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號 何氏新考 : 0309 ; CBETA : T0279 ; 大正藏 : T0279 ;
著譯者 唐 實叉難陀 譯;
卷數 八十卷
原文 原文一(CBETA官網), 原文二(異體字糾正、繁簡轉換), 原文三(界面美觀)
備註

相關內容

    • 030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 0310 大方廣佛華嚴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
    • 030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卷三十四 至 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六
    • 0318 佛説十地經 唐 尸羅達摩 譯;
    • 0310 大方廣佛華嚴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 (卷二十三 至 二十七) 十地品第二二
    • 0316 漸備一切智德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0317 十住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 030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卷四十九)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 0310 大方廣佛華嚴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 (卷三十三) 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
    • 0324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般若 譯; (卷四十) (备注:誤,大正、何書記此卷之勘同。實考此卷內容,於六十卷、八十卷本中均無對應章節。流通本中常有八十一卷華嚴經,即八十卷本附以此卷,較為合理。)
    • 030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卷十二 至 十三) 如來名號品第七、光明覺品第九
    • 0310 大方廣佛華嚴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 (卷四 至 五) 如來名號品第三、如來光明覺品第五
    • 0311 佛説兜沙經 後漢 支婁迦讖 譯;
    • 030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卷五十三 至 五十九)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 0310 大方廣佛華嚴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 (卷三十六 至 四十三)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
    • 0323 度世品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030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卷五十 至 五十二)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 0322 佛説如來興顯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 0310 大方廣佛華嚴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 (卷三十三 至 三十六) 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
    • 030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卷十四、十六) 淨行品第十一、菩薩十住品第十五
    • 0312 佛説菩薩本業經 吳 支謙 譯;
    • 0310 大方廣佛華嚴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 (卷六、八) 淨行品第七、菩薩十住品第十一
    • 030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卷四十 至 四十三) 十定品第二七
    • 0319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本作品的註疏

歷代藏經收錄情況 部份藏經提供圖片鏈接

石經金藏国图麗藏福州宫内厅
思溪国图磧砂普寧洪南
天海緣山南藏北藏
嘉興龍藏黃檗卍字
臺中大正东大中華縮刻
頻伽普慧佛教

經錄

  • 蕅益智旭 《閱藏知津》 J31nB271_p0796b07 原文一, 原文二
  • 呂澂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LC06n0006_p0159a13 原文一, 原文二
  • 釋會性 《大藏會閱》 (一) 307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上) 223頁
  • 何梅 《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下) 814頁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七處九會所說,計八十卷,共三十九品,唐證聖元年乙宋藏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詔就大遍空寺重譯。
則天皇帝每至法延,遂御製序文。中間祥瑞,亦時應感。如序云:甘露流津,預夢庚申之夕,膏雨酒潤,後覃王戍之辰。此其略也,餘則可知。
大:曠兼無際,豎窮橫極;方:正法自持,軌物生解;廣:塵剎相含,沖深包博;佛:覺斯玄妙,照體圓明;華:萬行可樂,資莊體用;嚴:飾法成佛,智運融通;經:泉湧妙義,花貫玄凝。
