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4日

下表统计了历代经论的注疏数量。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些经典被重视的程度。

  • 点击经题可以进入该著作的详情页。
  • 仅统计内典百科所收录的注疏。
經題 著譯者 註疏數量
026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70
0277《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玄奘 譯; 60
0292《妙法蓮華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52
0962《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 般剌蜜帝 譯; 房融 筆受; 彌伽釋迦 譯語; 52
0309《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29
1545《梵網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27
0398《佛説阿彌陀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25
0645《維摩詰所説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24
0310《大方廣佛華嚴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 23
0857《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 佛陀多羅 譯; 23
0396《佛説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 畺良耶舍 譯; 20
1736《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 造;梁 真諦 譯; 20
1654《成唯識論》 護法等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19
076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18
2611《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唐 法藏 述; 17
2496《因明入正理論疏》 唐 窺基 撰; 16
0865《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唐 善無畏,一行 共譯; 15
0410《大般涅槃經》 劉宋 慧嚴 等依泥洹經加之; 12
1649《瑜伽師地論》 彌勒菩薩 説;唐 玄奘 譯; 12
1720《因明入正理論》 商羯羅主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12
1738《釋摩訶衍論》 龍樹菩薩 造;姚秦 筏提摩多 譯; 12
2764《摩訶止觀》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12
1489《四分律》 姚秦 佛陀耶舍,竺佛念 共等譯; 11
2602-2《八识规矩颂》 唐 玄奘 造; 11
0390《佛説無量壽經》 曹魏 康僧鎧 譯; 10
0424《佛垂般涅槃略説教誡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10
1926《妙法蓮華經文句》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10
2333《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 唐 道宣 撰述; 10
1627《阿毘達磨俱舍論》 尊者世親 造;唐 玄奘 譯; 9
1998《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唐 澄觀 撰; 9
0383《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8
0620《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唐 玄奘 譯; 8
0628《佛説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劉宋 沮渠京聲 譯; 8
1633《中論》 龍樹菩薩 造; 梵志青目 釋;姚秦 鳩摩羅什 譯; 8
1684《大乘百法明門論》 天親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8
2583《大乘法苑義林章》 唐 窺基 撰; 8
0324《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般若 譯; 7
0778《佛説盂蘭盆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7
2797《十不二門》 唐 湛然 述; 7
0271《佛説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6
0272《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不空 譯; 6
0579《四十二章經》 後漢 迦葉摩騰,竺法蘭 共譯; 6
1655《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6
1666《攝大乘論釋》 天親菩薩 釋;陳 真諦 譯; 6
1914《妙法蓮華經玄義》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6
2452-1《成唯識論述記》 唐 窺基 撰; 6
2573《肇論》 姚秦 僧肇 作; 6
2816《金剛錍》 唐 湛然 述; 6
0757《金光明最勝王經》 唐 義淨 譯; 5
0758《金光明經》 北涼 曇無讖 譯; 5
1735《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唐 不空 譯; 5
1916《法華玄義釋籤》 唐 湛然 述; 5
1943《妙法蓮華經玄贊》 唐 窺基 撰; 5
2346《四分律比丘含註戒本》 唐 道宣 述; 5
2433《俱舍論頌疏》 唐 圓暉 述; 5
2808《天台四教儀》 高麗 諦觀 録; 5
3026《禪林寶訓》 宋 妙喜,竹庵 共集; 淨善 重集; 5
3561《永嘉證道歌》 唐 玄覺 撰; 5
F2371-1《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存七帖)》 唐 道宣 集撰; 5
0048《佛説八大人覺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4
024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玄奘 譯; 4
