝受,便非般若波羅蜜多,本性空故。
菩薩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作此觀時,於一切法,心無行處,是名無所攝受三摩地。此三摩地,微妙殊勝,廣大無量,能集無邊無礙作用。其所成辦一切相智,亦不應攝受,既不應攝受,便非一切相智。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是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諸取相者,皆是煩惱。勝軍梵志,由勝解力,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實相法中無取捨故,菩薩於一切法無所取著,能從此岸到彼岸故。若於諸法少有取著,則於彼岸非為能到。雖無所取。而以本願,不於中間而般涅槃。雖圓滿一切佛法,亦不見一切佛法。以一切法,非法非非法故。於一切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
般若行相品第十
善現白佛:菩薩修行般若,審諦觀察,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般若,於無所有不可得中,何所徵責。舍利子問:何法為無所有不可得耶。善現言:謂般若等六度無所有不可得。由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又蘊處界觸受等,乃至菩薩法如來法,若常若無常,乃至若內若外若兩間,一一皆爾。
菩薩審諦觀察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時,心不沈沒憂悔,不驚恐怖。當知能於般若,常不捨離。以如實知一切法,離一切法自性故。舍利子問:何者是般若自性,乃至一切法自性。善現答言:無性是般若自性,乃至無性是一切法自性。又般若離般若相,乃至一切法離一切法相;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自性相亦離相自性,相自性亦離自性相。舍利子言:菩薩於此中學,則能成辦一切相智。善現言,如是如是。知一切法無生無成辦故。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一切法無生無成辦。善現言:色等空故,色等生成辦不可得。菩薩作如是學,便近一切相智,得身語意清淨,得相清淨,不墮胎生,不生惡趣,乃至菩提,常不離佛。
善現白佛:若菩薩無方便善巧,若行色,若行色相,非行般若。若行色常無常等,若行色常無常相等,非行般若。廣說一切法亦如是,乃至若作是念,我行般若,我是菩薩,彼行般若,彼是菩薩,皆是有所得行相,非行般若。又語舍利子:若於色住想勝解,便於色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解脫生老病死,及當來苦,乃至於獨覺菩薩如來,及於彼法,亦如是,是名無方便善巧。
若有方便善巧,不行色,不行色相,不行色常無常等。不行色常無常相等,乃至一切法,亦如是。於一切法,不取有,不取非有,不取亦有亦非有,不取非有非非有,於不取亦不取。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性為自性故,於般若波羅蜜多,不取行,不取不行,不取亦行亦不行,不取非行非不行,於不取亦不取。由般若自性不可得,以無性為自性故,是名於一切法無所取著三摩地,恆住不捨,速證無上菩提。
更有健行三摩地等,略舉一百五十七名。復有無量無數三摩地門、陀羅尼門,若善修學,亦令速證菩提。菩薩雖住諸三摩地,而不見不著,亦不念我已入今入當入,唯我能入,非餘所能。如是尋思分別,皆不現行。以無所有中,分別想解無由起故。佛讚印之,兼勸菩薩應如是學。
舍利子問:此為正學般若,乃至正學一切相智耶。佛言:如是。又問:以無所得為方便,為何等法不可得耶。佛言:我不可得,畢竟淨故。有情命者等,乃至如來不可得,畢竟淨故。諸法不出不生,不沒不盡,無染無淨,無得無為,是名畢竟淨義。
如是學時,於一切法,都無所學,若於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由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性,墮於愚夫異生數中,不能出離三界,不能成辦三乘,不能信受一切法空,不能住於三十七品六度等法。是故欲學般若,欲成辦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當以無所得為方便,如應而學。
譬喻品第十一
善現與如來問答,明一切法不異幻,幻不異一切法;一切法即幻,幻即一切法。若無方便善巧,不為善友之所攝受,聞說甚深般若,其心有驚恐佈。若以應一切智智心,觀一切法常無常相等不可得,是有方便善巧,其心不驚恐佈。
次明善友之相。雖說一切法不可得,而勸依此法勤修善根,不令迴向二乘,唯令證得一切智智。若離應一切智智心,於修一切法有所得,有所恃,以有所得為方便故,聞說甚深般若,有驚恐佈。
次明惡友之相。若教厭離般若等相應法,若不為說魔事魔過,是名惡友。應速遠離。
菩薩品第十二
善現白佛:菩薩是何句義。佛言:菩提不生,薩埵非有,故無句義,是菩薩句義,如空中鳥跡句義,幻事等句義,真如等句義。又如幻士色相等句義,如來色相等句義。當知一切句義,無所有,不可得,菩薩句義亦如是。
菩薩於一切法皆無所有,無礙無著,應學應知。次為善現分別解釋善法非善法;有記法,無記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共法,不共法。菩薩於如是自相空法,不應執著。應以無二而為方便,覺一切法,以一切法無動相故。
摩訶薩品第十三
佛答善現,發金剛喻心,發殊勝廣大心,發不可傾動心,發利益安樂心。愛法、樂法、欣法、喜法,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亦不自恃而生憍舉,故於大有情眾,定為上首。又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安住二十空四靜慮等,故於大有情眾,定為上首。舍利子、善現、滿慈子,亦各廣說摩訶薩義。
大乘鎧品第十四
佛答善現,菩薩擐大乘鎧,謂六度、十二禪、三十七品、二十空、五眼、六通、十力、無畏、無礙、大慈悲喜捨、十八不共法、三智,身相諸功德等。擐如是鎧,放光遍照,令諸世界六三變動,息三途苦。為讚三寶,令生天人,覲佛稟法。猶如幻師,雖有所為而無一實,諸法性空,皆如幻故。
善現白佛:不擐功德鎧,是為擐大乘鎧,以一切法自相空故。佛言,如是。當知一切智智,無造無作,一切有情,亦無造無作。菩薩為是事故,擐大乘鎧,由諸作者不可得故。我非造非不造,非作非不作,我畢竟不可得故,廣說乃至一切法皆爾。
善現白佛: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諸法,性無所有,性遠離,性寂靜,性空,性無相,性無願,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染,性無淨故,皆無縛無解。滿慈子問:何等色,受,想,行,識,無縛無解。善現答言:如幻,如夢,如像,如響,如光影,如空華,如陽燄,如尋香城,如變化事色等,無縛無解。以性無所有,乃至性無淨故。
又過去未來現在色等,善、不善、無記;有染、無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雜染、清淨;世出出世間色等,皆無縛無解,以性無所有,乃至性無淨故,廣說一切法亦如是。菩薩於是無縛無解法門,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如實知,應勤修學,應住無縛無解一切相智。應成熟無縛無解有情。應嚴淨無縛無解佛土。應親近供養無縛無解諸佛,應聽受無縛無解法門。
辯大乘品第十五
善現白佛:云何知菩薩大乘相,云何知發趣大乘。如是大乘,從何處出,至何處住。如是大乘,為何所住,誰乘大乘而出。佛言:六度是大乘相,發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施等。持此善根,與一切有情,迴向無上菩提。
又大乘相者,謂二十空,一百五十七三摩地,三十七品,空無相無願三三摩地,十一智,三無漏根,有尋等三三摩地,十隨念,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悲喜捨,五眼,六通,三智,十八不共法,四十二字陀羅尼門(多有細釋)。從一地趣一地,是為發趣大乘。初地修治十種勝業,二地思惟修習八法,三地應住五法,四地應住十法,五地遠離十法,六地圓滿六法、應遠六法,七地離二十法、滿二十法,八地應滿四法,九地應滿四法,十地滿十二法(各有徵釋)。
如是大乘,從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無二故,無出無至,非已出已至,非當出當至,非今出今至,無相之法,無動轉故。如是大乘,都無所住,諸法住處不可得故。然此大乘,住無所住,如一切法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若所乘乘,若能乘者,由此為此,所出所至,及出至時,如是一切,皆無所有,都不可得,以一切法畢竟淨故,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如是菩薩修行般若。
雖觀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畢竟淨故,無乘大乘而出至者,然以無所得為方便,乘於大乘,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窮未來際,常無斷盡。
讚大乘品第十六