華嚴經,若五十卷,謂之晉譯;若八十卷者,謂之唐翻,其間品目義意,則大同小異也。李長者論釋,則全彰理而泯事觀;國師疏解,則即現事而顯理,故一塵一毫,理事圓融;一色一香,佛境現前也。此所以然者,俾發函開卷便見緣起行相,若窮頓圓妙義,則疏論存焉。
卷一至卷十一菩提場第一會
六品,十一卷經,普賢菩薩說。
世主妙嚴品
如來在菩提樹下,登金剛寶座,於一切法,成等正覺。普賢菩薩眾,執金剛神,身眾神眾,足行神眾,道場神眾,主城、主地、主山、主林、主藥、主稼、主河、主海、主水、主火、主風、主空、主方、主夜、主晝神眾,阿修羅眾(此云無酒),迦樓羅眾(此云金翅),緊那羅眾(此云凝神),摩[目*侯]羅眾(此云大腹行),夜叉王眾,大龍王眾,鳩槃茶眾(此云甕形),乾闥婆眾(此云尋香行),日天子、月天子、帝釋、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大梵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大自在天,各將天眾。已上四十眾,悉集道場,與如來夙同願力故,能普問法界也。
場眾海悉已雲集,妙焰海十天王,光明幢十天王,名稱十天王,光明十天王,尸棄梵十天王,自在十天王,善化十天王,知足十天王,時分十天王,因陀羅十天王,日宮十天王子,月宮十天子,各得法門,各觀已眾及于十方佛,神力故各說偈讚。持國乾闥婆王十眾,增長鳩槃茶王十眾,博叉龍王十眾,多聞大夜叉王十眾,摩[目*侯]羅伽王十眾,光明天緊那羅王十眾,速疾力迦樓王十眾,宮殿主晝神十眾,淨光主夜神十眾,一切主方神十眾,普照主空神十眾,光照主方神十眾,各有無量眷屬,各入法門,各觀已眾如來神力,各說偈言。
焰藏主火神十眾,雲幢主水神十眾,寶光主海神十眾,迅流主河神十眾,勝味主稼神十眾,吉祥主藥神十眾,如雲主林神十眾,開花主山神十眾,淨花主地神十眾,光曜主城神十眾,莊嚴道場十眾,印手足行神十眾,境界身眾神十眾,妙色執金剛神十眾,各觀已眾各得法門,以佛神力各說偈讚。
普賢菩薩入不思議解脫法,妙光菩薩、大明菩薩、通王菩薩、普震菩薩、明髻菩薩、猛慧菩薩、智印菩薩、花髻菩薩、圓滿光菩薩、普音菩薩、淨月菩薩、光幢菩薩,諸摩訶薩眾,如來光中,復出微塵數菩薩,各各入無量解脫法門,各各觀無量眾,各各說無量妙偈。
如來現相品
如來現相品一切勝音菩薩、光慧王慧、光明普明慧、奮迅慧海慧、焰髻慧威德、法界慧無礙慧諸菩薩等,各說偈讚。
毗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
普賢三昧品
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普入一切佛平等性,示現微塵數世界海雲。十方諸佛,各摩其頂,十方世界海皆有普賢,入此三昧,從此三昧起,一切如來毛孔光明,說偈讚普賢菩薩。
世界成就品
普賢以佛神力,觀察世界海、眾生業海、欲海、佛法輪海、三世海、願力海、神變海、普觀道場海,為說一切世界海,成壞不可思議。復說十種事,世界海衣住,形狀體性莊嚴清淨,佛出現劫海住,轉變差別無差別。一一分別其行相,一一頌其所以。
華嚴世界品
普賢說:毗盧遮那往修諸行,以大願風輪,持花藏世界,蓮華之上。寶輪圍山金剛寶地香海圍遶,眾寶嚴岸,山內平地,金剛所成,香海雨間寶樹花果眾妙莊嚴,河底莊嚴亦無量寶。歎此世界,有無量功德,及世界種性體相形狀依住,一一廣演行相,各說偈言。次說二十重花藏百佛剎,皆所信所感也。
妙華光香水海東,次有香水海,名離垢焰藏,出大蓮華,無量世界海以為眷屬圍遶,次第而說。離垢焰藏香水海東,次有香水海,名變化微妙身,次第百佛剎世界,一一世界無量莊嚴。
毗盧遮那品
過去勝音世界,最初世界海有輪王,名喜見善慧,太子名大威光,供養功德山須彌勝如來。次善眼莊嚴如來,次最勝功德海如來,次蓮花眼如來,於此四佛所,修無量行,得無量法,故云耳。
卷十二至卷十五普光明殿第二會
經四卷共六品,文殊師利說。
如來名號品
普光明殿蓮華座上,諸菩薩各各思惟。爾時如來知心所念,為現神變,東方不動智佛文殊菩薩,南方無礙智佛覺首菩薩,西方滅暗智佛財首菩薩,北方威儀智佛首寶首菩薩,東北方明相智佛功德首菩薩,東南方究竟智佛目首菩薩,西南方最勝智佛精進首菩薩,西北方自在智佛法首菩薩,下方梵智佛智首菩薩,上方觀察智佛賢首菩薩,以此十方十智佛九首菩薩,各與眷屬悉集佛會。文殊稱揚如來名號,十方世界所稱不同,各有百億十千名也。
四聖諦品
文殊告眾云:此娑婆世界所稱苦集滅道聖諦,與十方世界各各差別,無量名字不同。
十三光明覺品
如來於兩足輪間,放百億光明,照三千大千百億四天下,百億諸天,百億大海,百億須彌,現百億菩薩出家,百億如來成道、轉法輪、般涅槃。爾時百億佛剎,皆有文殊九首大士,東方光照,過十佛國百世界千世界,大千世界百千世界百萬世界,一億百億千億無量十方億世界,一一光照。爾時一切處,文殊為一一眾說偈稱揚如來無邊功德海行願。
問明品
文殊問:心性是一,報受不同,既非眾生,隨形化度。四大無我,好醜差別,所悟一法,示現無量福田等。一果報各異,佛教煩惱,有益無益,受持佛法,不斷貪嗔,智為上首,讚揚施等。一道出離,報土差別,九首菩薩各以偈答。復問文殊,云何是佛境界,云何因入法知現度智說證廣。以此十問,亦以偈答云,如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云云。
淨行品
智首問文殊: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及不害不壞,不退轉不動,殊勝無染清淨,智為先導等。身語意業生處等,十具足勝慧等。十慧、因力等十力,蘊等十善巧成就,七覺支、三解脫、六波羅蜜,佛十力圓滿。云何得八部諸天來守護,云何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歸,為趣為照,為明乃至為無等等二十問。
文殊答曰:菩薩居家,知家性空,乃至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中間一百四十清淨大願,則日用世出世間諸法,當機任運作意,一一成就殊勝妙行,速得圓滿菩提道果。
賢首品
文殊問曰:清淨願行,我已說之。殊勝功德,汝當分別。賢首答曰:善哉仁者,到此有勝三昧,名安樂,乃至其福最勝過。於彼計百九十頌罄,盡圓宗妙趣,方綱三昧趣諸神力,說是法門已,十方世界六種震動,瑞應也。
卷十六至卷十八忉利天第三會
經二卷,計六品,法慧菩薩說。
昇須彌頂品
如來神力不離樹下而往天宮,帝釋在妙勝殿,遙見佛來,即與諸天莊嚴寶座,躬請於佛。以威力故,一切音樂自然止息,乃稱揚過去十佛,曾來此殿,是故此處最為吉祚,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須彌偈讚品