0269《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麽耶經》 唐 不空 譯; 4
0296《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長行;隋 闍那崛多 譯重頌; 4
0770《解深密經》 唐 玄奘 譯; 4
1638《十二門論》 龍樹菩薩 造;姚秦 鳩摩羅什 譯; 4
1662《攝大乘論本》 無著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4
1927《法華文句記》 唐 湛然 述; 4
2053《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宋 知禮 述; 4
2103《大般涅槃經疏》 隋 灌頂 撰;唐 湛然 再治; 4
2152《金光明經玄義》 隋 智顗 説; 灌頂 録; 4
2157《金光明經文句》 隋 智顗 説; 灌頂 録; 4
2335-1《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宋 元照 撰; 4
2368-1《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唐 道宣 集; 4
2681《釋門歸敬儀》 唐 道宣 述; 4
3021-1《溈山大圓禪師警策》   4
F2346-1《四分律含註戒本疏》 唐 道宣 述; 4
024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3
026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元魏 菩提留支 譯; 3
0304《金剛三昧經》 北涼 失譯 ; 3
0342《大寶積經》 唐 菩提流志 譯並合; 3
0625《佛説彌勒下生成佛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3
0801《佛説大乘稻芉經》 失譯 ; 3
1589《十地經論》 天親菩薩 造;元魏 菩提留支 等譯; 3
1693《觀所緣緣論》 陳那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3
1737《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 造;唐 實叉難陀 譯; 3
1782《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 唐 宗密 述;宋 子璿 治定; 3
185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唐 法藏 述; 3
2028《貞元新譯華嚴經疏》 唐 澄觀 述; 3
2082-1《佛説阿彌陀經疏鈔》 明 袾宏 述; 3
2185-2《佛説盂蘭盆經疏(別本)》 唐 宗密 述; 3
2385《菩薩戒義疏》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3
2565《三論玄義》 隋 吉藏 撰; 3
2646《原人論》 唐 宗密 述; 3
2766《止觀輔行傳弘決》 唐 湛然 述; 3
2770《止觀義例》 唐 湛然 述; 3
2792《大乘止觀法門》 陳 慧思 撰; 3
2917《淨土生無生論》 明 傳燈 撰; 3
3926-4《沙彌律儀要略》 明 袾宏 輯; 3
FC17《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 唐 杜順 集; 3
FC18《華嚴金師子章》 唐 法藏 述; 3
0219《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唐 般若 譯; 2
0265《佛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義淨 譯; 2
0291《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唐 般若 譯; 2
0307《無量義經》 蕭齊 曇摩伽陀耶舍 譯; 2
0308《佛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劉宋 曇摩蜜多 譯; 2
0409《大般涅槃經》 北涼 曇無讖 譯; 2
0412《大般涅槃經後分》 唐 若那跋陀羅 譯; 2
0453《地藏菩薩本願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2
0623《佛説彌勒大成佛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2
0624《佛説彌勒下生經》 西晉 竺法護 譯; 2
0719《十善業道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2
0766《大乘入楞伽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2
0794《佛説溫室洗浴眾僧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2
0816《大乘四法經》 唐 實叉難陀 譯; 2
0883《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唐 不空 譯; 2
0884《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唐 金剛智 譯; 2
0885《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 唐 金剛智 譯; 2
0983《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唐 佛陀波利 譯; 2
1025《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唐 不空 譯; 2
1065《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呪經》 東晉 竺難提 譯; 2
1082-1《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唐 伽梵達摩 譯; 2
1363《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 明 袾宏 重訂; 2
1490《四分比丘戒本》 唐 懷素 集; 2
1491《四分僧戒本》 姚秦 佛陀耶舍 譯; 2
1544-1《佛説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 附東晉録 失譯 ; 2
1546《菩薩璎珞本業經》 姚秦 竺佛念 譯; 2
1579《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天親菩薩 造;元魏 菩提留支 譯; 2
1586《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婆藪槃豆菩薩 釋;元魏 菩提留支,曇林 共等譯; 2