善現略讚,如來廣讚,菩薩住此三世平等相中,精勤修學一切智智,無取著故,速得圓滿。菩薩安住如是大乘相中,超勝一切世間。
隨順品第十七
滿慈子問,如來令善現宣般若,而今何故乃說大乘。佛言:一切善法,無不攝入般若。若大乘,若般若,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無所得品第十八
善現白佛:三際菩薩不可得,色等無邊故,菩薩亦無邊。即色等菩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等菩薩無所有不可得。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時求菩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教誡教授諸菩薩。世尊,菩薩但有假名,如說我等,畢竟不生,諸法亦爾,都無自性。世尊,色等諸法若畢竟不生,則不名色等,我豈能以畢竟不生般若,教誡教授畢竟不生諸菩薩。世尊,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能行無上菩提。若菩薩聞作是說,其心不驚恐佈,不沈沒憂悔,當知能行般若。
舍利子問善現,何緣故作是說,善現廣答釋之。
觀行品第十九
善現白佛:菩薩修行般若,觀諸法時,於色等不受不取不執不著,亦不施設為色等。又修行般若時,不見色等。以色等性空,無生滅故。又色等不生,則非色等,色等與不生,無二無二分。以不生法,非一非二,非多非異故,色等不滅亦爾。又色等不二,則非色等,又色等皆入不二無妄法數。
舍利子問:何謂菩薩,何謂般若,何謂觀諸法。善現答言:為有情類求大菩提,亦有菩提,故名菩薩。能如實知一切法相而不執著,故復名摩訶薩,所謂如實知色相等而不執著。有勝妙慧,於一切煩惱見趣,一切六趣四生,一切蘊處界等,而得遠離。有勝妙慧,於色等實性而得遠到,故名般若波羅蜜多。觀色等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淨非不淨,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問:何緣故說色等不生,則非色等。善現答言:色等,色等性空。此性空中,無生無色等,故說色等不生則非色等,問答色等不滅亦爾。
又問:何緣故說色等不二,則非色等。答:若色等若不二,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應,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咸同一相,所謂無相,故說色等不二,則非色等。
又問:何緣故說色等入不二無妄法數。答:色等不異無生滅,無生滅不異色等。色等即是無生滅,無生滅即是色等,故說色等入不二無妄法數。
無生品第二十
善現白佛:菩薩修行般若,觀諸法時,見我等無生,畢竟淨故,見色等無生,乃至見如來法無生,畢竟淨故。
舍利子問:若如是者,六趣受生,應無差別。又若一切法定無生者,何緣為預流果,修斷三結道,乃至何緣諸佛為有情故,轉妙法輪。
善現答言:非於無生法中,見有六趣受生差別,乃至非於無生法中,見有諸佛證無上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又但隨世間言說施設,有得有現觀,非勝義中,有得有現觀,乃至六趣差別,亦隨世間言說施設故有,非勝義也。色等是不生法,我不欲令生,以自性空故。又色等是已生法,我不欲令生,以自性空故。生與不生,俱非相應非不相應,乃至非有對非無對,咸同一相,所謂無相。故我不欲令生生,亦不欲令不生生,乃至於不生法起不生言,此不生言亦不生,以色等皆本性空故。諸佛弟子能隨問答,以一切法無所依故。色等本性空,依內,依外,依兩中間,不可得故。
淨道品第二十一
善現謂舍利子:菩薩修行六度,應淨色等,乃至應淨一切相智。應淨菩提道,具明六度各有二種:一者世間,二出世間。以有所得為方便,著三輪而行施等,名為世間。三輪清淨,以大悲為上首,所修施等,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行施等,名出世間波羅蜜多。又二十空、真如等,四諦、六度、四靜慮等,八解脫等,四念住等,乃至一切相智。名菩提道。
如是功德,皆由般若勢力所致。如是般若,能與一切善法為母,一切三乘善法從此生故。如是般若,普能攝受一切善法,一切三乘善法依此住故。若菩薩聞說般若,心無疑惑,亦不迷悶,當知住如是住,不離大悲作意,以有情等非有故。作意亦非有,有情等無實故,無自性故,空故,遠離故,寂靜故,無覺知故。作意亦無實,乃至無覺知。
佛讚印之,大千六種轉變,如來微笑明益。
天帝品第二十二
諸天來會,帝釋問言:何者是菩薩般若,云何應住,云何應學。善現答言: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思惟蘊、處、界、觸、受、六大、十二因緣,皆無常、苦、無我、不淨、空、無相、無願、寂靜、遠離。如病,如癰,如箭,如瘡,熱惱逼切,敗壞衰朽,變動速滅,可畏可厭。有災有橫,有疫有癘,性不安隱,不可保信。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作無為,是為般若。
復次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觀察二十空真如等,無我我所,無相,無願,寂靜遠離,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作無為,是為般若。
復次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六度十二禪,乃至修一切相智,是為般若。復次作如是觀,唯有諸法,互相緣藉,滋潤增長,遍滿充溢,無我我所。雖觀諸法,而於諸法都無所見。佛讚印之。
善現又答:色等,色等性空;菩薩,菩薩性空。若色等性空,若菩薩性空,如是一切,皆無二無二分。菩薩於般若,應如是住,不應住色等,不應住此是色等,不應住色等若常若無常,乃至若有願若無願,以有所得為方便故。又不應住預流等是無為相,是福田;不應住初地等殊勝事;不應住我當圓滿六度十二禪,乃至我當成辦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等。又不應住願我當得淨佛土中,無一切法名聲,以有所得為方便故。一切如來得菩提時,覺一切法都無所有。名字音聲,皆不可得。
舍利子作是念:若菩薩於一切法不應住者,云何應住般若。善現謂曰:諸如來心,為何所住。舍利子言:諸佛之心,都無所住,以色等不可得故。如來之心,於一切法都無所住,亦非不住。善現謂言:菩薩雖住般若,而同如來,於一切法都無所住,亦非不住,以色等無二相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如是學。諸天子品第二十三
有諸天子竊作是念,諸藥叉等言辭咒句,雖復隱密,而尚可知。尊者於此般若,雖以種種言辭顯示,而我等輩竟不能解。善現告言:我曾於此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當何所解。何以故?甚深般若,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由此於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如來所證無上菩提,其相甚深,亦復如是,如化,如夢,如響,如幻。
時諸天子復作是念,尊者雖復方便顯說,欲令易解,而其意趣甚深轉甚深,微細更微細。善現告言:色等非甚深,非微細,色等深細性不可得故。
諸天子復作是念,尊者所說法中,不施設色等,色性等不可說故。亦不施設文字語言,文字語言性等不可說故。善現告言:如是如是,應住無說,無聽,無解,甚深般若。常勸修學,不應捨離,乃至我今欲為如幻如化如夢有情,說如幻化夢法。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化夢所見。所以者何,幻化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無二無二分故。
受教品第二十四
舍利子等同聲問善現曰:所說般若,如是甚深,誰能信受。善現答言:菩薩住不退地,能深信受。已見聖諦,及漏盡羅漢,亦能信受。已於多佛植眾善本,諸善知識所攝受者,亦能信受。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色等,亦不以色等分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以對色等,廣說亦如是。
舍利子問:豈不於此般若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等。善現答言:誠如所說。如是深教諸有所說,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謂於我有情等,色等,處等,乃至有為界,無為界,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又問:何因緣故。答言:由內空故,由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故。
散花品第二十五
諸天化花散供,佛力合成花臺,覆大千界。善現念言:非草木水陸所生,從心化出。天帝釋言:亦不從心實能化出,但變現耳。善現言:是花不生,則非花也。帝釋問:為但是花不生為餘法亦爾。善現答:色亦不生則非色,乃至無上乘亦不生則非無上乘。以不生法,離諸戲論,不可施設為色等故。
學般若品第二十六
帝釋心念,尊者智慧甚深,不壞假名而說法性。佛便印言:色等但假名,如是假名,不離法性。善現不壞如是色等假名,而說色等法性,以色等法性,無壞無不壞故。善現所說,亦無壞無不壞。