如來願力故,十方世界佛剎,微塵數菩薩,俱來集會。其大菩薩名曰法慧,及一切慧、勝慧、功德慧、精進慧、善慧、智慧、真實慧、無上慧、堅固慧,所從來國,各各不同。其本佛名殊特月、無盡月、不動月、風月、水月、解脫月、無上月、星宿月、清淨月、明了月,各化蓮華藏師子座而坐。十慧菩薩各觀十方,各說妙偈,稱揚如來無邊勝妙所修功德。
十住品
法慧菩薩入無量方便三昧,千佛剎微塵數佛所,皆同一號。十方諸佛同音讚歎,各以手摩其頂,從三昧起告諸佛子云:菩薩有種住,所謂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此十住中,每住聞十種法,勤學十法,共成二百法門勸進行相,六種震動說偈。
梵行品
正念天子白法慧云:依如來教,染衣出家,如何得梵行清淨,至無上道。答云:應以十法為所緣,所謂身身業、口口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如云身是梵行耶,身業是梵行耶,一一如此,窮其根源,了不可得。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發心功德品
帝釋白法慧:初發菩提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答云: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阿僧祇眾生,經於一劫,復教奉持五戒,展轉千千萬萬億億樂具,劫數亦復如是。十善四果,世界成壞,解脫根性差別,欲樂方便,心業煩惱,佛塔等所,一念頃能成就此之大事。盡其應劫,不能比量,以初發菩提心,不止如是稱其功德,六種震動。復說長偈,重宣義也。
明法品
精進慧白法慧云:成就如是菩提心功德,云何習;以幾法而速得圓滿,成無上道。答以十不放逸、十種清淨、十法歡喜、十法安住、十法速入、十法所行清淨、十法清淨願、十法大願、十無盡藏、十法莊嚴,及無量具足法、自在法陀羅尼法,成就如是等法故。
卷十九至卷二十一夜摩天宮第四會
經三卷,共四品,功德林菩薩說。
昇夜摩天宮品
如來不離菩提場忉利天,而往彼天宮,天王遙見佛來,於寶莊嚴殿中,化蓮華藏師子座,無量珍寶莊嚴。天王曲躬請佛,即入昇坐,天眾憶念善根,佛所深種,乃稱揚過去十佛,曾來此殿。以故毗盧遮那如來,來入此中,最為吉祥,說偈讚歎,十方世界亦如是現相也。
天宮偈讚品
爾時十方佛剎微塵數國土外,有微塵數菩薩來集會中,其大菩薩名功德林,及慧林、勝林、無畏林、慚愧林、精進林、力林、行林、覺林、智林。所十慧世界佛所來于此土,佛號常住眼、無勝眼、無住眼、不動眼、天眼、解脫眼、審諦眼、明相眼、最上眼、紺青眼。十佛皆悉來集,各化寶座而坐,十林菩薩各各觀察,諸菩薩眾普及十方,各說偈稱揚毗盧如來願行普周法界。
十住品
功德林菩薩入善思惟三昧,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同現其前,讚言:善哉,善入如是三昧,各以威力共加與無量智,各伸手摩頂。從三昧起,告諸菩薩言:菩薩行不可思議,與法界虛空等。然有十種,今當宣說,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難得行、善現行、真實行,遂一一分別解說其行相,所行妙行難行能行也。自無著行至真實行,法相說是行門已,六種震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復說偈言。
十無盡藏品
功德林復告諸菩薩言:佛子有十種藏,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以此十藏,說其行相,一一無盡。復說十無盡法,而能成就此無盡藏,稱菩薩行也。
卷二十二至卷三十三兜率天宮第五會
經十二卷,計三品,金剛幢菩薩說。
昇兜率天品
如來不離本坐,而往天宮。天王遙見佛來,以神力故,於妙寶殿,化一百八十四種妙寶莊嚴之具,皆功德智慧所生。一百十八天眾,出妙音聲,稱揚讚歎,隨所願行力故,請佛就座。各說偈稱揚過去十佛曾來,故此吉祥。
天宮偈讚品
佛神力故,十方各有萬佛剎,微塵菩薩俱來集會,其大菩薩名曰金剛幢,及堅固幢、勇猛幢、光明幢、智幢、寶幢、精進幢、離垢幢、星宿幢、法幢。所從來國名曰十妙,其佛號無盡幢、風幢、解脫幢、威儀幢、明相幢、常幢、最勝幢、自在幢、梵幢、觀察幢。十佛各化蓮華藏師子座而坐,現無量神變,說無量法門,與毗盧如來夙同願力。十幢菩薩各觀十方,各說妙偈,稱揚如來,所修回向無量行門。
十回向品
爾時金剛幢大士入智光三昧,十方佛剎微塵數佛,皆同其號,而現其前稱讚。以善根力,各伸手摩頂,從三昧起,告云:佛子菩薩有十種回向,所謂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平等善根回向、隨順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著無縛回向、法界無量回向,已上十種回向,一一分別解說其所修行相。
不壞回向、等一切佛、至一切處回向法門,無盡功德藏,及善根回向,初分法門。善根回向,施種種車眾寶等法門;善根回向,施皮膚頂髻等,如寶髻妙身二大士也。善根回向中,若見如來出世,以大音聲遍告十方,令一切眾生得聞佛,各得聞正法。然說六十種施自上妙食,至王位皆施,一一施中,一一願無盡,一一引過去佛菩薩所施獲報為證,如妙眼王菩薩施眼如是得果。
隨順眾生回向法門義,真如相回向所說行相法門,無著無縛回向法門,法界無量回向初分。法界回向中,以法施所修善根等法義。然此十回向中,所演行相法門無量,其間一一回向,各有偈言,稱揚菩薩所行大行也。
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九他化自在天宮第六會
經六卷,止一品義,金剛藏菩薩說。
十地品
如來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上,金剛藏并解脫月菩薩眾,金剛藏即入智慧光明三昧,諸佛共加如來智力,各伸手摩頂,勸說菩薩智地法門。從三昧起,告諸佛子云:菩薩有十種地,所謂歡喜、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不動、善慧、法雲。說此十地名已,默然在定,諸菩薩各各心念,何故不分別地位行相。解脫月知諸心念,殷勤三請,諸菩薩同音共請,如來放光加請,謂之三加五請,乃說歡喜地法門。
離垢地淨戒門,發光地忍辱法門,焰慧地精進法門,難勝地禪定法門,現前地智慧法門,遠行地方便法門,不動地無盡願法,善慧地無量力法門,法雲地大智法門。說受職法門,十方受職菩薩,悉大歡喜,同來集會,各各放光,證其所說。
然十地中法門,唯大機大器者,可以受持讀誦。
卷四十至卷五十二普光明殿第七會
經十三卷,共十一品,普賢菩薩說。
十定品