1591《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婆藪槃豆菩薩 造;元魏 菩提留支 譯; 2
1619《阿毘曇心論》 尊者法勝 造;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慧遠 共譯; 2
1648《大乘掌珍論》 清辯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2
1651《菩薩地持經》 北涼 曇無讖 譯; 2
1682《大乘五蘊論》 世親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2
1694《觀所緣論釋》 護法菩薩 造;唐 義淨 譯; 2
1696《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堅慧菩薩 造;唐 提雲般若 等譯; 2
1718《因明正理門論本》 大域龍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2
1849《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唐 窺基 撰; 2
1968《妙法蓮華經大成》 清 大義 集; 2
1975《觀音玄義》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2
1978《觀音義疏》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2
2100《大般涅槃經玄義》 隋 灌頂 撰; 2
2118《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 唐 窥基 撰; 2
2132《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唐 道液 集; 2
2224《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唐 一行 記; 2
2363《四分律比丘尼鈔》 唐 道宣 述; 2
2379《四分律拾毘尼義鈔》 唐 道宣 撰; 2
2387《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唐 法藏 撰; 2
2463《成唯識論了義燈》 唐 惠沼 述; 2
2566《大乘玄論》 隋 吉藏 撰; 2
2602《相宗八要》 明 洪恩 輯; 2
2602-6《真唯识量》 唐 玄奘 造; 2
2603《六離合釋法式》   2
2635《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唐 法藏 述; 2
2641《註華嚴法界觀門》 唐 宗密 註; 2
2700《菩薩戒本宗要》 新羅 太賢 撰; 2
2704《慈悲水懺法》   2
2814-1《教觀綱宗》 明 智旭 重述; 2
2823《始終心要》 唐 湛然 述; 2
2832《天台傳佛心印記》 元 懷則 述; 2
2990《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唐 法海 集記; 2
3004《禪宗永嘉集》 唐 玄覺 撰; 2
4188-1《般若心經祕鍵》 日本 空海 撰; 2
0015《佛説人本欲生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1
0092《佛説齋經》 吳 支謙 譯; 1
0317《十住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1
0318《佛説十地經》 唐 尸羅達摩 譯; 1
0357《佛説決定毘尼經》 西晉 燉煌三藏 譯; 1
0378《佛説大乘方等要慧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1
0405《佛説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宋 施護 等譯; 1
0432《大方等大集經》 隋 僧就 合; 1
0515《天請問經》 唐 玄奘 譯; 1
0521《陰持入經》 後漢 安世高 譯; 1
0633《伽耶山頂經》 元魏 菩提留支 譯; 1
0635《大乘伽耶山頂經》 唐 菩提流志 譯; 1
0647《説無垢稱經》 唐 玄奘 譯; 1
0708《思益梵天所問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1
0710《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元魏 菩提留支 譯; 1
0765《入楞伽經》 元魏 菩提留支 譯; 1
0774《佛説佛地經》 唐 玄奘 譯; 1
0775《大乘密嚴經》 唐 地婆訶羅 譯; 1
0790《佛説灌洗佛形像經》 西晉 法炬 譯; 1
0852《佛説出生菩提心經》 隋 闍那崛多 譯; 1
0854《占察善惡業報經》 隋 菩提燈 譯; 1
0870《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廣大成就瑜伽》 唐 法全 集; 1
0891《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 唐 不空 譯; 1
0900《佛説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宋 施護 等譯; 1
0911-1《蘇悉地羯囉經》 唐 輸波迦羅 譯; 1
0961-1《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 唐 不空 譯; 1
0961-2《大佛頂大陀羅尼》   1
0967《菩提場所説一字頂輪王經》 唐 不空 譯; 1
0973《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 唐 不空 譯; 1
1004《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唐 不空 譯; 1
1097《十一面神呪心經》 唐 玄奘 譯; 1
1103《七俱胝佛母所説准提陀羅尼經》 唐 不空 譯; 1
1113《佛説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 唐 義淨 譯; 1
1130《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唐 不空 譯; 1
1191《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 唐 不空 譯; 1
1406《六門陀羅尼經》 唐 玄奘 譯; 1
1407《六門陀羅尼經論》 世親菩薩 造; 1
1466《佛説造像量度經》 清 工布查布 譯; 1
1537《佛説優婆塞五戒相經》 劉宋 求那跋摩 譯; 1
1538《佛説戒消災經》 吳 支謙 譯; 1
1549《優婆塞戒經》 北涼 曇無讖 譯; 1
1566《菩薩戒羯磨文》 彌勒菩薩 説;唐 玄奘 譯; 1
1567《菩薩戒本》 慈氏菩薩 説;北涼 曇無讖 譯; 1