善現語帝釋言:菩薩知一切法,但假名已,應學般若。如是學時,不於色等學,不見色等可於中學故。帝釋問言:何緣不見色等。善現答言:色等色等性空故,菩薩不見色等,不見色等故,不於色等學。何以故?不可色等空見色等空,不可色等空於色等空學故。若菩薩不於空學,是菩薩為於空學,無二分故。不於色等空學,為於色等空學,無二分故。若於色等空學無二分故,是能於布施等學,是能於內空等學,是能於真如等學,乃至是能於三乘學。何以故?無二分故。若能於布施等學無二分故,是能學無量無數無邊不可思議清淨佛法。何以故?無二分故。若能學無量清淨佛法,是不為色等增減故學,以色等無二分故。若不為色等增減故學,是不為色等攝受壞滅故學,以色等無二分故。
舍利子問:不為色等攝受壞滅故學耶。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舍利子問:何緣不為色等攝受壞滅故學。善現答言:不見有色等是可攝受,及所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色等,及壞滅者。以色等若能若所,內外俱空,不可得故。若菩薩於色等,乃至於無上乘,不見是可攝受及可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及壞滅者,而學般若,是菩薩能成辦一切智智。是不見色等若生若滅,若取若捨,若染若淨,若集若散,若增若滅,以色性等,空無所有,不可得故。是菩薩於一切法不見若生若滅等而學般若,則能成辦一切智智,以無所學無所成辦為方便故。
求般若品第二十七
帝釋問舍利子:菩薩所行般若,當於何求。舍利子言:當於善現所說中求。帝釋問善現言:舍利子所說,是誰神力,誰為依處。善現報言:是如來神力,如來為依處。帝釋言:一切法無依處,如何可言如來為依處。善現答言:如是如是,如來非所依處亦無所依,但隨順世俗施設說為依處。非離無依處,如來可得;非離無依處真如,如來可得;非離無依處法性,如來可得;非離無依處,如來真如可得;非離無依處,如來法性可得;非離無依處真如,如來真如可得;非離無依處法性,如來法性可得。又非無依處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無依處可得;非無依處真如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無依處真如可得;非無依處法性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無依處法性可得;非無依處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無依處可得;非無依處中,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無依處可得;非無依處真如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無依處真如可得;非無依處法性中,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無依處法性可得。廣歷色等一切法,各作二十一句亦如是。
憍尸迦,如來於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等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等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等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等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又如來於離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例作七句。彼舍利子所說,是於一切法,非離非即,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之神力如來為依處,以無依處為依處故。
善現復告帝釋:菩薩所行般若,不應於色等求,不應離色等求。所以者何,若色等,若離色等,若菩薩,若般若,若求,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應,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咸同一相,所謂無相。何以故?菩薩所行般若,非色等非離色等,如是一切皆無所有,性不可得。是故不應於色等求,不應離色等求。色等真如,廣說亦如是;色等法性,廣說亦如是。
歎眾德品第二十八
帝釋白善現言:菩薩所行般若,是大波羅蜜多,是無量波羅蜜多,是無邊波羅蜜多,三乘皆於此中學而得果。善現印之,廣明色等大故,般若亦大,以色等前中後際皆不可得,故說為大。色等無量故,般若亦無量,譬如虛空量不可得,色等亦如是,量不可得。色等無邊故,般若亦無邊,以色等若中若邊皆不可得故。又一切智智所緣無邊故,般若亦無邊。法界無邊故,所緣亦無邊;所緣無邊故,法界亦無邊;真如無邊故,所緣亦無邊;所緣無邊故,真如亦無邊;法界所緣真如所緣無邊故,般若亦無邊。又有情無邊故,般若亦無邊,以諸有情本性淨故,彼從本來無所有故。
攝受品第二十九
天仙三返唱善,若有菩薩於此般若能如說行,不遠離者,我等於彼敬事如佛。如是甚深教中,無色等法可得,而有施設三乘之教。佛讚印之,廣明非即布施等如來可得,非離布施等如來可得。若菩薩以無所得為方便,於一切法能勤修學,便得不離一切佛法,如我於然燈佛時,便得受記。
天仙讚言:如是般若,甚為希有,令諸菩薩,速能攝取一切智智。謂於色等不取不捨為方便故,世尊照知四眾諸天,同為明證。顧命帝釋,若有不離一切智智心,以無所得為方便,於此般若受持讀誦,精勤修習,如理思惟,為他演說,廣令流布,魔不得便。以善住色等空無相無願,不可以空而得空便,不可無相得無相便,不可無願得無願便。以色等自性皆空,能惱所惱,及惱害事,不可得故。又人及非人,無能惱害,由是人以無所得為方便,於一切有情,善修慈悲喜捨心故。又不橫為諸險惡緣所害,亦不橫死,以修行布施,於諸有情正安養故。又不怖畏驚恐毛豎,以善修內空等故。
於是諸天發願恭敬擁護,以由是菩薩,令諸有情斷四惡趣,離一切苦。由是菩薩,便有十善四禪等一切善法。由是菩薩,便有人天三乘勝果。佛讚印之,較量供養一初發心功德,展轉乃至供養十方二乘聖眾所不能及。帝釋復歎受持般若功能,復歎攝受般若,則為攝受一切善法。佛印述之,并示現法後法功德勝利,若有魔外惡慢,暫聞般若聲故,眾惡漸滅,功德漸生。如莫耆妙藥,能消蛇毒,及般若能滅貪等惡法,增彼對治,乃至能滅般涅槃取,增彼對治,如是能滅一切魔所住法,及能生長一切善事,以無所得為方便故。
是菩薩自離十惡,教他離十惡,讚說離十惡法,歡喜讚歎離十惡者。自行施等,教他行施等,讚說施等法,歡喜讚歎行施等者。是菩薩行六度時所行施等,以無所得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常作是念,我不應隨慳貪破戒等勢力。若隨彼力,則施戒等不得圓滿,終不能成一切智智。
帝釋歎言:如是般若,甚為希有。調伏菩薩令不高心,而能迴向一切智智。謂世間施等,無方便善巧,遂起高心,不能迴向一切智智,我我所執,擾亂心故。若出世間施等善修般若故,不得三輪。能如實調伏高心,亦能如實迴向一切智智。佛告帝釋:念誦般若,不為刀仗所傷,以自除貪等刀仗,亦能除他貪等刀仗故。毒不能害,水不能溺,火不能燒,邪不能傷,以是般若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一切咒王。
是人精勤修學如是咒王,不為自害,不為害他,不為俱害。所以者何,了自他俱皆不可得,所謂不得色等,乃至不得無上乘。是人學此般若大咒王時,於我及法,雖無所得而證無上菩提。觀諸有情心行差別,隨宜為轉無上法輪,令如說行,皆獲饒益。三世菩薩皆爾,此大咒王,諸天守護,不令有留難者。
較量功德品第三十
帝釋問書經福聚,供設利羅福聚,何者為多。佛言:我於般若修學,得一切智智,及相好身。不以獲相好身,說名如來,但以一切智智,說名如來。一切智智,及相好身并設利羅,皆以般若為根本故。是故書經福多,以一切善法,皆從般若而出生故。
又十方有情,發心定趣無上菩提,而由遠離甚深般若方便善巧,多分退墮二乘地中。若欲住不退轉地,速證無上菩提,應於般若數數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習,如理思惟,好請問師,樂為他說,書寫供養。又於餘攝入般若諸勝善法,亦應聽聞,乃至樂為他說,所謂五度,二十空,乃至三智等。又隨順般若蘊處界等無量法門,亦應聽受思惟,不應非毀,令於菩提而作留難。以諸如來,昔皆修學如是等無量法門,證得無上菩提。如是等法,是三乘真實法印,是一切聖凡利益安樂所依處故。
帝釋問持經福,佛展轉較答。以此般若在贍部洲人中住,則三寶皆住不滅,則世間常有十善六度等一切善法,則世間常有人天三乘等一切勝果。於是欲色諸天,同白帝釋勸令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是般若,能令惡法損減,善法增益,普攝一切三乘法故。
佛告帝釋:依因般若大咒王故,一切勝因勝果,出現世間。復次依因般若,故有菩薩。依因菩薩,故一切勝因勝果顯現。譬如依因滿月輪故,一切藥物星辰山海皆得增明。若如來未出世時,唯菩薩具方便善巧,為諸有情,無倒宣說世出世法。當知菩薩能出生五乘,而菩薩所有方便善巧,皆從是般若生長。若於此般若聽受,乃至流布,成就現在未來功德勝利。
爾時外道為求佛過,來詣佛所。帝釋念誦般若,外道退還。惡魔化作四兵,來詣佛所。帝釋念誦般若,惡魔退還。