如來於普光法堂,入剎那際三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皆住灌頂位,其名曰金剛慧,并普眼等。一百大士為其上首,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俱,皆與如來夙同善根。爾時普眼,問普賢三昧所修妙行。佛言:今在此會成就不可思議神變,聞名者皆得三昧。普眼復問,今在何處。佛云:現在此道場。普眼與眾觀察不見,身坐復入三昧,遍觀亦不能睹。從三昧起白佛:我求見普賢,竟不能得。佛言:身語意業境界無量,令眾渴仰殷勤頂禮。普賢即以神力,現其色身及蓮花座,大眾心喜讚嘆。
佛告普賢:當為菩薩稱揚三昧,普賢即說十大三昧。所謂普光大三昧、妙光大三昧、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清淨深心行大三昧、智莊嚴藏大三昧、智光明藏大三昧、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眾生差別身大三昧、法界自在大三昧、無礙輪大三昧。此十大三昧,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若能成就與如來等,無有用分別,普光妙光二三昧法門義趣。佛國土深心行,莊嚴藏光明藏,佛莊嚴五大三昧行相法門義相。差別身法界自在二三昧行相法門,無礙輪大三昧行相。普眼聞如是法,問云:何故不名為佛。答云:入此境界乃名為佛,行願無休,乃名菩薩。
十通品
普賢復為諸菩薩說十種通,所謂他心通、天眼智通、宿住隨念智通、天耳智通、佛剎智通、言辭智通、色身智通、一切法智通、滅盡三昧智通、四劫智通,若成就此十大智神通,悉得一切三世無礙智神通,一一分別其行相。
十忍品
普賢復為諸菩薩說十種智忍,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一一解說忍中所修義趣。復說妙偈,如音聲忍偈略云,聞一切佛所說妙法,不驚不怖等。
阿僧祇品
心王菩薩白佛:如來演說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其義云何。佛言:汝今欲令諸世間入佛數量之義,當為汝說。自一百洛叉,至為一不可說不可轉,以盡古今大數,止一剎那際。佛復說偈,大旨則身口意業,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及日用動止,皆不可說不可說。至如塵毛境界,亦不可說不可說。
壽量品
心王為諸菩薩言:釋迦佛、彌陀佛、金剛堅佛、善勝光明佛、法幢佛、師子佛、光明藏佛、法光明蓮華佛、神通光明月智佛,此十佛世界,一日一夜,一劫展轉,而超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賢勝如來國土中,所壽量計前佛剎,為一日一夜,以見其壽量長短也。
菩薩住處品
心王為佛言:東方仙人山金剛勝菩薩,南方勝峰山法慧菩薩,西方金剛焰山無畏行菩薩,北方香積山香象菩薩,東北方清涼山文殊師利菩薩,海中金剛山法起菩薩,東南方支提山天冠菩薩,西南方光明山勝賢菩薩,西北方香風山香光菩薩,大海中莊嚴窟等,一一處皆有菩薩,各有眷屬數眾,於中止住而常說法,利益無量,唯有緣有智眼者見之。
佛不思議法品
爾時會中諸菩薩作是念,諸佛國土、本願、種性、佛出現、佛身、佛音聲、佛智慧、佛自在、佛無礙、佛解脫,以此十問,云何不思議。如來知諸心念,以神力光照,智慧攝受,令青蓮華藏菩薩住佛無畏,入佛境界,而告諸佛子,答所問。說一百九種十十法門,一一如來不思議境界故。說十種廣大佛事,則示現兜率、入胎、出胎、王宮、逾城、修道、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等相。說十十法門,計一百百,答前所問,顯圓融妙義重重無盡也。
如來十身相海品
普賢若諸菩薩言:今為汝等演說如來十身所有相海,如來頂上有大人相,乃至九十七左足指端佛神變處大人相。如來示現之相,或三十二,或八萬四千,此止九十七大人相,并十華藏海微塵數大人相。如來一一身分,眾寶妙相以為莊嚴,各有微塵數妙寶,而為眷屬,以表佛身莊嚴無盡也。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佛告寶手菩薩言:佛子如來有隨好,名圓滿王。此隨好中出大光明,名為熾盛,七百萬阿僧祇光明而為眷屬。我為菩薩時,於兜率天,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彼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而生兜率天中。有鼓名甚可愛,發音告諸天子言:汝等心不放逸,於如來所種諸善根。鼓音中一一稱揚如來所有無量三昧功德光明,一一誨諸天子,速令親近,遂化種種供具,往瞻如來。不即睹見,卻復觀察,已下生淨飯王家。鼓聲告云:各當發菩提心。
普賢行品
普賢告諸菩薩言:向所說但隨根器,略說如來少分境界。諸佛為見眾生無智,作惡計我、我所,執著、顛倒、疑惑、邪見、分別、結縛,常共相應,隨生死流,遠如來道,故出于世。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起一嗔心,生百萬障門。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等一百障法。應勤修十種法,十種清淨,十種廣大智,十種普入,十種勝妙心,十種佛法善巧智。說是法已,十方十不可說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此土,克滿十方,各作是念,我等一切皆名普賢,於是普賢復說妙偈。
如來出現品
爾時如來放大光明,名如來出現,照十方盡虛空界,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於是白佛說偈。如來即於口中放光明,名無礙畏,入普賢口。妙德問:云何是如來出現之法,願為我說身相言音心意境界所行之行,成道、轉法輪、般涅槃,見聞親近所生善根,復說偈言。
普賢告妙德云:此處不可思議,遂說如來十種世現相,十種如來身相,皆不可思議故。如來音聲如來心,各十種相所。喻云:有聰智人,見一塵中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及說偈稱揚。如來境界,如來所行行,如來成正覺,如來轉法輪,如來般涅槃,如來見聞親近,各十種法說,六大譬喻。說是法已,六種震動,無量莊嚴,千萬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菩薩,從他方來詣此中,充滿十方,同音稱揚,讚此法門故。
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九普光明殿第八會