1576《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 造;姚秦 鳩摩羅什 譯; 1
1580《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無著菩薩 造頌; 世親菩薩 釋;唐 義淨 譯; 1
1581《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無著菩薩 造;唐 義淨 譯; 1
1584《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 大域龍菩薩 造;宋 施護 等譯; 1
1602《大乘四法經釋》   1
1623《入阿毘達磨論》 塞建陀羅阿羅漢 造;唐 玄奘 譯; 1
1628《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婆藪槃豆 造;陳 真諦 譯; 1
1629《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 世親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1
1631《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尊者眾賢 造;唐 玄奘 譯; 1
1639《百論》 提婆菩薩 造; 婆藪開士 釋;姚秦 鳩摩羅什 譯; 1
1640《廣百論本》 聖天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1
1641《大乘廣百論釋論》 聖天菩薩 本; 護法菩薩 釋;唐 玄奘 譯; 1
1660《唯識二十論》 世親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1
1664《攝大乘論》 無著菩薩 造;陳 真諦 譯; 1
1669《辯中邊論》 世親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1
1670《中邊分別論》 天親菩薩 造;陳 真諦 譯; 1
1671《辯中邊論頌》 彌勒菩薩 説;唐 玄奘 譯; 1
1675《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無著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1
1676《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安慧菩薩 糅;唐 玄奘 譯; 1
1683《大乘廣五蘊論》 安慧菩薩 造;唐 地婆訶羅 譯; 1
1713《因緣心論釋》 龍猛菩薩 造; 1
1729《發菩提心論》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1
1739《大宗地玄文本論》 馬鳴菩薩 造;陳 真諦 譯; 1
1790《御註金剛般若經疏宣演》 唐 道氤 撰; 1
1838《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隋 智顗 説; 灌頂 記; 1
1863《般若心經疏》 宋 智圓 述; 1
206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宋 元照 述; 1
2080《佛説阿彌陀經略解》 明 大佑 述; 1
2135《維摩羅詰經文疏》 隋 智顗 撰; 1
2136《維摩經略疏》 隋 智顗 説;唐 湛然 略; 1
2144《維摩詰所説經無我疏》 明 傳燈 著; 1
2201《大方廣圓覺經大疏》 唐 宗密 述; 1
2205《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 唐 宗密 述; 1
2225《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 唐 一行 述記; 1
2242《首楞嚴義疏註經》 宋 子璿 集; 1
2246《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宋 思坦 集註; 1
2272《楞嚴經指掌疏》 清 通理 述; 1
2327《四分律疏》 唐 法礪 撰; 1
2355《四分戒本》 唐 道宣 删定; 1
2408-1《梵網經古跡記》 新羅 太賢 集; 1
2437《中觀論疏》 隋 吉藏 撰; 1
2441《十二門論疏》 隋 吉藏 撰; 1
2453《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唐 窺基 撰; 1
2458《成唯識論演秘》 唐 智周 撰; 1
2480《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唐 義忠 述; 1
2484《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 唐 曇曠 撰; 1
2485《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序釋》   1
2499《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 唐 慧沼 集; 1
2521《大乘起信論義記》 唐 法藏 撰; 1
2571《大乘義章》 隋 慧遠 撰; 1
2576《註肇論疏》 宋 遵式 述; 1
2577-1《肇論新疏》 元 文才 述; 1
2590《大乘入道次第》 唐 智周 撰; 1
2624《華嚴經旨歸》 唐 法藏 述; 1
2627《華嚴經明法品内立三寶章》 唐 法藏 述; 1
2675《淨心戒觀法》 唐 道宣 撰; 1
2677《釋門章服儀》 唐 道宣 述; 1
2722《毘尼日用切要》 清 讀體 彚集; 1
2779《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隋 智顗 述; 1
2788《觀心論》 隋 智顗 述; 1
2799《十不二門指要鈔》 宋 知禮 述; 1
2896《淨土十疑論》 隋 智顗 説; 1
2901《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唐 窥基 撰; 1
2925《西方願文解》 明 袾宏 著並釋; 1
2935-1《佛説阿彌陀經要解(一)》 清 智旭 解; 1
3008《宗鏡録》 宋 延壽 集; 1
3525《勅修百丈清規》 元 德煇 重編; 大訢 校正; 1
3604《異部宗輪論》 世友菩薩 造;唐 玄奘 譯; 1
3636《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隋 灌頂 撰; 1
3768《佛祖心燈》   1
3937《佛教初學課本》 清 楊文會 述; 1
4036《法相宗章疏》 日本 平祚 録; 1
4123《入中論》 民國 法尊 譯; 1
4145《辨法法性論》 民國 法尊 譯; 1
4163《釋量論》 法稱 造;民國 法尊 譯; 1
4166《上師五師法頌》 民國 丹吉仁波切 口譯; 廣定 記; 1
4270《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日本 覺鍐 撰; 1
4814-1《佛説高王觀世音經》   1
F3625《釋迦如來成道記》 唐 王勃 撰; 1