諸天化供,願此般若人中久住。慶喜問佛:何緣不廣稱讚施等,但廣稱讚般若。佛言:由此般若與彼一切善法為尊為導,若不迴向一切智智而修施等,不名真修施等,故我但讚般若。慶喜又問:云何迴向一切智智。佛言:以無二為方便,無生為方便,無所得為方便,修習施等,是名迴向一切智智。慶喜又問:以何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佛言:以色等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迴向一切智智,修習施等。慶喜又問:云何以色等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迴向一切智智,修習施等。佛言:色等,色等性空。以色等性空,與布施等無二無二分故,由此故說以色等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修習施等。慶喜當知,由此般若故,能迴向一切智智。復由迴向一切智智,能令修習施等得至究竟,故此般若於彼施等為尊為導。譬如大地,以種散中,眾緣和合則得生長。應知大地與種生長,為所依止,為能建立;如是般若及所迴向一切智智與施等一切善法為所依止,為能建立,故此般若與彼施等為尊為導。
帝釋更廣說般若功德,佛更廣說般若功德,若此般若隨所在處,周匝除去諸不淨物,掃拭塗治,香水散灑,敷設寶座而安置之,燒香散華,莊嚴供養。便有威德天龍,來觀禮讀,歡喜護念,是人身心安樂,寢得善夢,不貪四事,因問帝釋:佛設利羅及此般若,汝取何者。帝釋白佛:寧取般若。舍利子言:般若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汝云何取。帝釋言:若於般若能如是知,是為真取般若,亦真修行般若,以不隨二行,無二相故。前五度亦不隨二行,無二相故。
佛讚印之,帝釋又更廣讚,乃至若無般若,施等不能到彼岸故,譬如無價大寶神珠。又若欲得常見一切如來法身色身智慧身等,當於般若供養,乃至流布。若修般若,應以法性,於諸如來,修隨佛念。法性有二:如實知我智有情智等無量門智,皆名有為法性;一切法無生無滅等無性自性,皆名無為法性。
佛言:三世三乘,皆因般若得果,如是般若祕密藏中,廣說三乘相應法故。然此所說,以無所得為方便故,無性無相為方便故,無生無滅為方便故,無染無淨為方便故,無造無作為方便故,無入無出為方便故,無增無滅為方便故,無取無捨為方便故。如是所說,由世俗故,非勝義故。如是般若,非般若非非般若,乃至非境非智,不與三乘法,不捨異生法。
帝釋白佛:如是般若,是大波羅蜜多,是無上波羅蜜多,是無等等波羅蜜多。雖知一切有情心行境界差別,而不得我等,不得色等,乃至不得三藐三佛陀法。以能得所得及二依處,性相皆空,不可得故。
佛言:菩薩以無所得為方便,具行六度。由甚深般若為尊為導,修習施等,無所執著,速得圓滿。又於色等一切法,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如贍部洲諸樹,枝莖花葉果實,雖有種種形色不同,影無差別。如是施等雖各有異,而由般若攝受,迴向一切智智,以無所得為方便故,亦無差別。
次較量書寫供養功德,不若書寫施他功德。次明佛成道已,還依此法而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況欲求無上菩提者,而不至心歸依甚深般若。次更展轉較量福多,乃至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有情,皆學四禪四等四定五通,不如書寫般若,施他流布。以此祕密藏中,廣說施等一切無漏之法,三乘種性修學此法,各速獲果證故。
又教化一切有情,皆修四禪,乃至五通,不免三惡,不如教一有情,住預流果。教化一切有情,令住四果,不如教一有情,安住獨覺菩提。教化一切有情皆住獨覺,不如教一有情,趨無上覺,則令世間佛眼不斷。由有菩薩,便有三乘三寶,由此般若祕密藏中所說法故,便有世出世間善果善因施設可得。若於般若如理思惟,所獲福聚,勝於教化一切有情住五神通。
如理想惟者,謂以非二非不二行覺,於此般若,及六度二十空等,如理思惟,又若於此般若,以無量門,廣為他說,宣示開演,顯了解釋,分別義趣,令其易解,勝自受持讀誦如理思惟功德。所言般若義趣者,非二非不二,非有相非無相,乃至非實際非非實際。如是義趣,有無量門,若能廣教他令易解者,勝自受持功德無量倍數。
帝釋白言: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應以種種巧妙文義,宣說開示如是般若。佛讚印之。次明有所得而為方便,但名施等,不名波羅蜜多。無所得為方便,能滿六種波羅蜜多,若說相似般若,乃至相似布施。初心聞者,心便迷謬,失於中道,是故應以無所得慧,及以種種巧妙文義,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六度。若說有所得六度,名說相似六度,若說色等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無我,若淨若不淨。復說行般若者,應求色等若常若無常等,若人如是求色等若常若無常等,皆是說有所得相似般若。廣說靜慮,乃至布施亦爾。
又凡以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方便,及時分想,教他修學六度,乃至隨喜迴向,皆是說相似法。若說無所得六度,是名宣說真正六度。作如是言:汝應修般若,不應觀色等若常若無常。何以故?色等,色等自性空。是色等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於此般若,色等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亦如是說,是為宣說真正般若。廣說靜慮,乃至布施亦爾。
又言:汝修學時,勿觀諸法有少可住,可超可入,可得可證,可受持等,所獲功德,及可隨喜迴向菩提。何以故?於此般若,乃至布施波羅蜜多,畢竟無有少法可住可超入等。 以一切法自性皆空,都無所有。若無所有,即是般若,乃至布施波羅蜜多。於此般若等,畢竟無少法有入有出,有生有滅,有斷有常,有一有異,有來有去,而可得者。作此等說,是說真正般若,乃至布施波羅蜜多。
次又廣較福德,乃至若十方一切有情,皆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有人於此般若,以無量門巧妙文義,為他廣說,令其易解。復作是言:來,善男子,汝當於此甚深般若,聽受通利,如理思惟。隨此般若所說法門,應正信解,則能修學,則能證得一切智法,則修般若增益圓滿,便證無上菩提。是人所獲功德,甚多於前。復次乃至若教十方一切有情,皆於無上菩提不退。復以般若說令易解,有人於中,勸一速證無上菩提,令說三乘救度一切。復以般若說令易解,功多於前。何以故?速趣大菩提菩薩,要甚假藉所說法故;於無上覺,求速趣故;觀生死苦,運大悲心,極痛切故。
於是帝釋歎述,善現讚印。
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
彌勒菩薩白上座善現言:菩薩於一切有情所有功德,隨喜俱行諸福業事,以此福業事,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以無所得為方便故,於彼異生二乘諸福業事,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以諸異生,但為令已自在安樂,二乘為自調伏寂靜涅槃,菩薩普為一切有情故。
善現白言:是菩薩普緣十方佛及聖眾諸事,起隨喜迴向心,為有如是所緣事,如彼菩薩所取相不。彌勒答言,實無如是所緣事,如彼菩薩所取相。
善現言:如是所起隨喜迴向,將非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彌勒答言:若菩薩久修行六度,曾供養諸佛,宿植善根,久發大願,為諸善友所攝受。善學諸法自相空義,能於所緣事,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發起隨喜迴向無上菩提。如是隨喜迴向,以非二非不二為方便,非相非無相為方便,非有所得非無所得為方便,非染非淨為方便,非生非滅為方便故。於所緣事,乃至無上菩提,能不取相,非顛倒攝。若不久修六度等所起隨喜迴向,以取相故,猶顛倒攝。復次不應為新學菩薩宣說般若,乃至一切法自相空義。以雖有少分信敬愛樂,而聞已尋皆忘失,驚疑恐慴,生毀謗故。若不退轉菩薩,或曾供養諸佛等者,應為廣說般若,乃至一切法自相空義,以能受持,終不廢忘等故。
善現言:此所用心,盡滅離變。此所緣事,及諸善根,亦皆盡滅離變。何等是所用心,復以何等為所緣事及諸善根,而說隨喜迴向無上菩提。是心於心,理不應有隨喜迴向,以無二心俱時起故,心亦不可隨喜迴向心自性故。若菩薩修行般若,能如實知色等皆無所有,以隨喜俱行福業事,迴向無上菩提,是名無顛倒隨喜迴向菩提。
帝釋問言:新學菩薩聞如是法,將無驚疑怖畏,云何以所修善根迴向,云何攝受隨喜俱行諸端事業迴向。善現承彌勒加被答言:新學菩薩修般若,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般若,乃至修無上菩提亦爾。由此因緣多信解般若,乃至多信解無上菩提。由此因緣,常為善友之所攝受,以無量門巧妙文義,為其辨說六度相應之法,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般若等法。復次新學菩薩,隨所修習施等,隨所安住內空等,皆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復次新學菩薩,應普於十方佛及弟子功德,人天善根,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無等等隨喜心。復以隨喜福業,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