經七卷,止一品,普賢菩薩說。
離世間品
爾時如來妙悟皆滿,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菩薩,悉集佛所,其大菩薩,名普賢、普眼、普化、普慧、普見、普光、普觀、普照、普幢、普覺等,十大士皆悉成就普賢願行。爾時普賢入佛華三昧,從三昧起,普慧發二百問。普賢以一答十,何等為菩薩依,為奇特想,為行,為善知識,為勤精進,為心得安隱,為成就眾生,為戒,為自知受記,為入菩薩,為入如來,為入眾生心行,為入世界,為入劫,為說三世,為入三世,為發無疲厭心,為差別智,為陀羅尼,為演說佛,為發普賢心,為普賢行法,為起大悲,為發菩提心因緣,為於善知識起尊重心,為清淨,為波羅蜜,為智隨覺,為證知,為力,為平等,為佛法實義句,為說,為特,為辯才,為自在,為無著性,為平等心,為出生智慧,為變化,為力持等四十二問,答四百二十種法門妙義。
為得大欣慰,為深入佛法,為依止,為無畏心,為發無疑惑心,為不思議,為巧密語,為巧分別智,為入三昧,為遍入,為解脫門,為神通,為明,為解脫,為園林,為宮殿,為所樂,為莊嚴,為發不動心,為不捨深大心,為觀察為說法,為清淨為印,為智光明,為無礙住等二十六問,答二百六十法門。
為無下劣心,為如山增上心,為入如海智,為如寶住,為發金剛大乘誓願心,為大海起,為究竟大事,為不壞信,為授記,為善根回向,為得智慧,為發無邊廣大心,為伏藏,為律儀,為自在等十五問,答一百五十種法門妙義。
為無礙用,為眾生無礙用,為剎無礙用,為法無礙用,為身無礙用,為願無礙用,為境界無礙用,為智無礙用,為神通無礙用,為神力無礙用,為力無礙用,為境界,為遊戲,為力無畏,為不共法,為業,為身,為身業,為語,為淨修語,為得守護,為成辦大事,為心,為發心,為周遍心,無諸根,為深心,為增上深心,為勤修,為決定,為決定解,為決定解入眾生界等三十三問,答三百三十種法門,皆徹法圓融妙義。
為習氣,為取,為修,為成就佛法,為退失,為佛法道,為離生道,為決定法,為出生佛法道,為大丈夫名號,為道,為無量道,為助道,為修道,為莊嚴道,為足,為手,為腹,為藏,為心,為被甲,為器伏,為首,為眼,為耳,為鼻,為舌,為身,為意,為行,為住,為臥,為坐,為所住處,為所行處,為觀察,為普觀察,為奮迅,為師子吼等三十九問,答三百九十法門。
為清淨施,為清淨戒,為清淨忍,為清淨精進,為清淨定,為清淨慧,為清淨慈,為清淨悲,為清淨喜,為清淨捨,為義,為法,為福德助道具,為智慧助道具,為明足,為求法,為明了法,為修行法,為魔,為魔業,為捨離魔業,為見佛,為佛業,為慢業,為智業,為魔所攝持,為法所攝持,為住兜率所作業,為兜率天宮等三十問,答三百法門。
為現處胎,為現微細事,為現初生,為現微笑,為示行七步,為現童子地,為現處內宮,為現出家,為示苦行,為往道場,為坐道場,為道場奇特相,為示降魔,為成如來力,為轉妙法輸,為白淨法,為示涅槃等十七問,答一百七十法門。
普賢說此二千法門已,十方諸佛同音讚言:善哉仁者,快說如是功德行處,決定義華。普賢復觀十方及于法界,而說偈言。
卷六十至卷八十逝多林第九會
經二十一卷,止一品,如來神力故說。
入法界品
如來在逝多林大莊嚴重閣,菩薩五百人俱。文殊普賢為上首,十幢、十威力、十藏、十眼、十冠、十髻、十光、十音、十上、十勝、十自在王、十覺等,如上菩薩及與眷屬俱。如來知其心念,大悲為身為門為首,即入師子嚬呻三昧。威神力故,遍作莊嚴世界,各各有佛及菩薩眾,各來詣此,觀廣大神變無量境界。舍利弗諸聲聞眾雖在會中,不見不聞如來如是境界。威神諸大菩薩,各以佛神力故,各說偈稱揚毗盧如來,顯示如是法界法門妙境。
普賢說此師子嚬呻三昧功力十種法門,復說偈言。如來欲令菩薩眾安住此三昧,眉間放大光明,普照法界。逝多林中,變種種神變,種種法門,種種三昧等相。文殊睹此神神變,而說偈讚。諸菩薩聞已,各入如是三昧,現無量境界。文殊將諸大眾,出善住閣,漸往南方,遊行人間。舍利弗將六千眾,隨從親近如象王回,說十種法門,各各悟入佛境界門。
文殊勸諸比丘發菩提心,即往南方。至福城東大塔廟處,古佛菩薩所種善根處,人天普集,為說普照法界修多羅。城中無量人眾,皆悉來詣其中,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至文殊所,右遶頂禮。爾時文殊觀察善財及諸人眾,為說法要,及說妙偈如象王回。觀善財等,皆發菩提心,勸近善知識。善財乃問: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云何趣,云何行,云何淨,云何入,云何成就,云何隨順,云何憶念,云何增廣,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發如是等問,文殊為說偈,畢指往南方妙峰頂德雲比丘,海門國海雲比丘,海涯聚落善住比丘三善知識所,各悟入法界法門。
善財參彌伽長者、解脫長者、海幢比丘、休捨優婆夷,善財參毘目仙人勝熱婆羅門,善財參慈行童女、善見比丘、戲沙童子、具足優婆夷、間智居士,善財參寶髻長者、普眼長者、無厭足王、大光王、不動優婆夷,各授己法界法門也。
善財參遍行外道、鬻香長者、婆施羅舡師、無上勝長者、師子嚬呻比丘尼,善財參婆須密女、鞞瑟胘羅居士、觀音菩薩、正趣菩薩、力天神、安住地神、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善財參普德淨光主夜神、喜目觀察主夜神,善財參普救眾生妙德主夜神所悟入門,善財參寂靜音海主夜神、守護一切城主夜神所悟法門,善財參開敷樹花主夜神,善財參大願精進主夜神,普財參毘嵐園中妙德神,善財參釋種瞿波女,善財參摩耶夫人、天王、光女、童子、師遍反眾藝童子、賢勝優婆夷、沃田固長者、妙月長者、無勝軍長者、最寂靜婆羅門,善財參德生童子、有德童。
指參慈氏,至莊嚴閣前,見從外歸,問訊諮請法界法要。
善財目彌勒言:我聞仁者,授一生記。我已發菩提心,未審如何學菩薩道,修菩薩行。重重問已,彌勒乃讚:善哉仁者,菩提心難發。汝今已發,是欲為一切眾生成就佛道,復說二百一十餘種菩提心,成熟善財善根。
善財白言:唯願仁者,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彈指,樓閣門開,善財即入,門即還閉,乃見無量無邊阿僧祇莊嚴境界,及見自身與彌勒,并三世佛因地所修,行菩薩行種姓國土,見在無量佛剎佛示生化導等事。爾時彌勒即攝神力,入樓閣中,彈指作聲告云:起法性如是。善財從三昧起白言:聖者此解脫門名字何等,告云: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此一生大士之所能得。善財問此莊嚴事何處去,曰:來處去。曰:從何處來,曰:從智慧神力中來,智慧神力中住,無有去來,亦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如龍王降雨不從身出,亦不從心生。
種種為善財說,卻云:文殊是汝知識,宜往恭見。
善財依彌勒教,漸次經遊一百一十餘城,到普門國,住其門所,一心思惟文殊,思欲奉近。文殊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云:若離信根,心劣憂悔,功行不具,退失精進。再三宣說,令入普賢所行道場,及置善財自所住處,文殊還攝不見。
於是善財得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悉得受行其教。欲見普賢,即於此金剛藏菩提場毘盧遮那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座上,起等虛空界廣大心,及現一切神變光明。一一毛孔,一一身,念念中出生無量無邊佛境界,同善根力。普賢告云:仁者見我此神通力不?曰:唯然已見。乃云:我於過去不可說劫,為求一切智,難行能行,一切苦行集無量善根,成此智力。乃為善財重宣妙偈,復為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以頌告之耳。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八十卷,唐譯。此經七處九會,說三十九品,八十卷。
七處者,人中三天上四。初諸來海會諸菩薩作是思惟:云何是諸佛地?云何是諸佛境界?云何是諸佛神力?諸佛所行,諸佛神通,諸佛無所畏,諸佛三昧,諸佛無能攝取,諸佛眼,諸佛耳,諸佛鼻,諸佛舌,諸佛身,諸佛意,諸佛身光,諸佛光明,諸佛聲,諸佛智願。佛世尊開示演說,又諸佛皆說世界海、眾生海、佛海、佛波羅蜜海、佛解脫海、佛變化海、佛演說海、佛名號海、佛壽量海,及一切菩薩誓願海、發趣海、助道海、乘海、行海、出離海、神通海、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為成就一切菩薩故,令如來種性不斷故,演說一切諸法故,永斷一切疑網故,願佛亦為我等如是而說。
九會所說經,共答此問,詳如大疏。
第一會菩提場中,說世主妙嚴至毘盧遮那品,六品十一卷經,名舉果勸樂生信分。謂舉揚如來十種法界無盡身雲,二十種華嚴莊嚴剎海,依正二報難思之果,勸厲當機,聞而樂欲生其淨信,發趣修行如佛證故。
第二會普光明殿說十信;第三會忉利天宮說十住等;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十行等; 第五會兜率陀天宮說十回向等;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等;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十定十通十忍等。
從如來名號品至如來出現品,三十一品四十一卷,名修因契果生解分。因謂因行豎該六位;果謂佛果,總攝十身,進修契證,令生勝解。欲使一乘圓機,依此所詮,發揚妙智,進趣修行,成六位之圓因,契十身之滿果。
第八普光明殿普賢說離世間,一品七卷經,二千行法,名託法進修成行分。謂上差別因果,生解既終,今乃寄託前法攝解成行,故隨舉一行六位頓修。古德頌云:河傾二百問,瓶瀉二千酬,一心觀性海,萬行炳齊修,六位因成滿,八相果圓周,是也。
第九會,給孤獨園,說入法界品二十一卷經,名依人證入成德分。由前大行既具觸事造微故,善財依佛菩薩歷事知識,隨所見聞無不契入,總斯教理不出信解行證,若兼所信所解所行所證,即自真心共成五字,斯乃本末該羅頓漸融攝,皆指一心同歸性海耳。
此經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為宗,諸佛祕藏如來圓教不思議解脫,頓入佛乘(已上清涼疏)。
華嚴一乘祕教,亦名不思議解脫經。功用大故,感應亦大,一四句偈,地獄眾生聞之而脫苦;盥掌滴水,螻蟻微類,承之而生天。欲學佛心慧,了佛境界,證佛地位,依此一乘法性海而修行者,不歷地位,初發心時變成正覺,悉與三世諸如來等。譬如眾流一滴之水,纔入海中即名海水;若依大乘,二乘權教備修萬行綿歷多劫,不如聞是經,以少方便,疾得菩提。
經云:此經不入一切眾生二乘人手,惟除菩薩摩訶薩;一切聲聞圓覺不聞此經,何況受持。若菩薩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聞此經;雖聞不信,是等猶為假名菩薩。若有此經卷地,即是如來塔廟,禮拜供養,彼眾生等具足善根,滅煩惱患,得賢聖樂。聞此普賢大行海印深定法界體性,方知華嚴是佛根本教。
釋氏宗極故,修此感應傳廣示未聞,出華嚴感應傳。


大明釋教匯目義門

八十卷,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清涼敘曰:往復無際,動靜一源,含眾妙而有餘,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歟。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窮理盡性,徹果該因,汪洋沖融,廣大悉備者,其唯大方廣佛華嚴經焉。故我世尊十身初滿,正覺始成,乘願行以彌綸,混虛空為體性,富有萬德。蕩無纖塵,湛智海之澄波;虛含萬象,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不起樹王,羅七處於法界;無違後際,暢九會於初成。盡宏廓之幽宗,被難思之海會,圓音落落,該十剎而頓周,主伴重重,極十方而齊唱。雖空空絕跡,而義天之星象燦然;湛湛忘言,而教海之波瀾浩瀚。若乃千門潛注,與眾典為洪源,萬德交歸,攝群經為眷屬。其為旨也,冥真體於萬化之域,顯德相於重玄之門,用繁興以恒如,智周鑒而常靜,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理隨事變,則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則千差涉入而無礙,故得十身歷然而相作,六位不亂以更收。廣大即入於無間,塵毛包納而無外,炳然齊現,猶彼芥[卸-ㄗ+并],具足同時。方之海滴,一多無礙,等虛室之千燈,隱顯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網之垂珠,念念圓融。類夕夢之經世,法門重疊;若雲起長空,萬行芬披。比華開錦上,若夫高不可仰,則積行菩薩,曝鰓鱗於龍門;深不可窺,則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見聞為種,八難超十地之階:解行在躬,一生圓曠劫之果。師子奮迅,眾海頓證於林中;象王迴旋,六千道成於言下。啟明東廟,智滿不異於初心;寄位南求,因圓不逾於毛孔。剖微塵之經卷,則念念果成;盡眾生之願門,則塵塵行滿。真可謂常恒之妙說,通方之洪規,稱性之極談,一乘之要軌也。