彌勒問善現言:云何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善現答言:於所念佛及弟子眾所有功德,不起佛弟子眾功德之想。於人天等所種善根,不起善根人天等想。於所發起隨喜迴向之心,亦復不起隨喜迴向心想。是菩薩無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若取其相,是有顛倒。復次正知此心盡滅離變,非能隨喜。正知彼法,其性亦然,非所隨喜。又正了達能迴向心,法性亦爾,非能迴向及正了達所迴向法,其性亦爾,非所迴向。若能依是所說隨喜迴向,是正非邪。
彌勒又問:云何不取相而能隨喜迴向。善現答言:菩薩所學般若中,有如是善巧方便,雖不取相,而所作成。非離般若,有能發起隨喜迴向。彌勒言:勿作是說,以般若中,佛弟子眾功德善根,皆無所有,不可得故。所作隨喜發心迴向,亦無所有,不可得故。應作是觀,過去佛弟子眾功德善根,性皆已滅。所作隨喜發心迴向,性皆寂滅。若取相分別,佛所不許。妄想分別,雜毒藥故。大德應說云何隨喜迴向。
善現答言:應作是念,如諸佛以無上智遍知諸功德善根,有如是類,如是體,如是相,如是法,而可隨喜,我亦如是隨喜。又如諸佛以無上智,遍知應以如是福業回向菩提,我亦如是回向,則不謗佛,隨佛所教,隨法而說,不雜眾毒。復次如色等,不墮三界,非三世攝,隨喜回向,亦應如是,以彼諸法自性空故。又如實知色等自性不生,則無所有,不可以彼無所有法,隨喜回向無所有故。若以有相為方便,或有所得為方便,發生隨喜回向,佛不稱讚,不能圓滿六度等法。
於是佛讚印之,諸天亦皆讚印,佛告善現:菩薩欲於三世佛,及三乘功德,人天福業,發起無倒隨喜回向心者,應作是念。如解脫,色等亦如是,乃至一切有情亦如是,一切法性亦如是,一切隨喜迴向亦如是。如諸法性無縛無解,無染無淨,無起無盡,無生無滅,無取無捨,我於如是功德善根,現前隨喜迴向菩提。如是隨喜,非能隨喜,無所隨喜故。如是迴向,非能迴向,無所迴向故。如是所起隨喜迴向,非轉非息,無生滅故。是隨喜迴向,為最,為勝,乃至為無等等,疾證無上菩提,功德無比。讚般若品第三十二
舍利子向佛廣讚般若,佛以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現答之。帝釋與舍利子問答,廣顯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佛又廣答舍利子,菩薩不為引發色等一切法故,應引發般若。以一切法,無作無止,無生無滅,無成無壞,無得無捨,無自性故。舍利子問:如是引發般若,與何法合。佛言:不與一切法合,如是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故。帝釋問:豈亦不合一切智智。佛言:亦不合,由此於彼不可得故,如是合得而無合得。於一切法,亦如是合得而無合得。
善現白佛:若菩薩起如是想,般若與一切法合,般若與一切法不合,是俱棄捨般若,遠離般若。佛言:復有棄捨遠離般若,謂菩薩起如是想,般若無所有,非真實,不堅固,不自在,是俱棄捨遠離般若。善現問:若菩薩信般若,為不信何法。佛言:信般若,則不信色等一切法。以行般若時,觀一切法不可得故。
善現白佛:菩薩般若,名大波羅蜜多。佛言:緣何意說。善現白佛:菩薩般若,於色等一切法,不作大,不作小,不作集,不作散,不作有量,不作無量,不作廣,不作狹,不作有力,不作無力。緣此意說,名大波羅蜜多。
復次新學菩薩,依般若等六度,起如是想。如是般若,於色等一切法不作大不作小等,由起此想,非行般若。若依六度,起如是想,如是般若,於一切法作大作小等,若不依六度,起如是想,如是般若,於一切法不作大不作小等,如是一切,皆非行般若,皆非般若等流果故,是名大有所得,非能證無上菩提故。所以者何?有情無生故,無滅故,無自性故,無所有故,空故,無相故,無願故,遠離故,寂靜故,不可得故,不可思議故,無覺知故,勢力不成就故。當知般若亦無生,乃至勢力亦不成就。色等一切法,一一廣說亦如是,故名大波羅蜜多。
謗般若品第三十三
舍利子問:於此般若能信解者,從何處來生,發菩提幾時,供幾所如來,修六度久如。佛言:從十方如來法會來生,發菩提經無數劫,供無數如來,常修六度,經無數劫。善現白佛:甚深般若,為有能聞能見者不。佛言:實無能聞及能見者,亦非所聞及非所見。何以故?色等一切法無聞無見,諸法鈍故。善現復問:菩薩積行久如,便能修學甚深般若。
佛言: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能修學六度,有方便善巧故,不謗諸法,於一切法不增不減,常不遠離六度相應之行,亦常不離諸佛菩薩。有菩薩雖曾見多佛,亦多修習六度,而有所得為方便故,不能修學甚深般若,及靜慮等。聞說如是甚深般若,便從座去,不敬般若,亦不敬佛。既捨般若,亦捨諸佛,乃至造作增長能感匱正法業,墮三惡道,各無數劫。
諸愚癡人,謗毀般若,由四因緣:一者為諸邪魔所扇惑故;二者於甚深法不信解故;三者不勤精進,堅著五蘊,諸惡知識所攝受故;四者多懷瞋恚,樂行惡法,喜自高舉,輕毀他故。
難信解品第三十四
善現白佛:不勤精進,未種善根,具不善根,為惡知識所攝受者,於佛所說甚深般若,實難信解。佛言:如是如是。善現復問:如是般若,云何甚深難信難解。
佛言:色等非縛非解,以色等無所有性,為色等自性故,色等前後中際廣說亦爾。又色等清淨,即果清淨,果清淨,即色等清淨。是色等清淨,與果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故斷故。色等清淨,與般若清淨,廣說亦如是。色等清淨,與一切智智清淨,廣說亦如是。我清淨,有情清淨,命者清淨,乃至見者清淨,一一對色等清淨,廣說亦如是。
復次我清淨故,色等清淨。色等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我清淨,若色等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有情清淨,乃至見者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
復次貪清淨,即色等清淨。色等清淨,即貪清淨。何以故?是貪清淨,與色等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瞋清淨,癡清淨,廣說亦如是。復次貪清淨故,色等清淨,色等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乃至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瞋癡廣說亦如是。
復次色清淨故,受清淨。受清淨故,色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受清淨故,想清淨,乃至一切菩薩行清淨故,諸佛無上菩提清淨,展轉廣說亦如是。
復次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廣說乃至無上菩提亦如是。靜慮波羅蜜多清淨,乃至布施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
復次內空清淨故,色等清淨。色等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外空清淨,乃至無性自性空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真如清淨,乃至不思議界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苦聖諦清淨,乃至道聖諦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四靜慮清淨,乃至十遍處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四念住清淨,乃至八聖道支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菩薩十地清淨,五眼清淨,六神通清淨,佛十力清淨,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清淨,無忘失法清淨,恆住捨性清淨,一切智清淨,道相智清淨,一切相智清淨,一切陀羅尼門清淨,一切三摩地門清淨,預流果清淨,一來果清淨,不還果清淨,阿羅漢果清淨,獨覺菩提清淨,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清淨,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
復次一切智智清淨故,色等清淨。色等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以對靜慮,乃至布施波羅蜜多,對內空等,乃至諸佛無上菩提,一一廣說亦如是。復次有為清淨故,無為清淨。無為清淨故,有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過去未來現在,互對亦爾。
此品共一百零三卷,具明一切諸法互攝互融。
讚清淨品第三十五
舍利子白佛言:如是清淨最為甚深。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廣說色等一一畢竟淨故。復言:極為明了,不轉不續,本無雜染,本性光潔,無得無觀,無生無顯,一一廣說亦如是。又如是清淨,不生欲界,不生色界,不生無色界,三界自性不可得故。又如是清淨,本性無知,以一切法本性鈍故。又色等性無知,即是清淨,畢竟淨故,自相空故。又般若於一切智智無益無損,畢竟淨故,法界常住故。清淨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執受,畢竟淨故,法界不動故。又我清淨故,色等一切法清淨,畢竟淨故,我無所有故。色等一切法無所有,是畢竟淨,又我無邊故,色等無邊,以畢竟空無際空故,是畢竟淨。菩薩修行般若,不住此岸,彼岸,中流,即畢竟淨。以三世法性平等故,成道相智。
著不著相品第三十六
善現白佛:菩薩若無善巧方便,於此般若起般若想,以有所得為方便故,棄捨遠離甚深般若。佛言:如是。彼等著名著相,是故於此棄捨遠離。謂於此般若,取名取相,耽著般若,或恃此般若而生憍慢,不能證得實相般若。若有善巧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於此般若,不取名相,不起耽著,不生憍慢,便能證得實相般若。
舍利子問。云何為著及不著相。善現答言:若無方便善巧,於色等謂空,起空想著,又或於色等謂色等,起色等想著;又從初發心,於六度二十空等,起行想著,名為著相。若有方便善巧,於色等不起空不空想,乃至不作是念,我能行施,惠彼受者,此所施物,及惠施性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一切分別妄想執著,由善通達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故,是名無執著相。
帝釋問:云何著相。善現答言:起六度二十空等想著,乃至起於佛所種諸善根想著,起和合迴向無上菩提想著,是名修行般若時所有著相。由著想故,不能修行無著般若,迴向無上菩提。何以故?非色等本性可能迴向故。復次應以如實相意,示現教導勸勵讚喜有情,謂行六度二十空等,不應分別我能惠捨,乃至我能住內空等。若能如是於自無損,亦不損他,便能遠離一切想著。
佛讚印之,更說微細著相,謂於佛及弟子有情善法,不應取相而憶念故,諸取相者,皆虛妄故,如是般若,最為甚深,以一切法本性離故,皆應禮敬,功德多故。然無造無作,無能覺者,以一切法,一性非二,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若如實知諸所有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則能遠離一切執著。如是般若,難可覺了,無能見聞覺知者,離證相故。不可思議,不可以心知,離心相故。不可以色等知,離色等相故。無所造作,色等不可得故,作者不可得。若不行色等,不行色等若常若無常,乃至若淨若不淨,是行般若。何以故?色性等尚無所有,況有色等若常若無常等。
復次不行色等圓滿及不圓滿,是行般若。何以故?若色等圓滿及不圓滿,俱不名色等,亦不如是行,是行般若。復次不行色等著不著相,是行般若。如是行般若時,於色等不起著不著想。如是般若深法性,若說不說,俱無增減,如彼虛空,亦如幻士,若讚若毀,不增不減。
善現白言:菩薩修行般若,甚為難事,謂若修不修,無增無減,亦無向背,而勤修學如是般若,乃至菩提,曾無退轉。何以故?如修虛空,都無所有,如虛空中,無色等可施設。所修般若,亦復如是。是菩薩能擐大功德鎧,我等皆應敬禮。會中有一苾芻心念領解,佛讚印之。
帝釋問善現言:菩薩當如何學。善現答言:當如虛空學。帝釋白佛:若人受持般若我當云何守護。善現謂言:汝見有法可守護不。帝釋言:不也。善現言:若人住如所說甚深般若,即為守護;一切求便欲害,終不能得。若欲守護,無異欲護虛空。帝釋問言:云何菩薩修行般若,雖知諸法如幻、夢、響、像、陽燄、光影、變化事、尋香城,而不執是幻等,亦不執由幻等,亦不執屬幻等,亦不執依幻等。善現答言:若菩薩不執是色等,由色等,屬色等,依色等,是菩薩雖知諸法如幻等,而不執是幻等,乃至依幻等。
說般若相品第三十七
諸天由佛神力,於十方面,各見千佛宣說般若,請說上首,皆名善現;問難上首,皆名帝釋。佛告善現:彌勒等當來諸佛,亦於此處宣說般若。善現白佛:彌勒得菩提時,以何諸行相狀宣說。佛言:當以色等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淨非不淨,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非縛非解,非有非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宣說如是甚深般若。
善現復問:彌勒得菩提時,證何等法,復說何法。佛言:證色等畢竟淨法,說色等畢竟淨法。善現復問:如是般若,云何清淨。佛言:色等清淨故,無生無滅,無染無淨故。復次色等無染汙故,不可取故。復次色等唯假說故,如依虛空,二事響現,色等亦復如是。復次色等不可說故,無可說事故。復次色等不可得故,無可得事故。復次色等不生不滅不染不淨故,畢竟空故。
善現白佛:於六齋日,讀說般若,諸天來聽,獲勝功德。佛言:如是般若,名大寶藏。爾時諸天散華,慶慰唱言,今見第二轉妙法輪。佛告善現:如是法輪,非第一轉,非第二轉,於一切法不為轉故,不為還故,出現於世,以無性自性空故。
波羅蜜多品第三十八
善現與佛酬廣歎。
難聞功德品第三十九
帝釋心念難聞,舍利子向佛分別信解不信解,由於夙因,帝釋自言敬禮般若,即為敬禮一切智智。佛言:一切智智,皆從般若而得生故,菩薩應學般若。帝釋問佛:菩薩修行般若,云何住色等,云何習色等。佛言:若於色等不住不習,是為住習色等,以所住習色等不可得故。復次若於色等非住非不住,非習非不習,是為住習色等,以觀色等前後中際不可得故。
舍利子言:般若最為甚深。佛言:色等真如甚深故。舍利子言:般若難可測量。佛言:色等真如難測量故。舍利子言:般若最為無量。佛言:色等真如無量故。舍利子言:云何菩薩行般若。佛言:不行色等甚深性,是行般若。以色等甚深性,則非色等故。不行色等難測量性,不行色等無量性,一一廣說亦如是。舍利子言:如是般若,不應在新學前說。忽彼聞此,不能信解,但應在不退轉菩薩前說。帝釋問:頗有未受記菩薩,聞說不驚恐怖者不。舍利子言:有,是菩薩不久當受大菩提記。
舍利子向佛說王都前相譬,見海近相譬,樹枝滋潤譬,懷孕身重譬,佛讚印之。善現歎佛甚奇希有,善能付囑菩薩,攝受菩薩。佛為說菩薩四攝,善現又問:云何修行般若,速得圓滿。佛言:不見色等若增若減,又不見是法非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色無色,乃至不見六度二十空等。是菩薩修行般若,速得圓滿,以一切法無性相故,無作用故,不可轉故。虛妄誑詐,性不堅實,不自在故,無覺受故,離我有情,廣說乃至知見者故。
善現白佛:如來所說不可思議。佛言:如是色等不可思議故。若菩薩於色等不起不思議想,修行般若,速得圓滿。若菩薩不思惟分別色等,色等相,色等性,以色等不可思議故,齊此應知已久修六度,久種善根,供養多佛,事多善友。又色等甚深故,般若極為甚深,如是般若是大寶聚,能與有情一切功德寶故。又色等清淨故,般若是清淨聚,乃至應疾書寫等,以佛神力,令彼惡魔不能留難。佛滅度後,東南方漸當興盛,乃至後五百歲,於東北方當廣流布。
魔事品第四十
佛為善現具說修諸行時留難魔事。
佛母品第四十一
佛言:善現,如母得病,子求醫療,佛眼觀視護念甚深般若,亦復如是。般若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如來皆依般若,普能證知有情心行差別,乃至依於般若,證一切法真如,究竟得無上覺,故說般若能生諸佛。是諸佛母,雖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而無所生,亦無所示,不見色等故,名示色等相。由不緣色等而生於識,是為不見色等故,名示色等相。復次般若能為諸佛顯色等世間空,能示諸佛色等世間空相,能示諸佛色等世間不可思議相,遠離相,寂靜相,畢竟空相,無性空相,自性空相,無性自性空相,純空相,純無相,無願相,由是能示諸佛世間實相,名諸佛母。謂令不起此世間想,他世間想,以實無法可起此世他世想故。
不思議等品第四十二
善現白佛:甚深般若,為大事故而現於世,為不可思議事,為不可稱量事,為無數量事,為無等等事,而現於世。佛言:如是如是。善現復言:為但佛性,如來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數量,無等等。為更有餘法耶。佛言:色等亦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復次色等不可施設,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性。
善現白佛:何因緣故。佛言:色等不可施設,思議,稱量,數量,平等不平等性故。善現又問:何因緣故。佛言:色等自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數量,無等等,無自性故。於意云何,色等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無自性中色等可得不。善現言:不也。佛言:如是,由此一切法皆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以一切法皆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故。一切如來所有佛法,如來法,自然法,一切智智法,亦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思議滅故,稱量滅故,數量滅故,等等滅故。但有增語,如虛空故。於是四眾得益,菩薩得記。
辦事品第四十三
佛答善現:般若能辦六度二十空等,如王以諸國事,付囑大臣,如來亦爾,以三乘法,付囑般若。般若不取著色等,出現世間,能成辦事。善現白言:云何般若出現世間,不取著色等。佛言:汝頗見色等可取可著不,頗見有法能取能著不,頗見由是法有取有著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
佛言:善哉,如是,是故菩薩亦不應取著色等。諸天子白佛:假使大千有情,皆成四果獨覺,不如有人,一日於此甚深般若所成就忍,勝彼智斷無量無邊,以諸四果獨覺所有智斷,皆是菩薩忍少分故。佛言:如是。
眾喻品第四十四
善現問言:若菩薩信解般若,復能修習,從何處沒,來生此間。佛言:從人趣來,亦有從他方佛處來,亦從睹史多天來。若於先世,雖得聞般若等,而不請問甚深義趣,今聞說是般若,其心迷悶,猶豫怯弱,或生異解。若於先世,雖曾請問甚深義趣,而不能經一日二日三四五日,隨順修行,今聞說是般若,設經一日乃至五日,其心堅固,若離所聞,尋便退失。