第一世主妙嚴品
佛在菩提場,始成正覺,諸世間主來集,慶佛成道。又自求所益,又所表如來,自行五位法門。
第二如來現相品
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默念佛地、佛境界等三十七疑,佛口光告眾,毫光示法。
第三普賢三昧品
佛令普賢長子入如來藏身三昧。
第四世界成就品
普賢從三昧起,說世界海眾生,世界成就緣由。
第五華藏世界品
說佛自智果報,得莊嚴世界。
第六毘盧遮那品
即引古證今,令眾信順法,不虛來。
初會舉佛果海,明六周遍義竟。
第七如來名號品
佛在普光明殿,諸菩薩願佛開示四種佛剎,及十住十行等三十二疑。文殊童子說如來名號,遍一切法、一切名字。
第八四聖諦品
說苦集滅道四諦各有四百億十千之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第九光明覺品
佛放光明,覺照一切世間,令信心者,如佛光開覺,圓照法界故。
第十菩薩問明品
九首菩薩與文殊互相激揚,解窮玄智,令信心者,信所信之法門。
第十一淨行品
文殊說得無過失身語意業等百四十願。
第十二賢首品
賢首菩薩說十信初心功德。
以上六品,十信法門竟。
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
佛昇須彌山頂,表信終昇進。
第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
諸菩薩偈讚當位之法,勸修昇進之理。
第十五十住品
法慧菩薩說十住當位所行之行二百法。
第十六梵行品
說十住中,以智慧觀察無行,可得淨行。
第十七初發心功德品
說十住菩薩發心所得功德之量。
第十八明法品
增明十住智德志樂,使昇進向十行之因。
十住法門竟。
第十九昇夜摩天宮品
佛昇夜摩天宮,表依法空行行知時益俗。
第二十夜摩天宮偈讚品
諸菩薩各以自名下義,偈讚顯十行體。
第二十一十行品
功德林菩薩正說中賢十種行位。
第二十二十無盡藏品
說依位起行,十無盡法為後勝進。
十行法門竟。
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
佛昇兜率天宮,表不離欲界處大悲門。
第二十四兜率天宮偈讚品
諸菩薩偈讚,顯迴向願。
第二十五十迴向品
金剛幢菩薩正說十大迴向法門、因果。
以上三品,十迴向法門竟。
第二十六十地品
佛在他化天宮,金剛藏菩薩說十地菩薩以十波羅蜜,十重進修勝德。
第六會一品竟。
第二十七十定品
第二十八十通品
第二十九十忍品
佛在普光明殿,普賢說十一地等覺位中,定通智用法門。
第三十阿僧祇品
佛說如來廣大數法,較量等覺功德難知。
第三十一如來壽量品
心王菩薩說諸佛隨眾生根性,所現不同壽量。
第三十二諸菩薩住處品
說菩薩行持世間所住之處,表化無不周。
以下明佛果德。
第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
青蓮華藏菩薩說佛國土身眼耳鼻等三十二不思議法。
第三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
普賢說佛九十七種大人相。
第三十五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佛說足下一光隨行功德,能大利物。
第三十六普賢行品
普賢說菩薩於他菩薩起一念瞋心,即成就一百障門。
第三十七如來出現品
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喻說如來出現十無量法。
約五位進修,因果法門竟
第三十八離世間品
普賢答普慧菩薩二百問,六位頓修二千行法顯佛果,後以體從用始終常道。
第八會一品竟。
第三十九入法界品
佛在逝多林入師子頻申三昧,顯現如來自在境界,為法界本門。文殊從善住樓閣出,令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位善知識。
即第九會依人證,入流通分也。表示令學佛者,不錯謬故。
巳上品題,義門准李長者合論。


閱藏知津

八十卷,拱平章愛育黎首臣。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世主妙嚴品第一
佛在菩提場中,初成正覺。一切器世間主,眾生世間主,正覺世間主,皆悉雲集,各得解脫法門,各有上首,同時各說十頌。復於師子座莊嚴具中,各出微塵數菩薩,亦各說頌,復興不可思議諸供養雲。如此華藏莊嚴世界海,如是一切法界海,亦復如是。
如來現相品第二
菩薩於供養具中,出問法頌。佛從齒間放光,照十方各一億世界海,出頌集眾。又從眉間放光,顯示十方,從足下入,即時有大蓮華,忽現佛前。佛毫相中,出一菩薩,名一切法勝音,并塵數眷屬,坐此蓮華,與十方菩薩,各各說頌。
普賢三昧品第三
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十方諸佛,現前讚歎,與智摩頂,從三昧起,大眾獲益。如來毛孔放光,頌讚,一切菩薩,亦皆讚請。
世界成就品第四
普賢菩薩說世界海十種事。
華藏世界品第五
普賢菩薩說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種一切世界,及佛名號。
毗盧遮那品第六
普賢菩薩說往古大威光太子本行。
已上六品,是第一會。
如來名號品第七
佛在普光明殿,以神通力,集十色世界十智佛所文殊等十菩薩,文殊即唱名號差別法門。
四聖諦品第八
文殊隨說四諦名號差別。
光明覺品第九
佛放兩足輪光,悉照十方世界,一切處文殊菩薩說頌。
菩薩問明品第十
文殊與覺首等九菩薩,互相問答,發明法要。
淨行品第十一
智首菩薩啟問,文殊菩薩答以一切事中發願法門。
賢首品第十二
文殊菩薩啟問,賢首菩薩廣頌信心功德法門。
已上六品。是第二會。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下,上升須彌。帝釋莊嚴殿座請佛,並說十頌。
須彌山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法慧等十菩薩,從百剎塵數外十華世界十月佛所而來。佛放兩足指光,十慧菩薩,各說偈頌。
十住品第十五
法慧菩薩入無量方便三昧,十方各千剎塵數同名諸佛現前讚嘆,與智摩頂,乃出定說十住法。說已,十方各萬剎塵數世界六種震動,各十剎塵數同名菩薩,來為作證。
梵行品第十六
正念天子問,法慧菩薩說觀察無相法。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天帝釋問,法慧菩薩廣說喻以顯之。十方各萬剎塵數世界,又六種震動,又有萬剎塵數同名諸佛,現身讚歎。
明法品第十八
精進慧菩薩問發心菩薩云何修習,法慧菩薩答以住十種不放逸法等。