復次若不以般若等攝他有情,若不隨順修行深般若等,或墮聲聞及獨覺地。如海船破,不取木器屍等以為依附;如度曠野,不攝受資糧器具;如執坏瓶,如船未具裝治,如老病無人扶。若能攝受般若,方便善巧者,反是。
善現白佛:云何不攝受般若,亦不攝受方便善巧,退墮聲聞及獨覺地。佛言:從初發心,住我我所執,修行施等。所以者何?施等波羅蜜中,無如是分別。何以故?遠離此彼岸,是施等波羅蜜多相故。此人不知彼岸相故,不能攝受施等一切善法,由是或墮二地,不證無上菩提。又修施等時,執為我所而生憍慢,由不攝受甚深般若,亦不攝受方便善巧,退墮二地。若從初發心,離我我所執,修行施等,了知此岸彼岸相故,便能攝受施等一切善法,不墮二地,疾證菩提。
真善友品第四十五
佛答善現:初業菩薩,應先親近真善知識。謂說修施等時,普施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不應以色等而取無上菩提。若不取色等,便得無上菩提,勿於色等而生貪愛,以色等非可貪愛,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現白佛:菩薩能為難事,於一切法自性空中,希求菩提,欲證菩提。佛言:如是。雖知一切法如幻、夢、響、像、影、燄、化、尋香城,自性皆空,而為世間得義利故;得利益故,得安樂故,欲救拔故,作歸依故,作舍宅故,作究竟道故,作洲渚故,作光明故,作燄炬故,作導師故,作將帥故,作所趣故,發趣菩提。
善現白佛:云何為世間得義利,乃至作所趣。佛一一詳答,是中作舍宅者,說一切法皆不和合。色等不和合,即色等不相屬,不相屬即無生,無生即無滅,無滅即不和合。作究竟道者,色等究竟,即非色等。如此諸法究竟相,一切法相亦如是。
善現白佛:若一切法相如究竟相者,云何菩薩於一切法應現等覺。佛言:如是色等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色等。是為菩薩難事,謂雖觀一切法皆寂滅相,而心不沈沒。作是念言:我於是法現等覺已,證得菩提,為諸有情宣示寂滅微妙之法。作洲渚者,色等前後際斷,即是寂滅微妙如實。作將帥者,開示色等無生無滅,無染無淨。作所趣者,開示色等以虛空為所趣,開示色等非趣非不趣,以色等性空,空中無趣無不趣故。所以者何?一切法皆以空為趣,彼於是趣不可超越,以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無相為趣,無願為趣,無起無作為趣,乃至尋香城為趣。無量無邊等為趣,我有情等為趣,常樂我淨為趣,無常苦無我不淨為趣,貪事瞋事癡事見所作事真如等色等為趣。一一廣說亦如是。
趣智品第四十六
善現白佛:誰於甚深般若,能生信解。佛言:久發意,供多佛,善根熟,善友攝,乃能信解。善現復問:生信解者,何性,何相,何狀,何貌。佛言:調伏貪瞋癡性為性,遠離貪瞋癡相狀貌為相狀貌。又調伏貪無貪瞋無瞋癡無癡性為性,遠離貪無貪等相狀貌為相狀貌。又問:信解般若,當何所趣。佛言:當趣一切智智,能與一切有情為所歸趣。
又問:菩薩能為難事,擐堅固甲,度脫有情,令證涅槃,而都不見有情施設。佛言;如是。復次菩薩所擐甲冑,不屬色等,以色等畢竟無所有,非菩薩非甲冑故。善現白佛:是菩薩無容當墮二地,所以者何?菩薩非為度脫少分有情,非為求少分智故。普為救拔一切有情,但為求得一切智智,而擐甲冑。佛言:如是。
善現白佛:般若甚深,無能修者。無所修法,亦無修處,亦無由此而得修習。所以者何?非此甚深義中,而有少分實法可得。若修虛空,是修般若。若修一切法,是修般若。若修不實法,若修無所有,若修無攝受,若修除遣,是修般若。所謂修除遣色等,佛印述之。
復次於般若等不生執著,驗知是不退菩薩。諸不退轉菩薩,不觀他語,及他教敕,以為真要。非但信他而有所作,不為貪瞋癡慢餘雜染心之所牽引,相續隨順趣向臨入一切智智。
善現白佛:是菩薩行色等不。佛言:不行色等,是菩薩隨順趣向臨入一切智智。無能作,無能壞,無所從來,無所去處,亦無所住。無方無域,無數無量,無往無來,亦無能證,不可以色等證。何以故?色等即是一切智智。所以者何?若色等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無二無別。
真如品第四十七
諸天散華禮讚,言一切佛般若經中,皆作是說。色等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等。若色等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無二無別,亦無窮盡。佛印述云:我觀此義,心恆趣寂,不樂說法。謂深般若,即佛所證無上菩提。無能證,非所證,無證處,無證時。此法深妙,不二現行,非諸世間所能比度。虛空等甚深故,此法甚深;我等甚深故,色等甚深故,此法甚深。
諸天白佛:此深妙法,不為攝取色等故說,不為棄捨色等故說。世間有情,多行攝取行,起我我所執。謂色是我是我所,乃至一切相智是我是我所。佛印述云:若菩薩為攝取色等故行,為棄捨色等故行,不能修六度等,不能證二十空等。一一廣說。
善現白佛:此深妙法,隨順般若,乃至三智等一切法,於色等都無有礙。以無礙為相,虛空等平等性故。色等無生無滅故,色等足跡不可得故。諸天白佛:善現隨如來生,佛真弟子。善現謂諸天言:一切法真如平等故,如來真如平等,如來真如平等故,一切法真如平等。同一真如平等,無二無別。善現於此真如,能深信解,故說善現隨如來生。說是真如相時,大千震動,天散香華。
善現復言:善現不由色等故,隨如來生。不由色等真如故,隨如來生。不離色等故,隨如來生。不離色等真如故,隨如來生。是一切法,都無所有諸隨生者。若所隨生,由此隨生,及隨生處,皆不可得。
舍利子白佛:此中色等不可得,色等真如亦不可得。何以故?色等尚不可得,況有色等真如可得。佛印述之,六萬菩薩,成阿羅漢。佛言:此諸菩薩,雖有菩薩道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而遠離般若及方便善巧力故,於實際作證,取聲聞果。
舍利子問:何因緣故,有菩薩修三脫門。不攝受般若,無方便善巧力,便證實際,取二乘果。有菩薩修三脫門,攝受般若,有方便善巧力,不證實際,趣無上覺。佛言:若遠離一切智智心修三脫門,是不攝受般若,無方便善巧力。若不離一切智智心修三脫門,是攝受般若,有方便善巧力。
次說大鳥無翅喻,以喻菩薩依聲執相,若不取相,直趣無上菩提。以離相心,修行施等,安住二十空等。舍利子言:是菩薩從初發心,乃至究竟,都不見有少法可得。謂若能證,若所證,若證處,若證時,若由此證,都不可得;若色等乃至一切相智都不可得。
有人遠離般若方便善巧而求菩提,當知彼於所求,或得不得。於所修行六度等,於所安住二十空等,皆取相故。若欲證無上菩提,決定不應遠離般若方便善巧,用無所得為方便,以無相俱行心,應修六度等,應住二十空等。
諸天白佛:無上菩提,極難信解,甚難證得。所以者何,菩薩於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應證知,方得無上菩提。而所知法相,都無所有,皆不可得。佛言:我亦現覺一切法相,證得無上菩提,而都不得勝義法相,可說名為此是能證,此是所證,此是證處,此是證時,及可說為由此而證,以一切法畢竟淨故,有為無為畢竟空故。
善現白佛:如我思惟佛所說義,無上菩提,極易信解,甚易證得。若能信解無法能證,無法所證,無有證處,無有證時,亦無由此而有所證,則能信解無上菩提。若有證知無法能證等,則能證得無上菩提,以一切法畢竟皆空,若增若減,都不可得。不應於中謂難信解,及難證得。所以者何?色等,色等自性空。若於如是自性空,深生信解,無倒證知,便得無上菩提。
舍利子言:由是因緣,無上菩提極難信解證得。譬如虛空,不作是念,我當信解,速證菩提,菩薩亦應如是。要信解一切法與虛空等,及能證知,乃得無上菩提。若信解一切法皆與虛空等,便於菩提易生信解易證得者,則不應有恆沙菩薩擐大功德鎧而有退屈。
善現問言:色等與菩提有退屈不?離色等,有法於菩提有退屈不?色等真如於菩提有退屈不?離色等真如,有法於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一一答言:不也。善現語言:若一切法,諦故住故,都無所有,皆不可得,說何等法,可於菩提而有退屈。舍利子言:若爾,何故佛說三種住菩薩乘有情,但應說一,又應無三乘,但有一乘。滿慈子語舍利子:應問許有一菩薩乘不,然後可難應無三乘建立差別。
舍利子以問善現,善現語言:一切法真如中,為有三種住菩薩乘有情差別相不?有三乘菩薩異不?為實有一定無退屈菩薩乘不?為實有一正等覺乘不?有一有二有三相不?為有一法或一菩薩而可得不?舍利子一一答言。不也。善現語言:若一切法,諦故在故,都無所有,皆不可得,云何作是念言,如是菩薩,於無上菩提,定有退屈,定無退屈,及不決定,乃至如是為三,如是為一。若菩薩聞說如是諸法真如不可得相,其心不驚恐怖疑悔退沒,疾得無上菩提。佛讚印之。
菩薩住品第四十八
善現白佛:菩薩欲得菩提,當於何住,應云何住。佛言:當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起平等心,以平等心與語。起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捨心、恭敬心、質直心、調柔心、利益心、安樂心、無礙心,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親族心,朋友心,如親教師軌範師弟子同學心,如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心,如獨覺心,如菩薩心,如如來心,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心,應救濟憐愍覆護心,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心,空無相無願心,當於此住。
復次應自離十惡,勸他離十惡,恆正稱揚離十惡法,歡喜讚歎離十惡者。應自修一切善,勸他修一切善,稱揚一切善法,讚歎修一切善者。應如是住,若如是學,如是安住,則於色等得無障礙。所以者何?從前際來,不攝受色等。何以故?色等不可攝受故。若色等不可攝受,則非色等。
說是品時,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不退轉品第四十九
善現白佛:不退轉菩薩,有何行,有何狀,有何相,我等云何知。佛言:菩薩如實知異生地,二乘地,菩薩地,佛地。於諸法真如中,無變異,無分別,皆無二無二分。雖如實悟入諸法真如,而於諸法真如無所分別,以無所得為方便故。聞真如與一切法無二無別,而無疑滯,以真如與一切法,不可說一異俱不俱故。是菩薩若無義利,終不發言,不觀視他好惡長短,平等憐愍,而為說法。
善現復白佛:以何行狀相,知是不退轉菩薩。
佛言:能觀一切法無行狀相,是為不退轉菩薩。謂於色等退轉故,名不退轉。以色等自性無所有,菩薩於中不住,故名退轉。若不退轉菩薩,終不樂觀外道。
於毗柰耶,終無疑惑,無戒禁取,不生三惡趣等。受行十善,恆修六度,通利十二分教,持法施善根,與諸有情迴向菩提。
於深法門,不生疑惑猶豫,都不見有色等,可於中生疑惑猶豫,成就柔潤三業。
於諸有情,心無罣礙,決定不與五蓋共居,恆住正念正知,身心清淨,不貪四事。雖受十二杜多功德,而無所恃。惡魔化現,不信不隨,決定不退一切善法,於色等想退轉。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無所造作,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得是忍故,名不退轉。
又答善現:是菩薩不復退墮二乘地中,故說不退轉故,名不退轉。遠離二乘地,於彼二地決定退捨,故說以退轉故,名不退轉。隨意能入十二門禪三十七品等,而不受其果,常不遠離大菩提心,不貴重色等。雖現攝受五欲,而不染著,不行邪命。
復有所餘諸行狀相,通達諸法,皆無所有,常不遠離大菩提心,不樂觀察論說色等,但樂觀察論說般若。常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修行施等,離慳貪等。雖住一切法空,而愛樂正法,不樂非法。雖住不可得空,而常稱讚不壞法性,饒益有情。雖住真如法界,而愛善友,不樂惡友。常樂見佛聞法。常不遠離念佛聞法作意。生生之處,常不離佛,恆聞正法,護持正法,不惜身命。
巧方便品第五十
佛告善現:不退菩薩,成就廣大無量無邊,不可數,難思議,勝功德聚,住不共二乘智,引發四無礙解。又色等亦名甚深,色等真如甚深故。色等真如,非即色等,非離色等故。
善現白佛: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菩薩遮遣色等,顯示涅槃。佛印述云:菩薩應於如是諸甚深處,依深般若相應理趣審諦思惟,稱量觀察。應作是念:我今應如所說而住,應如所說而學,則能攝取無數功德,超無量劫生死流轉,疾證菩提。若此功德有形量者,恆沙世界不能容受。次以遠離般若所修得福,與依深般若所獲功德,重重較勝。
善現白佛:分別所作,皆非實有,何緣是諸菩薩獲福無邊。佛言:菩薩行深般若,知一切種分別所作,空無所有,虛妄不實。善學二十空,如如觀察,即不遠離甚深般若,獲福無數無量無邊,不可數在有為無為界中,不可量在去來現在法中,不可測度彼邊際故。復次色等亦無數無量無邊,色等空故。
善現白佛:一切法空,即是無盡,亦是無數無量無邊。佛言:如是。善現復問:若不可說義無增無減,則布施等亦無增無減,云何菩薩修行施等,證得無上菩提。佛言:如是,菩薩不作是念,我於般若等若增若減。但作是念,惟有名想,謂為般若等。是菩薩修施等時,持此施等俱行作意,及依此起心及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菩提,如佛菩提微妙甚深而起迴向。由此迴向巧方便力,證得無上菩提。
善現白佛:何謂無上菩提。佛言:諸法真如是。又問:何謂諸法真如。佛言:色等真如是,諸法真如無增無減故,無上菩提亦無增無減。菩薩不離般若,常樂安住諸法真如,都不見法有增有減。由此不可說義無增無減,施等乃至一切相智,亦無增無減。菩薩依止無增無減,方便修行般若,由此為門,集諸功德,便證無上菩提。
善現白佛:用初心證,用後心證。佛言:如然燈時,為初燄能燋炷,為後燄能燋炷。善現言:非初燄亦不離初燄,非後燄亦不離後燄,其炷實燋。佛言:菩薩亦爾。善現言:菩薩不作是念,我當壞相,及壞相想;亦不作是念,我當壞無相,及壞無相想,於一切種無分別故。是菩薩雖能離諸分別,而佛十力等未圓滿故,未證無上菩提。由此善巧方便力故,於一切法,不取不壞,知一切法自相空故,住一切法自相空中。為度有情,入三三摩地,大悲願力所牽逼故,用此三定,成熟有情。佛言:如是。舍利子問菩薩夢中入三三摩地,於深般若有增益不。善現答言:晝時入三三摩地,於深般若有增益者,彼夢中入,亦有增益,晝與夢中無差別故,乃至令與慈氏問答。
願行品第五十一
佛告善現:菩薩修行施等,見有情苦,作願勤修,速得圓滿鄰近菩提。又見有情三聚無別,墮三惡趣等,皆悉作願勤修六度,令速圓滿。
殑伽天等第五十二
授天女菩提記。
善學品第五十三
善現白佛:行深般若菩薩,云何修習,近空三摩地等,云何入空三摩地等。佛言:應觀色等空,不令心亂。若心不亂,則不見法。若不見法,則不作證。善學諸法自相皆空,無法可增,無法可減,故於諸法不見不證。以勝義諦中,能證,所證,證處,證時,及由此證,若合若離,皆不可得不可見故。菩薩觀法空時,先作是念,我為學故觀,不為證故觀。今是學時,非為證時,是菩薩未入定位,繫心於所緣。已入定時,不繫心於境,不退六度二十空等,不證漏盡,如堅翅鳥,飛騰虛空,自在翱翔,久不墮地。雖依空戲,而不住空,亦不為空之所拘礙。又如善射,箭箭相承,不令墮落。次廣明不退轉相,及廣明魔惱亂相,又廣明傲慢餘菩薩罪。申明菩薩真遠離行,并示菩薩真勝善友,勸諸菩薩當學般若。於此經中廣說菩薩所應修學一切法相。
善現白佛:般若以何為相。佛言:以虛空為相,無相為相。諸法諸相,皆不可得無所有故。又有因緣故,可說般若所有妙相,諸法亦有如是妙相。所以者何?般若以性空為相,諸法亦以性空為相;般若以遠離為相,諸法亦以遠離為相,以一切法皆自性空,離眾相故。
善現白佛:則一切法,一切法空。亦一切法,一切法離,云何有情可施設有雜染清淨。佛言:有情長夜有我我所心,執我我所不。答言:如是。佛言:彼心所執我及我所,空遠離不。答言:如是。佛言:豈不有情,由我我所執,流轉生死。答言:如是。佛言:如是有情流轉生死,由有雜染,以是證知,雜染可得。若諸有情,無心執著我及我所,則無雜染。若無雜染,是則應無流轉生死。流轉生死既現可得,應知有雜染法;既有雜染,亦有清淨,是故應知有情雖自性空,遠離眾相,而有雜染清淨可得。
善現白佛:菩薩若如是行,則不行色等。佛言:如是,乃復廣較宣說般若相應作意功德,當知已到福田彼岸,一切有情無能及者。雖於有情平等發起大慈悲等,而於一切無所執著。
斷分別品第五十四
善現白佛:一切作意,皆自性離自性空,諸法亦爾。云何菩薩不離般若相應作意,不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佛言:如是離空,非二乘菩薩佛作,亦非餘作。然一切法法住法定等,法爾常住,是菩薩不離般若相應作意,亦不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何以故?甚深般若一切智智,及諸作意,皆自性離自性空故。如是離空,無增無減,能正通達,名不離故。
善現復問:云何修證般若平等性已,證得無上菩提。佛言:非諸佛法有增有減,亦非一切法住法定等有增有減,以甚深般若非一非二,非三非四,亦非多故。
善現復問:為即深般若,空虛非有,不自在性,不堅實性,能行般若不?為離深般若,空虛非有,不自在性,不堅實性,有法可得能行般若不?為即深般若能行般若不?為離深般若能行般若不?為即空性能行空不?為離空性能行空不?為即色等能行般若不?為離色等能行般若不?佛一一答言:不也。色等空虛非有,不自在性,不堅實性,若即若離,廣作問答亦如是。色等真如,乃至不思議界,若即若離,廣作問答亦如是。
善現白佛:若如是諸法,皆不能行般若,云何菩薩能行般若。佛言:汝見有法,能行般若不?汝見般若,是菩薩所行處不?汝所不見法,是法可得不?不可得法,有生滅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如汝所見諸法實性,即是菩薩無生法忍。成就是忍.,便為如來授菩提記。
善現復問:菩薩以一切法無生性得記不?以一切法生性得記不?以一切法生無生性得記不?以一切法非生非無生性得記不?佛皆答言:不也。善現白佛:云何菩薩得不退記。佛言:汝見有法得佛記不。善現答言:不也。佛言:如是菩薩於一切法無所得時,不作是念:我於菩提當能證得,我用是法證得菩提;我由此法,於如是時,如是處證得菩提。所以者何?無分別故。
巧便學品第五十五
帝釋白佛:若於般若聽受修行,正為他說,乃至菩提,不雜諸餘心心所者,當知必不成就微少善根,佛印述較勝已。帝釋為一芘芻,復廣較勝,兼為阿難明是佛威神力。佛言:般若功德,非人天等所能知故。次為阿難分別有擾亂不擾亂相,及明出罪還補善法,或無或有差別。深囑菩薩,於有情類,不應發起瞋忿等心,亦不應生麤惡言說。次答阿難菩薩與菩薩共住之問。善現白佛:云何菩薩平等性,而諸菩薩於中學故,名平等學。佛言:內空等是平等性,復次色等,色等自性空,是平等性。菩薩於中學故,名平等學。
善現復問:為色等盡故學,離故學,滅故學,無生故學,無滅故學, 本來寂靜故學,自性涅槃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如是廣問竟。佛言:如汝所說,於意云
部類
知津 | 經藏 / 大乘經 / 般若部 |
---|---|
呂目 | 經藏 / 般若部 |
會閱 | 经藏 / 大乘經 / 般若門 |
何氏新考 | 般若部 |
CBETA | 03 般若部類 / 01 上品般若(大般若經第1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