巳上六品,是第三會。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及須彌頂,而升夜摩。天王化座請佛,亦說十頌。
夜摩宮偈中讚品第二十
功德林等十菩薩,從十萬剎塵數外十慧世界十眼佛所而來。佛放兩足上光,十林菩薩,各說偈頌。
十行品第二十一
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十方各萬剎塵同號諸佛現前讚嘆,與智摩頂,乃起定說十行法。說已,十方各剎塵世界震動,各十萬剎塵同名菩薩,來為作證。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亦功德林菩薩所說。
已上四品,是第四會。
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及須彌頂夜摩宮,而升兜率。天王敷座嚴飾請佛,亦說十頌。
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
金剛幢等十菩薩,從萬剎塵數外十妙世界十幢佛所來集。佛放兩膝輪光,普照十方,令互相見。十幢菩薩,各說頌讚。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十方各十萬剎塵數同名諸佛現前讚嘆,與智摩頂,乃起定說十回向法。說已,十方百萬剎塵數世界震動,各百萬剎塵數同名菩薩,來為作證。
已上三品,是第五會。
十地品第二十六
佛在他化自在天宮,與金剛藏等不可說大菩薩俱。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十方各十億剎塵數同名諸佛現前稱歎,與智摩頂,乃出定唱十地名,還復默然。解脫月菩薩二請,金剛藏菩薩二止之,解脫月第三請,在會菩薩亦同聲頌請。佛放眉間光,普照十方,十方佛亦各放眉間光,普照此會皆於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出頌勸說,乃唱地義。說已,十方各十億塵剎震動,各十億塵剎同名菩薩來證。
此一品,是第六會。
十定品第二十七
佛在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與十剎塵數菩薩俱。普眼菩薩請問普賢菩薩三昧,佛令自問普賢。時大會皆不得見普賢身座,乃至入十千阿僧祇三昧觀察,亦不能見。佛令更禮普賢,并遍十方觀察,發起大願,應可得見。大眾遵誨,普賢現身,雨十千雲,世界震動,光明遍照。佛自唱十大三昧名,敕普賢菩薩說之。
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
皆普賢菩薩所說。
阿僧祇品第三十
心王菩薩問,如來自答。
壽量品第三十一、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皆心王菩薩所說。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
眾會心念不思議法,佛即加持青蓮華藏菩薩,向蓮華藏菩薩廣說佛所住法。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普賢菩薩略說九十七種大人之相。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佛告寶手菩薩,菩薩將下生時,放光照地獄眾,蒙光生天。聞天鼓音,乃至證十地位等。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普賢復告大眾,極陳瞋心障道,應勤修十法,能具十種清淨等。十方各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剎塵世界震動,雨種種雲,各十不可說剎塵數同名菩薩,來為作證。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佛放白毫相光,普照十方,右繞十匝,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菩薩即起,請問大法。佛復口放光明,普照十方,右繞十匝,入普賢菩薩口。普賢身座,即過本時百倍,甫唱法門名字,大地悉皆震動。妙德再以頌問,普賢具演其義,於是十方各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剎塵數世界震動,雨種種雲,各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剎塵數同名諸佛,現前讚歎,授菩薩記。又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剎塵數同名菩薩,來為作證,普賢復說勸持之頌。
已上十一品,是第七會。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佛在普光明殿,與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剎塵數菩薩俱。爾時普賢菩薩入佛華莊嚴三昧,一切世界十八相動,從三昧起,普慧菩薩致二百問,普賢菩薩酬二千答。十方世界震動光照,一切諸佛現前讚喜。
此一品,是第八會。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佛在給孤獨園,與普賢文殊等五百大菩薩及五百聲聞無量世主俱。心念請法,佛乃入師子嚬申三昧,樓閣及林,忽皆廣博,與不可說剎塵數世界量等,備極莊嚴。
爾時十方各有不可說剎塵數菩薩雲集,興供現通,諸大聲聞,總不知見,善根異故。十方各一上首菩薩說頌讚佛,普賢菩薩以十種法句,開發顯示照明演說師子嚬申三昧。佛欲令諸菩薩安住此三昧故,復放白毫相光普照十方,令諸菩薩普見法界佛事,即以不可說剎塵三昧,入佛神變海方便門,出生大神變莊嚴雲,文殊菩薩觀察說頌宣明。
時諸菩薩皆得塵數大悲門,不離佛所悉於十方種種示現,利益眾生。文殊亦出自所住處辭佛南行,舍利弗與六千共行弟子,承佛神力,見文殊眾會,發心同遊人間。令海覺等六千比丘,得覲文殊,成就佛法。文殊行至福城之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觀善財童子夙因,為說大法。善財即隨文殊求菩薩道,文殊指示,參知識,始從德雲比丘,終至普賢菩薩。
此一品,是第九會。

部類

知津 經藏 / 大乘經 / 華嚴部
呂目 經藏 / 華嚴部
會閱 经藏 / 大乘經 / 華嚴門
何氏新考 華嚴部
CBETA 05 華嚴部類 / 華嚴部/疏 / 華嚴經 80卷/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